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生物导学案》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观看视频,认知水螅的形态结构,归纳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图片,认知涡虫的形态结构,归纳出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结合日常生活,知道腔肠动物、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难点】
归纳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2~7页,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本上标记。
一、【腔肠动物】课本P2~5
1.动物与植物的显著区别:动物____像植物那样通过_____作用_____有机物,只能靠____食物来获得____的_____,从而维持生存和繁衍。
2.常见腔肠动物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海洋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中,如_____。
3.水螅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_____淡水中。身体几乎透明,长约__厘米,一端___在水草等物体上,另一端有___,其周围伸展着_____条解手,用于探寻和_______。
4.水螅的身体只能分出____,经过身体纵轴可有___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这种体形称为_______。这样的身体结构,便于它_____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_____,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5.观察水螅的纵切面示意图,它的身体由内外两层胚层——______和_____构成。中央所围成的空腔叫______,它与口相通,_____和____都由口进出。在外胚层有_____,它是腔肠动物____的攻击和___的利器,在___处尤其多。
6.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扁形动物】课本P6~7
7.涡虫生活在清澈溪流中的石块____,身体___扁平、形状像柳叶的动物,长约1~1.5厘米,背面呈__色,____的前端__面有两个可感光的黑色____。
8.涡虫的口长在__面,口内有一个管状的__。咽可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动物。吃进去的食物在__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从__排出,有__无____。
9.涡虫的身体呈___对称,也称___对称,就是经过身体的纵轴只有___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这样动物身体可分出____、____、____、前端(头部)______集中,能最先感知外界刺激,使身体____运动,身体的两侧或腹面通常有专门的____器官。
10.大多数扁形动物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如_______、_____、_____。在我国南方流行的血吸虫病是由______感染引起的,人若是进入含有____的水域,很可能被感染。
11.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水螅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这样的体形与捕食有什么关系?
2.水螅怎样捕食水蚤?推测它是如何将水蚤消化的?
3.水螅的外胚层有刺细胞,为什么在触手处尤其多?有人在海滨游泳时被海蜇螫了,这是为什么?
4.有些人喜欢吃生鱼片等食物,你认为食用未煮熟的鱼是否安全?
【课堂小结】
列表比较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不同点 身体对称性
体壁胚层数
运动能力
生活方式
代表动物
相同点
【达标检测】
1.腔肠动物所具有的特殊细胞是( )
A.腺细胞 B.刺细胞 C.变形细胞 D.领细胞
2.下列动物中营自由生活的腔肠动物是( )
A.血吸虫 B.猪肉绦虫 C.涡虫 D.海葵
3.水螅在营养条件好时,会进行( )
A.有性生殖 B.分裂生殖 C.出芽生殖 D.孢子生殖
4.涡虫身体的哪个胚层形成了身体的肌肉层( )
A.外胚层 B.中胚层 C.内胚层 D. 侧胚层
5.涡虫的口位于( )
A.头部腹面的后端近1/3处 B.身体腹面的后端近1/3处
C.头部腹面的前端近1/3处 D.身体腹面1/2处
6.营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是( )
A.血吸虫 B.涡虫 C.疟原虫 D.猪肉绦虫
7.血吸虫是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的( )
A.接触疫水 B.食未熟的鱼 C.蚊虫叮咬 D.不讲卫生
【学后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认知蛔虫的形态结构,归纳出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能说出如何防治蛔虫病。
2.通过实验观察蚯蚓,认知蚯蚓的形态结构,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结合日常生活,知道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难点】归纳出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说出防治蛔虫病的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8~11页,思考下列问题。
一、【线形动物】课本P8~9
1.蛔虫是常见的____动物。它____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____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___,后端有____;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______,起____作用;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___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____器官发达,生殖能力___。没有专门的____器官。
2.蛔虫卵随人的____排出体外,人喝了带有虫卵的___,吃了沾有虫卵的___的蔬菜,或者用沾有虫卵的___去拿食物,都可能感染蛔虫病。预防蛔虫病,要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喝_____的生水,蔬菜、水果要____,__前__后要洗手;要管理好___。
3.线形动物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等。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环节动物】课本P9~11
4.蚯蚓的身体呈____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____构成。它身体前部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颜色不同,且较厚,象在身体上戴了一个环,称为______。
5.蚯蚓身体____可以使它的躯体运动____。它的体壁有发达的_____,_____与_____配合完成运动。它以土壤中的_____为食。它的体壁能分泌_____,使体表保持_____。体壁密布_______,氧气可溶于体表的_____里,再进入体壁的_____中,体内的二氧化碳经体壁的_______由体表排出。
6.____、____也属于环节动物。此类动物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蛭也叫水蛭或蚂蟥,它的唾液中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叫_____,可生产抗血栓药物。蚯蚓的作用:①____土壤;②粪便中含有丰富的___、___、___等,能提高土壤的____;③身体富含_____,是优良的饲料。
【合作探究】
1. 家庭生活中,要求把切生肉、生菜的刀和案板与切熟食的发和案板分开使用,你认为这样做有必要吗?说说你的理由。
2. 说出线形动物比扁形动物高等的理由。
3. 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4.如果把蚯蚓放到干燥的沙土中,将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
【课堂小结】
一、线形 二、环节
动物 动物
【达标检测】
1.蛔虫消化器官不同于绦虫的特点是( )
A.有口无肛门 B.有小肠大肠 C.有口有肛门 D.有肛门无口
2.寄生虫数量较多时,会引起肠梗阻的寄生虫是( )
A.蛲虫 B.钩虫 C.绦虫 D.蛔虫
3.与寄生生活相适应,蛔虫最发达的器官是( )
A.运动器官 B.生殖器官 C.感觉器官 D.消化器官
4.下列有关日常卫生的认识,说法错误的是( )
A.时刻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B.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C.注意饭前便后要洗手 D.粪便要经过处理都能作肥料
5.为了减少粗糙洞穴对蚯蚓身体的摩擦,某同学给蚯蚓的体表涂上了一层凡士林油膏,其结果是蚯蚓将会( )
A.运动加快 B.运动变慢 C.不动 D.死亡
6.蚯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靠( )
A.鳃 B.体壁 C.肺 D.气门
7.雨后,常见地面上有一些蚯蚓,这是因为( )
A.蚯蚓爬出地面呼吸 B.蚯蚓爬出地面饮水
C.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爬行 D.借助潮湿的地面,蚯蚓可以迅速改变生存环境
8.在观察蚯蚓运动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其目的是( )
A.有利于蚯蚓的运动 B.有利于蚯蚓正常呼吸
C.便于蚯蚓留下运动痕迹 D.保持蚯蚓身体的柔软性
9.下列哪一种动物不属于环节动物( )
A.蛔虫 B.蛭 C.蚯蚓 D.沙蚕
10.下面是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请按顺序重新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含幼虫的卵由口吃下 B.幼虫随血液循环经肝脏、心脏和肺
C.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外 D.幼虫在小肠内发育成成虫
E.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血液 F.虫卵在小肠破裂,放出幼虫
G.幼虫进入气管,上行到喉,由喉到咽,再沿着食管下行到胃,最后到小肠
【学后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认知缢蛏的形态结构,归纳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能说出几种软体动物的作用。
2.通过观察蝗虫、蜜蜂的标本,认知节肢的形态结构,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能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节肢动物的作用。
【重点难点】归纳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12~16页,思考下列问题。
一、【软体动物】课本P12~13
1.软体动物有__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__大类群。___、____、____、_____等是软体动物,它们的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___,也叫____。壳内____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叫_____,贝壳是由______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2.双壳类动物可以用___缓慢地运动,通过身体后端的___吸入水,再通过出水管排出____。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______并排出未消化的___,利用___与水流进行_______。
3.除双壳类动物外,软体动物还有____、____、____。它们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软体动物很多可以人工养殖,中国的_______总量列世界第一,其中___产量世界首位。牡蛎、扇贝、___等富含_____和多种维生素,且____含量低。鲍的壳(_____)、乌贼的壳(_____)、_____可入药,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______。但钉螺是______的中间寄主,与_____的传播有关。
二、【节肢动物】课本P14~17
5.节肢动物是___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____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数的____以上。写出你见过的节肢动物__________________
6.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____的一类。蝗虫身体分为___、____和____。头部负责____和____,感觉器官有一对____,三个___和一对____,____用于摄食。胸部是___中心,有___足,善于___;有____翅,适于飞行。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____,____。腹部集中容纳____器官。体表有____,用于____。体表有坚韧的______,它不仅能保护身体,还能防止体内__________,但它会____昆虫的____和____,所以昆虫定期要____。昆虫一生蜕皮的次数一般是____的,到成虫后就不再蜕皮。昆虫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7.蜘蛛像昆虫,但它有___足,没有__和___;虾、蜈蚣等也___昆虫,但这些动物都具有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都属于______,它们是因______而得名。
8.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①提供_____;②为开花植物_____;③可以____治疗疾病;④可做____材料;⑤传播____,如___、___、___等。
【合作探究】
1.观察缢蛏的图片和内部结构图,讨论下列问题:
①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②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呢?
