(共39张PPT)
第四章
第三节海一气相互作用
1.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说出海一气之间水分和热量交换过程,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运用图表,说出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命名地点和主要发生时间。
3.运用图表,说出拉尼娜现象及其命名地点和主要发生时间。
4.结合景观图等资料,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结合景观图等资料,解释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和要求
秘鲁沿海受寒流影响,气候干旱。然而,2016年12月下旬,秘鲁北部海域海水逐渐升温,雨水增多。到2017年3月,沿海地区暴雨引发的洪灾已经造成近百人死亡,数万人受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气候异常现象?如何监测这种现象?
新课导入
大气上界
地面辐射
射向宇宙
大气吸收
大气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
大气逆辐射
射向宇宙
地面辐射是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太阳暖大地
地面增温
温顾:大气受热过程
温顾:水循环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的水热交换,对气候乃至自然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7.5%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2.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海—气水分交换
说出海洋主要的热量来源?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太阳辐射是海洋主要的热量来源
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来源。
【思考】
1.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
2.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动表层海水运动。
海水运动
大气运动
总结:海—气水热平衡
海—气水热交换相互作用关系图
海洋
大气
降水
大气运动
风吹拂海面
洋流运动
动能
海洋辐射热传导潜热输送
蒸发
吸热
差异
水交换
能量交换
A
0°
20°
40°
60°
80°
400
800
1200
1600
辐射热量/[J/(m ·d)]
90°N
收入
支出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热量收入:吸收太阳辐射
热量收入>热量支出 热量盈余
热量支出:蒸发消耗热量
热量收入<热量支出 热量亏损
热量收支:收入-支出
分布规律:
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
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
中纬度海区收支大致相等
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活动
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就一个地区来说。有时降水多,有时降水少。在某段时期内,一个地区的储水量就是一个地区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1.估算陆地和海洋对大气水汽的相对贡献,说明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据图示信息,全球总蒸发量577 ,000立方千米,陆地蒸发量72,000立方千米,海洋蒸发量505,000立方千米。因此大气的主要水汽来源是海洋,约87.5%的大气水汽来自海洋,其余来自陆地。
2.估算海洋蒸发和降水的差额,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
海洋蒸发量约为50,5 00立方千米,降水量约为4,58 0方千米,因此差额为4,7 00立方千米。补偿这个差额的是径流量
3.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或减少,陆地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加以说明。
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那么大气中水分就会增加,陆地降水量可能也会增加,径流量也可能随之增加,与此相关的陆地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是陆地降水增加并不是说陆地上每一个地方, 每一个时间降水都增加,可能有的地方增有的地方减,有时增有时减,但是全球总的降水量可能会增加。如果海洋蒸发量减少,情况则相反。
海—气
相互作用
水分交换
热量交换
海水蒸发为水汽,水分进入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大部分直接落回海洋。
热量的交换:海水蒸发吸热,使海水失去热量,这些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中;水汽凝结,再将热量释放出来
大气热量的来源:海水通过传导、对流等方式加热近地面大气,并通过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
海洋热量的来源: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并将热量储存,使海水增温,说明太阳辐射是海洋热量的来源
结论: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源地与热量源地,它参与整个地表物质和能量平衡过程,对全球天气和气候形成深刻影响
小结
1.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成为一个整体。
2.如果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异常,大气环流也会异常,甚至出现极端的天气事件。
3.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水温低-寒流区,西岸水温高-暖流区。
干旱
大量降水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沃克环流
冷
热
厄尔尼诺-暖年
1.地点: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
2.时间:圣诞节前后(12月25日)
3.概念: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圣婴
厄尔尼诺-圣子-暖年
比较项目 厄尔尼诺现象
水温 大洋中东部
大洋西部
信风
洋流 秘鲁寒流
南北赤道暖流
赤道逆流
东北、东南信风减弱,甚至转为西风
增强
异常升高
降低
势力减弱
厄尔尼诺现象
减弱
合作探究
1.厄尔尼诺发生时,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说明水温的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说明大气环流的变化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气候的影响。
1.东岸水温升高,海水蒸发量增大,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和热量增多,气温升高,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
东西岸温差变小,西岸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下沉气流
2.东岸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西岸降水减少,气候由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者森林大火
太平洋(大洋):东涝西旱
1.秘鲁寒流补偿上升流减弱,使带到海面的营养物质大量减少,鱼类因缺乏饵料而大量死亡,秘鲁沿岸捕鱼量减少。大量死鱼又造成以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从而使南美的重要农业肥料——鸟粪急剧减少,影响农业收成。
2.2015年厄尔尼诺年份阿塔卡马沙漠花海
3.2019年厄尔尼诺印度尼西亚森林大火
B
对我国的影响:
厄尔尼诺影响
②夏季使我国夏季风变弱,东部季风区雨季来得迟去得早、雨季变短,可能出现南涝北旱的现象.
