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人教版高一第一单元综合能力检测
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下列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携(xié)带 峥嵘(zhēng) 挥斥方遒(qiú)
B.上阕(juè) 阻遏(è) 百舸(gě)争流
C.惆怅(chàng) 寥廓(guò) 慷慨(kǎi)激昂
D.百侣(lǔ) 橘(jú)子洲 沁(qìng)园春
2.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橘(jú)子洲 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 携(xié) 遏(è)制
C.漫江(满) 寥(liáo)廓 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 稠(chóu)密 辟谣(pì yáo)
3.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4.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5.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
B.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思考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阕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6.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节选,完成下一题。
那河畔的金柳, 软泥上的青荇,
是夕阳中的新娘;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波光里的艳影, 在康河的柔波里,
在我的心头荡漾。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对节选诗节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节一,写康河岸边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是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使他乐而忘返。
B.诗节二,写康河里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招摇”,一词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C.作者用“新娘”来比喻“金柳”,显得艳丽妩媚,可谓独具匠心,表现了作者无限欢喜和极度的迷恋之情。
D.诗歌融情于景,诗人“心头荡漾”是因为看到河波里“金柳”美丽的影像而心潮起伏。“招摇”一词虽有夸张,但含贬义,若用“欢迎”更能生动地表现康桥的热情。
7.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上下两阕,一今一昔,一独一众,在时空前后对照下,既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景图,又传达出一种健康昂扬、意气风发的生命状态。
B.《想北平》一文语言通俗纯净,亲切而意味深长。老舍在文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娓娓叙谈,字里行间既有对北平的深切挚爱,也有眷恋故土的深情。
C.《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崇高的品格,表达了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再现了周瑜的形象并赞美其功业。“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句,正面表现了周瑜在这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神态。
8.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橘子洲是一幅展示风情的画。它以岳麓山为邻,与湘江水为伴,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它西望层峦叠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晚亭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尽览都市繁华。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游客登洲,听渔舟唱晚,观岳麓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 。 。 ; ; 。
①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
②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③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
④曾国藩操练水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子洲上空
⑤南宋朱熹、张栻在岳麓书院的讲学,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
⑥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
A.①⑥⑤③④② B.②①⑥⑤④③ C.①⑥⑤④③② D.②①⑥⑤③④
9.下列对课文中的句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 长沙》) ——这一问句激励所有的革命者应该保持革命的蓬勃朝气,做革命的中流砥柱。同时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示要像祖逖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的重任。
B.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悠长”“寂寥”象征当时社会现象的黑暗沉闷。这几句,以情而言,是独自彷徨、寂寥、愁怨;以景而言,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此情此景,水乳交融,幻化为一体。
C.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再别康桥》)——“榆阴下的一潭”即拜伦潭,在康河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里游玩。在这里,诗人融情于景,将自己对祖国的留恋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D.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问句间接地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离开时的依依不舍和对乳儿的无比疼爱。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选择类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百舸(大船)争流 万类霜天(指冬天)
B.漫(满、遍)江碧透 怅(惆怅)寥廓
C.峥嵘(不平常)岁月 挥斥(奔放)方遒
D.指点(指指点点)江山 书生意气(意志和气概)
三、情景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沁园春·长沙》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经历了无数个革命岁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表现诗人关心国家大事的言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一句写出了往日不寻常的日子繁多;而“______”一句则写出了作者对大军阀、大官僚的鄙视。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
(3)《师说》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掌握学识有早晚且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四、古代诗歌阅读
比较阅读品味《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九三六年二月
13.《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
14.这两首词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五、材料作文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从“抗日英雄”杨靖宇到狼牙山五壮士,从“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到“愿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维和女警和志虹,他们都是英雄,他们的故事被崇尚英雄的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及。习主席每到一个革命历史纪念地,都会献上花篮,身体力行地缅怀那些英烈,号召大家铭记历史、崇尚英雄。习近平说,“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一切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上阕”的“阕”应读“què”。
C.“寥廓”的“廓”应读“kuò”。
D.“百侣”的“侣”应读“lǚ”。“沁园春”的“沁”应读“qìn”。
故选A。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C.“斥:斥责”错误,“挥斥 ”的“斥”是充满的意思。
故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朗读与停顿的能力。
C.“忆” 是领字,阅读中应在该“领字”之后停顿。该题中“看”“问”“忆” “恰” 均可作为“领字”。其正确停顿应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D.“比喻”错误,应该是借代。“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意思是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运用借代手法,表现了“同学少年”对“万户侯”的鄙夷之情。
故选D。
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D.因为作者提问完后就结束了全文,可见作者并没有正面直接回答,而是通过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让读者自然地产生联想,得到答案。
故选D。
