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0 15:5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事实,理解其性质及意义
2.认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努力及阶级局限性
龙的挑战
屠龙大会
“相互协商”
甲午战争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瓜分中国
甲午战败,中国该怎么走接下来的路?
继续靠洋务救中国?
不能怂,继续对日作战?
保持理智,向日本学习
目 录
一 戊戌维新变法运动
二 义和团运动
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四 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一)背景
1.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巨额赔款,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3.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维新思想的传播;
5.洋务运动失败,学习器物富国强兵之路破灭;
(二)维新变法过程
1.序幕:
①时间:
②人物:
③结果:
④意义:
“公车上书”
1895年
在京官员,各省举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请愿书未送达光绪皇帝,以失败告终
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发展: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著书立说,自下而上推动变法。
①建立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
②成立团体:强学会和保国会
③创办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等
④著书立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材料一 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
①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势力强大。
维新思想特点
3.高潮:百日维新。
内 容 作 用 局限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 举荐人才; 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取消旗人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 创办国家银行; 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废八股; 创办各种学堂; 派人留学; 准许民间办报; 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增强国防力量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历时103天,被称为“百日维新”。
光绪为什么支持变法?
①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②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③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4.结果:失败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①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临朝训政;
②康、梁出逃;
③“戊戌六君子”;
④改革措施全部废止,京师大学堂除外。
5.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具体原因:
①缺乏严密的组织;
②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③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
④守旧势力强大;
⑤变法策略比较激进,某些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势力过于弱小;
6.评价
性质:
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积极作用:
①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②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提倡西学,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教训:
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
1.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戊戌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戊戌维新运动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
D.戊戌维新运动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答案】B
【解析】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变法运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国人的思想启蒙,B项正确;维新变法后不久,清王朝就被迫进行“新政”改革,A项错误;百日维新没有将君主立宪的主张付诸实践,C项错误;戊戌政变以后,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并没有完全废除变法措施,D项错误。
2.“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维新运动(  )
A.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
B.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C.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
【答案】C
【解析】A项表述中“彻底扭转”的说法是错误的,故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维新运动并未改变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相符,故正确;D项表述与“思想启蒙”相违背,故错误。
3.梁启超说他办报的目的就是使“天下人咸知变法”“知新法之实有利益”“而阻挠者或希矣”。这说明梁启超办报意在(  )
A.宣传维新思想 B.振兴民族工业
C.推翻清朝统治 D.推动国共合作
【答案】A
【解析】梁启超办报的目的是使天下人“咸知变法”“知新法”,也就是了解维新变法思想,A项正确。
4.戊戌维新运动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新疆,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材料主要表明(  )
A.维新危害了广大人民利益
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
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反抗
【答案】B
【解析】顺应时代的戊戌维新运动志士竟然被百姓呼之“大奸臣”,说明普通民众并不了解戊戌维新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说明变法缺乏群众基础,B项正确;从变法的措施看,并未危害人民的利益,A项错误;戊戌维新运动意在挽救民族危亡,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列强侵略,D项错误。
二、义和团运动
(一)原因
①根本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②客观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垂危,中国人民无法指望清政府承担反帝重任,只能挺身而出。
③直接原因:
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最终由山东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1898兴起于山东,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二)过程:
①1898年10月,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率众攻打当地教堂,义和团运动正式兴起;
②粘贴文告、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③到1900年,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
(三)口号:
对于口号的认识/评价:
(1)反帝爱国:反映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强烈的反帝爱国色彩;
(2)盲目排外:反映出盲目排外的片面性,对清政府的本质缺乏认识。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语,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天爷恼,仙爷烦,一同下山把道传。
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刘宗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扶清灭洋”
(四)清政府的态度:
(五)结果:失败
1.原因:
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先抚后剿—招抚利用——镇压剿灭
性质:
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积极:
①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②沉重打击清政府,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局限: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六)评价
5.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毁电线、折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两位教授评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的是(  )
A.三元里抗英 B.反割台斗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答案】D
【解析】三元里抗英发生于广州郊外,与“联军乘火车进京”不符,故A项错误;反割台斗争是在中国台湾,与“联军乘火车进京”不符,故B项错误;洪秀全借鉴西方基督教创立拜上帝会,还主张学习西方,与“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西摩尔联军侵华和对西方传来新事物的全盘否定能得出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故D项正确。
6.英国人赫德承认义和团运动是“一个纯粹爱国的志愿运动,其目的是使中国强盛起来,以实现中国人的计划”。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  )
A.排斥外来文明 B.具有民族救亡色彩
C.行为过于激进 D.得到英国政府支持
【答案】B
【解析】赫德实际上承认了义和团运动的目的是实现民族独立,并未涉及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纲领等,实际上承认了义和团运动出现的合理性,B项正确。
7.义和团散布揭帖宣传,“彼(洋人)等在各地传邪教、立电杆、造铁路,不信圣人之教,亵渎天神,其罪擢发难数”“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遮住天”。这说明义和团(  )
A.盲目排外 B.斗争方式单一
C.崇信儒学 D.缺乏科学革命理论
【答案】D