③我国夏季台风数量变少
①使冬季风变弱,出现暖冬现象。
赤道附近大洋西侧水温偏低,对流较弱,且台风路径偏东(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变得比正常年份偏弱)
位置 影响
太平洋 东岸
太平洋 西岸
我国
夏季风弱,南涝北旱
台风减少
干燥少雨,引发旱灾或森林火灾
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
秘鲁渔场减产
冬季风弱,暖冬
厄尔尼诺影响总结
1.地点: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
2.成因: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降低。
拉尼娜-圣女-冷年
比较项目 拉尼娜现象
水温 大洋中东部
大洋西部
信风
洋流 秘鲁寒流
南北赤道暖流
赤道逆流
东北、东南信风增强,甚至转为东风
增强
异常降低
异常升高
势力增强
减弱
沃克环流
干旱
大量降水
拉尼娜现象
沃克环流
干旱
大量降水
a.环流方向:未发生改变,但强度增强。
b.太平洋东部:秘鲁寒流增强,水温更低,营养物质更多,渔场增产。降水更少,加剧干旱危害。
c.太平洋西部:洪涝灾害加剧。
1.拉尼娜发生时,环流方向发生变化了吗,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气候的影响。
B
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冬季的雪灾
拉尼娜的影响
①使冬季风变强,冬季较正常年份更冷(冷冬),常发生雪灾、牲畜冻死,破坏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
②使我国夏季风变强,东部季风区雨季来得早去得迟、雨季变长,可能出现南旱北涝的现象。
③我国夏季台风数量偏多,且台风路径偏西。
干旱的鄱阳湖湖床
位置 影响
太平洋 东岸 降水
渔场
太平洋 西岸 降水
我国 冬季温度
旱涝情况
台风数量
夏季风强,南旱北涝
台风增多
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
降水更少,气候更加干旱
秘鲁渔场增产
冬季风强,冷冬(大概率)
拉尼娜的影响
B
厄尔尼诺
拉尼娜
东太平洋海水水温异常下降
西太平洋海水水温异常上升
沃克环流增强
东太平洋沿岸气候更干旱,渔业增产
西太平洋沿岸降水偏多,我国出现冷冬、南旱北涝、台风多发
东太平洋海水水温异常上升
西太平洋海水水温异常下降
沃克环流异常
东太平洋沿岸洪涝,渔业减产
西太平洋沿岸干旱,我国出现暖冬、南涝北旱、台风偏少
总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1. 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使之形成环流圈。
2. 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下降,说明其对环流的影响。
3. 说明环流的变化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气候的影响。
活动探究
1.顺时针
2. 东南信风加强,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旺盛,东岸下沉气流加剧。
3.太平洋东部秘鲁寒流增强,水温更低,降水更少,加剧干旱危害;太平洋西部洪涝灾害加剧。
1.下图为正常年份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和厄尔尼诺年的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说明正常年份,
澳大利亚东部海域降水 ,
海面水温 ,原因是 。
(2)据图说明正常年份,南美西部海域的洋流类型与成因:
类型 ,分析其成因。
较多
较高 盛行上升气流
上升补偿流
答:近海岸海水被吹离海岸向西运动,深层较冷海水上涌补充形成补偿流
课堂巩固
19世纪初,在南美洲厄瓜多尔(南邻秘鲁)和秘鲁等地,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到次年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沿岸地区渔业资源也会遭受灭顶之灾。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下图示意某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部分地区表层水温距平值分布(单位:℃)。读图完成2-4两题。
2.据图分析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对太平洋沿岸国家的主要影响是( )
A.印尼东部岛屿降水增多 B.澳大利亚东部森林火险等级提高
C.秘鲁沿岸降水减少 D.厄瓜多尔西部沿海洪涝减少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中( )
A.赤道逆流增强 B.秘鲁寒流东移并减弱
C.南赤道暖流增强 D.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表层海水普遍升温
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对我国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夏季风减弱强 B.冬季风减弱,出现暖冬现象
C.台风路径偏西 D.副高减弱,北移速度减慢,出现南涝北旱。
课堂巩固
B
A
C
请在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简单说明即可
请在此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简单说明即可
标题文字
A
C
A
