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1-20 17:1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任务分析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及其在三角形中的应用.
数学思考 1.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类比的数学方法. 2.探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过程,学生通过画图、测量、猜想、感知结论,将基本事实应用到三角形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感知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解决问题 会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及其推论进行简单推理.
情感态度 1、从认识上培养学生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认识相似三角形,从思维上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展开思维. 2、通过画图、观察猜想、度量验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得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
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在三角形中的应用.
难点:1.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 2.运用基本事实及其推论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活动2:知识要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活动3:问题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 活动4:知识要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基本事实在三角形中的运用 活动5:运用基本事实及其推论解决实际问 题 活动6:小结,布置作业 复习旧知,激发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定义的学习欲望. 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相似比等概念. 学生独立画图实践,自主探究.掌握定理的语言描述与几何描述. 通过平移变换,基本事实在三角形中的应用分为“A”型与“X”型. 通过例题,习题的分析、证明、求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回顾本节课内容,反思总结,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1.什么叫相似多边形? 2.相似多边形有哪些性质? 3.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是什么,如何定义?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教师重点关注: ⑴学生能否熟练回答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⑵强调相似多边形的前提是边数相同的多边形. 复习旧知,承前启后;相似多边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引出本节课课题.
[活动2] 1.利用投影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2.相似三角形表示方法,相似比等. 3.相似与全等的关系. 教师讲解新知,强调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方法、相似比等. 教师重点关注: ⑴学生是否掌握相似三角形定义的语言描述与几何语言描述. ⑵用“∽”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对应顶点是否写在对应位置. 通过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活动3] 1、投影提出问题,任意画两条直线l1、l2,再画三条与l1、l2相交的平行线l3、l4 、l5.分别度量l3、l4、l5在l1上截得的两条线段AB、BC和在l2上截得的两条线段DE、EF的长度, 相等吗? 任意平移l4,再度量AB、BC、DE、EF的长度,还相等吗? 你还能发现哪些成比例线段? (1)教师先将课前准备好的纸发给学生,并出示投影指导学生完成画图、测量,判断给定线段之间的关系; (2)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画图是否规范; ②能否准确找出对应线段; ③度量与计算是否准确; ④能否会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 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经历实践、探索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操作验证结果,发现基本事实.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4 ] 投影提出问题 如果将这个基本事实应用到三角形中,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图(1)   图(2)                把直线l2向左平移,两直线相交时有两种特殊的交点,图(1)是把l4看成平行于△ACF的边CF的直线. 图(2)是把l3看成平行于△FBC的边FC的直线,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2、知识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结论.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根据比较的结果,主动地作出判断、取得初步的结论; (2)学生能否与同伴交流、讨论探究中发现的规律; (3)学生能否用几何语言描述推论。 学生探究讨论之后,师生共同分析,明确基本事实在三角形中的应用.
[活动5] 巩固新知,学以致用 例1、 如图1,在△ABC中,DE∥BC,AC=6 ,AB=5,EC=2.求AD和BD的长. 例2、如图2所示,如果D,E,F分别在OA,OB,OC上,且DF∥AC,EF∥BC.求证:OD∶OA=OE∶OB 图1 图2 练习1 如图3,已知:ED∥BC,AB=6,AC=8,AD=2,求AE的长. 练习3.图4,已知 AE 与 CD 相交于点 B ,∠A =∠E ,CB=4,= ,求CD 的长. 图3 图4 1. 例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分析,教师板演解题过程,强调过程的严谨和规范. 2.学生独立思考练习,教师点拨纠偏,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应根据错因,及时纠正. 1.巩固性练习,将基本事实应用于三角形中,使学生熟悉A型和X型两种基本图形,体验运用新知,独自解决问题的快乐. 2.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3.通过例题和练习的设置不仅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也实现了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练习4 .如图,一个油漆桶高1m,桶内还有剩余的油漆,一根木棒长1.5m.小明将木棒从桶盖小口斜插入桶内,一端触到桶底边缘时,另一端恰好与桶盖小口相齐.抽出木棒,量得木棒上没沾油漆的部分长0.75m,那么桶内油漆面的高度是多少? [活动6] 6.反思小结,形成方法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 (3)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如何应用于三角形中? 布置作业: 教科书P31页练习第1题 (1)学生是否能灵活准确地运用本课结论;师生共同分析,学生独立写出证明过程,教师关注. (2)学生能否理解练习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答. 师生的谈话交流的形式小结下面几个问题: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了?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收获? 1.实际问题的设置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1.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巩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推论. 2.通过总结,使学生进一步将数学知识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