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北师大版生物一轮复习训练卷十 专题10人体的能量供应(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北师大版生物一轮复习训练卷十 专题10人体的能量供应(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1-20 19:1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届北师大版生物一轮复习训练卷十
专题10 人体的能量供应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如图为呼吸时膈肌位置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甲到乙时,吸气
B.从甲到乙时,呼气
C.吸气结束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
D.呼气结束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
2.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表示呼气,此时,肋骨间肌肉处于舒张状态
B.曲线BC段表示呼气,此时,胸廓扩大,肺泡胀大
C.曲线BC段表示吸气,此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
D.曲线AB段表示吸气,此时,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
3.人体通过呼吸吸入的氧气最终被用于()
A.在肺泡中与二氧化碳进行交换 B.在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
C.在组织中与二氧化碳进行交换 D.在组织细胞中分解有机物
4.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呼吸系统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气时,身体不会出现的情况是(  )
A.膈肌收缩 B.肋骨向外向上运动
C.胸腔容积扩大 D.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5.下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管乙中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B.气体c代表二氧化碳,气体d代表氧气
C.与血管甲相比,血丙管的血液中含有更多的氧气
D.血管丙中的血液进入心脏时最先进入右心房
6.人体从外界吸入的气体通过呼吸道的顺序依次是(  )
A.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B.鼻→咽→气管→支气管→肺
C.鼻→咽→喉→支气管→气管
D.鼻→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7.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气体经过的途径是(  )
A.外界→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肺→支气管→气管→喉→咽→鼻→外界
C.外界→鼻→咽→食道→气管→支气管→肺
D.肺→气管→支气管→喉→咽→鼻→外界
8.打嗝是因为膈肌不由自主地痉挛,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两条声带之间的裂隙骤然收窄,因而引起奇怪的声响。下列不符合打嗝时状态的是(  )
A.胸廓容积扩大 B.肺收缩
C.膈肌收缩 D.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9.下列关于生活中的某些行为习惯解释有误的是 (  )
A.不要随地吐痰是因为在肺中形成的痰液含有大量的病菌
B.“食不言”在于说话时会厌软骨来不及遮住喉口,食物进入气管而呛咳
C.饭后不宜立即剧烈运动的根本原因是运动时流向胃肠的血液减少影响消化吸收
D.少抠鼻子是因为鼻毛易抠落,而鼻毛对空气具有清洁作用
10.在呼吸时不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
A.咀嚼 B.消化 C.说活 D.吞咽
11.如图所示,是人的吸气与呼气过程,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甲图与丙图中BC段相对应,处于呼气状态
B.乙图与丙图中BC段相对应,处于吸气过程
C.甲图与丙图中AB段相对应,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D.乙图与丙图中BC段相对应,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12.今年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出现雾霾天气,很多人咳痰不止,痰产生于(  )
A.鼻腔黏膜 B.食道黏膜
C.喉腔侧壁 D.气管和支气管黏膜
13.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共同所有的器官是(  )
A.口腔 B.咽 C.喉 D.食道
14.下表为测定某人的肺泡内、静脉血、动脉血以及组织细胞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值,根据数据分析A,B,C,D4项中表示动脉血的是(  )。(假设其他气体含量相同)
A B C D
氧气∕二氧化碳 100/116 100/40 100/150 100/30
A.A B.B C.C D.D
15.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多出的二氧化碳最终产生的部位是(  )
A.肺泡 B.红细胞
C.组织细胞 D.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
16.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气体中气体成分的主要变化是(  )
A.氧增加,二氧化碳减少
B.氧和二氧化碳都不变
C.氧和二氧化碳都减少
D.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17.下表是某人吸入空气与呼出相同体积气体的成分含量比较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A.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增加了
B.人体呼出气体中水含量明显减少
C.人体与外界进行了部分气体的交换
D.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减少了
18.下列有关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9.下图表示人体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和肺的变化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表示吸气过程,此时肋间肌、膈肌收缩,使胸廓容积和肺扩张
B.图B表示呼气过程,此时肋间肌、膈肌收缩,使胸廓容积和肺扩张
C.图A表示的过程中,外界气压小于肺内气压,气体排出肺
D.图B表示的过程中,外界气压大于肺内气压,气体进入肺
20.肺泡中的氧气进入缠绕在肺泡外的毛细血管中至少要经过细胞膜的层数是(  )
A.一层 B.二层 C.三层 D.四层
21.如图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分别代表的物质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B.血液从毛细血管的e端流到f端后,其成分变化是氧的含量减少
C.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各由多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气体交换
D.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胸腔容积扩大
22.右图曲线表示的是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其中表示呼气过程的是(  )
A.AB B.BC C.AC D.BD
23.如图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
B.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C.图甲曲线ce段表示呼气
D.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
24.如图是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其中由b到c的过程表示(  )