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5-7题。
5.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下列海域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的是( )
A.低纬海域 B.中低纬海域
C.高纬海域 D.中高纬海域
7.海洋将热量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给大气( )
①长波辐射 ②短波辐射
③潜热释放 ④潜热吸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课堂巩固
请在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简单说明即可
请在此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简单说明即可
标题文字
课堂巩固
2020 年的 9 月-2021 年 5 月份出现了拉尼娜现象,2021 年夏季拉尼娜现象又出现了,因此有人称今年是个双峰拉尼娜年。这也意味着今年冬季气候反常现象将更加频繁,极寒和极暖的现象将会增多,冷热交替变化大的气候对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生物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下图为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图(2021年9月),据此回答8-9题。
请在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简单说明即可
请在此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简单说明即可
标题文字
8.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赤道附近的海-气相互作用发生异常,表现为( )
A.东南信风势力减弱
B.西太平洋赤道海域比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水位低
C.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偏高
D.西太平洋沿岸的澳大利亚降水增多
9.双峰拉尼娜年,对我国气候的可能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①双峰拉尼娜年意味着我国整个冬天都会特别冷
②今冬寒潮的强度可能增加,出现极端低温 ③冬季我国南北方气压差变小
④我国冬季风势力变强,寒潮出现的频次增加
⑤夏季我国南方地区受到热带风暴或台风的影响可能增强
⑥夏季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气温偏低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D
D
课堂巩固
请在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简单说明即可
请在此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简单说明即可
标题文字
课堂巩固
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区(尼诺3.4区,即120°W~170°W,5°S~5°N之间的区域)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低于气候平均态0.5℃时,即为拉尼娜状态,持续5个月以上便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下图示意2018年1月~2021年12月关键区海表温度距气候平均态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
请在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简单说明即可
请在此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简单说明即可
标题文字
10.2021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开始进入拉尼娜状态的月份为( )
A.2月 B.4月 C.8月 D.10月
11.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 )
A.2021年拉尼娜影响时间最短 B.出现拉尼娜状态的间隔缩短
C.中东部太平洋水温长期偏低 D.秘鲁沿海渔业资源趋于减少
D
B
课堂巩固
海陆间常常存在气温差异。T1、T2分别为亚欧大陆东、西海岸海陆间平均气温差(T1、T2取绝对值)。下图分别为1月和7月△T沿经向分布折线图(图中△T为T1与T2差的绝对值)。完成12~13题。
12.T1、T2在( )
①7月70°N,都较小②1月30°N,都较小③7月40°N,都较大 ④1月50°N,都较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1月亚欧大陆45°N以北,△T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亚洲低压与大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热力差异②北大西洋暖流增加西部海岸温度③大陆中部高原的存在缩小了东西沿岸温差④季风影响了东部陆地与海洋间温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课堂巩固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