③试着想一想,它是如何攻取食物的?
2.比较你观察P14的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下表。
动物名称 蝗虫 瓢虫 蜘蛛 蜈蚣 虾
体表是较硬
身体是否分节,不同体节有无差别
有无触角,触角是否分节
有无翅
有几对足,足是否分节
3.观察蝗虫的示意图,填写下表:
蝗虫 身体结构 头部 ( )对触角,( )个单眼和一对( ),口器
负责( )和( )
胸部 ( )对足,( )对翅
( )中心
腹部 集中容纳( )器官,体表有( )
气门用于( )
外骨骼 ( )身体,防止体内水分( )
有( )现象
昆虫的基本特征 ( )
4.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课堂小结】
一、软体
动物
二、节肢
动物
【达标检测】
1.章鱼属于( )
A.鱼类 B.软体动物 C.环节动物 D.扁形动物
2.河蚌的贝壳是由何种结构分泌形成的( )
A.斧足的分泌物形成的 B.柔软身体产生的分泌物形成的
C.外套膜形成的 D.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
3.自然界中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是( )
A.节肢动物 B.软体动物 C.线形动物 D.腔肠动物
4.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的相似之处是( )
A.体表外有外骨髓 B.身体分部
C.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D.靠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5.下列与蝗虫适于陆地生活无关的是( )
A.体表具有外骨骼 B.身体分节,有三对足两对趐
C.有三个单眼,仅能感光 D.具有适于在陆地进行呼吸的气门和气管
6.无脊椎动物中,昆虫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活动范围大,其主要原因是( )
A.体表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外骨骼 B.具有趐
C.具有三对足,尤其是跳跃足 D.头部长有多种感觉器官
7.下列有关昆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苍蝇、蚊子、蜘蛛等与蝗虫一样,都属于昆虫
B.昆虫依靠触角辨别方向,依靠气门感觉外界气体
C.昆虫的发育过程,牌幼虫时期对农作物危害大
D.昆虫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但体内无脊柱
8.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才有蜕皮现象,其理由是( )
A.是昆虫对陆地生活的一种适应
B.长期的飞行生活,身体表面受损而脱落
C.身体表面的角质层随昆虫的生长而脱落
D.外骨骼不能随昆虫的生长而继续长大,只能脱落
9. 下列动物不属于昆虫的是( )
A.天牛 B.蚊子 C.蜈蚣 D.蜜蜂
10.蝗虫的气门位于( )
A.头部 B.胸部 C.腹部 D.胸部和腹部
【学后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 鱼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图片,归纳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定义。
2.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认识多种多样的鱼。
3.通过观察淡水鱼的外形、呼吸,总结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4.了解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
1.通过观察比较图片,归纳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定义。
2.通过观察淡水鱼的外形、呼吸,总结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19~23页,思考下列问题。
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课文P19
1.前面学习的____动物、____动物、____动物、____动物、____动物和____动物,它们的体内____由脊椎骨组成的____,统称为_____。后面我们要讨论的___、____动物、____动物、___和____动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内都___由脊椎骨组成的___,统称为______。
二、【多种多样的鱼】课文P19~21
2.我国淡水鱼有_____种,著名的“四大家鱼”(__鱼、__鱼、__鱼、__鱼)和__鱼、__鱼都是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我国海洋鱼有____种,常见的有__鱼、__鱼、__鱼、__鱼、__鱼、__鱼、__鱼、__鱼、__鱼、__鱼。
三、【鱼的主要特征】课文P19~21
3.鱼能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一是能________________;二是能在_______。
4.鱼的躯体分__部、___部和__部三部分,常左右侧扁,大多呈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体表常有___覆盖,其表面有滑液,起___身体的作用。鱼在水中通过____和_____的摆动以及___的___作用游泳。
5.鱼用___呼吸,它的主要部分是____,其中密布_______。当鱼的口和______交替张合时,水入口,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___渗入鳃丝中的______里;而血液里的_____从毛细管里渗出,排到水中,随水从____排出体外。
6.鱼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鱼类_____和_____都是国这有的重要产业。鱼为人类提供富含_____的食物,还深深融入了人类的文化。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试填写下表:
结构 特点 生理功能
体色
体形
体表
侧线
鳍
鳃
2.有些动物如“章鱼”“带鱼”“墨鱼”“鱿鱼”,名称里都有“鱼”字,它们都是鱼吗?
3.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可以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甚至跳出水面的现象,而在天亮以后(尤其在太阳出来一段时间后),鱼便停止了浮头。联系前面学过的有关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知识,思考一下,这是什么道理?