A.吸气,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
B.吸气,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
C.呼气,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
D.呼气,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
25.如图表示某人在平静和运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曲线A为平静状态 B.曲线A的呼吸频率较高
C.曲线B状态时,呼吸深度较小 D.曲线B状态时,气体交换率较低
26.如图曲线代表人体一段时间内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变化的趋势,该曲线不能代表(  )
A.血液流经小肠时葡萄糖的含量变化
B.血液流经胃部时氧气的含量变化
C.血液流经肝脏时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D.从平原进入高原后一段时间内人体红细胞数量的变化
27.近年,全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空气中的PM2.5指数偏高,危害人类健康.如图是肺、心脏及肾脏与血管连接的示意图,①﹣④是连接心脏的血管,A、B、C、D为心脏的腔,回答以下题目
(1)PM2.5从外界到达肺部的“旅程”顺序正确的是(  )
A.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口腔→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C.鼻→气管→咽→喉→支气管→肺
D.口腔→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2)PM2.5及携带的有害化学物质进入肺后,一部分会沉积在肺部,对肺造成伤害,还有一部分通过气体交换进入人的血液循环系统,进入的有害物质最先到达心脏的(  )
A.左心室 B.右心室 C.左心房 D.右心房
(3)有害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到达肾脏,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害物质运输到肾脏的过程属于血液的体循环过程
B.有害物质运输到肾脏的过程属于血液的肺循环过程
C.这个过程输送有害物质的血液是暗红色的血液
D.这些有害物质随原尿经过肾小管的过滤作用而形成尿液
28.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有关这一结论的下列例证中,不正确的是(  )
A.小肠内的小肠绒毛壁很薄,适于消化食物
B.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适于气体交换
C.肺泡壁和外面包绕着的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交换
D.鼻腔中有鼻毛和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使空气保持清洁、湿润
29.“肌肉饥饿”症是由于肌肉的养料和氧气供应不足,导致弹力变差,收缩无力所致.改变这一状况的最佳方法是(  )
A.人工输氧 B.吸氧的同时多食用蛋白质
C.多食营养品 D.经常参加适量的体育锻炼
30.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如果Ⅲ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I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  )
A.养料 B.二氧化碳 C.氧气 D.废物
二、判断题(共6题;共6分)
31.人体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上升.(判断对错)
32.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全部转变为ATP中的能量。(判断对错)
33.食道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
34.边吃饭边说笑,食物容易误入气管,其原因是环壮软骨扩大。
35.成年人在平静时的呼吸频率大约为每分钟60~80次。
36.人们吃进去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都要通过咽。 (  )
三、填空题(共3题;共7分)
37.人体的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达到肺部的气体   、湿润、   .
38.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而且还能使其   、湿润、   。
39.图为模拟隔肌的运动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    表示吸气状态,图    表示呼气状态。
(2)图B状态中,膈肌处于    (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四、读图理解题(共2题;共14分)
40.读图理解
如图示为人体的血液循环和呼吸的四个过程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
(1)由图 可 以 看 出 , 人 体 的 呼 吸 全 过 程 可 以 分 成 以 下 环 节 : [ ① ]肺 通 气 、 [②]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 [③]    。
(2)肺通气是通过    完成 ,②和③通过    实现的 。
(3)经过呼吸过程② ,    (气体)通过肺部毛细血管进入肺静脉 ,此时血管中 的血液为    ;经过过程③ ,    (气体)进入血液 ,血液变为    。
(4)溺水停止呼吸是过程    受阻造成的 , 当某人呼吸骤停时 ,急救措施是进行    呼吸 。
41.下列图示中,图1为小刚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2是他的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3是他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图2中气体进出的过程能够进行的有   (填序号);图3中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差值对应曲线的    (填“ABC"“CDE"或“BCD")段。
(2)小刚在下列四种生活状态中,对应图3内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 (填序号)。
A.漫步 B.静坐 C.打篮球 D.睡觉
五、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23分)
42.为了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首先由导管A 吸气约15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不变,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
(2)然后由导管B 吹气约15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
(3)综合上述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   ,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   .
43.模拟吸气、呼气时膈肌的运动情况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模型气球代表的是   ,瓶底的橡皮膜代表的是   。
(2)如图乙所示,用手下拉橡皮膜时气球会   (填“胀大”或“缩小”),模拟的是   (选题“吸气”或“呼气”)过程。在人体内,此过程进行时,橡皮膜代表的结构会   (填“收缩”或“舒张”),其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   (填“增大”或“减小”),使得胸腔容积   (填“增大”或“减小”),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   (填“增大”或“减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肺。
(3)人体通过吸气和呼气实现了肺与   的气体交换。
(4)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这样做的弊端是   。
44.如图表示正常天气情况下外界空气进入人体后发生的变化.
(1)呼吸道能够清洁和湿润空气.除此之外,根据图示呼吸道对空气还具有   的作用,判断的依据是   .