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招摇’一词虽有夸张,但含贬义,若用‘欢迎’更能生动地表现康桥的热情”错误,招摇,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它不仅能够写出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也能更好地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而且还能折射出诗人当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失望。当诗人再次来到康桥,面对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摇动的青荇时,诗人的感受已不仅仅是喜爱,更有潜意识中渴望摆脱尘世羁绊与生活束缚的强烈愿望,而“招摇”一词正好写出了青荇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契合了诗人当时的心理。本节后两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另外,“招摇”也与本节中的“水草”压韵,更好的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
故选D。
7.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正面”错误,“谈笑间”是直接描写周瑜的表现,是正面,“强虏灰飞烟灭”是写曹军的惨败,是以曹军惨败侧面衬托周瑜,是“侧面”。
故选D。
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
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橘子洲”,而填写的六个句子是介绍“橘子洲”的历史。
①“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是总领句,故放在首位,这就排除BD两项;
⑥“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中“它”承前指代“橘子洲”,故紧跟①后,接着按照“南宋朱熹”到“清朝曾国藩”到之后的“外国领事馆”,再到近现代的“毛泽东”的顺序即可排出剩下句子的顺序——⑤④③②,这就排除A项。
故选C。
9.C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
C项,“对祖国的留恋”表述有误,这首诗是诗人“离别康桥”时所写,表达了“对康桥的留恋”,而并非对祖国的留恋。
故选C。
1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霜天:指秋天。万类霜天:万物都在秋光中。
B.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怅寥廓:感慨宇宙的广阔。
D.指点:评论。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
故选C。
11.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看万山红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峥嵘、稠、激扬。
1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粪土当年万户侯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峥嵘”“侯”“跬”“至”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3.《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和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的下阕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阕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14.《沁园春·长沙》写南方秋景,《沁园春·雪》描绘北国冰雪,后者境界更开阔。《沁园春·长沙》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的豪情。《沁园春·雪》抒发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解析】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沁园春·雪》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和英雄豪杰。
《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好友正值青春少年,精 旺盛、热情奔放,做事 练。 家聚在 起,评论国家的前途命运,赞美祖国的历史 化,轻薄名利,视功名利禄为粪 。还曾记得,在波涛汹涌的江中游泳,击起的浪涛能够阻挡飞快的船只。词中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这样,上、下阕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雪》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境界更开阔。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15.英雄,国之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英雄是国家的灵魂,英雄是民族的脊梁,英雄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添一笔壮丽。
何为英雄?“英”是指才能或智慧出众的人,“雄”是指有胆识气魄的人。“英雄”就是那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中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古有高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视死如归的文天祥、写下“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和感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有着铮铮铁骨的人,今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火海救人的王锋等为人民、国家付出的人。著名文学家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正是英雄的写照。野有蔓草,情深至烈。明月照劲草,魂梦寄大国。一株株知疾风的劲草正是一个个精忠报国的英魂。
凭谁问:“为何尚英雄?”忠勇赴国难,壮士唯死战,浩气冲云霄,英魂照万里。英雄用鲜血铺垫出通往和平的道路,英雄缔造出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战争的时代已经远去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崇尚英雄,是因为他们身上的民族气节,是因为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追求。
而今少年将怎样学习英雄?我少年应不负《少年中国说》中之言:“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不断奋斗,我们少年人应像“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一样,少年勤学,青年担纲,老骥伏枥志未灭,犹向苍穹寄深情;我们要像鲁迅先生那样,“文苑苦萧条, 一卒彷徨独荷戟; 高丘今寂寞,芳筌零落痛余春”,以笔为剑,划破黑暗,带领人们走向光明;我们应像李保国那样,不求名利,只求在天地间存一份心,放在农民身上,帮助农民朊贫致富;我们应像军人一样,守疆卫土,保家卫国。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后辈人将继承英雄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英雄,我们国家的灵魂,我们的榜样!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作文材料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古今英雄举例,二是对待英雄的态度,三是铭记英雄的意义。写作时可围绕着关键词“英雄”,从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来阐述。
[立意]
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来构思立意:
①谈论英雄的意义。英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魂,是民族力量之源泉、荣光之所在。
②分析英雄的特质。所谓英雄,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③当今时代为什么需要英雄?人们追求卓越,渴望崭露头角,渴望得到更多的认同、更大的成功,所以需要有英雄榜样的激励。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正处于一个需要英雄、也能产生英雄的大时代。
④对待英雄的态度。对崇尚历史虚无主义的“任性”之人,对数典忘祖之行为,每一位爱国者都必须警惕。
[素材]
1、“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永远像青年一样的斗士鲁迅,毫不留情地解剖到我们皮肤的底层;“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于熟睡中惊起继而创办《新青年》的钱玄同如此呐喊……
2、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百年回首,自请长缨。
3、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放弃优厚的国外待遇,学成归国,献身于我国的核武器研究;于是26岁便登上开山岛一守就是32年的王继才,在风浪拍岸中坚守着他的赤子情怀;于是那个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的徐本禹,用刚刚毕业的稚嫩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责任和担当;于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选择了泥泞的秦玥飞,背负着自己的青春,离开耶鲁,在荆棘和贫瘠中俯首躬耕拓荒守梦……
4、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书桌前的我,抬起头,那不远的远方清晰可见,那巨人的言语久久回荡:无限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5、亚里士多德曾说,时间碾碎万物,一切都因时间的力量而衰老,在时间的流逝中被遗忘。一百年了,先驱已逝,胆气与担当呢?
6、爱国如饥渴。——范晔
7、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并列式、层进式和对照式,这个作文题可以采取层进式结构。
如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层层递进。
是什么——如例文第二段,提出“何为英雄”,就是从是什么的角度论述的,这样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利于读者厘清概念。
为什么——如例文第三段,凭谁问:“为何尚英雄?”这是在分析原因,明白了为何崇尚英雄,才能真正敬仰英雄,向英雄看齐,做新时代的英雄。这是上一层次的递进,也自然递进到下一个层次。
怎么办——而今少年将怎样学习英雄?这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议论文的最深一个层次,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层进式议论是议论逐渐深入,用好这种方式,说理才会更显深刻。
【点睛】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