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检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0 23:0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I卷(选择题 48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中有如下记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下列属于“帝”的事迹的有( )
A.淝水之战 B.凉州会谈 C.雪夜访普 D.迁都洛阳
2.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下列关于三国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
A.曹魏政权定都洛阳 B.西晋灭蜀统一全国
C.吴国得都江堰灌溉 D.三分天下达二百年
3.“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了( )
A.北方政权逐渐壮大 B.民族矛盾加剧尖锐
C.政权更迭频繁发生 D.南方开发初见成效
4.自东汉末期以来,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五族内迁后,西晋统治者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西晋当政者的做法( )
A.阻滞了各民族间的交融 B.导致了北方的长期分裂
C.激化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D.延缓了北民南迁的进程
5.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 )
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 B.世家大族控制朝政
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 D.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6.唐太宗年间,渤海王“数遣诸生,指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唐高宗年间,文成公主又派人向唐朝“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这一现象( )
A.映照了盛唐恢弘气派 B.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
C.提升了中央政府权威 D.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
7.下表为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变化比较。北方户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天宝元年(742年)户数 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 下降幅度(%) 占全国户数比例(%)
北方 3736652 866887 76.8 36.52
南方 3117624 1506548 51.68 63.48
A.大兴土木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朋党之争
8.唐太宗时期,巴蜀地区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先后被纳入州,县的管辖,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在今川西北高原、川西南山地,则设置羁庶州、县以安置归附的部族,其部众大多无州、县户口。这表明,当时唐朝( )
A.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B.地方行政制度混乱
C.民族地区得到开发 D.民族政策因地制宜
9.隋唐王朝统一,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下列关于隋唐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
A.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是回族先民的主体
B.唐太宗时期的长庆会盟的盟约有“患难相恤,暴掠不作”等内容
C.唐朝黄河流域的农民将短曲辕改为长曲辕
D.唐太宗时期,吐蕃地区尚未纳入唐朝版图中
10.某学者提出,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民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变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的论述意在说明( )
A.传统儒学思想的僵化和局限 B.制度变化和创新的思想渊源
C.对外交流促进思想文化转变 D.民族交流对隋唐盛世的影响
1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据此可知,钱穆认为宰相制( )
A.在汉代时期权力至上 B.经历了从相权独揽到共议国事
C.在唐代时期权力上升 D.经历了从宰相专权到皇帝专权
12.汉末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人才选拔。为改变这一状况,曹魏时期实行了(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三省六部制下,宰相有专门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 )
A.提高了工作效率 B.强化了相权分割
C.导致了机构重叠 D.削弱了专制皇权
14.下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世家大族价值观的变化 B.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快
C.科举制度的推行和发展 D.门第观念的逐渐淡化
15.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
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 B.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C.彻底解决了察举制的弊端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6.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提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征收)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这一说法旨在揭示两税法( )
A.扩大了征税对象 B.改变了征税标准
C.加重了人民负担 D.增加了国家收入
17.在唐代,凡中书、门下发出的制、敕,均要经由尚书省转发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州县;中央各政令机关下达给地方州县的符、关、碟,也要经由尚书省发遣。该制度( )
A.唐太宗时中央正式确立 B.是中国政治制度重大变革
C.体现了分权和制衡原则 D.有效解决了统治集团矛盾
18.有人认为,两税法的产生与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特定的关系。安史之乱后,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按赀纳税”“以钱为税“的条件,这主要是由于南方( )
A.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时 B.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C.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 D.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9.假如唐朝政府要在洛阳城进行一项大型工程,下列符合三省六部运作机制是( )
A.中书——门下——尚书——工部 B.尚书——中书——门下——礼部
C.中书——政事堂——尚书——吏部 D.门下——尚书——中书——刑部
20.《通典》评论说:“我开元、天宝之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而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百户千途,入为仕者,又不可胜纪。”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
A.缩小了选官的范围 B.延续了九品中正制
C.导致政府机构臃肿 D.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
21.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言中写道:“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醋)、醢(肉酱),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由此可见,该书( )
①是中国最早的农书②反映出求真务实的精神
③内容涉及食品加工④渗透了农本商末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作为唐朝最高学府的国子监,仅唐太宗时,就接收朝鲜半岛百济、新罗等周边国家派遣的入学子弟数千余人,后来朝鲜的崔致远、金可记等甚至通过科举在唐朝入仕。这一现象反映出唐朝( )
A.对外政策较为开明 B.民族交融程度日趋加深
C.东亚文化圈已形成 D.儒学在朝鲜居主导地位
23.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物资丰富
24.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这反映出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帝国统一,国力强盛 B.继承传统,融合创新
C.双向学习,兼收并蓄 D.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第II卷(非选择题 52分)
25.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西晋覆灭后,晋元帝逃往江南,在江左重建了东晋王朝。长江天堑,是一个限制南北的天然屏障,使中原战火不能直接延烧到江南。这时江南虽然还是一个经济落后区城,但永嘉之乱的后果“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每十六七、幽、雾、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这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
材料二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时间上有何新变化?(9分)
26.【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材料二 隋朝时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国王仿效华夏兴办学校,“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诏则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
——摘编自《北史·高昌传》《旧唐书·吐蕃传》等
(1)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学习汉文化的原因。(4分)