(2)某兴趣小组想要探究呼吸道对空气的清洁功能,他们设计了以下模拟实验:
Ⅰ.把塑料瓶底部剪掉,将毛刷置于塑料瓶瓶颈处,纱布用水浸湿罩在瓶子底部,用皮筋固定.
Ⅱ.设计4组不同处理,将碳粉放在塑料瓶口处;用吹风机最高档对准瓶口,每组吹5秒(如图).(注:实验人员做好安全防护)
Ⅲ.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
组号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1 1药匙碳粉,有毛刷 纱布上有少量碳粉
2 1药匙碳粉,无毛刷 纱布上有碳粉,且比第1组多
3 1药匙碳粉,有毛刷(用水浸湿) 纱布上有少量碳粉,且比第1组少
4 3药匙碳粉,有毛刷(用水浸湿) 纱布上有大量碳粉
请根据以上描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这个模拟实验中,碳粉模拟的是空气中的颗粒物,1、2组作为一组   实验,探究了毛刷的作用,毛刷模拟了呼吸道中的   结构.
②该实验中浸湿毛刷的水模拟了呼吸道中分泌的   ,上述实验中的   和3两组实验探究了其对空气的清洁作用.
③从第3、4组实验结果来看,当外界环境中颗粒物较多时,呼吸道处理能力是   的,因此在沙尘或雾霾等不利天气外出时,要做好   等防护措施.
六、综合题(共3题;共28分)
45.如图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分析图解并回答问题.
(1)E处表示的是   F处表示的是   
(2)从A→B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   
(3)从C→D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   
(4)两图中,含氧量最高的是   ;含二氧化碳量最高处是   
(5)在E处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是   .
(6)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   和   两个过程,它们是通过   实现的.
46.请结合图甲中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图乙中膈肌的不同运动状态、图丙中胸廓容积的变化曲线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甲图中①﹣⑦表示生理过程,Ⅰ、Ⅱ表示血液类型,a是小分子物质)
(1)图甲①﹣⑦中表示排出废物,但不属于排泄途径的是   (填图中序号)
(2)图甲中②表示物质a进入A系统的过程叫   .物质a最终要进入组织细胞,参与   .氧气进入甲图中A系统是通过   实现的.
(3)Ⅰ的血液类型是   (填“动脉血”或“静脉血”).Ⅰ与Ⅱ相比,减少的物质有   (至少写出2种).写出肾脏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肺的途径:肾脏产生的二氧化碳→   .
(4)图甲中发生过程③时,膈肌应是图乙中的   (填“A”或“B”)状态,此时,肋间肌处于   状态,胸廓的体积变   ,大气压   肺内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对应图丙是   过程.
47.图一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图二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进行呼吸的主要器官是   ,图一中的[3]   ,[2]   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而且还能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
(2)图二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   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图中的a代表的物质是   。
(3)图二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图一中[3]应处于   (填“舒张”或“收缩”)状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解答】解:A、膈肌从甲到乙时,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是吸气,A符合题意;
B、膈肌从甲到乙时,胸廓变大,肋间肌、膈肌均收缩,是吸气过程,B不符合题意;
C、吸气结束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C不符合题意;
D、呼气结束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人体平静状态下呼吸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情况如下:
呼吸状态 肋间肌及肋骨位置变化 膈肌及膈的位置变化 胸廓容积的大小 肺的容积及肺内气压变化 空气进出肺的状况
吸气 收缩、上升 收缩、下降 扩大 肺扩张,容积变大,气压变小 进入
呼气 舒张、下降 舒张、上升 缩小 肺回缩,容积变小,气压变大 排出
2.【答案】D
【解析】【解答】解: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
曲线图中,AB段表明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的面积缩小,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曲线图中,BC段表明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的面积增大,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图示中表示的是一次呼吸过程,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
3.【答案】D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的表达式为:氧气+有机物→二氧化碳+水,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据此答题.
【解答】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完成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功能,氧进入血液后和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体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在氧的作用下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全部能量,并维持人的正常体温.
故选:D
【点评】人体进行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体内的有机物,而有机物的分解需要氧气。
4.【答案】D
【解析】【解答】吸气时,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成。选项ABC正确;选项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
5.【答案】D
【解析】【解答】A、血管乙是毛细血管,管腔极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A不符合题意;
B、肺泡中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所以c代表二氧化碳,气体d代表氧气,B不符合题意;
C、血管甲是肺动脉,血管丙是肺静脉,与血管甲相比,血丙管的血液中含有更多的氧气,C不符合题意;
D、血管丙中的血液进入心脏时最先进入左心房,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故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
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呼气排到体外,进入血液的氧气随着血液循环不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被利用.
