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同步练习卷
一、单选题
1.名著阅读。
关于《朝花夕拾》这部文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 猫 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2.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朝花夕拾》全书十篇文章,其中《二十四孝图》里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孝道。
B.《范爱农》一文写的是范爱农和“我”在日本留学时的故事。徐锡麟被害后,“我”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范爱农表示反对。
C.《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
D.《父亲的病》一文,叙写了当地几个医生为“我”父亲治病的情形,医生开的药方里常有奇特的药引,文章既讽刺了庸医,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二、填空题
3.根据课文填空。
(1)《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 。
(2)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 ”“ ”“ ”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三、问答题
4.阅读,回答问题。
(1)简析狗和猫成了仇家的原因?
(2)《范爱农》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
(3)在《朝花夕拾》这几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四、现代文阅读
5.阅读《五猖会》片段,回答问题。
①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②“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③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④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⑤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⑦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⑧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⑨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⑩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请概括《五猖会》的主要思想内容。
(2)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五、名著导读
6.阅读《朝花夕拾》,回答下列各题。
(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有些作品记录了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在这些作品中,鲁迅描写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① ,又如《② 》中的③ 。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
B.《朝花夕拾》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国儿童的悲惨处境的文章是《二十四孝图》。
C.《父亲的病》《社戏》《琐记》《藤野先生》均选自《朝花夕拾》。
D.《朝花夕拾》中《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7.你为初一新生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①_____;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②_____;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③_____.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④_____和⑤_____,令人回味无穷。
(1)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狗 猫 鼠》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E.《无常》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 H.《琐记》 I.《藤野先生》
J.《范爱农》
① ② ③
(2)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
④ ⑤ 。
8.班级开展名著主题阅读活动,请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甲】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选自鲁迅《朝花夕拾》)
【乙】
“我管理它们。我数它们一次又一次的数它们。”商人说,“这是件困难的事,但我是正经人!”……“我把它们的数目写在一张纸上,再把这张纸锁进抽屉里。”“就这样?”“就这样就行啦!”小王子想:“这倒是挺好玩的,还挺有诗意的呢,但算不上是严肃正经事儿。”对“严肃正经事儿”,小王子的看法与大人的看法极不相同。小王子说:“我拥有一朵花,每天浇灌;我有三座火山,每周打扫。我连死火山也不放过,很难说它会不会苏醒。我能做对火山和花有益的事,才叫做拥有它们。但是你却不给星星做有益的事。”“大人们真是怪的得没法说。”小王子一边赶路一边嘀咕这句话。
(选自安托万 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有删改)
(1)甲文中的“这些事”具体是指① ,先生不高兴学生问,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事”不“正经”。乙文中商人“把这张纸锁进抽屉里”的目的是 ② ,可见他是一个 ③ 的人。
(2)这两部名著都涉及“正经事”这个严肃而有趣的话题,从“我”和”“小王子”的视角来看,“正经事”有哪些特点?
(3)“我”和小王子还做过哪些“正经事”?请从这两部名著中再各举一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同步练习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
1.名著阅读。
关于《朝花夕拾》这部文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 猫 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根据原著内容的理解判断正误。
ACD.正确。
B.错误,《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借此表达的是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无常》中借“无常”这个形象,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故选:B。
2.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朝花夕拾》全书十篇文章,其中《二十四孝图》里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孝道。
B.《范爱农》一文写的是范爱农和“我”在日本留学时的故事。徐锡麟被害后,“我”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范爱农表示反对。
C.《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
D.《父亲的病》一文,叙写了当地几个医生为“我”父亲治病的情形,医生开的药方里常有奇特的药引,文章既讽刺了庸医,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解答】ACD.正确。
B.有误,《范爱农》不仅写了在日留学时的故事,还写了作者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故选:B。
二、填空题
3.根据课文填空。
(1)《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 当作者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他背书 。
(2)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 卧冰求鲤 ”“ 老莱娱亲 ”“ 郭巨埋儿 ”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解答】(1)本题考查对篇章内容的把握。《五猖会》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至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根据原作内容和题目提示可知,这件事即是当作者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他背书。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在《二十四孝图》里,鲁迅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答案:
(1)当作者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他背书。
(2)卧冰求鲤 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
三、问答题
4.阅读,回答问题。
(1)简析狗和猫成了仇家的原因?
