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全解》2013-201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河北人民版)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检测题A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学教材全解》2013-201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河北人民版)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检测题A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2-13 05:5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检测题A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40分)
1.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正在排练课本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的故事”,下列情节安排有误的是( )
A.在官渡,曹操亲率精兵出击 B.在赤壁,曹操中了诈降之计
C.在书房,曹操欣赏《兰亭集序》 D.曹操题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成语“三顾茅庐”发生于东汉末年。参考下图,你认为三顾堂的主人是( )
A.诸葛亮 B.曹操 C.刘备 D.周瑜
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历史上哪位政治家的评价( )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诸葛亮
4.下列战役与曹操无关的是( )
①巨鹿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2013·江苏连云港中考)右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是( )
A.江南经济发展 B.北方文化繁荣
C.专制统治加强 D.国家统一完成
6.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前秦。建立前秦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氐族
7.(2013·广东中考)下列现象出现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是( )
①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②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③君臣一律用鲜卑语讨论国事 ④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9.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开发无直接关系的是( )
A.孝文帝改革 B.北方人口南迁
C.从北方传入的先进的农业技术 D.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10.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
A.颁布“推恩令” B.采用汉姓
C.统一度量衡 D.禁止鲜卑族贵族和汉族贵族通婚
11.下列能够体现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趋势的是( )
①北方民族学会了汉族的生产技术 ②鲜卑人用起了汉姓 ③汉族人的食品具有北方民族特色 ④一些开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开始使用汉族政治制度管理国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1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是( )
A.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B.都是以曹操获胜而告终的战役
C.都是三方交战的战役 D.都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战役
1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袭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影响 D.学习和接受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4.下列科技成就中属于北朝科技成果的有( )[]
①精确计算圆周率的数值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②《水经注》 ③《齐民要术》 ④造纸术的改进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5.“天气新晴,是夜必霜。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这些谚语可能出自( )
A.《缀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九章算术》
16.穿越时空,如果要了解三峡地区历史上的地质资料和地理情况,最好请下面哪位人物做顾问( )
A.张衡 B.张仲景 C.华佗 D.郦道元
17.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的作者是( )[来源:.Com]
A.郦道元B.贾思勰C.王叔和D.葛洪[]
18.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
A.顾恺之—《女史箴图》 B.贾思勰—《齐民要术》
C.王羲之—《洛神赋图》 D.郦道元—《水经注》
19.周杰伦创作的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哪位书法家( )
A.顾恺之 B.司马迁 C.祖冲之 D.王羲之[]
20.云冈石窟坐落在今天的( )
A.河南省 B.山西省 C.甘肃省 D.陕西省
二、非选择题(21题10分,22题10分,23题9分,24题12分,25题10分,26题9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非常重要。……早期,曹操依郭嘉、程昱等人之谋,先与袁绍互为背靠,袁绍向北,曹操向南。曹操战河南,吕布、陶谦、袁术、张绣等人先后为其所灭,而后再与袁绍决战,避免了两线作战。并在官渡大破袁绍,顺利统一
北方。
材料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材料三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曹操在这次战役失败后再也没能卷土重来,从此势力仅限于北方,而孙权和刘备在江南和巴蜀的势力则得以巩固。赤壁之战前的曹操可谓雄心壮志,气吞山河,欲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不料占据军事优势的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却败得一塌糊涂,令人叹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非常重要”,你知道是哪两次战役吗?(2分)
(2)材料一中提到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操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3分)
(3)材料二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依据材料三,曹操在军事上占据了优势,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却败得一塌糊
涂”呢?(3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383年,东晋8万兵力大破前秦80万大军。苻坚的王朝也因此崩溃灭亡,使得北方又回到了割据战乱的时期。东晋政权得到暂时稳定,汉文化得以保全,南北对峙的局面也初步形成与稳定,因此这一仗的胜利意义相当重大。
请回答:
(1)材料所述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战役?交战的双方分别是?该战役的最终结果如何?与此战役相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举一例即可)(3分)
(2)赤壁之战与材料中的战役有什么共同点?你能从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方面给其他同学讲述赤壁之战吗?(4分)