6.【答案】A
【解析】【解答】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如图:
从图中看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按顺序应当是鼻、咽、喉、气管 支气管、肺。人体呼吸道的组成按顺序应当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故答案为:A。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从上到下依次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
7.【答案】B
【解析】【解答】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
题干中的“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时”,表明是呼气过程,此时气体经过的途径是:肺→支气管→气管→喉→咽→鼻腔→外界,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呼吸运动及其原理:
类别 肋间肌
和膈肌 胸廓 膈顶 肺 肺内气压 气 体 进 出 肺 泡 气 体 变 化
吸气 收缩 扩大 下降 扩张 下降 外界气体被吸入肺泡 含氧较多
呼气 舒张 缩小 回升 缩小 上升 肺泡内的气体被呼出体外 含二氧化碳较多
8.【答案】B
【解析】【解答】我们在打嗝的时候,是空气进入肺不,我们是在吸气,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减小,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可见选项中A、C、D说法正确,B吸气时,肺部处于舒张状态,故B说法错误,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吸气时肺、膈肌、胸廓所处的状态,此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吸气时,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缩小,小于大气压;呼气时,膈肌和肋间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大气压。
9.【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我们不能随地吐痰是因为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痰生成的部位是气管和支气管而不是肺,A错误。
B、“食不言”是因为吞咽时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易进入气管,B正确。
C、饭后不宜立即剧烈运动,主要原因是运动时流向胃肠的血液减少影响吸收,C正确。
D、鼻腔具有温暖、清洁和湿润进入体内空气的作用:鼻腔能预热吸入的冷空气,鼻腔内的黏液还能杀灭一些细菌并能湿润吸入的空气,鼻毛对吸入的空气起到过滤作用,因此,要少抠鼻子,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痰的形成场所是气管和支气管。(2)会厌软骨能防止食物进入气管。(3)饭后不宜立即剧烈运动会影响吸收。(4)鼻腔的前部有鼻毛,能够阻挡灰尘,起清洁空气作用。
10.【答案】C
【解析】【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可见咽既是呼吸的通道,也是消化的通道,因而吞咽食物和呼吸不能同时进行。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较易,熟记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组成,即可解答此题。
11.【答案】A
【解析】【解答】A.甲图与丙图中BC段相对应,处于呼气状态,A符合题意。
B.乙图表示吸气过程,丙图中BC段处于呼气过程,B不符合题意。
C.甲图表示呼气过程,膈肌处于舒张状态,AB段表示吸气过程,膈肌处于收缩状态,C不符合题意。
D.乙图表示吸气过程,膈肌处于收缩状态;丙图中BC段处于呼气过程,膈肌处于舒张状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吸气时:膈肌和肋间的肌肉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肺便扩大,肺内气压相应减小。
呼气时:膈肌和肋间的肌肉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肺便收缩,肺内气压相应增大。
12.【答案】D
【解析】【解答】解:鼻腔是呼吸道的起始部位,其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又清洁作用;鼻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粘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有腺细胞,腺细胞可以分泌黏液,可以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当黏膜上的纤毛向喉部摆动时,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痰中含有细菌.可见含细菌和灰尘的痰液产生于气管和支气管黏膜.
故选:D.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据此解答.
13.【答案】B
【解析】【解答】解: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其中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气管、支气管组成.咽是空气和食物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
故选:B
【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的组成为:
呼吸系统的组成为:
14.【答案】B
【解析】【解答】(1)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完成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进入肺泡,结果血液由含氧气少、含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变成含氧气多、 二氧化碳少的动脉血.因此肺泡内氧气含量最多,二氧化碳含量最少,因此,表中能代表肺泡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值的是D。(2)组织细胞和静脉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都高于氧气的含量,特别是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表中能代表静脉血的序号是A,代表组织细胞的序号是C。(3)动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含氧气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含氧气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因此动脉血比静脉血氧气含量高,二氧化碳含量少。因此,表中能代表内动脉血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值的是B。
故答案为:B
【分析】肺泡内和组织内气体交换两个过程的比较:
15.【答案】C
【解析】【解答】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时释放出来的,即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产生的二氧化碳又通过呼吸排出,如图所示:因此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其最终来源是组织细胞。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减少的氧气,这是因为吸入的气体中的一部分氧气在肺泡处扩散到血液里,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处,在这里,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泡处,随呼气排出体外.
16.【答案】D
【解析】【解答】解: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占21%,二氧化碳占0.03%,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占16%,二氧化碳占4%,因此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成分的变化是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故选:D
【分析】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主要成分如表:
气体成分 吸入气体(%) 呼出的气体(%)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水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17.【答案】C
【解析】【解答】A、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减少了,A不符合题意;
B、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人体呼出气体中水含量明显增多,B不符合题意;
C、人呼出的气体中氧减少的根本原因是被组织细胞呼吸作用所利用消耗掉了,同时组织细胞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增加,C符合题意;
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减少的氧气,这是因为吸入的气体中的一部分氧气在肺泡处扩散到血液里,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处,在这里,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泡处,随呼气排出体外.
