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B 2.C 3.A 4.C 5.C 6.C 7.B 8.B 9.A 10.B 11.C 12.D 13.C 14.C 15.A 16.B 17.C
18.C 19.B 20.D 21.D 22.D 23.D 24.A 25.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0分)(1)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2)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3)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4)高原空气稀薄,氧分压低,造成体内缺氧。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1分),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人体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1分)。
(10分)
(1)①不是 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1分) ,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发生 (1分)
② B 外负内正 从B区域向A和C传导(或者B→A和B→C)
兴奋 多巴胺引起突触后膜处发生了钠离子内流
可卡因阻止了多巴胺运回突触前膜(1分),使多巴胺持续在突触后膜处发挥作用(1分)
28.(7分)(1) 细胞因子 增殖分化 免疫监视
(2)对乳腺肿瘤的生长无显著影响(1分),提高了乳腺癌肺转移率(1分)
(3)乳腺肿瘤处高表达的Lin28B导致中性粒细胞在肺部发生N2转化的分子机制或细胞水平的变化(合理即可)(2分)
29.(11分)(1)胰岛B 血液循环(或者体液运输)
(2)肝糖原 胰岛A
(3)随悬液中葡萄糖浓度增加,膜上荧光强度下降 葡萄糖和IA(中的X)竞争GT(2分)
(4) IA 高血糖时,葡萄糖和GT结合多,则IA和GT结合少(1分),IA和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合多,使细胞膜上GT增多(1分),细胞加速摄入糖,血糖水平下降(1分)
30.(12分,每空2分)
观点3:TSH和甲状腺激素对TRH的分泌均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1)②甲组小鼠,摘除垂体, 适量注射甲状腺激素,测定TRH分泌量。
③乙组小鼠,摘除甲状腺,适量注射TSH,测定TRH分泌量。
(2)①如果仅是甲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表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TRH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②如果仅是乙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则表明垂体分泌的TSH对下丘脑分泌TRH具有(负)反馈作用。
③如果甲、乙组TRH分泌量均明显减少,则表明TSH和甲状腺激素对TRH的分泌均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
2
)2022-2023 学年高二上学期南靖一中与兰水中学生物科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 (每题 2 分,共 50 分)
1.2017 年,科学家利用“人造子宫”抚育出了一只健康的小羊羔。从内环境稳态的角度分 析, 以下不属于“人造子宫”必备条件的是 ( )
A.适宜的温度、酸碱度 B.以高浓度的NaC1 溶液维持渗透压
C.一定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等
D.专门的营养物质输入和代谢废物输出的通道
2.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 B.血液运输氧气和废物
C.将食物残渣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D.血浆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3.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 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
体,关于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④可以直接进入 A、C
B.O2 、血浆蛋白和尿素都是①的成分
C.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的主要部分
D.当 D 结构堵塞时液体②会有所增加
4.下列关于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C.某人听觉正常,但听不懂别人说话,受损的是言语区的 S 区
D.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
5.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 AB 段和 BC 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AB 段产生的乳酸,在 BC 段与 Na2CO3 反应
B.AB 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C.BC 段下降的原因之一是人体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D.AB 段上升是因为缺氧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6.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坏境。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
A.膀胱内的尿液 B.泪腺分泌的泪液 C.大脑细胞间隙的液体 D.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7.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当受到寒冷刺激,下丘脑可以产生冷觉,提醒人多穿衣物
B.当受到寒冷刺激,骨骼肌和肝脏产热增多,受神经-体液调节
C.在炎热环境中,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导致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在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8.被免疫细胞识别的外来分子是( )
A.抗体 B.抗原 C.细胞因子 D.溶菌酶
1
9.如图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能被体内的巨噬细胞和辅助性 T 细胞识别
B.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辅助性 T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C.新冠肺炎患者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 B 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该病毒 D.新型冠状病毒的刺突能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0.下列有关免疫系统功能和组成的叙述,有几项正确的 ( )
①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②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细胞产生③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吞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④造血干细胞分化为 B 细胞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 畴⑤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11.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
B.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C.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形成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 12.人体在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因口渴而大量饮水。关于此间发生的内环境变化及调 节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渗透压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增加
B.出汗时体温增高、冷觉感受器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C.出汗后体温下降、热觉感受器兴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D. 口渴时血浆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皮层渴觉中枢兴奋
13.人体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体觉区与运动区中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 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
B.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
C.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和脑干、脊髓等低级中枢的分级调节
D.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14.人和高等动物胰液的分泌受“神经——体液”调节,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具体 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2
(
膀胱
)
A.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 4 种