4.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有什么变化?(见P24练习4)
【课堂小结】
一、脊椎动物:体内有____构成的___的动物,如_、__、__、__和 ___
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_____构成的___的动物。如___、___、 ___
二、鱼
【达标检测】
1.鲫鱼、虾都生活在水中,若将它们分成两类,其依据是( )
A.是否用肺呼吸 B.有无脊柱
C.体温是否恒定 D.是否胎生
2.鲍鱼称“鱼”而非鱼类,而有些动物不称“鱼”而属鱼类,如下列动物中的( )
A.海豚 B.海狮 C.海豹 D.海马
3.鲫鱼的运动方式是游泳,其游泳主要是靠( )
A.尾鳍的作用 B.胸鳍和腹鳍的摆动
C.各种鳍的共同作用 D.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而产生的动力
4.鱼能保持身体的平衡,主要是依靠下列哪组鳍的作用( )
A.胸鳍和腹鳍 B.背鳍和尾鳍 C.背鳍和臀鳍 D.胸鳍、腹鳍和尾鳍
5.我国淡水鱼中,著名的“四大家鱼”是( )
A.草鱼、鲤鱼、鲫鱼、青鱼 B.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C.鳙鱼、带鱼、鲫鱼、草鱼 D.鲤鱼、青鱼、带鱼、鲢鱼
6.鲫鱼不停地用口吞水,再将水从鳃盖后缘排出,这是鲫鱼在进行( )
A.摄食 B.散发体内的热量 C.吸收水分 D.呼吸
7.下列动物,生活在淡水中的是( )
A.中华鲟、草鱼、鳙鱼 B.银鲳、鲫鱼、带鱼
C.鲤鱼、鲨 、鲢鱼 D.海参、青鱼
8.用鱼缸饲养金鱼时,如果数量过多,会出现金鱼频频浮头,并导致死亡,原因是( )
A.食物缺乏 B.氧气不足 C.空间太小 D.相互攻击
9.在做观察鲫鱼的实验时,往往已捉到手的鱼又让它挣脱,这是它的体表具有黏液的缘故。鱼体表黏液的主要作用是( )
A.预防人类捕捉 B.减少运动阻力
C.保持鱼体湿润 D.辅助呼吸
10.到水产品市场买鱼时,判断鱼是否新鲜,要看鱼鳃的颜色,新鲜鱼的颜色就是( )
A.灰白色 B.鲜红色 C.暗红色 D.白色
11.下图是鲫鱼的外部形态图,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⑴鲫鱼在水中游泳时靠( )_______和( )_______维持身体的平衡。靠( )_______掌握前进的方向。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前进的动力。
⑵鲫鱼是近视眼,它在水中依靠( )_______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3 鲫鱼在水中游泳时口和鳃盖后缘在不停地张合,这是鱼在_________。
4 鲫鱼的呼吸器官是_______,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其内密布大量的____________,所以适于在此处进行气体交换。
【学后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观看视频,认知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图片,认知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
1.通过观察图片和观看视频,认知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图片,认知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25~29页,思考下列问题。
一、【两栖动物】课文P25~26
1. 青蛙的幼体叫____,形态和内部结构都象___,有__,用__呼吸。它发育成青蛙后,__和__消失,生出___和__,可以在___上生活,属于___动物。
2. 青蛙眼睛后面有____,可感知____;头部前端有一对___,是___时气体的通道;它的前肢____,可____身体;后肢____,趾间有__,既能___也能_____。
3.青蛙适应陆地生活与能用___呼吸密不可分。青蛙的肺结构___,不发达。它的皮肤___且能分泌____,____的皮肤明鼓而攻之密布______,也可进行______,以____肺呼吸。
4._____、_____、_____与青蛙都是两栖动物。它们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栖动物是很多农田害虫的_____,保护稻田中的青蛙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_____。由于_____及__________等原因,两栖动物正在减少。
二、【爬行动物】课文P27~29
6.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______。蜥蜴一生都生活在____上。它的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五部分。因为有___,头可以灵活转动,利于寻找食物和发现____;它的四肢____,不能跳跃,能贴地面迅速____;皮肤___,表面覆盖角质的____,起保护身体和减少______蒸发的作用。它的肺比青蛙的____,只靠肺就能满足它在陆地上对____的需求。
7.蜥蜴将受精卵产在____上。它的受精卵较大,卵内___较多并含有一定的____,卵外还有坚韧的_____保护,因此,蜥蜴生殖和发育可摆脱对_____的依赖,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8.___、___、___、___等动物,外形和蜥蜴有较大差别是,但它们都具有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观察青蛙的形态,填写下表:
青蛙 特点及功能
外形 体表颜色
头部
皮肤
四肢
呼吸 幼体
成体
2.观察蜥蜴的形态,填写下表:
蜥蜴 特点及功能
头部
四肢
皮肤
呼吸
生殖和发育
3.鱼的鳃、青蛙的肺和皮肤、蜥蜴的肺都能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蛇没有四肢,但它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古诗对青蛙及其农业生产的关系作了生动的描述。为什么现在许多稻田里听不到蛙声了呢?
【课堂小结】
一、两栖动物
二、爬行动物
【达标检测】
1.青蛙的受精方式是( )
A.体内受精 B.体外受精 C.无性生殖 D.体内受精或体外受精
2.青蛙的发育过程是( )
A.卵细胞→蝌蚪→成蛙 B.卵细胞→蝌蚪→幼蛙→成蛙
C.受精卵→蝌蚪→成蛙 D.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3.下列哪种动物是两栖动物( )
A.蟾蜍 B.龟 C.蜥蜴 D.扬子鳄
4.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是( )
A.昆虫 B.爬行动物 C.两栖动物 D.蜘蛛
5.处于下列哪种状态的动物,最容易被青蛙捕食( )
A.低空飞行的蚊子 B.静止不动的蝗虫
C.死亡的昆虫 D.装死的甲虫
6.爬行动物的身体分为( )
A.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B.头、躯干、四肢、尾四部分
C.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 D.头、胸、腹、四肢、尾五部分
7.蜥蜴的生殖特点是( )
A.雌雄异体,水中受精 B.雌雄异体,体内受精
C.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D.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8.被称为“活化石”的爬行动物是( )
A.蜥蜴 B.扬子鳄 C.壁虎 D.蛇
9.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
比较 两栖动物(青蛙) 爬行动物(蜥蜴)
生活环境
皮肤
四肢
呼吸
生殖发育
【学后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节 鸟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观看视频,认知几种鸟形态结构上的区别;通过探究,总结出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出鸟的主要特征。
2.了解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图片和观看视频,认知几种鸟形态结构上的区别;通过探究,总结出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出鸟的主要特征。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30~34页,思考下列问题。
一、【多种多样的鸟】课文P30~31
1. 鸟的种类很多,是___动物中种类数量仅次于鱼的一个类群。
二、【鸟的主要特征】课文P31~33
2.除____、____等少数鸟不能飞行以外,绝大多数鸟都是善于飞行的。鸟适于飞行的特点:①身体呈____型,可减少飞行中空气的____。体表覆__,前肢变成_____,其上生有几排大型的______。骨髓____、_____、______,有些骨内部_____,可_______体重。胸骨上高耸的突起叫作_________;_______发达,附着在______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②鸟的______发达。用坚硬的角持_____来啄取食物,没有______。食量____,_______能力强,食物经消化吸收后形成的残渣很_____随粪便排出。③鸟的呼吸作用________,具有与肺相通的_________,可辅助呼吸。心跳频率_____,体温_____而______。
3.恒温动物:鸟的体温____________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
4.变温动物:____、______动物和______动物,体温________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5.鸟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文P34
6.鸟是_________的重要成员,是维持____________的重要因素,是人类_______和_______的重要伙伴。____________,人人有责!
【合作探究】
1.观察课本30页五种鸟的形态特征,试着完成下表:
鸟的名称 喙的特征 足的特征 食性 生活环境
大山雀 ____、____ 纤细,善于抓握 以食虫为主 林间
金雕 ______、______ 坚硬、______ 主要捕食 ______和中小型兽类 草原、荒漠、河谷、特别是高山针叶林中
丹顶鹤 ______、______ ______利于涉水觅食 捕食水中的______和_______动物 近水浅滩或沼泽地
啄木鸟 坚硬,适于凿开树皮 足有四趾,两趾在______,两趾在___,趾端有____ 以害虫为主 林间
野鸭 ___而___ 趾间有______ 以植物为主 湖沼河湾
⑴推测鸟喙的特征与其食性之间有什么联系?鸟足的特征与鸟的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⑵这五种鸟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
2.试归纳鸟类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
⑴外部形态
⑵内部结构
⑶生理特点
3.如果你注意观察家鸽或麻雀,会发现它们总在不停地找食吃。它们吃进去这么多东西,难道不会增加体重、影响飞行吗?