18.【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可知,肺泡内的氧会不断扩散到肺部毛细血管的血液中,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而肺泡内又不断地补充外界空气,使氧浓度一直高于肺部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的浓度,这样才能使氧源源不断地扩散到血液中,氧浓度最高的部位应是血浆,然后血浆中的红细胞将氧气进行运输到组织液内,组织液内的氧气最终运输到组织细胞内液,组织细胞内液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中的血浆中,所以此题答案为A。
【点评】此题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
19.【答案】A
【解析】【解答】A、图A中,膈肌顶部下降,此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是吸气的过程,A说法正确,故A符合题意。
B、图B中,膈肌顶部上升,此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是呼气的过程,B说法错误,故B不符合题意。
C、图A中,膈肌顶部下降,此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是吸气的过程,C说法错误,故C不符合题意。
D、图B中,膈肌顶部上升,此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是呼气的过程,D说法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此部分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相反,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膈肌顶部上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回缩→外界大气压力小于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排出肺。
20.【答案】B
【解析】【分析】当血液通过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中要经过两层细胞(肺泡壁、毛细血管壁)两层细胞膜。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21.【答案】D
【解析】【解答】解:A、a、b过程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所以图中a二氧化碳、b氧气,A不符合题意;
B、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因此当血液流经肺泡处周围毛细血管时,静脉血血变成动脉血,氧气含量增多,B不符合题意;
C、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气体交换,C不符合题意;
D、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此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如下图:
2、人体平静状态下呼吸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情况如下:
呼吸状态 肋间肌及肋骨位置变化 膈肌及膈的位置变化 胸廓容积的大小 空气进出肺的状况
吸气 收缩、上升 收缩、下降 扩大 进入
呼气 舒张、下降 舒张、上升 缩小 排出
22.【答案】A
【解析】【分析】图示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AB段和CD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呼气时膈肌舒张,隔顶上升,肋间肌舒张,曲线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呼吸运动的过程的理解,考查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难度中等,关键是理解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的关系以及读懂图示中曲线的含义。
23.【答案】B
【解析】【解答】解:吸气:膈肌和肋骨间肌肉收缩使胸廓扩大,因此肺被动扩张导致肺内气压减小,最终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膈肌和肋骨间肌肉舒张胸廓缩小,因此肺被动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增大,最终气体排出肺。图甲曲线ab段、de段气压小于大气压为吸气,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bc段、cd段气压大于大气压为为呼气阶段,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因此B正确。
【分析】人体通过呼吸运动,完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通气。
24.【答案】C
【解析】【解答】呼吸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靠呼吸肌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完成的,呼吸肌包括肋间肌和膈肌。
根据题干中曲线图可知,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是在吸气时肺容积的变化,人在平静状态下,呼吸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都增大,胸廓的容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减小,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有大变小,表示呼气,是呼气时肺容积的变化,当呼吸肌舒张时,使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都变小,胸廓的容积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可见,C说法正确,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此题难度较大,需要理解: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从而引起肺的扩张与回缩,使的肺内气压发生变化,完成呼吸运动,熟记:吸气呼吸肌收缩,肺内气压减小,呼气时,呼吸机舒张,肺内气压增大。
25.【答案】A
【解析】【解答】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A图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A正确;
B、曲线A的呼吸频率为18次/分钟,频率较低,B错误;
C、B图曲线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C错误;
D、B图曲线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气体交换效率较高,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一个人在平静状态时,生命活动变缓,消耗的能量减少,需要的氧气减少,因此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剧烈的运动时,由于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需要的氧气多,所以呼吸的频率会增加,呼吸深度也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Ⅰ图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Ⅱ图曲线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因此表示剧烈的运动时的呼吸状况.
26.【答案】B
【解析】【解答】A、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血液流经小肠后,小肠绒毛吸收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葡萄糖,因此血液流经小肠时葡萄糖含量应该是增加,A正确;
B、血液流经胃部,经过胃部的毛细血管时氧气的含量变化减少,B错误;
C、当血液流经肝脏时,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肝脏细胞利用,将肝脏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因此,血液流经肝脏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C正确;
D、当海拔高度越高时,大气压力就越低,空气的密度越小,所以空气中的含氧量也就越少。为了结合更多的氧气,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就增多。因此,从平原进入高原后人体红细胞数量的增加,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血液结构体循环,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又称红血球,是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红细胞中含有一种重要的蛋白质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它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白细胞无色,体积比红细胞大 ,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为防御病菌、免疫和清除坏死组织等 ; 血小板无核,主要功能是促进止血作用和加速凝血。
27.【答案】(1)A
(2)C
(3)A
【解析】 【解答】(1) 鼻腔位于呼吸道的起始端,其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作用;鼻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粘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某人得了急性支气管炎,那么病毒到达发病部位的路线正确的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就是肺炎.