B.通过⑥⑦途径作用于胰腺比②⑤途径作用于胰腺速度慢
C.调节过程①和②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均需要通过大脑皮层
D.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15.如图为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调节简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图表示内环境的成分关系,则吞噬细胞可生活在 A、B、C 中
B.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则 A 分泌的激素增加会促进 B、C 的分泌 C.若图表示激素的分级调节,则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也受图示调控轴的调节
D.若图表示内环境的成分关系,则引起 A、C 间渗透压差的主要原因是无机盐浓度不同 16.下列是与促胰液素的发现有关的 4 个实验:
①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注入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 (去除神经) →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对上述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促胰液素的靶器官是胰腺
B.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的分泌不受神经系统的支配
C.①与③组成的对照实验中, 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减法原理
D.在稀盐酸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能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
17.尿液的排出受神经系统支配,其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婴幼儿时期经常发生遗尿现象,
但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婴幼儿的遗尿现象属于非条件反射
B.成人尿意形成于大脑皮层但不属于反射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均能使膀胱收缩
D.大脑通过脊髓控制膀胱的活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3
18.醛固酮是一种类固醇类激素,受体位于细胞内。如图是与人体内尿液形成及排出相关 的部分调节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血钾含量升高时,醛固酮分泌量减少
B .血钠含量下降时,醛固酮分泌量减少
C .若损伤②通路,则能产生尿意,但会出现尿失禁
D .醛固酮在肾上腺髓质合成后,只能以胞吐的方式 运出细胞
19.机体内各种激素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参与调节同一生理功能。下列对激素间相 互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都对血糖的稳定起作用,二者为协同关系
B.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肾上腺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作用相抗衡
C.雌激素和雄激素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二者为协同关系
D.生长激素可促进生长, 甲状腺激素可促进发育,二者作用相抗衡 20.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能调节机体的消化、呼吸、分泌、生长和 繁殖等多种生理机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安静时瞳孔缩小,主要由副交感神经支配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能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
C.闪身躲过一辆汽车后心跳加快,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D.饭后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消化,原因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胃肠蠕动减弱 21.去脑保留脊髓的蛙称为脊蛙,常用脊蛙进行反射弧分析实验,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 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将破坏前后的反应结果记录如下:
刺激部位 发生的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右后肢 左、右后肢均收缩 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不收缩
左后肢 左、右后肢均收缩 左、右后肢均不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部分不可能是 ( )
A.感受器和效应器 B.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22.在细胞免疫中,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有细胞裂解性杀伤(如图 1)和诱导 细胞凋亡(如图 2)两种途径。前者指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分泌诸如穿孔素蛋白一类的介质 损伤靶细胞膜,后者指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通过表面的 FasL(死亡因子)与靶细胞表面的 Fas(死亡因子受体)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4
5
效 应细 胞
毒性T细胞
效 应细 胞
毒性T细胞
靶细胞
图 1 图 2
A.控制合成Fas 和 FasL 的基因一般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胞中
B.癌变的细胞 Fas 基因的表达水平往往较高,所以容易逃避 T 细胞攻击
C.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中,需要载体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D.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被抗体结合或者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23.人体体表痛和内脏痛的形成存在共用神经元时,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的来源,但神 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参与牵 涉痛的神经结构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在牵涉痛的中枢只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
B.牵涉痛的产生共用了神经纤维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 脊髓
C.图中a 为传出神经,c 为支配内脏的交感神经或副交 感神经
D.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皮肤被误作“感受器”,神经 元 a 并没有产生兴奋
24.闰绍细胞是脊髓前角内的一种抑制性神经元,闰绍细胞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 枝的支配。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蛋白毒素,可以抑制感染者的抑制性 神经递质的释放。下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闰绍细胞共同支配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 度兴奋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的效应器是指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肉
B.闰绍细胞的活动可减弱运动神经元兴奋带来的肌肉反应
C.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可能会出现肌肉持续性收缩症状
D.刺激b 处,a、c、d 三点中检测不到电位变化的是 a 点
25.图 1 表示某运动员在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图 2 表示信号分子 A 对靶细胞发挥作 用的过程。图 3 为巨噬细胞避免过度炎症反应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图 1 中 cd 段血糖升高是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所致
B.若图 2 中信号分子 A 为细胞因子,则图 2 所示细胞是浆细胞
C.图 3 中抑制 TLR4-NF-KB 介导的炎症反应是通过抑制 NF-KB 的作用来实现
D.若图 2 所示细胞为垂体细胞,则信号分子 A 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
二、综合题 (共 50 分)
26.(10 分) 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
(1) 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
__________,其中 A 代表
__________,B 代表__________,C
代表__________。
(2) 填写图中 D、E 系统的名称:
D___________;E___________。
(3) 如图所示,人体各器官、系
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
环境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 (4) 援藏技术人员到青藏高原后常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症状,为什么?