27.“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古代王朝都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此制(指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士族和寒族)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学而优则仕的认同)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1)指出材料一中西晋所实行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和创立者。结合所学概括其弊端。(6分)
(2)概括材料二作者的观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对国家治理起到的积极作用。(9分)
28.图1、图2、图3分别是中国古代唐、宋、清时期的武状元分布图。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2分)
——摘自吴黎、马丽娜《中国历代武状元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武状元时空分布的时代性”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可知,“帝”指的是孝文帝,孝文帝改革期间迁都洛阳,D项正确;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公元13世纪中期,藏族和蒙古族两位代表性的杰出人物萨迦班智达和阔端在凉州进行了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会谈,后世称为"凉州会谈"。凉州会谈在中国的民族关系史和藏、蒙民族史上都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它奠定了西藏并入中国版图的基础,并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雪夜访普是指宋太祖赵匡胤雪夜走访大臣赵普商谈国事的故事。ABC项与孝文帝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魏政权定都洛阳,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曹魏灭蜀,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都江堰坐落在西南四川成都平原,吴国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三国时间是220年——280年,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题干所给材料“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反映了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这说明南方开发初见成效,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政权逐渐壮大”、“民族矛盾加剧尖锐”、“政权更迭频繁发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东汉末期以来,少数民族内迁,而西晋统治者“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这必然会激化民族矛盾,C项正确;阻滞了各民族间的交融这一说法错误,排除A项;导致了北方的长期分裂这一说法扩大了西晋当政者做法的影响,排除B项;这一做法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北民南迁的进程,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并结合所学可知,琅琊王氏家族是东晋的高门士族,长期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柱,东晋的皇帝司马睿并不昏庸,重用王氏家族实为无奈之举,B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C项并非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渤海王派人学习唐朝古今制度,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后,派人向唐朝学习蚕种等技艺,这促进了唐朝与边间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D项正确;少数民族学习唐潮文化,无法体现盛唐恢弘气派,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经济交流,排除B项;唐朝时,西藏地区不在唐朝疆域范围,藏族向唐朝学习蚕种等技艺,不能提升中央政府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天宝到元和年间,南北方户数都呈明显下降趋势,北方下降幅度更大,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安史之乱使北方地区社会动荡,C项正确;大兴土木不会导致北方户数大量减少,排除A项;黄巢起义爆发于87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朋党之争指朝臣官僚之间拉帮结派的斗争,不会导致北方户数减少,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唐太宗时期,巴蜀地区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先后被纳入州,县的管辖,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在今川西北高原、川西南山地,则设置羁庶州、县以安置归附的部族,其部众大多无州、县户口。”可知,唐太宗时期,巴蜀地区大多数少数民族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而在四川地区,则设置羁庶州、县以安置归附的部族,说明唐朝时期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政策,D项正确;改土归流政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地方行政制度混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民族地区得到开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太宗时期,吐蕃地区尚未纳入唐朝版图中,D项正确;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是今天维吾尔族人的祖先,排除A项;唐穆宗时期的长庆会盟的盟约有“患难相恤,暴掠不作”等内容,排除B项;曲辕犁发明于唐朝,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故又称为江东犁,C项“黄河流域的农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民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一变而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可得出少数民族的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影响到隋唐盛世的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影响到了盛唐的气象,D项正确;材料与儒学无关,排除A项;汉族制度变化和创新的思想渊源并非来自于少数民族文化,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对外交流,而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丞相是一人担任,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多人担任宰相,共同商议国事,故经历了从相权独揽到共议国事,B项正确;汉代时实行内外朝制度,皇帝重用身边侍从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等,分担国家大事,削弱宰相的权力,故宰相制在汉代时期权力至上说法错误,排除A项;唐代时期,相权一分为三,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相权的分散,且汉朝时期并非是宰相专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高低作为选官的标准,导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C项正确;A项是在先秦时期,排除A项;察举制是西汉推行的选官制度,科举制隋朝创立,排除B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朝实行了三省制度之后,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争权夺利,唐朝对中枢进行了调整,设置政事堂作为三省共同的议政机构,遇有意见分歧,由皇帝裁定,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项正确;政事堂设立后,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排除B项;政事堂是三省议事的场所,不能体现“机构重叠”,排除C项;政事堂的设立,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由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可以看出,从东晋到北宋,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且增速较快,其出现的原因是隋朝到宋朝科举制的实行和发展,使得寒门子弟有了更多通过考试入仕的机会,C项正确;表中世家大族比重减少,并非他们改变价值观放弃门第观念,而是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排除A项;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快是材料表格中反映的变化,并非变化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寒门子弟越来越多的入仕,会导致门第观念淡化,所以门第观念的淡化不是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而是其变化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征辟制由地方官员举荐,而九品中正制中的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察举制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排除B项;“彻底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征收)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地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依照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但却出现了许多莫名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加重了百姓负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表达对“科率”的不满,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扩大了征税对象”,排除A项;材料所强调的并非征税标准的改变,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中的说法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并非“增加了国家收入”(强调的是“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凡中书、门下发出的制、敕,均要经由尚书省转发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州县”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