故选:A
(2)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对照血液循环图可知:PM2.5颗粒物吸入后经过呼吸道到达肺,从肺泡经过气体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因此“进入的有害物质”最先到达心脏的左心房.
故选:C.
(3)A、从图中看出,PM2.5颗粒物被吸入肺后,可以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壁进入血液,经过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肾动脉→肾脏,因此有害物质运输到肾脏的过程属于血液的体循环过程,A正确;
B、有害物质运输到肾脏的过程属于血液的体循环过程,而不是肺循环过程,B不正确;
C、这个过程输送有害物质的血液是鲜红色的动脉血,而不是暗红色的血液,C不正确;
D、这些有害物质随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而不是经过肾小管的过滤作用形成尿液,D不正确.
故选:A.
【分析】(1)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
(2)①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②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③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④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28.【答案】A
【解析】【解答】A.小肠的内小肠绒毛壁很薄,适宜吸收营养物质,A错误。
BC.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宜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BC正确。
D.鼻腔中有鼻毛和鼻黏膜分泌的粘液,可使空气保持清洁、温暖且湿润,适宜吸气,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小肠内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面积,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物质交换。
2、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有:①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仅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②肺泡外毛细血管的数量都很多。
3、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及其表面的纤毛,都对空气有清洁作用;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
29.【答案】D
【解析】【解答】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骨骼肌的营养,使肌细胞获得更多的营养,使肌细胞变粗,体积增大,肌肉粗壮,故此选项正确.选D
【分析】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骨骼肌的营养,使肌细胞获得更多的营养,使肌细胞变粗,体积增大,肌肉粗壮。
30.【答案】B
【解析】【解答】 如果Ⅲ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血液流经肺泡间的毛细血管时是肺循环.经过肺循环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因此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同时养料减少;I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血液流经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时是体循环,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因此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同时养料减少.所以该物质最可能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B
【分析】 (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动脉将富含养料和氧气的血液送到身体各器官的毛细血管网,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养料和氧气供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样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31.【答案】(1)错误
【解析】【解答】解: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膈的顶部下降,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膈的顶部回升,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因此当人体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膈的顶部下降而不是上升.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在吸气和呼气时膈肌、胸廓、肺以及肺内气压的变化的情况,必须首先明确各部分的结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吸气呼吸时膈肌胸廓肺的状态.
32.【答案】(1)错误
【解析】【解答】能量的来源是食物,食物被消化后,营养成分进入细胞转化为各类有机物,动物细胞再通过呼吸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除了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外,其余的贮存在ATP中,供动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时的需要,ATP在ATP水解酶的作用下远离腺嘌呤的高能磷酸键断裂,ATP水解成ADP和游离磷酸团,并释放出能量,保证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因此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ATP中的能量。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后,被吸收,之后在细胞中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储存于ATP中,直接用于生命活动.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符号,它是各种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磷酸化合物是指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在20.92 kJ/mol(千焦每摩尔)以上的磷酸化合物,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高达30.54 kJ/mol.ATP的分子式可以简写成A-P~P~P.简式中的A代表腺苷①,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高能磷酸键.ATP的水解实际上是指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的水解.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ATP分子中大量的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保证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生物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自于ATP.
33.【答案】(1)错误
【解析】【解答】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可见只有咽既是呼吸的通道也是消化的通道,是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食物由口腔经咽再进入食道,吸入鼻腔的空气经过咽再进入气管.可见,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
34.【答案】(1)错误
【解析】【解答】在吞咽那一刻,我们呼吸是暂停的。吞咽完毕,软颚、喉会厌软骨迅速恢复原位,于是呼吸可照常进行。所以当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鼻子吸入的空气和经咀嚼的食物都会经过咽,然后,空气通过喉进入气管,食物则会进入食道(气管位于食道的前面),这是由会厌软骨所决定的.当我们吸气时,会厌软骨静止不动,让空气进入气管;当我们吞咽时,一方面软颚会向后延伸,阻止食物进入鼻腔;另一方面喉的上升,令会厌软骨像门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令食物进入食道.
35.【答案】(1)错误
【解析】【解答】解:每分钟内呼吸的次数叫呼吸频率.据测定,呼吸频率随着年龄、性别和活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大约是16﹣﹣﹣18次/分,人体活动加强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会增加.可见题中的叙述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人体的呼吸频率的知识,思考判断.
36.【答案】(1)正
【解析】【解答】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其中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咽是空气和食物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故题干的叙述是正确的。
【分析】此题为基础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组成。
37.【答案】温暖;清洁
【解析】【解答】解: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呼吸道内有骨或软骨做支架,其内表面覆盖着黏膜,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粘住和阻挡灰尘并湿润空气,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起到温暖空气的作用.因此人体的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达到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故答案为:温暖;清洁
【分析】(1)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2)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其内表面覆盖着黏膜,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特点这可以保证呼吸道内的气流通畅.又能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湿润和温暖的作用.