【课堂小结】
一、鸟适于飞
行的特点
二、鸟的主
要特征
三、与人类的关系:捕食农林______;观赏;维持_______平衡
【达标检测】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中的莺和燕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①体表被覆羽毛 ②前肢变成翼 ③体内有气囊
④胎生、哺乳 ⑤体温恒定 ⑥变态发育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⑥
2.家鸽身体最发达的肌肉位于( )
A.头部 B.胸部 C.四肢 D.尾部
3.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下列特点与鸟类飞行无关的是( )
A.身体呈流线型 B.前肢变成翼 C.体内有气囊 D.具有锐利的爪
4.成语“鹬蚌相争”中的鹬、蚌两种动物,体内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场所分别是( )
A.肺、肺 B.肺、鳃 C.肺和气囊、肺 D.肺和气囊、鳃
5.鸟飞行时的呼吸特点是( )
A.肺和气囊都进行气体交换 B.只有气囊在进行气体交换
C.呼气和吸气分别在肺和气囊进行气体交换 D.只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6.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家鸽在飞行时也排出粪便,这是因为( )
A.吃的食物太多 B.消化吸收不良
C.直肠极短,不能贮存粪便 D.无膀胱,不能贮存粪便
7.有人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与这句话无关的选项是( )
A.流线型体形 B.卵生 C.双重呼吸 D.胸肌发达
8.许多鸟类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下列属于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是( )
A.身体呈纺锤形,体表覆盖鳞片 B.胎生哺乳,体表被毛
C.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 D.卵生,靠湿润体表呼吸
9.下列鸟中,失去飞翔能力的是( )
A.野鸭 B.鸵鸟 C.蜂鸟 D.啄木鸟
10.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与肺相通。鸟类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应该是( )
A.肺和气囊 B.气管 C.气囊 D.肺
11.下列关于气囊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散热功能 B.辅助呼吸 C.产生热量 D.减轻身体比重
12.家鸽的呼吸方式独特,适于飞翔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A.两翼上举和下垂可帮助呼吸 B.有发达的呼吸器官——肺
C.有与肺相通的一些气囊 D.气囊的作用和双重呼吸
【学后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节 哺乳动物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观看视频,认知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哺乳动物形态结构上的区别;通过比较,归纳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图片和观看视频,认知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哺乳动物形态结构上的区别;通过比较,归纳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36~39页,思考下列问题。
1. 哺乳动物能在多种环境中生活,如:草原上的______,原野上的______,森林里的______,海洋中的______,挖洞的______,飞翔的______……
一、【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课文P36~38
2. 哺乳动物的体表 大都被_____。体毛有很好的_______作用。与鸟一样,也是_______动物。
3.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体内发育,通过______从母体获得营养,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从母体产出,这种生殖方式叫作_______。雌体用______哺育后代。所以,______、________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4.哺乳动物牙齿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食物。它们的牙齿分化为___齿、____齿和____齿。这样的分化提高了哺乳动物______食物的能力,增强对食物的_____能力。
5.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能够灵敏地感知___________的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_____________。
6.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文P38~39
7.哺乳动物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①是人类食物中____________的重要来源;②维持____________的稳定;③它们的用途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等是人类的得力助手。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胎生、哺乳提高了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
2.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共同特点?
3.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
4.牙齿的分化对摄食和消化有什么意义?
5.“鲸”,人们俗称“鲸鱼”。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
【课堂小结】
一、哺乳动物
的主要特征
二、与人类的关系:食用、经济价值、维持_______平衡
【达标检测】
1.家兔是哺乳动物,家兔的特征中属于哺乳动物的一般特征是( )
①体表被毛 ②体内有膈 ③胎生、哺乳 ④消化道长 ⑤心脏四腔 ⑥大脑发达
A.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具有“胎生和哺乳”特征的动物是( )
A.蚯蚓 B.草鱼 C.啄木鸟 D.大熊猫
3.深圳野生动物园有①长颈鹿②鳄鱼③大象④蝴蝶等动物,小明把这些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①③,另一类是②④。他分类的依据( )
A.是否分飞 B.是否会游泳 C.是否胎生哺乳 D.是否有脊椎骨
4.2012年伦敦奥运会吉祥物“文洛克”是以萨罗羊为原型设计的。萨罗羊在繁殖上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它属于( )
A.两栖动物 B.爬行动物 C.鸟 D.哺乳动物
5.蝙蝠之所以不属于鸟类,是因为蝙蝠( )
A.大脑发达 B.体温恒定 C.胎生、哺乳 D.心脏有四腔
6.家兔门齿的主要功能是( )
A.撕裂食物 B.磨碎食物 C.切断食物 D.切断和撕裂食物
7.下列哪项不属于植食性动物生活的结构特点( )
A.消化管长 B.盲肠特别发达 C.犬齿发达 D.门齿和臼齿发达
8.下列动物不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A.猎豹 B.响尾蛇 C.企鹅 D.大猩猩
9.下列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A.鲸和鸵鸟 B.青蛙和蜥蜴 C.扬子鳄和蝉 D.燕子和蚯蚓
10.家兔的消化道与人的消化道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盲肠特别发达 B.消化道比较短 C.小肠较短 D.消化腺发达
11.下列不是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是( )
A.胎生 B.体腔内有膈 C.有坚韧的卵壳 D.哺乳
12.国宝大熊猫“团团”、“圆圆”作为大陆人民的友好使者被赠送到我国宝岛台湾,下列不属于大熊猫主要特征的是( )
A.用肺呼吸 B.胎生哺乳 C.牙齿分化 D.变温动物
13.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图中指示线所指部分的名称并回答:①____的作用是___食物,②___的作用是___食物,③___的作用是___食物。
⑵__图是家兔的牙齿,判断的理由是家兔的牙齿有___和___之分,没有____,这与____相适应。___图是狼的牙齿,判断的理由是___尖锐锋利,适于___,这与肉食性生活相适应。
【学后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与思考,能说出人及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
2. 通过自身体验和制作模型,能解释骨、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配合。
3. 认同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
【重点难点】
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和解释骨、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配合。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42~45页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课文P42~43
1.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如蚯蚓的____,鱼的游泳,鸟的飞行,哺乳动物的_____、_____、____等。
2.运动系统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组成的。骨与骨之间通过___等方式相连形成_____,附着在其上的肌肉称为_____。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和组成的。
3.观察关节示意图,它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周围由_________包裹着,内部形成_______的________。关节腔内含有_______,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_______。
4. 肌肉中间较精的部分叫_______,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______,它可绕过_____连在_______的骨上。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课文P44~45
5.骨的位置变化产生_____,骨本身是不能运动,它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____。骨骼肌受____传来的刺激_____时,会牵动骨绕___活动,躯体的相应部位会产生运动。
6.骨骼肌只能收缩 骨改变位置,而___将骨复位,骨的复位要靠____骨骼肌的收缩牵拉,可见与骨连接的肌肉至少是由__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7.当 肌收缩, 肌舒张时,肘部弯曲; 肌收缩, 肌舒张时,肘部伸展。
8.人体的骨骼由___块骨连接而成,约占体重的20%。骨与骨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三种:①头部颅骨之间的_____连接;②脊椎骨之间以____相边连,属____连接;③其他骨之间多以____(也叫活动连接)相连。人体内的骨骼肌有___多块,约占体重的40%。
9.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___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__,有赖于 系统、 系统、 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10.哺乳动物主要靠四肢____起身体,__在____的牵拉下围绕着___运动,使躯体能完成各种动作,具有很强的运动能力。这有利于动物___食物、___敌害、争夺_____和繁殖___,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合作探究】交流自主学习答案
1.骨、关节和肌肉在结构上有什么关系?三者如何配合产生运动?
2.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如果用房间的门来打比方,它相当于门上的什么结构?
3.蚯蚓体内有肌肉,没有骨骼,这是它不能快速运动的原因吗?
4. 举例说出人体哪些部位有关节。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容易受伤?应当怎样保护?
