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1 12:0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主讲老师:
日期:20XX.01.01
3 古诗词三首: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和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情趣等。宋代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
了解宋词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作者简介
课题有两部分,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
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地点:黄沙岭。事情:行。题目的意思是: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要想读得更有韵味,平仄读得要有区别。大家知道平仄怎样读吗?
平就是第一、二声,读得长一点轻一点,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一点重一点,这样才有美的韵味。
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长。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只是青蛙在说吗?还会有谁在说?
青蛙在说今年的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除了青蛙在说,还有农人、作者自己。
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遇到了什么事情?
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到了后夜,天边尚余几颗星。
“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七八个星天外
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
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词人用的是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
后来怎么看见了?此时他的心情怎么样?哪个词体现了词人的惊喜之情?让他惊喜的是什么?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个发现让词人倍感惊喜,这份惊喜让这次夜行乐趣横生。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小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小总结
主讲老师:
日期:20XX.01.01
教学完毕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