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单选题
1.下面为1927年创作的漫画《革命歌声》。该漫画反映了( )
A.北伐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B.列强支持下的军阀割据混战
C.农民运动配合革命军北伐 D.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2.1924年孙中山说:“国民党系我创立之民国唯一之政党,而共产党派则为赞成俄国列宁等主义之学者有志一派。国民党员固有加入该派者,然国民党始终为国民党,共产派则为共产派,而为其独特之活动而已,不能必言其互相提携也。”由此可见孙中山( )
A.反对国共合作 B.信仰“列宁主义”
C.尚未把共产党平等对待 D.主张国共党外合作
3.1919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专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都做出阐述;这期间,李达也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三部著作。这表明当时(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方向转变
B.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入创造社会环境
C.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条件已经成熟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4.1919年6月9日,天津总商会发出布告称:“对于外交失败,惩办国贼,惟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本会鉴于人心趋向,局势危迫,无可挽回,当即决定自明日起罢市。”材料说明
A.天津已经成为运动的中心 B.商人阶层掌握运动领导权
C.社会各界参与度不断扩大 D.罢市是维护主权最佳手段
5.1919年6月,有评论称:“民国以来,所谓‘民意’者,或为一二人所假借,或供一党派之利用,从未尝有真切肫恳之表示。惟此次学商界之行动,始可谓之真正民意也。”当时评论中的“民意”主要是指( )
A.保国会、护宪法 B.反专制、争国权
C.求民主、图共和 D.反垄断、倡自由
6.1919年,在天津总商会部署下,天津各业继实行抵制日货后,又于6月10日一律停业罢市。6月11日的天津《益世报》报道:“各绸缎洋布庄等,其罢市景象尤觉可敬,诚不愧为头等商号。”这次罢市旨在( )
A.推动全国爱国运动向纵深发展 B.反对北洋政府的妥协
C.展示出天津总商会的革命决心 D.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
7.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会议通过了《组织问题议决案》指出,“党内纪律非常重要”,特意强调党员要“重视政治纪律”,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问题上都必须严格服从党的领导。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B.努力应对党面临的内外危机
C.着手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 D.为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做准备
8.“五四”运动前后,学界展开了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问题的论战。梅兰芳开始他的“京剧改良运动”,通过排练时装新戏与古装新戏,探索未来发展出路,为梅兰芳京剧艺术的流派形成甚或整个京剧的发展都带来深远影响。这说明了( )
A.传统戏曲艺术难以获得生存空间 B.戏剧改革服务于工人运动的需要
C.文化革新涉及的领域具有广泛性 D.学界论战是戏曲改革的主要动力
9.1927年,李立三、刘少奇等人领导和组织了汉口30万人反英示威大会,会后举行示威 游行,高喊着“打倒帝国主义”、“收回租界”等口号,向英租界挺进。与这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是( )
A.武昌起义爆发 B.北伐战争顺利推进
C.国共合作破裂 D.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10.1925年,马寅初在演讲中说道,“各省往来,几若异国,故(上海)规元不能通用于汉口,(汉门)洋例不能通用于上海”,“天津不用锭,北京不用宝”。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B.发行法币的重要性
C.各省之间竞争激烈 D.中国被列强所瓜分
11.1922年 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明确提出“ 铲除武人政治和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 ,奋斗目标为在中国建立一切生产工具收归公有和禁止不劳而食的初期共产主义社会。这反映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
A.以经济斗争为最终目标 B.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探索工农联合全新道路 D.坚持无产阶级革命方向
12.1922年,中共二大将无产阶级置于“帮助”“援助”“扶助”的地位。1925年,中共四大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指导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完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B.忽视了国内民族资产阶级力量
C.在总结经验教训中不断发展 D.对中国的革命性质尚认识不清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拿破仑在执政初期的1801年开始了其雄心勃勃的法律改革计划,以此来确立法律系统的标准和司法公正的准绳。拿破仑的法律改革主要依赖一批优秀的法学人才。专门起草法典的这些人都是法国当时杰出的法学家、政治家、律师。他们前后共开了107 次全体会议,而拿破仑至少主持了55 次。每次开会时间都很长,有时候会议甚至从中午开始,到深夜才结束。他们的讨论也很深入,拿破仑经常参与讨论,还会问“这公平吗 这有用吗 ”等问题。拿破仑除了在文风上给出一些指示外,还要求把当时法国的法律、法令凝合成一套适用于全体公民的一元法律体系,规定普遍的原则,给予法官以明晰的裁判空间。1804 年,《法国民法典》最终通过的时候,其体量之大超乎想象,竟然长达2281条、493页。