5.根据生活经验,对照关节模式图,推测关节各个结构的作用。
(1)运动不慎会造成关节脱臼,猜测脱臼
可能是 从 中脱出,造成运动困难。
(2)能够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缓冲剧烈运动时
骨与骨之间的震荡的是 。
(3)包绕着关节,将两个骨紧紧地连在一起的是
,它不仅使关节更牢固,还能分泌黏液,使
关节更加灵活。推测它可能是 组织。
(4)此空腔内有少量滑液,起润滑关节的作用。如果患了关节炎,此部位就会积累脓液,影响运动,这个部位是 。
【课堂小结】
1、 运动系统
的组成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骨骼肌_______,_____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_____活动
【达标检测】
1.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
A. 骨、关节 B. 肌腱、肌腹 C. 骨骼、肌肉 D. 骨、肌肉
2.一块骨骼肌至少附着在几块骨上( )
A. 一块 B.两块 C. 三块 D.四块
3.骨骼肌牵拉骨绕关节运动,说明关节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
A. 调节作用 B.杠杆作用 C. 动力作用 D. 支点作用
4.人体内骨骼肌受到的刺激来自于( )
A. 外界的压力 B. 神经传来的兴奋 C. 体内的压力 D. 骨的刺激
5.小王大笑时由于用力过猛,不慎使上下颌不能合拢,这是由于( )
A. 关节头从关节囊中滑脱出来 B. 关节软骨发生病变
C. 关节窝从关节囊中滑脱出来 D. 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脱出来
6.下列关节中,灵活性最大的是( )
A. 踝关节 B. 肘关节 C. 肩关节 D. 膝关节
7.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能使( )
A. 肌细胞变粗 B. 肌细胞变粗,肌细胞数目减少
C. 肌细胞数目增多 D. 肌细胞变粗,肌细胞数目增多
8.右图为屈肘动作,①______肌收缩牵动
桡骨, 同时② 肌舒张。骨骼肌只能收缩
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推测伸肘时 收缩,
肌舒张。
【学后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能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能说明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通过实践活动,尝试研究一种动物行为。
【重点难点】
能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能说明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47~51页
一、【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课文P47~51
1.从行为获得途径看,可两类:动物______就有的,由体内__________决定的行为,叫先天性行为。在______的基础上,通过____________的作用,由__________和______而获得的行为,叫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______。
2.蚯蚓经过200多次的 _______和_______后,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这属于_______行为,有了这种行为,动物能更好的_______环境。刚出生的小袋鼠手指般大,出生时落在尾巴根部,它靠_______爬向母袋鼠的尾尖,再爬到育儿袋中吃奶。这属于_______行为,如果没有这种行为,动物会怎样?_______
3.育雏是鸟的先天本能,美国红雀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总是给张口求食的_______喂昆虫,这是一种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对美国红雀的种族繁衍有好处吗?_______。一只大山雀学会了_______,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如果动物只具_______行为而没有 行为,它们很容易被大自然淘汰。研究表明,既是单细胞的草履虫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4.比较蚯蚓、山雀、黑猩猩的学习能力,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 ,学习行为 。动物的学习行为有受遗传因的作用吗? 。
5.菜青虫是_________的幼虫,它总是取食白菜、甘蓝等___________植物(该科植物的花由____片花瓣组成,呈______形排列)。刚从受精卵孵化出的菜青虫只啃食_________植物汁涂抹过的滤纸。这是一种_______行为。幼小的黑猩猩能________成年黑猩猩用蘸水的树枝从蚁穴钓取白蚁为食。成年黑猩猩是利用________来解决问题。这是_______行为。
6.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使动物能_____________,得以_________和_________后代。动物的学习行为让它们更好地适应_______环境的_______。一般说,动物越_______,学习能力越_____,学习行为越________。
二、【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课文P50~51
7.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法和________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结合。
8.“尝试与错误”是觉的________行为。P48资料1提到的蚯蚓走“T”形迷宫实验中,它经过约200次尝试后才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小鼠属于_______动物,________能力比蚯蚓强,“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要_____些。
【合作探究】交流自主学习答案
1.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吃奶,这属于哪一类行为?这对他(她)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2.科学家将黑猩猩锁进实验室,5分钟后通过锁孔向内屋内观察,发现黑猩猩正在通过此孔观察他。
(1)黑猩猩的这种行为属于哪种类型?
(2)黑猩猩的这种行为是它在___________的作用下,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_获得的。
3.白灌雀A和白灌雀B的鸣叫基本相同,又有各自不同的”方言”。如果把某个白鹳雀A的幼雏a移到另一个白鹳雀群B中去,待其长成成鸟时,a的叫声不同于A鸟群,更接近于B鸟群。但如果把白鹳雀幼雏b移到黄莺鸟群中生活,它却学不会黄莺叫,试分析回答。
长大后 学会了B叫,但基调同A 学不会黄莺叫
①a的鸣叫基调与A的鸟群相同,这是___________行为在起作用,同时a又具有B鸟群 “方言”的特点,这是___________行为在起作用.
②b学不黄莺的鸣叫,是因为体内不具有控制黄莺鸣叫声音的_____________.
③上述实验说明:____________行为是在___________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动物的行为不仅受_______________的控制而且受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
【课堂小结】
先天性行为
和学习行为
【达标检测】
1.下列哪项不属于动物的行为( )
A.取食 B.静止不动 C.冬眠 D.胃肠蠕动
2.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 菜青虫的取食十字花科植物 B. 海豚表演 C.老马识途 D.鹦鹉学舌
3.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 婴儿会抓握物体 B.农采集到成熟的种子并储存起来
C.听到饲养员的哨声,动物向饭盆方向跑 D.搏斗中失败的猎豹呻吟投降
4.“飞鸽传书”和“蜘蛛结网”,从行为获得方式看分别属于( )
A.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B.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
C.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 D.学习行为、学习行为
5.乌贼遇敌害会释放墨汁,将周围海水染黑,借机逃跑。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乌贼释放墨汁属于防御行为 B.乌贼释放墨汁属于简单反射
C.释放墨汁的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 D. 乌贼靠腕足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迅速逃跑
6.在动物的学习的过程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是不同的,与之有关的主要是( )
A.肌肉的发达状况 B.动物体型的大小
C.神经系统的发达程度 D.训练的方法
7.“孔雀开屏”属于( )
A.觅食行为、学习行为 B.防御行为、先天性行为
C.繁殖行为、先天性行为 D.攻击行为、学习行为
8.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 )
A.猫 B.牛 C.老鼠 D.黑猩猩
9.下列动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片
B.失去雏鸟的红雀一连几个星期给池塘里浮到水面求食的金鱼喂昆虫
C.黑猩猩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来,爬到箱顶取下高处的香蕉
D.刚出生的小袋鼠爬到母亲的育儿袋里吃奶
10.“蚯蚓走迷宫”的实验,说明蚯蚓具有什么行为( )
A.学习 B.印随 C.攻击 D.逃跑
【学后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社会行为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观看录像、案例分析,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通过探究活动,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重点难点】
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54~58页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课文P54~56
1.蚂蚁、蜜蜂、猴、狒狒、象和鹿等营群体生物的动物,它们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____________,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形成一个社会,具有一系列的_______行为。
2.白蚁群体成员之间有______的分工,群体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蚁后的腹部膨胀得很大,是专职的“______________”。蚁王具有_______能力,主要负责与蚁后交配。工蚁承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蚁后产下的卵、饲喂其他白蚁等大部分工作。兵蚁则专司蚁巢的________。
2.有些哺乳动物的群体中存在_______。在一群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作为“_______”的雄狒狒优先享受_______和_______,优先选择_______场所,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并要保卫这个群体。
3.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________,成员之间有明确的________,有的群体中还形成__________。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课文P56~58
4.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_______。动物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黑长尾猴发现蛇或豹时发出的声音一样吗?______________。
5.没有信息交流,动物的个体之间就无法取得_______。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后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6.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_______,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蚂蚁的通讯是依靠_______交流信息的。
7.蝶蛾类昆虫的雌虫体表能分泌吸引雄虫的物质叫做__________。这种挥发性物质具有特殊的气味,雄虫靠_______感受到同种雌虫的 的气味后,就飞过来交配。人们在农田中施放一些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之间的_______,使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而不能交配产卵,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8.在自然界中,正是由于_______流、_______流和_______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合作探究】交流自主学习答案
1.某些动物群体有最占优势者,你能举出例子吗?