38.【答案】温暖;清洁
【解析】【解答】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呼吸道既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故答案为:温暖;清洁
【分析】呼吸道与呼吸相适应的特点是:一、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对空气有清洁作用;二、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三、鼻粘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四、呼吸道中都有软骨做支架,保证了空气的畅通,此外气管的内表面覆盖着有纤毛的黏膜,黏膜上的黏液起清洁空气的作用,减少对肺的刺激.
39.【答案】B;A;收缩
【解析】【解答】图中小气球代表肺,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图中A膈肌舒张,膈肌顶部升高,肺缩小,表示呼气,图中B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表示吸气。
【分析】此题有一定的难度,易混淆,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吸气呼吸时膈肌胸廓肺的状态。
40.【答案】(1)肺换气;组织换气
(2)呼吸运动;气体扩散
(3)氧气;动脉血;二氧化碳;静脉血
(4)①;人工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人体的呼吸全过程可以分成:①肺的通气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肺的换气即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运输,③组织换气即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
(2)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结果是实现了肺的通气,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所以,②和③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3)②是肺泡与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肺静脉中的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因此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4)溺水停止呼吸是过程第一环节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受阻造成的, 当某人呼吸骤停时 ,急救措施是进行人工呼吸 。
故答案为:(1)肺换气、组织换气;(2)呼吸运动、气体扩散;(3)氧气、动脉血、二氧化碳、静脉血;(4)①、人工。
【分析】此题考查人体的血液循环、呼吸的四个环节,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掌握各知识点间的联系,熟记: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泡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泡,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数量多,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肺泡周围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血液流经肺泡时,氧气扩散进入血液,忚变成含氧气丰富的动脉血。
41.【答案】(1)acd;ABC
(2)C
【解析】【解答】(1)图1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胸廓体积增大,肺随之扩张,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图2中,a过程代表吸气,c、d代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所以,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图2中气体进出的过程能够进行的有acd,在吸气时,肺内气压小与外界气压,所以,图3中,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差值对应曲线的ABC段。
(2)选项中,C打篮球时,运动剧烈,呼吸频率高,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
故答案为:(1)acd、ABC;(2)C。
【分析】此题考查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等基础知识,难度一般,熟记吸气和呼气的进行是由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形成压力差而形成的,
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解答此题还需要具备识图的能力。
42.【答案】(1)低
(2)变浑浊;高
(3)高;组织细胞
【解析】【解答】解:(1)要从导管中吸气,只能从A,空气的中的二氧化碳因含量较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首先由导管A吸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2)要从导管中吹气,可从B吹入,吹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可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由导管B吹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3)由(1)、(2)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比吸入的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碳高.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时释放出来的,即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产生的二氧化碳又通过呼吸排出,如图所示:
因此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其最终来源是组织细胞.
故答案为:(1)低;(2)变浑浊;高;(3)高;组织细胞
【分析】(1)要从导管中吸气,只能从A,空气的中的二氧化碳因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2)要从导管中吹气,可从B吹入,吹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可使石灰水变浑浊.(3)根据(1)、(2)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43.【答案】(1)肺;膈肌
(2)胀大;吸气;收缩;增大;增大;减小
(3)外界
(4)使肺的通气量减小
【解析】【解答】(1)图中气球代表的是肺,瓶底的橡皮膜代表的是膈。(2)当用手拉下橡皮膜时,钟罩容积增大,内部气压降低气球扩张,气球内气压低于大气压,空气进入气球表示吸气,所以,乙图表示吸气过程。在此过程进行时,橡皮膜代表的结构(膈)会收缩,其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使得胸腔容积扩大,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气体就被吸入。(3)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4)因为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进行吸气,由于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影响了胸廓的扩张,故会影响吸气过程,使肺的通气量减小。
【分析】(1)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2)上图所示为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图中气球代表肺,橡皮膜代表膈。甲表示呼气,乙表示吸气。
44.【答案】(1)温暖;外界温度是15℃,经过呼吸道进入肺为37℃
(2)对照;纤毛;水;1;有限;戴上棉质口罩
【解析】【解答】(1)图中的数据:外界温度是15℃,经过呼吸道进入肺为37℃,可见呼吸道有温暖空气的作用。
(2)①表中1、2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毛刷,毛刷模拟的是呼吸道粘膜上的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
②表中1、3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水,水模拟的是呼吸道粘膜分泌的黏液,有湿润的作用。
③从第3、4组实验结果来看,当外界环境中颗粒物较多时,呼吸道处理能力是有限的,雾霾天气要做好防护,尽量少出门,外出时最好戴上棉质口罩。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其内表 面覆盖着黏膜,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特点既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 的主要器官.
