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0 15:4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一、单选题
1.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表达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D.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2.1989年,邓小平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这说明,邓小平( )
A.反思“文革”对教育的破坏 B.主张建立国民教育体制
C.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 D.提倡从国情出发搞建设
3.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一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所具有的一致性在于( )
A.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B.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D.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4.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已同149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21年前10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9.3万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出口5.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9%;进口4.03万亿元,同比增长24.5%。由此可知,“一带一路”体现我国的外交特点是( )
A.“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B.主场外交、多边主义
C.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 D.普惠均衡、合作共赢
5.杭州在《马可·波罗行记》里被描述为“千桥之城”,桥是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2016年G20杭州峰会会标由20根等粗等距,两端不封闭的光纤,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在色彩上选用了蓝色和绿色。该创意重在表达( )
A.全球信息化已成时代潮流 B.中国文化的多元一体特征
C.合作共赢中促发展的理念 D.倡导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6.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确立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③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④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认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任务的是哪一次会议?( )
A.中共十五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8.2002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讲话中说到:“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胡锦涛同志在这一讲话中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 )
A.要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B.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D.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效受到海外媒体高度关注。德国《世界报》曾指出:“强大的应对措施只有在人力物力充足和管理完善的制度下才可能实现。”《俄罗斯报》则称:“中国政府……如此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在世界公共卫生史上前所未有。”外媒的评论体现了(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B.改革开放成就吸引了世界的关注
C.中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的胸怀 D.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10.有学者指出,邓小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回归到列宁的逻辑起点,并沿着相似的路径进发,既继承又大大超越,比列宁走得更远。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回归到列宁的逻辑起点”指改革开放后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B.“沿着相似的路径进发”指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内容继承和超越了列宁主义
D.邓小平阐明了有关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基本问题
11.“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2020年11月10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坐底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到10909米,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中国第一代潜水器于1986年问世,经过34年的持续奋斗,终于如愿以偿实现了万米深潜。这说明( )
①中国成为首个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海沟的国家②中国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③深海研究以及探测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以下成果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的有( )
①“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 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③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 ④特高压输变电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3.苏联的解体使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遭受的挫折归因于西方和平演变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此后不久,邓小平( )
A.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B.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C.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4.1979年,邓小平把过去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称为“开了大口”,很难顺利完成。后来,他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并进一步做了阐释:“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原有目标不适合于中国道路 B.实事求是的思想得到体现
C.小康社会是理想的终极目标 D.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
15.下图为1978—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统计情况(单位∶%)。对图中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基本实现 B.工业化始终是经济增长主动力
C.产业结构调整适应现代化需求 D.我国农业生产总量持续地低迷
1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借助“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开启了当时举步维艰的中日关系;审时度势,通过“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通过“互通有无”促进了与西欧国家官方外交的建立;提供经济援助,“细水长流,稳步前进”拉近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上述材料表明中国( )
A.积极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B.不断丰富多边外交的内涵
C.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17.下图为1979~2017年我国GDP与人均GDP规模变化情况。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中国( )
A.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国际地位的日趋提高
C.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D.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
18.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方案提出要大幅精简各类重复审批,改革创新审批方式,大幅提高核准审批效率。这表明我国( )
A.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B.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19.下图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表中的情况说明( )
A.“双百”方针得到贯彻落实 B.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大幅提升
C.中国文化事业的稳定发展 D.国家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20.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性阐述。这两个“阐述”分别出自于( )
A.中共七大、中共十八大 B.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八大、中共十九大 D.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十八届一中全会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中被迫开启的,经历了“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
——摘编自张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
材料二 1959年,中央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1992年,党中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方面协调发展”。
——摘编自王正坤《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和经验启示》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变化,并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三、论述题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一定要从自己国家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的道路”
2 1981年11月,第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要积极、稳妥地改革经济体制,调动各方积极性
3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重申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同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4 2009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统筹发展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的定位
——摘编自张连辉、赵凌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的演进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子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中国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A项正确;BCD项都是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坚持的原则或者做法,但与材料强调“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的十年,由于对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够重视,导致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必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C项正确;邓小平的讲话是反思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邓小平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而不是提倡从国情出发搞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均是从国情出发的、均是以复兴民族为宗旨的,A项正确;三民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排除B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新成果,排除C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是民主革命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1世纪中国国家影响力增强,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共商、共享、共建”是其核心理念,众多国家积极支持和参与,取得巨大成就。因此“一带一路”体现我国的外交特点是普惠均衡、合作共赢,D项正确;“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主场外交是以东道主身份发挥主导作用的外交活动。多边主义是多个国家进行国际合作。主场外交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是超越冷战思维,摒弃霸权主义,不拉帮结派的外交理念,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桥是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2016年G20杭州峰会会标由20根等粗等距,两端不封闭的光纤,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在色彩上选用了蓝色和绿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根桥象征着20个国家,等粗等距象征着国家间平等,蓝色和绿色象征着要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信息化,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D项正确;1954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确立,排除ABC项。故选D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8.D