2.同样是肉食动物,虎单独生活,狼往往结群捕食猎物,分析两种捕食方式的优势和不足。
3.除课文中介绍的动物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通讯?试举三例。
4.你能说出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动物的有什么异同吗?
【课堂小结】
社会
行为
【达标检测】
1.下列各项中,不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
A.最强壮的母鸡带领一群小鸡在觅食 B.养鸡场的鸡舍中养着上千只肉鸡
C.工蜂喂养蜂王、雄蜂和幼小的工蜂
D.头羊享受最肥美的草,并统领着羊群抵御天敌的进攻。
2.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信息传递行为的是( )
A.雌蛾分泌性外激素 B.工蜂跳8字型舞蹈
C.乌贼喷墨汁逃避敌害 D.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3.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没有通讯就会出现下面情况,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物的个体间无法取得联系 B.觅食和御敌比较困难
C.不同性别个体交配繁殖受到影响 D.立即死亡
4.社会行为的特征包括( )
A.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B.有的种群既有分工又有等级制度
C.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D.上述三者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动物交流的是( )
A.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B.蜜蜂的各种舞蹈
C.乌贼受到威胁的释放墨汁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性
6.下列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 )
A.苍蝇 B.虎 C.猪 D.蜜蜂
7.蚂蚁外出寻找食物时利用它的分泌物标志路线,这是在( )
A.进行防御 B.进行求偶 C.贮藏食物 D.通讯,以传递信息
8.下列不属于动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是( )
A.大雁飞翔时不断变换飞行“方阵” B.蜜蜂的各种舞蹈
C.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 D.狒狒面部的各种复杂表情
9.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间需要交流信息,以下不能直到此作用的是( )
A.长尾猴的不同叫声 B.蜜蜂的舞蹈
C.黄蜂的警戒色 D.蛾类分泌的性外激素
10.图为发生在非洲大草原的捕食行为。图中①雄狮在上风头让身上的气味故意飘向羚羊。
②羚羊嗅到狮子的气味,就一齐向下风头方向逃去。③母狮等候在下风头并咬住一只离群的羚羊。请据图分析回答:
⑴狮子共同捕食羚羊的行为属于 行为。
⑵图中小狮子模仿母狮子捕食的行为属于 行为。
⑶从动物行为的类型来看,狮子对羚羊等捕猎目标的进攻
是一种 行为,而对进攻路线、方式和被捕猎
目标的选择则是一种 行为。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 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1. 说明动物是如何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
1. 说明动物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重点难点】
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61-65页,思考下列问题。
一、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1.麻雀因啄食农作物,曾被列为害鸟。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应该保护麻雀。麻雀虽然吃一些粮食,但它的主要食物是农田中的______。
2.呼伦贝尔盟的牧民曾大规模的猎捕狼,但随后______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和羊争夺牧草,加速草场退化。野兔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3.蚂蚁侵食金合欢,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______。
4.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______,各种生物的和所占的______总是维持在相对______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植物利用______和____制造有机物,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者。
6.动物作为____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动物摄取的有机物,有的参与构成______,有的在它们体内经过分解释放____,供给生命活动需要,同时也产生______、____等物质。动物的遗体或粪便经过分解者分解后,也能释放出______、含____的无机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____利用。可见,动物能____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三、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7.动物能帮助植物____,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动物能帮助植物____,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8.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动物的某些____和____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合作探究】
1.人类是否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生态系统中的某种动物的数量能否无限增长?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2.干草堆放久了,会被分解者分解,如果被羊吃了,草会在羊体内分解,你认为那种凡是分解的更快?想一想,动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3.有人说:如果地球上的蜜蜂消失了,地球上便不再有繁茂的植物,不再有众多的动物,也就可能不再有人的存在。这样的说法是否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
4.下列仿生产品模仿了哪种动物?
飞行服—“抗荷服” ( )
人造地球卫星的控温系统 ( )
蝇眼照相机 ( )
雷达 ( )
薄壳建筑 ( )
【课堂小结】
在维持______中起着重要作用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促进生态系统的______
帮助植物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下列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的是: ( )
A.保护蛇、青蛙等野生动物
B.在草原上大量捕杀狼,保护牛羊
C.在草原上过量放牧
D.大量捕杀麻雀,保护粮食
2.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B.只有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植物作为生产者,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动物作为消费者,促进了物质循环
3.在一个由狼和羊组成的封闭的原生态系统中,若把狼杀绝,则羊的数量 (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先上升后又下降 D.保持相对稳定
4.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B.用于观赏
C.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维持生态平衡
5.模仿蝙蝠回声定位原理的是
A.智能机器人 B.冷光灯 C.雷达 D.宇航服
6.宇航服的研发受到了哪种动物血液循环特点的启发 ( )
A.大象 B.大熊猫 C. 龟 D.长颈鹿
【学后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学习目标】
1.说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区别。
2.尝试运用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说出细菌真菌的分布特点。
【重点难点】
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66-70页,思考下列问题。
一、观察菌落
1.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真菌?________________。
你知道哪里有细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观察和检测微小的细菌和真菌,可以在培养皿中加入适于细菌或真菌生长的物质,制成______来培养。
3.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以看见的集合体称为____。
4.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填写下表
细菌 真菌
菌落大小
表面形态
呈现颜色
5.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一)首先要配置含有____物质的______。
(二)将配好的培养基进行________冷却后,可以使用。
(三)将少量的____或____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叫做____。
(四)通常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________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____的地方进行培养。
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6.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中,提供的实验材料用具有:每组两套装有 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 )、 棉棒、透明胶带、 、放大镜等。
7.为什么要有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各做什么用?
。
8.为什么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要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
9.如果你想检测手心和硬币上有没有细菌,怎样接种?
。
10.通过探究活动,还可以了解到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需要___、
适宜的____、____等。有的还要求某些特定的条件有些细菌必须在____条件下生存。
【合作探究】
1.怎样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
2.用最简练的语言总结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3.什么是接种?为什么在接种前要对培养基高温灭菌?如果让你检测手指上是否有细菌,你会怎样接种?
4.你认为细菌分布情况如何?哪里可能没有细菌?
5.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得肠胃炎的人也较多?为什么洗净晒干的衣服不容易长霉,而脏衣服容易长霉?你认为细菌真菌适于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繁殖?
