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秦腔》教学设计
课题 秦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学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合。 2.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在场面描写上的出神入化,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特色。 (2)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大气、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 3.情感目标 学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有机结合起来的散文独特的地域特色,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刻领会秦川人的精神面貌。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教学难点 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笔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我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代表着本地文化的某些特点,比如广东的粤剧,以北京为主的京戏等,秦腔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主要流传于西北五省,在观众中特别是农村观众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逢年过节,吼唱秦腔是秦人表达快乐、倾吐悲伤的最佳方式。 2.作者简介 贾平凹,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于陕西丹凤县,1972年以偶然的机会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学编辑。后任《长安》杂志小说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兵娃》《姐妹本纪》《商州散记》《腊月·正月》《天狗》《晚唱》《爱的踪迹》《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3.了解秦腔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 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 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秦腔”,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戏剧,本文虽以“秦腔”为题,但意在写秦川人,意在通过对秦川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传统风俗的描述,写出其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4.写作背景 贾平凹出生在陕西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并在此生活了19年。他曾多次写过商州,但他觉得,那是一种泛商州的概念,真正为棣花镇写的太少,太零碎了,用他的话说,《秦腔》是为生他、养他19年,并与他纠缠到现在的棣花镇写的。 贾平凹难以掩饰对变革中故乡之传统生存方式正在走向消亡的痛苦。因为“故乡将不再是过去的故乡”“我就是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农村说出真正想说的话”。 《秦腔》中的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有人说这是一种“还原式”写作。 整体阅读 1.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2.梳理文章思路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秦腔特点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①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 ②评论说得委婉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正面表现) ③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侧面) ====> 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 3.在文中,作者认为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的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认为,秦腔的形成与秦地的风土人情(秦地的地理构造和秦人的特点)密不可分。具体内容有: ①几百年来,秦腔没有被淘汰……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②这里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秦腔与秦地的关系) ③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秦腔与秦人的关系) 4.秦地有什么特点?它与秦腔如何“惟妙惟肖的一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 “一抹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迎风正反翻覆……” ====>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秦地与秦腔,二者在“粗犷豪放”方面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5.秦人有什么特点?秦人又如何与秦腔达到“惟妙惟肖的一统”? “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的人群是多么‘二楞’的民众!” ====> 秦人:二楞粗犷,朴实豪放。 秦人与秦腔,二者在“朴实粗犷”方面达到了“惟妙惟肖的一统”。 合作探究 1.请概括开演前人们的活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细致地描摹? ①开演之前,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观众席场面宏大,人头攒拥; ②小吃丰富,叫卖不绝; ③台上锣鼓不停,台下你呼我应; ④小吃隔空买卖,拥挤产生冲突。这些细致的描摹使人如临其境,体现了秦川人民粗犷、质朴的性格特点,也有力地渲染了“秦人秦地、秦腔”惟妙惟肖的统一。 2、第二段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首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出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运用了比喻和移就(有意识地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川人心灵的抚慰作用。 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文化。那么,作者笔下的秦人对秦腔又有着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①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②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③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痛苦了……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 一句话: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所以,秦人对秦腔的热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用“痴迷”来加以概括。 4.第三段文字包含了哪些信息? ①村村有戏班,人人会清唱,写出了秦腔普及之广; ②帝王陵墓、石碑残字,含蓄地暗示了秦腔的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 ③土屋窗口、村口土尘、叫驴打滚、“我”的感受等,写出了秦腔的生活气息和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5.作者对所谓“二杆子”的人物有怎样的评价? 有贬有褒。贬的是他们拿树条儿打人,褒的是虽然彻夜不得看戏,但他们忠于职责,维护秩序,这从侧面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忠诚,也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本身的喜爱,不仅仅流于戏曲内容。 6.第7段中作者写了哪两类观众?他们有什么特点?选这两类观众来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好处? 两类观众:“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因不能承受拥挤,便“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听戏,从秦腔中获得难以言传的艺术享受;“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予”,他们在观看秦腔表演的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们虽然都没有在正常条件下享受秦腔艺术,但他们同样痴迷于秦腔。 好处:选这两类观众来写,对比鲜明、概括性极强,从侧面写出了村民们炽烈的感情以及对秦腔的痴迷热爱之情。 7.艺术特色 (1)表现角度独特,笔墨在秦腔之外,写秦地、秦人,再写到秦腔,很少正面写秦腔艺术本身。真意在写秦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志和精神面貌。 (2)语言鲜活、雅俗辉映、活泼风趣、直抒胸臆,铺陈、排比、议论、抒情中穿插民间传闻、故事片段,庄谐并重,刻画精妙,传神生动,营造出具有浓郁秦川风情的艺术氛围。 (3)秦地苍凉辽远、茫无际涯,《秦腔》大气厚重,文风激越,相得益彰。 四、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节选自刘成章《安塞腰鼓》,有删改) 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 答案: 这是对比的写法。江南是水乡,它展示的是阴柔之美,而黄土高原展示的是阳刚之美,所以江南是无法承受这粗犷的力量的,通过对比来赞美黄土高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解析: 文段的重点描述对象是雄壮的“安塞腰鼓”,“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很明显是与安塞腰鼓进行对比,用江南的柔突出安塞腰鼓的刚。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种带有野性的朴素笔触,不但绘形绘色地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透视了八百里秦川人民身上的民族气质和生存状态。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阅读练习。
板书设计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 秦人——二楞粗犷,朴实豪放
教学反思 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 不得其解。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带领学生真正感受到秦腔的魅力。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