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 [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 [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0 16:4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语文必修上册2022秋
25 [我与地坛(节选)]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①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②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③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________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________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________了一段段高墙,又________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 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④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文中标序号的四处标点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分号是句内点号,一般是用于并列分句之间,或者
复杂长句之间,前后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和因果等关系。
此处“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个句子
是完整能独立成句的。此处应改为句号。
A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剥蚀  淡褪  坍圮  散落
B.侵蚀  淡褪  倾圮  散架
C.侵蚀  暗淡  坍圮  散架
D.剥蚀  暗淡  倾圮  散落
【解析】 剥蚀:物质表面因风化而逐渐损坏。侵蚀:逐渐侵
害使变坏;暗中一点儿一点儿地侵占(财物)。淡褪:指颜色褪
去变淡。暗淡:(光线)昏暗,不明亮;(色彩)不鲜明;(前途)
不光明,没有希望。坍圮:崩塌。倾圮:坍毁,倒塌。散
A
落:分散地往下落;分散,不集中;因分散而失落或流落,
失散。散架:完整的东西散开,比喻散伙或垮台。常用于形
容极端疲劳。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这时候想必是该来了
B.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C.我想必这时候是该来了
D.想必这时候我是该来了
【解析】 “这时候”承接上文,应置于句首。
B
4.根据要求在横线上写对联。
著名作家史铁生未能走过2010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凌
晨3时多,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去世。从20岁起就坐轮椅的
史铁生,一生用生命在写作,这样的作家太值得人们敬重,
太值得人们怀念。
请你为史铁生写一副挽联,表达哀思或景仰之情。要求:嵌
进作家的名字,或嵌进作家的作品名;上下联均不超过12个
字。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二:上联:病隙碎笔写人生点滴 下联:命若
琴弦拨金铁之声
史一样的作品
铁一样的生命
二、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 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
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 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5.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之所以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一是因为文中描写的
故事都发生在秋天;二是因为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而我
则是在秋天获得了“新生”。
B.文章第一段写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第三段又写到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两个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母亲
对儿子内心痛苦的体谅。
C.文章第二段和第五段两次写到“我”对母亲病情的不了解,
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
受到面对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母亲的伟大。
C
D.文章第六段写母亲临终前,“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
一生艰难的生活”,两个“艰难”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对母
亲一生不幸的深深同情。
【解析】 A项,“而我则是在秋天获得了‘新生’”文中没有
交代;B项,第三段写到“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还表现了母亲
的内疚;D项,“同情”一词使用不当。
6.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
坚忍、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
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
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是以从“平淡”中提炼
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心。
B
【解析】 本文并非以“日常琐事”为题材,因为小说选择的是
生活中的一个非常时期——儿子双腿刚刚瘫痪,母亲又身患
重病。正是在这种不寻常的题材中,显示了母亲的坚忍、顽
强,从而写出了母亲的崇高伟大。
7.文章开头极力描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其作用是什么?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母亲”这一形象的
主要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写“我”在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一是
真实地表达了“我”遭受不幸后的心情,二是为反衬母亲的心
理。也从侧面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坚强。
①表现“我”患病后的痛苦与绝望,反衬母亲对待疾病的平和心理。②母亲的性格特点:慈爱、坚强。
8.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
么?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作
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解析】 本题共三问。母亲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有着良苦用
心,目的是调节儿子的心情,让儿子鼓起勇气,振作起来。
从“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看,“我”终于在母亲的鼓励下变得
坚强起来。
①调节儿子的情绪,激发“我”战胜疾病的勇气。②表明“我”摆脱了痛苦的心情,变得坚强起来。③结构上照应全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想念地坛
史铁生
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③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 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④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⑤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⑥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⑦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 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⑧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 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⑨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⑩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 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
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
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
B.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
怎样”一句,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生活的质问。
C.“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
整齐,简洁有力,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
D.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
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D
【解析】 A.从全文看作者喜爱的不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
安静”,而是一种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安静,所以结尾才说“地
坛在我”;B.“对生活的质问”不对;下文“谁?谁还能怎样?
我,我自己”及下面一段中的一连串叩问表明,这句话应是对
自己命运的叩问;C.“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不
对,它批评的是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态。
10.文中提到“比赛、擂台、排名榜”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评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表明倡导“安 静”、回归“零度”的重要,增强文章的现实性(或针对性)。
远离喧嚣(“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亦可);不与世隔 离;恒久而辽阔;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