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0 13:5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习作单元,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育人目标是通过学写游记,继续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同时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身边的美。
《记金华的双龙洞》主要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所见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神奇的赞叹和对祖国秀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将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2、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3、体会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感受双龙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景物时的写法。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位为体会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方法
在本课中我将采用读书指导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将学、思、议相结合,通过抓重点词句,对重点内容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回顾。
(一)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他喜欢游览世界不同角落的精彩,走进风景独好的山水一隅,再蘸墨,作一幅美丽画卷,再现那些走过的山和水。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那神奇秀美的双龙洞,去感受他语言文字的魅力。
齐读课题。
(二)整体回顾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你拿出导游图似的学习单,我们一起来回顾下作者的游览路线。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粘贴板书)作者是按照先从路上来到洞口,再从洞口来到外洞,接着来到了孔隙,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出洞的顺序来描写的。
孩子们,像作者这样,每到一处景点就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的写作顺序叫按游览顺序写景。(粘贴“游览顺序”)
二、精读课文,学习孔隙和内洞。
(一)默读第五自然段,写批注。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欣赏着美丽的路上风景,迎着溪流来到了双龙洞洞口,并且进入外洞参观游览了一番。通过抓住重点语句的方法,体会到外洞有宽、大的特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前行,看看孔隙和内洞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看学习要求: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喜欢的部分,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做批注,说说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二)交流孔隙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1、交流孔隙特点
好,老师看到很多小组都结束了讨论,现在让我们先来交流孔隙这一部分吧!
(教师相机板书)
(1)预设: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窄小。我从“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句话中体会到的,因为过孔隙的小船很小,两个人并排仰卧才合适,没法容第三个人,这样的小船刚好能过孔隙,所以说明这个孔隙很窄。
(2)预设:我找的也是孔隙小的特点。我从“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这句话体会到的,以为这只小船只能用绳子来拉,所以说明这个孔隙很窄小。
(3)预设:我来做补充,我从“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从这也能体会到孔隙很小,因为作者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每一处都贴着船底了。
(4)预设:我是从“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句话来体会孔隙狭小的特点的。因为稍微一抬头,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只是“稍微抬起一点儿”就“准会”撞破,说明孔隙特别狭小。
2、学习写作方法
同学们找的可真准确啊!一下子就找到了孔隙狭小的特点。作者来到孔隙处,
首先看到了一只小船,怎样小的小船呢?(齐读)要想过孔隙,就需要乘坐这只小船进出,这是过孔隙的关键,而作者恰恰是抓住了关键事物的关键特点来描写,具体说明了小船的小,进而突出了孔隙的窄小程度,像作者这样,将自己直观看到的事物特点描写出来的方法就是直观描写。(板书“直观描写”)
当作者仰卧在这只小船里,从头到脚都是“贴”在船底的,大家看啊,一个“贴”字,传神地写出了作者紧紧地靠着船底的情形,衬托出了孔隙的窄小。来,让我们用手摸一摸,有哪些部位是贴在船底的?“后脑、肩背、臀部、脚跟”我们来看这些标红的字,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都有月字旁,都表示身体的部位。
你观察的真仔细,与身体有关的字大都是肉月旁,我们重点来看本课要求会写的两个字——“肩”、“臀”:
“肩”,半包围结构,古文字形特别像肩胛骨的形状,所以它本是象形字,后追加形符“肉”成为形声字。需要注意的是字上方的“户”与门户无关,只是肩头的象形。正如《说文解字》中记录:“肩,髆也。从肉,象形。肩,俗肩从户。”肩甲即肩胛骨。又因为人们常用肩负物,所以引申有肩负、担负之义。
“臀”是会意字,从肉月旁,古文字形体像块肉,表示臀是人体的一部分,而且臀部多肉;从殿,殿有在后的意思,表示臀部在人体的后部。现在,请大家伸出手指笔跟老师一起书空。好,把这两个字工工整整地写在学习单上吧!
相信大家在写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作者是哪些身体部位贴在船底的,那么谁能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游客,读出那种紧紧地贴在船底的感觉呢?从你的读中,我听到了一份好奇,还有一份小心翼翼。
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我来说蓝色字,你们来说红色字。小船慢慢移动着,作者“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齐读)看啊,你们刚才读的就是作者坐船时的真实感受,不仅把孔隙低矮狭窄的特点生动地反映出来,还用“稍微”“准会”等词语突出了内心无比紧张的感受,能让我们读者眼前的画面感更生动了,这就是将真实感受写下来的好处。(板书“真实感受”)
这种躺着进景点的方式可不常见,所以老师这有一个视频,可以将现场的样子展示给大家。不过啊,先别着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练习朗读第五自然段,一会儿,我找一位小导游跟随视频进行讲解。
看来很多小导游都跃跃欲试了,找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欣赏画面吧!
谢谢这位小导游非常精彩的讲解。
3、体验过孔隙
这么有趣的游玩体验,老师也想领着大家一起体验一下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过一过孔隙吧!