【课堂小结】
概念:由__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以看见的____。
一、菌落 细菌菌落:比较__,表面或_____,或_____。
霉菌菌落:比较__,常呈____状、__状或____状。
1、配制____
二、培养方法 2、____
3、____
4、放温暖处培养
【达标检测】
1.下列关于菌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用肉眼能看见的一大堆细菌和真菌就叫菌落。
B.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
C.只要有合适条件,无需人工培养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形成菌落。
D.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菌落小。
2.在培养基中加入牛肉汁的主要目的是 ( )
A.增加培养基的粘稠度 B.使培养基的味道更好
C.为细菌和真菌提供丰富的无机盐 D.为细菌和真菌提供丰富的有机物
3.在培养细菌和真菌时,在接种前对培养皿和培养基必须高温处理,这是因为( )
A.高温是细菌和真菌生存的适宜条件之一;
B.细菌和真菌在高温环境中生命力旺盛;
C.需杀死培养基和培养皿中原来的细菌和真菌,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D.高温处理可使培养基营养丰富。
4. 在探究活动中,没想好怎么做之前不能打开培养皿的盖子,是为了( )
A.防止培养皿中的营养物质挥发 B.防止培养基被其他细菌真菌污染
C.防止固体的培养基变成液体 D.防止培养皿被损坏
5.探究硬币还是纸币上的细菌真菌多,将硬币和纸币分别在两组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这一过程在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中叫做 ( )
A.配置培养基 B.高温灭菌 C.接种 D.恒温培养
6.现代科学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端的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这说明了( )
A. 古细菌只能生活在温度非常高的环境。
B. 古细菌分布范围非常小。
C. 古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分布也很广泛。
D. 古细菌的数量非常少。
7.同学在培养基上接种了A和B两种细菌,同时培养基中加入了盐水浸泡的纸片,恒温培养一段时间后,在盐水纸片周围只有A细菌生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A细菌适合在盐水环境中生存 B. B细菌不适合在盐水环境中生存
C. 不同的细菌需要的生存条件是不同的 D.盐水能杀死所有细菌
8.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泡菜坛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封口,原因是( )
A.乳酸菌在有氧条件下生命活动旺盛
B.乳酸菌在缺氧条件下生命活动受到抑制
C.乳酸菌不受有氧和无氧的条件的影响
D. 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条件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学后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细菌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学生能感受到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科学发现是建立在缜密思维和精细实验的基础上。
2.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71-78页,思考下列问题。
一、细菌的发现
1.17世纪后叶,荷兰人______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______,观察到了许多呈___状、___状或______状的小生物,他把自己的发现绘制成图,寄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从此人们知道了______的存在。
2.直到19世纪中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________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______、______(真菌的一种),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______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_________”。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3.细菌的个体十分______,只有用______或____才能观察到它的形态。细菌有______状、___状和______状等不同的形态。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____或______,但每个细胞也是独立生活的。
4.填写下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5.细菌具有____、____、____等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虽然有 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 ,这样的生物称为______。
6.有些细菌的细胞膜外有______,有些细菌有鞭毛。细菌_____,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腐生细菌能把____分解为简单的______,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7.细菌是靠____进行生殖的,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30分钟繁殖一代,假如此刻你
手上有100个细菌,理论上4小时以后手上的细菌数目是______个。
8.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的后期,个体____,细胞壁____,形成____。这是细菌的____体,对____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细菌快速____和形成____ 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所不在。
第35页
【合作探究】
1.你认为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关键是什么?
巴斯德是怎样解释鹅颈瓶实验的?实验的巧妙之处在哪里?
读了两位科学家的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2.细菌有哪些不同的形态?细菌有哪些共同的结构?
细菌的细胞与动植物物细胞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推测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3.用最简练的语言描述细菌的生殖速度。芽孢是什么?它是细菌的后代吗?你认为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卫生习惯来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
【课堂小结】
发现:_____发现了细菌,_____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
形态:____状、___状、___状
细菌 结构特点:虽有__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____,属于___生物
营养方式:利用现成的____
生殖方式:____
【达标检测】
1.首先发现细菌存在的科学家是( )
A. 罗伯特虎克 B. 巴斯德 C.列文虎克 D.珍妮古多尔
2.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都是单细胞 C.都对人有害 D.不含叶绿体
3.下了哪种结构是所有细菌都具有的( )
A.鞭毛 B.荚膜 C. 成形的细胞核 D.DNA
4.细菌30分钟繁殖一代,100个细菌经过2小时以后细菌数目是
A.400个 B.800个 C.1600个 D.3200个
5.外科手术器械消毒,应该以能杀死( )为标准( )
A.球菌 B.杆菌 C.螺旋菌 D.细菌的芽孢
6.有些细菌以分解动植物尸体里的有机物为生,这种营养方式叫做
A.自养 B.共生 C.寄生 D.腐生
7.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分布广泛有关?( )
A.个体微小,易为媒体携带 B.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C.有的能形成芽孢,适应能力强 D.以上都是
【学后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真菌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生活经验,能说出常见的真菌。
2.通过观察思考,制作孢子印,能描述霉菌的主要特征和繁殖方式。
【重点难点】真菌的主要特征和生殖方式。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75-78页,思考下列问题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
1.列举几种真菌。制作腐乳的真菌____,大型食用菌____________,
小型多细胞真菌____,单细胞真菌____。
二、真菌的结构
2.酵母菌细胞有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霉菌、蘑菇等真菌的细胞里都有____,真菌和动植物都属于________。
3.青霉的菌体是由许多 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组成青霉的菌丝分两种:在营养物质表面向上生长的,叫______,深入营养物质内部的,叫______。与细菌一样,真菌的细胞内没有____,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三、真菌的生殖
4.在青霉直立状态的菌丝顶端生有绿色的____,可以随风飘落到各处,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可见,真菌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____来繁殖后代。
【合作探究】
1.观察酵母菌。
(1)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临时装片,看到一个个____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____,这就是酵母菌。
(2)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后,就能看的细胞中染上颜色的____和____。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在进行________。
(3)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推测它的生殖方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
2.观察青霉
(1)用放大镜观察橘子皮上的青霉,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________,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绿色的____。
(2)用显微镜观察青霉的直立菌丝临时装片,直立菌丝的顶端有____状的结构,这就是青霉的孢子囊,其颜色是____。
3.真菌和细菌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的区别?
4.下列名称都带有“菌”字,你知道他们究竟是细菌还是真菌吗?
酵母菌、青霉菌、黄曲霉菌、红曲霉菌、啤酒酵母菌、美味牛肝菌(一种蘑菇)
乳酸菌、醋酸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双歧杆菌、肺炎双球菌、幽门螺旋菌
【课堂小结】
大型真菌:如______
种类: 霉菌:如______
单细胞真菌: 如______
真菌 结构:细胞内有成形的_____,属于____生物
生殖:___生殖(酵母菌除外)
【达标检测】
1.下列各组生物,都属于真菌的一组是: ( )
A.大肠杆菌、银耳、猴头 B.酵母菌、灵芝、黄曲霉
C.青霉菌、口蘑、紫菜 D.香菇、根霉菌、乳酸菌
2.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其青绿色的结构是: ( )
A.叶 B.菌丝 C.种子 D.孢子
3.下列属于单细胞真菌的是: ( )
A.酵母菌 B.青霉 C.曲霉 D.大肠杆菌。
4.真菌不同于细菌的结构特点是: ( )
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有芽孢和鞭毛
C.有细胞壁 D.有成形的细胞核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所有的真菌都是单细胞的个体。 ( )
(2)真菌与腐生细菌一样,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
(3)蘑菇与霉菌一样,也是由大量的菌丝构成的。 ( )
(4)采来的蘑菇不经过仔细鉴定,绝不能随便食用。 ( )
(5)蘑菇是腐生生物,用菌丝吸收养料。 ( )
【学后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思考食物腐败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通过病例和事例分析,能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其他生物关系的认识。
【重点难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及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79-83页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1.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者,如果没有它们,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失去生存的空间。
2.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________、____和_______,这些物质又能被____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____。由此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的______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引起动物和人患病
3.细菌和真菌中有些种类是____生活的,它们能够从____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疾病。例如,链球菌可以使人患____、____、____等多种疾病。一些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或体内,引起人患____、____等疾病。棉花的____病、水稻____病、小麦____病、玉米____病都是____感染引起的。
三、与动植物共生
4.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同生活的一起,它们相互____,彼此____,这种现象叫做____。地衣是____和____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豆科植物的根瘤是____和____共生。
5.在牛、羊、骆驼等草食动物的胃肠内,共生着一些种类的细菌,可以帮助动物分解草料中的____,而动物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的____和____。
6.人类肠道中也有多种读研的细菌,大部分是正常菌群,对人类没有____。其中有些细菌还能制造______和______,对人的身体有一定益处。
【合作探究】
1.面包发霉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了什么物质?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着什么作用?
2.写出6个你知道的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疾病。
3.分析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根瘤中的根瘤菌和植物各为对方提供了什么?
