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0 17: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9课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狭义上讲,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概念阐释: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逸仙,生于一个农家小山村。幼年,家境贫寒,6岁便参加劳动,12岁,随母到海外投靠哥哥,当地学校就读,接受西方教育。26岁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在澳门行医济世。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于是他弃医从政,1894年北上投书李鸿章,提出实行改革,却遭拒。甲午战争中国又遭惨败,他开始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看清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毅然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目录
一、背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概括革命兴起的背景
1.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辛丑条约》签订
政治: 改革官制,裁汰冗官,
司法,修订刑律,废除酷刑;
经济: 奖励实业,颁布《商律》,设商会,办大清银行
军事: 扩编新军,采用洋操,新式枪炮;举办警政;
文化: 废科举、办学校、办游学,推行新学制;
风俗: 禁缠足、鸦片;满汉通婚
1901年清末”新政”的具体内容
影响:①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
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政治因素:清政府的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速其灭亡。
预备立宪(1906—1911)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汉族4人 满族9人 其中皇族7人)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七、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议决。
——《钦定宪法大纲》(1908)
材料: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就有六十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不仅原来较好的上海、广州、汉口、天津等城市,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商办厂矿企业。 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
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提出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组织
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发动黄花岗等武装起义
军事
快速阅读教材,归纳革命党人为革命所做的准备,完成下列表格
自习时间
章炳麟
陈天华
邹容
思想基础: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式的近代教育。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美国檀香山兴中会旧址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概况:
①时间、地点: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
②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民族、民权、民生 三民主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
性质: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成立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前提
核心
保障
镇南关起义
萍浏醴起义
浙皖起义
黄花岗起义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起义
,积累了斗争经验,扩大了革命的影响。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墓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而国内革命之时事,实以之造成矣。” ——孙中山
历史最感人的遗书
林觉民的《与妻书》(节选)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竞书而欲搁笔……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gòu))……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5.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结:辛亥革命的背景
1.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 政治因素:清政府的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速其灭亡。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准备工作: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准备(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发动一系列起义,积累了斗争经验。)
5.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过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1、武昌起义
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结果:
2、辛亥革命的三大成果
成果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1、1)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末代皇帝溥仪
3岁登基,6岁退位
青年时代的溥仪
成果2:清帝退位(1912.2.12)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内 容 体现原则 性质 意义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教之自由 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成果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1)
3、结果—失败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胜利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