(2)《范爱农》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
(3)在《朝花夕拾》这几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认真阅读作品《狗 猫 鼠》,抓住关键语句作答。根据“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从中提炼概括,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即可。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次是日本关吏例行检查旅日留学生的行李,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鲁迅摇头,认为有损国体。第二次是那些新来的旅日留学生(包括范爱农在内),在火车上让起座位,互相作揖,分个尊卑,礼仪未毕,火车已开,结果一起跌倒。鲁迅摇头,认为显得封建。鲁迅先生的这两次摇头,意义在于表明他对这批旅日留学生的迂腐,假道学,并非真心求新知强国的行为感到相当失望。
(3)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里面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篇,把喜欢的原因说明白即可。
答案:
(1)示例:动物们开会议事,大象缺席。狗抓到了阄被派去迎接大象。但狗不认识大象,大家说大象是驼背的。狗遇见一匹猫,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说这是象。大家都嗤笑它。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2)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3)示例:《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回忆了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文中充满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之情。
四、现代文阅读
5.阅读《五猖会》片段,回答问题。
①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②“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③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④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⑤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⑦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⑧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⑨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⑩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请概括《五猖会》的主要思想内容。
(2)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语段内容。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筛选出关键信息。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运用。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旨: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概括。结合内容,从“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中可知,“我”对去看“五猖会”充满了期盼;从“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中可知,父亲专制,不了解儿童的心理。
(4)对名著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关于儿童教育问题的主旨,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作为一代文豪的鲁迅,童年时代自然是喜欢读书的。《五猖会》里说“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到东关看五猖会,过于严厉的父亲突然要“我”背《鉴略》,背不出来就不许出门。后来虽然死记硬背完成了任务,但是当初的兴趣已经减去了大半,这给“我”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从中可看出鲁迅认为教育好儿童的前提是教育者对儿童天性、特有的审美情趣以及心理世界的关照,强制的家长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答案:
(1)《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2)烘托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3)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4)感受到封建教育压制了儿童的好奇心,挫伤了儿童的求知欲,束缚了儿童的天性,教育的内容远离儿童生活实际,晦涩艰深,枯燥无味。表达了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健康活泼的成长的看法。
五、名著导读
6.阅读《朝花夕拾》,回答下列各题。
(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有些作品记录了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在这些作品中,鲁迅描写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① 寿镜吾 ,又如《② 藤野先生 》中的③ 藤野 。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
B.《朝花夕拾》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国儿童的悲惨处境的文章是《二十四孝图》。
C.《父亲的病》《社戏》《琐记》《藤野先生》均选自《朝花夕拾》。
D.《朝花夕拾》中《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识记。根据题干内容,第一空填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个除长妈妈以外的人物即可,如闰土的父亲,寿镜吾先生。第二、三空选择《朝花夕拾》中其余篇目的中一篇与对应的人物即可,如《范爱农》中的范爱农,《藤野先生》中的藤野。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正误的判断。
ABD.正确;
C.有误,《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
故选:C。
答案:
(1)寿镜吾 藤野先生 藤野
(2)C
7.你为初一新生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①_____;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②_____;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③_____.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④_____和⑤_____,令人回味无穷。
(1)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狗 猫 鼠》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E.《无常》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 H.《琐记》 I.《藤野先生》
J.《范爱农》
① A、F ② I、J ③ D、E
(2)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
④ 深沉的情感 ⑤ 理性的批判 。
【解答】《狗 猫 鼠》﹣﹣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所谓的“正人君子”并阐述作者仇猫的原因。
《五猖会》﹣﹣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抨击,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厌恶之情。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
《阿长与<山海经>》﹣﹣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八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和对封建孝道的不认同。
《琐记》﹣﹣介绍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离家到日本求学的一段故事。
《藤野先生》﹣﹣本文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了他的政治热忱,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抒发了感激和怀恋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过程,表现了思念老师的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鲁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答案:(1)①A、F ②I、J③D、E
(2)示例:深沉的情感 理性的批判
8.班级开展名著主题阅读活动,请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甲】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选自鲁迅《朝花夕拾》)
【乙】
“我管理它们。我数它们一次又一次的数它们。”商人说,“这是件困难的事,但我是正经人!”……“我把它们的数目写在一张纸上,再把这张纸锁进抽屉里。”“就这样?”“就这样就行啦!”小王子想:“这倒是挺好玩的,还挺有诗意的呢,但算不上是严肃正经事儿。”对“严肃正经事儿”,小王子的看法与大人的看法极不相同。小王子说:“我拥有一朵花,每天浇灌;我有三座火山,每周打扫。我连死火山也不放过,很难说它会不会苏醒。我能做对火山和花有益的事,才叫做拥有它们。但是你却不给星星做有益的事。”“大人们真是怪的得没法说。”小王子一边赶路一边嘀咕这句话。
(选自安托万 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有删改)
(1)甲文中的“这些事”具体是指① 问“‘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先生不高兴学生问,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事”不“正经”。乙文中商人“把这张纸锁进抽屉里”的目的是 ② 为了锁住自己的财富 ,可见他是一个 ③ 贪得无厌的人,喜欢自欺欺人 的人。
(2)这两部名著都涉及“正经事”这个严肃而有趣的话题,从“我”和”“小王子”的视角来看,“正经事”有哪些特点?
(3)“我”和小王子还做过哪些“正经事”?请从这两部名著中再各举一例。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积累。第一空,根据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阅读记忆,可知这里的先生指的是寿镜吾先生,“这些事”指的就是“我”问先生“怪哉”是怎么一回事的事。第二空,乙文出自《小王子》,文中的商人“把这张纸进抽屉里”的目的是为了锁住自己的财富,由此可见他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喜欢自欺欺人的人。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题干要求从“我”“小王子”的角度来分析“正经事”。从两篇文章描述的内容来看,“我”与“小王子”有共同点,我们都是具有爱玩天性的孩子,所以我们眼中的“正经事”应是与玩相关的,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事,比如在百草园中翻开断砖找蜈蚣,在三味书屋后的小园里捉了苍蝇喂蚂蚁等都表现了这一点。乙文段“小王子的看法与大人的看法极不相同”,他所说的“大人们真是怪的得没法说”也表现了这一点。
(3)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内容的掌握。根据上题的理解,从鲁迅《朝花夕拾》和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中的情节内容,概括“我”和小王子做过的所谓的“正经事”各一个即可。如:“我”在百草园中有时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地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小王子因为自己的玫瑰花说“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而生气等。答案不唯一。
答案:
(1)①指问“‘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②为了锁住自己的财富 ③贪得无厌的人,喜欢自欺欺人
(2)两人认为“正经事”符合人的天性,自然而然愿意干的事;真实有趣味的事;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事。
(3)我“捉了苍蝇喂蚂蚁”;小王子“因为自己的玫瑰花说‘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为它的‘谎言而生气’。”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