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0 15:5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标要求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2.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知识概览
本课内容跨越1919-1927年,包括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三个知识点。
五四运动作为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革命的新方向。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推动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北洋政府庆祝一战胜利
(1)原因
巴黎和会会场
材料引导
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材料 1919年1月,27个(一战)战胜国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是一次主要战胜国分配战争胜利果实和由他们主导建立世界新秩序问题的会议。……中国在大战中参加了协约国方面,也以战胜国的资格派出由顾维钧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会议。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七项希望条件: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接着,在中国留欧学生要求下,又提出了取消“二十一条”的要求。但两项提案一提出就被和会最高会议所拒绝,理由是不在和会权限以内。……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国家权益仍然受到损害。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合作探究
五四运动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提示:社会、阶级、思想、国际环境等方面)
社会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国际背景:十月革命的影响
新知讲解
(2)经过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口号
方式
结果
1919年5月4日-6月初
北京
学生
罢课
学生被捕
1919年6月初开始
上海
工人、学生、商人
罢课、罢工、罢市
释放学生,拒绝和约签字
“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
新知讲解
北京高师学生欢迎“五四”被捕同学出狱
结果: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新知讲解
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新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爱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意义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地位:五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学生和工人是这场运动的主力军,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走上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发展成新思潮的主流。
新知讲解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材料 十月革命(1917)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1949年6月30日)》
(1)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后
(2)中心:北京和上海
俄国十月革命
新知讲解
(3)开始传播:
①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③同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材料引导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诞生条件
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注意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投身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以他们为桥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新知讲解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政治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持续发展。
(3)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
(4)组织基础: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新知讲解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中共一大会址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
新知讲解
◎中共一大代表
代表 出生年份 当时年龄 籍 贯 求学、从教经历
李 达 1890 31 湖南零陵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李汉俊 1890 31 湖北潜江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董必武 1886 35 湖北黄安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陈潭秋 1896 25 湖北黄冈 师范生,从教
何叔衡 1876 45 湖南宁乡 清末秀才,师范生,从教
毛泽东 1893 28 湖南湘潭 师范生,从教
王尽美 1898 23 山东诸城 师范生
邓恩铭 1901 20 贵州荔波 中学生
张国焘 1901 24 江西萍乡 北大在校生
刘仁静 1902 19 湖北应城 北大在校生
陈公博 1892 29 广东南海 北大毕业,从教
周佛海 1897 24 湖南沅陵 旅日大学生
包惠僧 1894 27 湖北黄冈 北大旁听生,记者,从教
新知讲解
根据教材,总结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新知讲解
(3)内容
①通过了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意义
新知讲解
中共二大会址
(1)时间:1922年7月
(2)地点:上海。
(3)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4)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中共二大
新知讲解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
京汉铁路大罢工
二七惨案
1.共产党方面:
①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2.孙中山方面: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以党内的方式同共产党合作。
3.共产国际的帮助。
新知讲解
(2)实现: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此次会议是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召开的,由孙中山主持召开,并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3)意义:
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推动了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新知讲解
2.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1)兴起
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兴起。
(2)准备
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消灭陈炯明势力后,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由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统一战线
新知讲解
(3)高潮
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蒋介石在北伐誓师大会上发表讲话
新知讲解
(4)结果:失败
①原因: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
②标志: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共的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课堂总结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原因
过程
意义
诞生条件
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诞生意义
中共二大
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
背景
实现
意义
准备
高潮
结果:失败
拓展探究
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合作方式,即共产党员以个人的名义加入国民党。试想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合作方式?
①共产党人当时力量弱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目的是为了将它改造成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斗争任务。
②党内合作不是共产党并入国民党,共产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合作不是组织上的合并,这是因为两党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和最终目标不相同,两党的性质有着根本的区别。
典题训练
1.五四运动时期,天津一公园中的亭柱上,贴有如下一副对联:“振民气合民力万众一心;御国敌除国贼匹夫有责。”对联中的“国敌”是指 ( )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日本
D
典题训练
2.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期间“新知识分子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到十字街头,大庭广众之间……与商人、店员、都市工人、工业家以及职业政客相往来”。这说明五四运动 ( )
A.促进新文化运动兴起
B.知识分子是运动的主力军
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典题训练
3. 《蒋总统集》记载“国民党党员成分中,70%以上是工农,20%以上是小资产阶级。”这一状况可能出现的年份是( )
A.1921年
B.1925年
C.1931年
D.1939年
B
典题训练
4.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