【解析】从反对“立电杆、造铁路”可知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主张,从“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遮住天”可知,义和团运动迷信色彩浓厚,盲目排外和封建迷信都说明义和团运动缺乏科学革命理论,D项正确。
8.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  )
A.行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
B.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
C.参与者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族性
D.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
【答案】A
【解析】材料首先指出了义和团运动“愚蠢的、非理性的”一面,又指出了其爱国主义成分,实际指出了其性质的双重性,A项正确。
9.“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材料表明(  )
A.东南互保在当时促进了南方各省的繁荣
B.清政府采取了正确措施应对当时的困局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直接促成了“东南互保”
D.清廷统治下的一些实力人物割据化倾向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得免于兵祸”说明南方各省免于兵灾而不是促进繁荣,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各督抚应付得力”可知是地方督抚的措施而不是清政府,故B项错误;由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不是“东南互保”出现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可知“东南互保”使得清廷颜面扫地,反映了清廷统治下的一些实力人物出现割据化倾向,故D项正确。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原因/背景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二)目的:
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义和团运动。
镇压义和团运动,瓜分中国。
(三)过程
1.爆发:1900年6月,英、美等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廊坊大捷:联军在廊坊、天津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打击;
3.7、8月相继占领天津、北京,并将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
4.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下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与侵略者“议和”。
(四)结果:
《辛丑条约》签订图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就是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约时的情景。
1901年9月,清政府与11国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内容及危害
内容 危害
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一惩办,两禁止”: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
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赔款: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使馆驻兵: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炮驻军: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五)特点
1.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巨额赔款人均一两白银,带有惩罚性。
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
此条约惩办参加反帝斗争和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相反,确立清政府继续充当列强侵华的代理人。
目的就是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从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以华治华”。
(六)统治危机加深
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侵略其他地方;
2.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3.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4.清政府开始自救,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东南互保
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英美等帝国主义操纵和勾结中国南方多省督抚、企图分裂中国的侵略活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廷对外宣战后,东南各省保持“中立”。
意义:
(1)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
(2)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江南地区的稳定;
(3)表明中央权威下降和地方势力的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4)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
(5)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
探讨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1856年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三、1894年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四、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同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探讨二、四次侵华战争的影响
一、消极性:
使主权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人民: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
国家:
政治: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和 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经济: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文化:严重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①政治:闭关锁国被打破,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②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③思想:促使中国人民的觉醒,开始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④社会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开始与国际接轨。
二、积极性
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10.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发行的一幅宣传画——“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该宣传画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八位强人”可以判断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故D项正确。
11.有学者在论述中国近代某一条约时认为:“清贵族及官僚所支持的一个短暂的夏季的狂暴,竟使中国的地位低到极点。它须负极重的赔款;它须依列强之意,保各国使臣在中国的安全。”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A、C两项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已发生,均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间组织义和团发起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发动侵华战争,故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故D项错误。
12.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此相吻合的是(  )
A.把西方政治制度介绍到中国 B.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 D.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解析 戊戌变法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促进了思想启蒙。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答案 C
13.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民族矛盾的尖锐
C.顽固势力的反扑 D.民众的盲目排外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灭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由于顽固势力的强大与反扑,使得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答案为C。
答案 C
14.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革命任务不明确 B.指导思想不科学
C.革命目标不清晰 D.具有空想性
解析 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反对西洋化、反对近代化,不顺应历史潮流,即指导思想不科学而必然失败,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因此其革命任务是明确的,革命目标也是清晰的,A、C两项排除;义和团运动是典型的反帝爱国运动,不具有空想性,D项排除。
答案 B
15.在清统治前期,民间抗清多用“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却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当时(  )
A.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
C.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
D.对中外反动势力已有了理性的认识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清复明”表明了义和团运动反对清政府专制统治的思想内涵,但口号明显具有历史局限性;“扶清灭洋”口号是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下提出的务实革命主张,具有历史进步性;故两个口号说明义和团认识不断进步,但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B项正确。
答案 B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中国人民的斗争
列强的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加剧统治危机
资产阶级:戊戌维新运动
农民阶级:义和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