——摘编自马建红《拿破仑与他的法典》
材料二 大革命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一个时段。为了适应社会客观实际形势的发展需要,武汉国民政府司法部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首先,司法部宣布举行法官考试。第一试测国文和三民主义;第二试测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宪法;口试为最后的考试,注重测验应试者的政治态度。其次,司法部创办了“法官政治党务训练班”。训练时长定为四个月,训练目的是给司法人员灌输革命知识,讲授的科目着重于三民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农民运动、妇女运动等。而关于法律问题的讲座,则占很少时间。此外,司法部整改了原来分设的审检机构:审判方面,在中央设大理院,在各省市设高等审判厅和地方审判厅;检察方面,在中央设总检察厅,在地方设高等检察厅和地方检察厅等。但是改革很快就不了了之。
——摘编自黄晓东《大革命时期的司法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民法典》能够颁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汉国民政府司法改革的特点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漫画信息“锄列强,倒军阀,灭尽世上压迫人”可知农民运动配合北伐战争,C项正确;北伐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军阀割据混战,排除B项;此时正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与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唯一之政党”、“共产派”、“不能必言其互相提携也”可知,孙中山仅把共产党看作一个派别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政党,说明他没有把共产党和国民党平等对待,C项正确;孙中山不反对国共合作,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孙中山的对“列宁主义”的信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孙中山对国共合作方式的看法,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都做出阐述”,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而李达翻译的内容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意味着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已经从早期的简单介绍,零星的、片面的和不成熟的,存在着不少误解和歪曲的阶段发展到系统的阶段,D项正确;标志中国民主革命转向的是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A项排除;材料虽然提到李大钊发表文章在《新青年》,而且确实是新文化运动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思潮传入创造比较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材料的主旨不在此,B项排除;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但除此之外还有阶级基础、组织干部基础等,C项排除。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19年6月,主体为天津总商会,布告内“外交失败,惩办国贼”和“决定自明日起罢市”可知,题干为五四运动时期天津商人罢市,可知五四运动的扩展,社会各界参与度不断扩大,C项正确;五四运动前期中心为北京,后期中心为上海,天津没有成为五四运动的中心,排除A项;五四运动的领导权是工人阶级,排除B项;罢市不是维护主权的最佳手段,弱国无外交,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由材料中的“1919年6月”“学商界之行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论的事件是五四运动。当时学商界行动要表达的“民意”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项正确;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所以“民意”指的是反专制、争国权,并不是保国会、图共和和反垄断,排除ACD项。故选B项。
6.D
【详解】依据材料“各绸缎洋布庄等,其罢市景象尤觉可敬,诚不愧为头等商号。”,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期间,天津商人罢市有力推动了运动的发展,体现了天津商人强烈的爱国情怀,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D项正确;“推动全国爱国运动”,表述夸大,排除A项;这次罢市是抗议北洋政府的外交失败,排除B项;天津总商会是抗议政府的外交失败,并未涉及“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特意强调党员要‘重视政治纪律’”“在政治问题上都必须严格服从党的领导”并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蒋介石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党内也出现了意见分歧,因此,中共五大强调党员要“重视政治纪律”是在努力应对党面临的内外危机,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民领导权的问题,排除A项;中共五大强调党员要“重视政治纪律”,但没有体现“着手加强”,排除C项;此时第一次国共合作还没有完全破裂,中共还没有准备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前后,学界展开了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问题的论战。”