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红烛
作者 闻一多
歌曲《七子之歌》
这首歌表达了一个远方的游子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突出了一种溢于言表的爱国情怀,和我们刚刚学习的《沁园春 长沙》在形式上有何不同?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词,属于古典诗词的形式,本诗是一首新体诗。
介
绍
新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诗歌的语言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的发展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诗
积累文学常识
品味语言把握内容
理解爱国奉献精神
了解闻一多的生平经历及新月派的概念
抓住关键语句,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感受作者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和坚定信念
目 录
文学常识
初步感知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1925年,27岁的闻一多将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这七处“失地”比作离开母亲怀抱的七个小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作
者
简
介
代表作品
DAIBIAOZUOPIN
主要诗集有《红烛》《死水》《七子之歌》等。
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 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等。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但仍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孤寂的异国生活和强烈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便写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写作背景
XIEZUOBEIJING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在郭沫若、成仿吾介绍下,由泰东书局出版。
第二部分
PART TWO
朗读课文;解题入文;梳理结构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红
烛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体
裁
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红烛的描写和歌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特
点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咏物诗
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歌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2.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地抒情言志。
2.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四 扬 三 抑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3.诗人在问问答答中,情感经历哪些变化?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诗人通过问问答答,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第三部分
PART THREE
回答问题;深入思考;总结主旨
吟
寻找准确表达作品情感和自己阅读感受的声音形式,在诗歌鉴赏中十分重要。
参照下面的示例,细细揣摩《红烛》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尝试以适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全诗。
咏
诵
读
· ·
· ·
·
·
·
· ·
·
·
· ·
·
诵
读
示
例
红烛啊!
(语调深沉、饱满、上扬)
不误,不误!(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注意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
既制了,便烧着!
(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烧吧!烧吧!
(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句式接续紧凑,“血”字拉长音)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语气坚定而有力,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活
动
方
式
①老师先范读上面的诵读示例,然后学生互读,感受语气语调和朗读节奏。
②分小组互相讨论,在书上标记,后互相听读。
③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朗读,其他同学互相评议。
1.有人说《红烛》一诗中,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赞叹红烛的“ 红”
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
振奋于红烛的能量创造
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
欣喜于红烛的伟绩
“灰心与”与“创造”不公平的因果关系感伤之情
深入思考
SHENRUSIKAO
全诗的收束是昂扬向上的
扬
抑
2.如何理解本诗最后一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深入思考
SHENRUSIKAO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在国家危难中,耕耘者应当致力于创造光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
这种甘于奉献的红烛精神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体现。
诗人最后发起的呼唤既是同情的呼唤,又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总结主旨
ZONGJIEZHUZHI
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毁人们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
诗人借红烛形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
第四部分
PART FOUR
知识链接;比较阅读;积累名言
知识链接
ZHISHILIANJIE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特点: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情感等。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南宋)陆游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明)于谦
诗词举例
SHICIJVLI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比较阅读
BIJIAOYUEDU
死
水
比较阅读
BIJIAOYUEDU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
水
“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积累名言
JILEIMINGYAN
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对奴隶,我们只当同情,对有反抗性的奴隶,尤当尊敬。
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再会
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