45.【答案】(1)肺泡;组织细胞
(2)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
(3)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含量减少
(4)肺泡内;组织细胞处
(5)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有一层上皮细胞,有利于气体交换
(6)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气体的扩散作用
【解析】【解答】解:(1)图示分别表示的是人体内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前一个图中有E肺泡,因此前一个图表示的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后一个图表示的是F组织内的气体交换,根据图示E处表示的是肺泡,F处表示的是组织细胞;(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血液中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因此从A﹣B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3)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由于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使细胞内的氧含量远远低于血液中的氧含量,而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迅速分离,由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扩散到血液.使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所以从C→D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4)根据气体扩散原理,两图中,含氧最高处是肺泡内,含二氧化碳量最高处是组织细胞处;(5)E肺泡壁和F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在B处进行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6)由(1)小题可知,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它们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分析】前一个图中有肺泡,因此前一个图表示的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后一个图中有组织细胞,因此后一个图表示的是组织内的气体交换.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因为肺泡内的氧气含量大于血液(不论动脉血液还是静脉血液),(动、静脉)血液的氧气浓度大于组织内的氧气浓度.所以氧气不需要消耗能量也可以由肺泡到血液再到组织.因为没有消耗能量,就像做菜时时菜香的飘散一样属于自由扩散.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则刚好相反,是通过气体扩散原理而实现的。
46.【答案】(1)⑦
(2)吸收;呼吸作用;扩散作用
(3)静脉血;尿素、氧;肾部毛细血管→肾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泡
(4)A;舒张;小;小于;ab、cd
【解析】【解答】(1)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人体的排泄有呼吸、泌尿、排汗三个途径,即图中的③⑤⑥所示的过程.⑦是排遗,不是排泄.(2)a表示淀粉消化后产生的葡萄糖.葡萄糖进入A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吸收.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营养物质(a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这个结构进行了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给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3)血液在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从肾流出的血液,氧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尿素减少.
血液循环途径如图所示:
从图中看出:肾脏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肺的途径:肾脏产生的二氧化碳→肾部毛细血管→肾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泡(5)图中的③和④是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完成,③是呼气过程,④是吸气过程,呼气时呼吸肌舒张,胸廓回缩肺内气压升高,高于外界大气压,气体排出,其中的呼吸肌膈肌舒张,顶端上升,如乙图的状态A.对应丙图中的ab、cd,即呼气.
故答案为:(1)⑦(2)吸收;呼吸作用;扩散作用(3)静脉血; 尿素、氧;肾部毛细血管→肾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泡(途径2分)(4)A;舒张; 小; 小于; ab、cd;
【分析】图甲表示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①消化、②是吸收、③呼气、④吸气、⑤排汗、⑥排尿、⑦排遗.图乙中A、B分别表示膈肌的舒张和收缩状态.图丙 ab、cd表示呼气,bc表示吸气.
47.【答案】(1)肺;膈肌;呼吸道
(2)一;二氧化碳
(3)收缩
【解析】【解答】(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人体进行呼吸的主要器官是肺。[3]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是膈肌。[2]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具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
(2)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各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结构特点,都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b氧气浓度高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氧气的浓度,毛细血管中a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b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a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因此,血液从毛细血管的[4]端流到[5]端后,成分变化是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3)图二中b代表的物质是氧气,a是二氧化碳,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即,肺吸气,此时[3]膈肌和肋间肌处于收缩状态。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具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数目极多,约3~4亿个,总面积可达100平方米,增大了与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的扩散。肺泡壁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大量的弹性纤维,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呼吸运动原理:参加呼吸作用的主要有膈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腹壁肌等呼吸肌。平和吸气时,膈肌与肋间外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松弛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148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77.0(52.0%)
主观题(占比) 71.0(48.0%)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38(80.9%)
主观题(占比) 9(19.1%)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填空题 3(6.4%) 7.0(4.7%)
实验探究题 3(6.4%) 23.0(15.5%)
综合题 3(6.4%) 28.0(18.9%)
读图理解题 2(4.3%) 14.0(9.5%)
单选题 30(63.8%) 64.0(43.2%)
判断题 6(12.8%) 12.0(8.1%)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63.8%)
2 困难 (36.2%)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68.0(45.9%) 1,2,4,6,7,8,11,19,22,23,24,25,31,40,41,43,46,47
2 血液循环的途径 22.0(14.9%) 14,18,27,46
3 消化系统的组成 8.0(5.4%) 9,10,33,36
4 呼吸道的作用 4.0(2.7%) 28,38
5 大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19.0(12.8%) 16,17,42,45
6 模拟肺部呼吸运动实验 13.0(8.8%) 39,43
7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0(1.4%) 26
8 食物的消化 16.0(10.8%) 9,13,46
9 呼吸系统的组成 32.0(21.6%) 6,9,10,12,13,27,33,34,36,37,44
10 人体能量的供给 6.0(4.1%) 29,32,35
11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40.0(27.0%) 5,14,18,20,21,28,30,40,45,47
12 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35.0(23.6%) 3,15,18,26,30,40,42,45
13 营养物质的吸收 14.0(9.5%) 28,46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