(3)通过材料中所述战役的成败得失,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3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有: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材料二
汉服俑 胡服俑
请回答:
(1)你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2)观察材料二中的图片,说说汉服和胡服有什么区别?(3分)[]
(3)汉族原来席地而坐,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传入中原后,成为汉族人民所喜爱的家具。想一想汉族为什么能接受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品?(2分)
(4)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明帝”“孝武帝”等。结合学过的知识想一想,这是为什么?(2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书》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汉书》中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6分)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6分)
25.阅读下列图片:
 []
图1 龙门石窟     图2 佛教早期域外传播路线图
请回答:
(1)结合图片指出龙门石窟艺术主要受到什么宗教的影响 这一宗教发源于什么地方 (4分)
(2)两幅图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中的什么方式 从中国古代史中再举一个符合这种交流方式的例子。(4分)
(3)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龙门石窟属于其中的哪一类 (2分)
26.观察下面中国古代书法作品摹本(局部):
请回答:
(1)这是哪一朝代哪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作品的名称是什么?(6分)
(2)这位书法家被后人尊称为什么?(3分)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检测题A参考答案
1.C 点拨: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可用排除法解答。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人物,而《兰亭集序》是东晋的王羲之所作,东晋晚于东汉,所以曹操不可能读到《兰亭集序》,故答案为C项。
2.A 点拨:与三顾堂相关联的一个成语是“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到隆中草庐拜访,请出隐居的诸葛亮的故事,所以,三顾堂的主人应该是诸葛亮。
3.D
4.D
5.A 点拨:本题考查识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图片反映的是北方人口的南迁,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B、C、D三项不符合魏晋时期的史实。
6.D
7.A 点拨:本题考查再现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故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中关于学习汉语的规定:30岁以下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故排除③。
8.C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故本题应选C项。
9.A
10.B 点拨:颁布“推恩令”的是汉武帝;统一度量衡的是秦始皇;“禁止鲜卑族贵族和汉族贵族通婚”的说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相悖,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孝文帝以身作则,娶了汉族大臣的女儿做皇妃,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人为妻。
11.A
12.A 点拨:本题考查对历史上著名战役的掌握。200年,官渡之战发生于曹操和袁绍之间,最后曹操取得了胜利,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208年,赤壁之战发生于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最后孙权和刘备取得了胜利。200年、208年不属于三国时期。综上可知,只有A项正确。
13.D
14.B[]
15.C
16.D 点拨:题干要求寻找对“地质资料和地理情况”熟悉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选项可知,张衡是天文学家,张仲景和华佗是医药学家,只有郦道元是地理学家,符合题目要求,故选D项。
17.B
18.C 点拨:本题考查识记能力。王羲之是书法家,《洛神赋图》是绘画家顾恺之的作品,故C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19.D
20.B 点拨: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再认能力。云冈石窟坐落在今天的山西省,位于山西大同市西郊。
21.(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2)曹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在政治上,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在用人上,他招贤纳士,网罗了一批有治国、用兵本领的人才。(3)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想要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4)曹操本人骄傲轻敌;曹军不习水战;孙刘联军策略得当;南北统一的条件还不成熟等。
22.(1)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是东晋与前秦。最终以前秦的失败而告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任选一个)(2)共同点: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时间是208年;交战双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最终结果是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南下。(3)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正确的战略战术也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23.(1)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鲜卑人积极学习和吸收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大大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2)汉族服饰宽袍大袖,鲜卑族服饰窄衣小袖。(3)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等,使用方便,有益于身体健康。(4)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北魏王朝注重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24.(1)《汉书》中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无大富之人。《宋书》中所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2)汉代的江南尚未大规模开发;北方人口大量南下,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江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25.(1)佛教。A地或印度。(2)方式:和平(或友好)。(写出一点即可)举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举出一个例子即可)(3) 实物史料。
26.(1)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2)“书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