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全解》2013-201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河北人民版)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检测题B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学教材全解》2013-201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河北人民版)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检测题B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2-13 05:5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检测题B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40分)
1.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 )
A.挟持汉献帝 B.在官渡大败袁绍
C.在赤壁被打败 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2.大家都很熟悉“三顾茅庐”的故事,下列与该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袁绍 B.诸葛亮 C.孙权 D.曹操
3.下列哪些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 )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4.中国古代史上采取一系列汉化政策,促进鲜卑族同汉族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李悝变法 D.吴起变法
5.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来源:.Com]
A.赤壁之战结束 B.曹丕称帝建魏 C.刘备称帝建蜀 D.孙权称王建吴
6.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 )
A.南方 B.北方 C.东方 D.西方
7.下列哪一战役发生在208年(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8.“八王之乱”的主要原因是( )
A.刘备死后,各皇子开始争夺皇位
B.面对少数民族的骚扰,诸侯王之间相互推卸责任
C.西晋的皇族争夺皇位
D.西晋分裂,各王之间争夺地盘的战争
9.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的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⑥吴国—222年—孙策—南京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后,主要集中在( )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岭南一带 C.东南沿海地区 D.西南四川
11.与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相关的历史成语典故是( )
A.破釜沉舟 B.草船借箭 C.三顾茅庐 D.草木皆兵
12.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其表现有( )
①普遍实行麦稻兼种 ②官府建立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 ③发明了灌钢法 ④青瓷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⑤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3.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的地理沿革、物产、矿藏、风土人情、建筑名胜、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情况可以阅读( )
A.《齐民要术》 B.《史记》 C.《三国志》 D.《水经注》
14.“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是某人物的名言,下列哪些是在他的努力下取得的成就( )
①创制了日行百里的“千里船” ②编写出《九章算术》 ③设计制造指南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5.有一位科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与这位科学家相关的史实有( )
①这位科学家是生活在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 ②这位科学家创制了日行百里的“千里船” ③这位科学家著有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④这位科学家取得的数学成就比欧洲人早了约 1 000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对农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详细了解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
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伤寒杂病论》 D.《九章算术》
17.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为写《史记》,游历了许多地方,收集了大量资料,在这一点上,下列人物中与司马迁最相似的是( )
A.祖冲之 B.郦道元 C.贾思勰 D.华佗[]
18.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圣人”。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的是(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郦道元 D.贾思勰
19.中国古代有位画家,主张画人物要“以形写神”,特别注重点睛传神和表现人物的特征。他是(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郦道元 D.贾思勰
20.如果你在假期去河南省游玩,想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上佛教盛行的情况,除了嵩山少林寺外,还有一个地方你不能不去游览,这个地方是( )
A.龙门石窟 B.云冈石窟 C.莫高窟 D.东周王陵
二、非选择题(21题12分,22题10分,23题8分,24题11分,25题8分,26题11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垄。
——(宋)俞应符
材料二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毛泽东
请回答:
(1)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一个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前者批评他多疑,后者赞扬他有志向。这位历史人物是谁?(2分)
(2)他的一生经历了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写出这两次战役的名称和战役的结果。这两次战役有什么共同点?(6分)
(3)分析这两次战役的影响。(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从来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流民浪潮。历史上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移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永嘉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的迁移客观上加速了迁入地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
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假如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你可能会和你的家人及同乡迁移到什么地方?请说出迁移的主要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哪一地区的社会生产状况?文中的“本业”是什么意思?
(4分)
(3)自东汉末年以来的人口南迁,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2分)
(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魏主的改革有何影响?(4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中的哪两种形式?(2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燕州刺史穆罴进曰:“移都事大,如臣愚见,谓为未可。”高祖曰:“卿便言不可之理。”……高祖曰:“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魏书》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高祖”“魏主”指的是同一个人,他是谁?(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高祖”主张“移都”的原因是什么?他将都城移到了哪里?(3分)
(3)判断材料二指的是哪次改革?材料所反映的应是改革中的哪项具体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 (4分)
(4)你如何评价这次改革?(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喜羊羊:尊敬的灰太狼大王阁下,我很想知道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一些情况,你能告诉我吗?
灰太狼:哼,太小菜一碟了!拽拽耳朵,听本大王给你细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并在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200年,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操建魏。221年,孙权称王建吴,222年诸葛亮建蜀,三国鼎立之势形成。
请回答:你认为灰太狼大王的回答正确吗?如果有错误,请你告诉喜羊羊答案。
(8分)
26.这是一幅中国古代著名画卷(下图,这仅是该画卷摹本的局部),仔细观察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这幅画卷的名称是什么?是哪位画家的作品?(4分)
(2)这位画家是哪个朝代的人?他的绘画作品中以哪一类画最突出?(4分)
(3)他还有哪幅画作也很出名?(3分)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检测题B参考答案
1.D 点拨: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所以D项符合题意。
2.B 点拨:本题考查识记能力。教材小字部分有对这一故事的描述,“刘备是西汉皇族的后代。他……听说隐居隆中的诸葛亮足智多谋,于是三顾茅庐”。
3.D
4.B 点拨:本题可用排除法。注意题干中的“鲜卑族”的限制要求,只有B项孝文帝改革符合这一要求。
5.D 点拨: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222年孙权建吴,从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6.B 点拨: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可以用逆向推理法。根据常识,首先可以排除C、D两项。教材讲述“汉朝以后,江南地区逐渐发展起来”,根据这一表述可知,秦汉时期,南方的发展不如北方,所以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7.B 点拨:208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8.C
9.B[]
10.A 点拨:本题考查分析、归纳能力。根据教材“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可知,北方人南迁的区域主要在淮河和长江之间,且靠近长江,这一区域在地理位置上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故选A项。
11.D
12.D
13.D 点拨:由题干中的限制词“山川、城镇”“地理沿革”“风土人情、建筑名胜”可知,要求选择的是地理学著作。分析各选项可知,《齐民要术》是农书,《史记》《三国志》是史学著作。只有D项《水经注》是地理学著作,符合题意。
14.B
15.B 点拨:本题考查祖冲之的成就,可用排除法解答。《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是经长期修改补充而成的一部数学名著,不是祖冲之的著作,故排除含③的A、C、D三项即可。
16.A
17.B
18.A 点拨: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以他杰出的书法艺术成就,被后人尊称为“书圣”,故本题选A项。
19.B
20.A
21.(1)曹操。(2)第一次: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第二次: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两次战役都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3)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1)江南地区。原因:躲避北方战乱;免受少数民族内迁的冲击。(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状况。“本业”指农业。(3)人口南迁,不仅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23.(1)少数民族内迁。(2)具体改革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影响: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3)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来源:.Com]
24.(1)北魏孝文帝。(2)平城地区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黄帝后来曾迁都河南,故北魏也应迁都河南。洛阳。(3)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鲜卑姓为汉姓。还有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等。(4)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接受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等。
25.不正确。应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208年,赤壁之战;220年曹丕建魏;222年,孙权称王建吴;221年,刘备建蜀。
26.(1)《女史箴图》。顾恺之。(2)东晋。人物画。(3)《洛神赋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