此时此刻,我们的椅子就是小船。请你仰卧在“小船”上,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船呢?(生读: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现在啊,老师也来当导游,向大家介绍进出孔隙的方式:旅客朋友们请坐好,此时此刻您乘坐的小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会先进内洞,在里面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好,听了我的介绍,这时,你的心理活动是?(生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已经紧紧地贴在船底了,那我们出发吧!船在水中慢慢移动,我们来到了孔隙中,这时,你又有什么感觉?(生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要坚持不住了,你们能动一动吗?不能,你们想动动吗?可是动不了,为什么?因为(齐读: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要是把肩背稍微怂起来一点,准会刮到衣服;要是把脚尖稍微翘起来一点儿,准会擦破鞋尖;要是把我们的肚皮稍微挺起来一点呢,准会擦伤肚皮。
好了,孩子们,终于我们过完了孔隙,挺起身子吧,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预设:刚刚一直都是非常非常的紧张,现在如释重负。终于松口气了。
老师和你们的感觉是一样的呢,过孔隙时是那么的惊险刺激,过完孔隙后感觉如释重负。难怪宋代叶芳写到“一水穿开岩底石,片槎引入洞中天”,明代屠隆写到“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舠仰卧入回溪”。
(三)交流内洞特点,体会作者文字风格。
1、交流内洞特点
既然过孔隙时是那么的不舒服,那么的惊险,可是人们还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赶来欣赏内洞的景色,接下来,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交流内洞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1)预设:内洞很黑,我从“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余外全是昏暗”这里可以体会到内洞非常的黑。(板书“黑”)
(2)预设:内洞很奇特,我从“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中感受到石钟乳和石笋的样子有很多。(板书“奇”)
(3)预设:内洞很大,我从“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里可以看出外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板书“大”)
听了你们的分析,老师明白了怪不得人们纷至沓来,一睹内洞的风光,虽然内洞一团漆黑,可是里面有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大家看啊,眼前呈现的就是石钟乳,横在空中,如飞,如悬,又好像随时要坠落下来。与石钟乳相对的是在地里探出头的石笋,拔地而起,如立,如柱。百年才长1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要经过多少年风与水的侵蚀,才能一点一滴的聚积而成,要用多少时间缓慢改变,才能雕刻出如今的鬼斧神工啊!难怪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无不为其所倾倒。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就在《浙游日记》中说过:“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时间在雕琢着历史,文字在记录着历史,文字是多么神奇啊,能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2、体会作者文字风格
当作者穿行在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石钟乳和石笋之间时写道:“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
预设:说明他们都是大自然浑然天成的,本身已经很吸引人了,即使不起什么名字,也是很神奇的艺术品,很具有观赏价值,也很神奇。
是啊,不需要太多的辞藻形容,它们就是独一无二的神奇存在。这就是叶圣陶先生的智慧之处,“此时无声胜有声”,与其用繁冗复杂的词语堆砌,莫不如用最朴实无华的文字勾勒,突出景物本身的特色。难怪说叶圣陶先生是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用精炼纯粹、简短利落的语言达到了以少胜多、一语传神的境地。
三、拓展阅读,体会写作方法。
游览完内洞,作者的双龙洞之行也告一段落了。如果说金华的双龙洞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那么苏州留园绝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在让我们拿出语文主题丛书的另一篇游记——《苏州漫步》,默读文章,并将作者的游览路线补充完整。开始吧!
补充完的同学,小组之间简单交流,看你们找到的路线是否一致。
预设:入口走廊—(涵碧山房 )—(假山)—(闻木樨香轩)—(小蓬莱)—(曲溪楼)
孩子们,通过梳理作者的游览路线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也是每到一处就将这处的景色描写下来,这样的写作顺序还是“游览顺序”。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谁能说说按游览顺序写景的好处吗?
预设:不仅能够清晰地记录自己游览过的景色,还能让读者一目了然。
是啊,美丽的景色会令人心旷神怡,开阔视野,要想把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永存心中,就需要笔墨来记录。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特点的写作手法可以让游记一目了然,重点突出;将直观描写和真实感受相结合可以让景物更形象更生动。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能够再将当时的景象,以供更多的人去阅读,去感受那份美好。
四、积累拓展,迁移运用。
同学们,你一定也游览过很多景点吧,请你仿照本文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写写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景点吧!
交流分享。
通过你们的文章,老师已经在心底默默地种草了,光听你们说的景点老师就感觉很吸引人,真是太美好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就是这样地大物博,山河壮美,数不胜数的美丽景色令人目不暇接,看啊:祖国美,美在故宫,钟灵毓秀,匠心之作;祖国美,美在天坛,严谨瑰丽,皇家质感;祖国美,美在长江,江宽海阔,汩汩流淌;祖国美,美在黄河,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祖国美,美在长城,磅礴气势,宏伟规模;祖国美,美在珠穆朗玛峰,威严雄伟,圣洁巍峨……祖国美,美在春天万物复苏、夏季林荫葱郁、秋日天朗气清、冬季银装素裹!看到这,你想说?
预设:我们的祖国真是太美了!
老师想说,美丽的景色并不流于图片,用文字记录下的美景别有一番笔墨之香,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在爱国爱党的同时,老师希望你们能够:踏遍锦绣山河,挥墨最美中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