【详解】依据题干“坚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项正确;ABC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B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德国《世界报》曾指出:‘强大的应对措施只有在人力物力充足和管理完善的制度下才可能实现。’《俄罗斯报》则称:‘中国政府……如此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在世界公共卫生史上前所未有。’ ”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政府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展现出了很强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坚持全国一盘棋,全国动员、全面部署、快速反应,集中力量办大事,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抗击疫情的过程处处体现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A项正确;材料所述与改革开放成就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信息是中国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疫情发展,体现出的强大的领导力,未涉及中国在抗击疫情中在国际层面做出的贡献,排除C项;材料主旨信息并非是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邓小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回归到列宁的逻辑起点”指的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上阐明了姓“资”姓“社”问题和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同时根据题干“既继承又大大超越,比列宁走得更远”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继承和超越了列宁主义,C项正确;改革开放开始到十四大并未完全放弃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沿着相似的路径进发,指的是发展商品经济,并非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邓小平并未阐明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深度达到10909米,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这一成就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②④正确,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是“首个”潜入马里亚纳海沟的国家,①错误。深海研究体现国家实力,但不能决定国家兴衰,③错误,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依据材料“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 和特高压输变电技术,都是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的体现,①②③④A项正确;其余选项表述不全面,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苏联的解体使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遭受的挫折归因于西方和平演变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底,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B项正确;“一国两制”构想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的重大命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79年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根据材料邓小平把过去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称为“开了大口”,很难顺利完成,可知这一时期党内实事求是,认为这一时期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难于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邓小平同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认为先建设“小康之家”,再进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道路更加符合国情,所以“小康之家”的概念正是对实事求是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适合中国道路,但需要分阶段逐步实现,不能求快,A项表述错误,排除A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达到共同富裕,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改革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1978—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统计情况”可知,反映了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反映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我国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选项工业化始终是经济增长主动力,表述有误,排除B项;选项我国农业生产总量持续地低迷,不符合材料信息,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新中国在外交活动中,以“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发展中日关系,借“乒乓外交”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用“互通有无”促进与西欧国家建交,为亚非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等做法,表明中国不断丰富多边外交的内涵,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对“全球治理机制”的贡献,排除A项;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与中美、中非关系的发展不符,排除C项;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根据图表可知,1979—2017年人均GDP总体呈增长趋势,尤其在1993年后、2001年增长迅速,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有关,体现了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促进了人均GDP变化,D项正确;顺应时代主题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无法解释部分年代增长加速的史实,排除A项;国际地位提高与人均GDP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于2012年,且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依据材料“方案提出要大幅精简各类重复审批……大幅提高核准审批效率”,可以看出“放管服”改革有利于提高审批效率,提升服务效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D项正确;“放管服”改革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范畴,排除A项;“放管服”改革只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方面,仅凭此不足以得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的文化事业。从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看出,2010~2018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由24.11元稳步增长到66.53元,虽然增长速度有快有慢,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2010~2018年我国文化事业稳定发展,C项正确;材料显示的是2010~2018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及增速情况,不能说明“双百”方针是否得到贯彻落实,排除A项;无法从材料看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排除B项;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材料数据只能说明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情况,不能说明国家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根据所学,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共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题目中两个“阐述”分别出自于中共八大、中共十九大,C项正确;ABD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1)背景: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行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2)内涵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
20世纪90年代: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
中共十八大以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坚持自立自强。
【详解】(1)背景:根据“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得出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行不通;根据“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根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结合所学可得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2)内涵的变化:根据“1959年,中央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根据“1992年,党中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得出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得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现代化。根据“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得出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启示: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可得出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坚持自立自强。
22.示例
论题: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阐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党和国家总结以往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1979年,中共中央明确要求立足国情,创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1年,全国人大提出经济建设“新路子”的构思,并强调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增强了企业活力,企业效益显著提高。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1992年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着重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力图通过科技创新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深化了人们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知。进入21世纪初,我国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党中央再次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到战略高度。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立足国情,提出了经济发展的转变方式、“科教兴国”战略等具体措施,逐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详解】依据材料“一定要从自己国家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的道路”,“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论题: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阐述的过程中,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列举1979年、1981年、1984年、1995年等中共中央以及全国人大作出的相关决议对其进行论证,得出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
最后总结,得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立足国情,提出了经济发展的转变方式、“科教兴国”战略等具体措施,逐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