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前后戏剧行业也在思考变革,探索发展新路,反映新文化运动波及的领域具有广泛性,C项正确;“传统戏曲艺术难以获得生存空间”此说法过于绝对,也与事实不符,排除A项;虽然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但题目材料并未提到工人运动,也没有反映服务于工人运动需要的信息,排除B项;学界论战是戏曲改革的一个推动因素,而非主要动力,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26年7月,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进展迅速,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迁都武汉。同时工农群众运动进入高潮,1927年1月3日武汉十多万工人和市民举行庆祝北伐胜利大会,英国水兵竟用刺刀驱赶在汉口英租界附近江汉关广场听演讲的群众,制造了刺死一人,伤几十人的“汉口一三惨案”,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5日李立三、刘少奇等人领导和组织了汉口30万人反英示威大会,会后举行示威游行,高喊着“打倒帝国主义”、“收回租界”等口号,向英租界挺进,汉口英租界被爱国群众控制。九江工人和市民也在武汉群众斗争胜利的鼓舞下,占领了九江英租界。面对声势浩大的群众反帝运动,英国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在1927年2月与武汉国民政府签署协定,将在汉口、九江的租界交还中国。因此与材料中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开展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密切相关的是北伐战争顺利推进,B项正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辛亥革命爆发,与材料所述的“1927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国民革命失败。材料所述事件发生在1927年1月,当时国共仍然处于合作时期,排除C项;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与材料所述的“192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寅初的演讲说明当时中国各省货币不统一的现状,严重阻碍商品交换和贸易发展,因此必须进行国民革命以统一全国,A项正确;法币是旧中国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流通货币的名称,此时还未发行,排除B项;各省货币不统一并不是各省之间竞争激烈导致的,而是军阀和列强各自划分势力范围,排除C项;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国民革命的必要性,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伊始,即明确反帝反封建,将消灭剥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当作奋斗目标,反映出其坚持无产阶级革命方向,D项正确;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非经济斗争,排除A项;1922年5月党的二大还没召开,民主革命纲领尚未制定,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団对工农联合道路的探索,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从中共二大到中共四大,中共逐渐明确了在民族运动中的地位,主张独立地位、领导地位,这表明中共在总结反思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在总结经验教训中不断发展,C项正确;A项是十年内战时期,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排除B项;中共二大已对中国的革命性质有了明确认识,排除D项。故选C项。
13.(1)原因:法国现实社会的需要;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进军;优秀法学家的参与;法典制定过程的严谨和细致;拿破仑的全面指导。(答出四点即可)
(2)特点:与民国社会的变动密切相关;改革力度很大;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着重宣传革命思想;很快中断。(答出三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拿破仑在执政初期的1801年开始了其雄心勃勃的法律改革计划,以此来确立法律系统的标准和司法公正的准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现实社会的需要,以及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进军;根据材料“拿破仑的法律改革主要依赖一批优秀的法学人才。专门起草法典的这些人都是法国当时杰出的法学家、政治家、律师。”可知,优秀法学家的参与;根据材料“他们前后共开了107 次全体会议,而拿破仑至少主持了55 次。每次开会时间都很长,有时候会议甚至从中午开始,到深夜才结束。他们的讨论也很深入”可知,法典制定过程的严谨和细致;根据材料“他们前后共开了107 次全体会议,而拿破仑至少主持了55 次......拿破仑经常参与讨论”可知,拿破仑的全面指导。
(2)根据材料“为了适应社会客观实际形势的发展需要,武汉国民政府司法部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可知,与民国社会的变动密切相关;根据材料“司法部宣布举行法官考试......司法部创办了‘法官政治党务训练班’......司法部整改了原来分设的审检机构”可知,改革力度很大;根据材料“口试为最后的考试,注重测验应试者的政治态度”可知,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根据材料“训练目的是给司法人员灌输革命知识,讲授的科目着重于三民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农民运动、妇女运动等”可知,着重宣传革命思想;根据材料“改革很快就不了了之。”可知,很快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