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课件(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0 15:3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要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前提就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
素养考向 概念聚焦
1.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近代史上的作用。 2.从时空观念出发,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建立的人民政权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新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共和制、政党政治、军政、训政、宪政。“三三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1
1912年
3
1927-48年
4
1931-34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
中华苏维埃
临时政府
2
1912-1928年
北洋军阀时期
广州国民政府
武汉国民政府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
1936-49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
6
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共同纲领》
南京国民政府
时间轴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国旗:五色旗
(4)纪元:中华民国
(5)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
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临时政府印
1.建立: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目的:为防止袁世凯独裁
(2)内容:
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②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局限性: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
第三十一条 临时大总统为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
……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主权在民
国民平等
天赋人权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阅读材料,归纳《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
概念解析
北洋政府
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
政党政治
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袁世凯
【典例研析】 (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和“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知双方争论的是由谁组建政府,即政府组建的主导权,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双方都强调共和制度,排除A项;材料提及共和政府的组织属于政治革命,不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实现平均地权,排除 C项;材料强调的是共和政府的主导权,据所学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排除D项。
(二)、北洋政府时期共和制度的波折——政党政治
1.背景:
3.历程:
国民党成立
1912
“宋案”
1913
“二次革命”
1913
袁氏称帝
1915
护国运动 1915
军阀混战
1916
1914.5 《中华民国约法》
1914.12 《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
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2.目的: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材料一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二 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
——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政党数量多;参政意识强;党政激烈,不受监督;腐化严重;
【探究】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探究】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①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 ②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③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④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休。
⑤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唾骂中死去,中国进入长达12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中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1925年
国共合作,开始北伐
1926年
4-7月
国民党反革命政变
1927年
9月
“宁汉合流”
张作霖坐镇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
北京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
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
1928年
张作霖决定退回东北,途中惨遭日本炸死。同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27年9月,宁汉双方达成谅解,并进行合并重组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12月29日
“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训政
1.训政时期
(1)背景: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颁布《训政纲领》。
予之于革命建设也,本世界进化之潮流,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思之稔熟,筹之有素,而后订为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军政时期,第二训政时期,第三宪政时期。
——孙中山《建国方略》
◎《建国方略》书影
军政: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
训政:以文明法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
宪政:待“地方自治完备之后”创制和颁布宪法。
【宪政】①指导宪法制定或推动宪法实施的实践;②建立并推动特定类型政治制度(有限政府、权力分立、代议民主、司法独立)的实践。
(2)内容:
(3)实质:一党专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2.宪政时期
(1)内容: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2)实质:国民党独裁统治。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国近代史》
◎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典例研析】(2022·安徽高三开学考试)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  )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营造专制的合法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所谓的“训政”不过是借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论来为自己的专制统治寻找依据,建构合法性,D项正确;国民党的“训政”主要是为专政营造合法性,不是维护民主、发扬三民主义和扩大人民权利,排除A、B、C三项。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土地革命时期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抗日战争时期
“三三制”民主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
设置行政区。
新中国成立前期
《论人民民主专政》
01
02
03
04
新中国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时期
(1)背景: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2)探索: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政权性质:工农民主专政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内容:
①制定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②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4)意义: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第一条 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已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老弱残废以及孤寡,不能自己劳动,而且没有家属可依靠的人,应由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救济,或分配土地后另行处理。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典例研析】 (2021·河北高考·9)下表为中共中央及相关组织颁发的部分文件。这些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完成革命中心转移 B.高度重视群众工作
C.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 D.倡导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就人民军队的纪律、争取少数民族、开展地方工作、抗日救国、游击战争、土地政策和青年工作等群众关心的问题,专门发布指示和公告,集中反映出我党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故选B项
2.抗日战争时期
(1)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2)目的:抗日民族根据地不断扩大,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革命胜地延安
陕甘宁边区人民投票选举
(3)措施: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材料一 陕甘宁边区“豆选”诗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
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
材料二 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三三制”政权的普选。全边区有80%的人参加了投票。按“三三制”比例,选出了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各级参议会又选出了政府委员会。
◎边区民主投票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中共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1940.3.6
材料一 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对抗日战争时期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作了重申,并提出了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在中共中央提出“三三制”政权以后,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边区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法制建设。据统计,中共中央、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曾先后制定、颁布了五六十种、1 000多件法律法规。 ——摘编自刘路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探析》
材料二:(第3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1)推行普选制;成立参议会制度;按照“三三制”原则组建民主政权;进行法制建设。
(2)①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探究】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典例研析】 (2022·全国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答案】A【解析】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富农、小资产阶级由原来的打击对象调整为团结对象,是为了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选A项
3.解放战争时期
(1)行政区的建立:
①背景: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②目的: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③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④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北、西北、华东、晋察冀、晋冀鲁豫、中原六大战略区
思考:
行政区以什么机构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
体现出了什么原则?如何评价?
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人民主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①内容: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论人民民主专政》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规定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性质: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课堂探究】比较中共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时期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 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 时期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 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 时期 大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础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根本政治
制度
基本
制度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49年《共同纲领》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954年宪法》颁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标志。
1957年以后至1976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1982年宪法》颁布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社会的实际相结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确立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力的过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发展过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优越性: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在我们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国家权利机关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
有利于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各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既有利于发扬民主,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民主的主要平台和渠道,依照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一致同意起来,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一起行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实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本内容:
①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②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基本职能还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现场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每年“两会”便是政协会议和人大会议,地点都位于人民大会堂,政协会议首先召开。
1982中共十二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并被写入宪法。
(2)发展历程
【探究】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不同点 性质
职能
产生
相同点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建立:三级机构、五个自治区。
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依据: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自治的核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意义: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01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02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03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两个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中国在2-4个月时间能将如此大的疫情有效防控住,这在人类医学历史上不曾有过......在这场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我国的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释放出巨大效能,显示了独特优势。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斗争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新华网2020年9月30日
制度彰显力量,
风景这边独好!
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初建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国民民政府:一党专制
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建立边区政府
解放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尝试与失败
本课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