。
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的关系:
27.回答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相关问题:
(1)下图甲是反射弧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图 乙是神经纤维的局部放大图。
①图甲中的反射弧________ (填“是”或 “不是”) 完成望梅止渴的反射弧,理由是
②图乙中的 A、B、C 中属于兴奋区的是
_______,该区的膜电位特点是_________,
6
理论上神经纤维内兴奋传导的方向是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2)下图所示为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和转运机理,a 为
细胞膜上的结构。研究表明,毒品可卡因能干扰多巴胺
的转运并导致体内T 淋巴细胞数量下降。据图可知,多
巴胺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
理由是 。毒品可卡
因可使人持续保持兴奋状态的原理
28.乳腺癌细胞在肺部增殖形成肿瘤的过程称乳腺癌肺
转移。我国科研人员发现某些乳腺癌患者癌细胞中高表
达的Lin28B 特异性影响乳腺癌肺转移,并对其作用机制
进行研究。
(1)在乳腺癌肺转移前,乳腺癌细胞脱落的碎片携带癌细胞特异性抗原。树突状细胞将抗 原呈递给辅助性 T 细胞,同时在_________作用下,细胞毒性 T 细胞_________为新的细胞 毒性 T 细胞,进一步识别并杀死转移到肺部的肿瘤细胞,实现免疫系统的_________功能。 (2)为研究 Lin28B 高表达对乳腺处肿瘤生长及乳腺癌肺转移的影响,进行如下实验。利用 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乳腺癌细胞和高表达Lin28B 的乳腺癌细胞,将其分别注入甲、乙两组 正常小鼠的乳腺中,35 天后检测小鼠乳腺中肿瘤的体积和重量,90 天后检测小鼠中乳腺 癌肺转移率,结果如下表。
组别 肿瘤体积 (mm3 ) 肿瘤重量 (g) 肺转移率 (%)
甲组 273 1.80 0
乙组 265 1.74 60%
实验结果表明在乳腺肿瘤处高表达 Lin28B 对乳腺处肿瘤的生长及乳腺癌肺转移的影响分 别是 。 (3)在不同的细胞因子环境中,中性粒细胞可转化为抗肿瘤 N1 表型或促肿瘤 N2 表型。研 究发现乳腺肿瘤处 Lin28B 高表达时,肺部的中性粒细胞向N2 表型转化,使中性粒细胞表 面的 PD-L2 表达增加,PD-L2 与细胞毒性 T 细胞表面的受体 PD-1 结合,抑制细胞毒性 T 细胞的活化、增殖,从而使得免疫系统不能清除乳腺癌细胞,癌细胞在肺部大量增殖。基 于以上研究,为进一步明确乳腺肿瘤处高表达的Lin28B 促进乳腺癌肺转移的机制,提出 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29.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研究者在普通胰岛素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智能” 胰岛素 (IA) 并对其开展了系列实验 (IA 的结构如图 1 所示) 。GT 是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载 体蛋白,IA 中的X 能够结合 GT。为测定葡萄糖对 IA 与 GT 结合的影响,将足量荧光标记 的 IA 加入红细胞膜悬液中处理 30 分钟,使 IA 与膜上的胰岛素受体、GT 充分结合。之后, 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10 分钟后检测膜上的荧光强度,结果如图 2 所示。
7
图 1 图 2
(1)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时,_________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通过_________ 到达靶细胞。
(2)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或转变为脂肪,并抑制_________分 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_________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受抑制,使血糖浓度下 降,从而实现血糖浓度的平衡和稳定。
(3)据图 2 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解释造成该结果的可能原因 。
(4) 已知细胞膜上 GT 含量呈动态变化,当胰岛素或者 IA 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细胞膜 上的GT 增多。为评估 IA 调节血糖水平的效果,研究人员给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均分别 注射适量的胰岛素和 IA,测定血糖浓度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对糖尿病小鼠, 使用_________降糖效果好,
能有效降糖。原因是
30. 给小白鼠注射 TSH,会使下丘脑的 TRH 分泌减少。
基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分级调节的认识,对此现象的解
释有三种观点:观点 1 认为 TSH 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
调节;观点2 认为 TSH 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
观点 3:
请设计实验证明哪个观点是正确的。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分析。
(1) 实验思路:
①选取生长发育正常的小鼠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测定它们的基础 TRH 分泌量。
② 。
③ 。
(2) 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①
②
③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