4.阅读课本69页,评价《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的三个实验方案。
1)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
2)为什么要保持树叶湿润
3)哪个方案更能说明问题 为什么
【课堂小结】
作为____参与物质循环
引起动植物和人____
与动植物____
【达标检测】
1. 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属于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寄生者
2把一个小动物的遗体深埋在一棵大树旁,一段时间后,遗体不见了,其原因是 ( )
A.被寄生细菌分解了 B.被共生细菌分解了
C.被腐生细菌分解了 D.被树根吸收了
3.足癣是由下列哪种生物引起的 ( )
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草履虫
4.下列细菌中,能使豆科植物生长良好的是 ( )
A.枯草杆菌 B.酵母菌 C.链球菌 D.根瘤菌。
5.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及人的关系?
【学后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例说出细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细菌在环保中的作用,关注转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84-88页
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1.有的真菌如曲霉体内含有大量的酶,可以把淀粉分解为________。
有的真菌如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____并产生________。
有的细菌如乳酸菌含有的酶则能够把葡萄糖转化为________。
2.制作馒头或面包时,____产生的_______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___,使馒头或面包膨大和松软,而面团中所含的____在蒸烤过程中挥发掉了。____能使牛奶变成酸奶,使蔬菜变成有____的泡菜。制醋要用到____,制酱要用到多种____。
3.制作米酒的方法是:
(1)将____用水浸泡一昼夜。
(2)蒸米,用凉开水冲淋,放置到温度降低至 ℃,手摸微热。装入清洁容器。
(3)将____与____均匀混合,压实,中间挖一个 。淋上凉开水。
(4)盖好,并采用____措施。
(5)将容器放在____的地方。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4.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由____和____引起的,它们可以从食品中获得____,并在食品中____和____,导致食品的腐烂。
5.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____或____它们的生长繁殖。
三、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6.有些____可以产生杀死某些____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
7.科学家把控制合成______的基因转入______内,使之产生治疗糖尿病的药物____。
四、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
8.农作物秸秆、人粪尿和禽畜粪尿中有很多____。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____利用这些物质分解产生的氢和二氧化碳结合生成一种清洁能源甲烷,可以用于照明、取暖或发电。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利用____净化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
【合作探究】
1.观察发酵现象:在一杯______中加入一大勺___和一小包___,进行搅拌,倒入透明的矿泉水瓶,再加入一些____水。将气球挤扁后套在瓶口,放在温暖的室内观察。看到瓶中的液体中会有____冒出,气球会____。想一想:
为什么用温开水?放温暖处?
冒出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从哪里来?
闻一闻,瓶中有些酒味, 这是为什么呢
2.尝试完成三种发酵的公式。
制作面包和馒头的发酵过程: 菌
葡萄糖 + CO2
酶 温暖
制作酸奶和泡菜的 菌
发酵过程: 葡萄糖
酶 温暖
制作豆腐乳的 菌
发酵过程(其中一种): 淀粉
酶 温暖
3.甜酒制作的原理是什么
为什么把糯米蒸熟
蒸熟的米饭为什么用凉开水冲
为什么将糯米压实后,中央挖一个凹坑
为什么将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
【课堂小结】
利用____制作馒头
食品制作: 利用____制作酸奶和泡菜
利用多种____制作酱
食品保存:____或____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
疾病防治:某些真菌产生杀死细菌的____
环境保护:____能分解有机物合成甲烷
【达标检测】
1.苹果放置久了会有酒味,这是由于苹果中的葡萄糖被酵母菌转化成 ( )
A. 醋酸 B.酒精和CO2 C.乳酸 D. CO2
2.酸奶的制作过程用到的微生物是 ( )
A. 酵母菌 B. 霉菌 C. 乳酸菌 D. 枯草杆菌
3.下列关于食品防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把食品内的细菌都杀死 B. 抑制食品内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C. 把食品内的真菌都杀死 D. 杀死食品中的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4.下列不属于保存食品的正确方法的是 ( )
A. 真空包装法 B. 腌制法 C. 水泡法 D. 冷冻法
5.下列生物中不能用来处理垃圾、净化环境的是 ( )
A. 蚯蚓 B. 腐生细菌 C. 哺乳动物 D. 真菌
第五章 病毒
【学习目标】
1.说出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
2.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难点】
1.病毒的结构特点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89-93页,思考下列问题
一、病毒的种类
1.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______在研究烟草花叶病时,首先发现了病毒的存在。20世纪初,科学家首次用______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
2.病毒不能______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______内。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也叫噬菌体)。
二、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3.病毒的结构简单,由______外壳和内部的______组成,没有_____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______里,靠自己的________中的遗传信息,利用______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它的繁殖方式。
4.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______。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毒便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三、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由病毒引起的______、______、______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被称为世纪瘟疫的______,也是由病毒引起的。______、______以及众多的植物病毒,给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6.人们利用接种______的方法,预防有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_______、______ 等动物病毒也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法进行防治。这些疫苗就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或无毒的______。科学家能够让某些病毒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某些______进入正常细胞,来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合作探究】
1、没有细胞,病毒的结构有什么? 它们怎样生活?
2、病毒有哪些种类?
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怎样?举例说明。
【课堂小结】
发现者:________
种类:_____病毒、_____病毒、______(又叫_____)
病毒 生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_____
结构:没有____结构,只有_____外壳和内部的_____
繁殖:靠自己的____,利用细胞内_____制造新病毒
与人关系:引起疾病如________,制造疫苗如________
【达标检测】
1.科学家首次用哪种仪器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 ( )
A.放大镜 B.电子显微镜 C.低倍光学显微镜 D.高倍光学显微镜
2.下列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 ( )
A.乳酸菌 B.青霉菌 C.大肠杆菌噬菌体 D. 酵母菌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病毒特点的是 ( )
A.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 B.没有细胞结构
C.离开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D.个体较小,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
4.烟草花叶病毒的生存环境是 ( )
A.烟草周围的土壤溶液中 B.烟草周围的空气中
C.烟草叶的表面上 D.烟草叶的活细胞中
5. 噬菌体入侵细菌后,在什么控制下繁殖新的病毒 ( )
A.细菌的遗传物质 B.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C.细菌的蛋白质 D.噬菌体的蛋白质
【学后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学习目标】
1. 说出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
2.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重点难点】动植物的分类依据及主要类群。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89-94页,思考下列问题。
1.生物学家在对植物进行分类时,要仔细观察植物的________,如被子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的形态结构。在被子植物中___、______和______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2.动物的分类处理要比较______,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______。
3.细菌、真菌等其他生物的分类,也需要根据它们的____来进行。例如,根据不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可以将真菌分为______、______等类群。
【合作探究】交流自主学习答案
1.分析97页观察与思考,图中A、B、C、D、E、F分别属于哪种类群的植物?你认为A、B、C、D、E、F在分类上属于同一等级吗?
2.尝试完成植物分类表。
(根据子叶数量)
(根据有无果皮) 植物
(根据有无种子) 植物
植物 植物
植物
植物
(根据有无根茎叶)
植物
孢子 植物 植物
植物
3.阅读98页观察与思考,根据主要特征提示,将图中动物的名称填写到表中,完成动物分类表。
所属类群 所属种类 主要特征(之一) 动物名称
(无脊柱) 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负扁平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
大多具有贝壳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有脊柱) 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
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
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
胎生哺乳
【达标检测】
1.完成课本84页课后练习1、3(写在书上)。
2.竹的叶片是平行叶脉,竹属于 ( )
A.单子叶植物 B.双子叶植物 C.裸子植物 D. 蕨类植物
3.下列哪组植物都有真正的根 ( )
A.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裸子植物
B.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被子植物
C.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D.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4.下列动物中是鱼类的是 ( )
A.娃娃鱼 B.鳄鱼 C.鲸鱼 D.青鱼
5.在生物分类学上最能科学描述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依据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