该制度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制衡原则,排除C项;“有效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材料表述的是唐后期两税法的实施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江南具备了实施两税法的物质条件,依据所学知识,如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租庸调制的难以实施均是其实施条件,主要是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结果,B项正确;两税法实施说明租庸调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唐中后期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已难以限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是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到门下省审议,如不通过,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如通过,到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交给工部具体执行,A项正确;BCD项顺序不符合,排除BC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依据材料“我开元、天宝之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而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百户千途,入为仕者,又不可胜纪。”,可以看出唐朝通过实行科举制,使得官吏来源得到了扩大,成为唐朝重要的选官制度,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扩大了选官的范围,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在隋朝时期已被废除,产生了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的消极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21.D
【详解】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齐民要术》是中国最早的农书,结合所学,西汉晚期的《氾胜之书》一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书,而《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①所述不符合题意。“采捃经传”指前人已形成的文字,“爰及歌谣”,即现存的口头传说,“询之老成”,即同时代的富有农业生产实践的人积累的经验,“验之行事”,即贾思勰自己亲历观察和亲自动手实验证明,可见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富有经验的老农当中获得的生产知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系统整理、概括总结,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反映出求真务实的精神,②所述符合题意。“终于醯(醋)、醢(肉酱)”表明《齐民要术》内容涉及醋、肉酱等食品的的加工,③所述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可知贾思勰受“农本商末”思想的影响,没有在书中过多提及商业有关内容,④所述符合题意。综上②③④所述符合题意,D项正确;①所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
22.A
【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子监接收了大量百济、新罗等周边国家派遣的入学子弟,一部分外国人甚至通过科举在唐朝入仕,这充分体现出唐朝对外政策较为开明,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外交流,而不是民族交融,排除B项;仅凭唐朝国子监接受周边国家学子和一部分外国人通过科举在唐朝入仕,不足以得出东亚文化圈已形成,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文化政策较为开放包容,而不是儒学在朝鲜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23.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来自世界各地的蔬菜在中国大量种植,反映的是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发达、对外交流的繁荣。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状况,排除A项;材料与西域都护府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蔬菜品种丰富,没说所有物资丰富,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根据材料中“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等信息可知,唐朝在对外交往中是双向学习,兼收并蓄,C项正确;A、D两项是隋唐文化兴盛的原因,排除AC项;B项不能体现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排除B项。故选C项。
25.(1)条件:江南远离战乱,社会安定:自然条件优越:西晋末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为江南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等。 (答3点)
(2)原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答两点)
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征税时间变化,分夏秋两次征收。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长江天堑,是一个限制南北的天然屏障,使中原战火不能直接延烧到江南”可知,江南远离战乱,社会安定;根据材料“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每十六七、幽、雾、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可知,西晋末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为江南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等。
(2)原因:根据材料“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可知,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根据材料“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可知,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变化:根据材料“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可知,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征税时间变化,分夏秋两次征收。
26.(1)史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与吐蕃赞普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了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唐蕃会盟,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战争。
(2)隋唐时期民族政策开明;国家强盛,经济和文化繁荣;相对和平的环境;杰出政治人物的推动等。
【详解】(1)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唐朝与吐蕃赞普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唐玄宗册封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了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唐穆宗时期与吐蕃会盟,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战争。
(2)原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民族政策开明;国家强盛,经济和文化繁荣;相对和平的环境;根据材料,西域高昌国王、松赞干布等杰出政治人物的推动等。
27.(1)制度名称:九品中正制。朝代:曹丕
弊端: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门第为选官标准不利于选拔人才。
(2)观点:科举制能够为国家治理选拔真正的人才。
积极作用:科举制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寒门庶族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社会读书风尚。(任意2点)
【详解】(1)制度名称:根据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分析出九品中正制。朝代: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曹丕。
弊端: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以门第为选官标准不利于选拔人才。
(2)观点:根据材料“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可分析出科举制能够为国家治理选拔真正的人才。
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分析出科举制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寒门庶族的地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可分析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可分析出有助于社会读书风尚。(任意2点)
28.示例
唐代定都长安,政治和经济中心在黄河中下游,故唐代的武状元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宋代重文轻武,武状元数量较少,宋代政治经济中心在南方,故宋代的武状元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沿海地区∶清代政治中心在北京,南方经济发达,故清代的武状元密集区主要出现在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较密集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长江下游地区或江浙地区),其他地区相对稀疏。
总之,历史上的武状元的时空分布特征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时代性。
【详解】本题为历史论述小短文。首先,根据问题可以知道,要求以“武状元时空分布的时代性”为题,写一个小论文;其次,分析所给的材料,地图分别是中国古代唐、宋、清时期的武状元分布图,可以从政治中心、经济发展状况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唐代定都长安,政治和经济中心在黄河中下游,故唐代的武状元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宋代重文轻武,武状元数量较少,宋代政治经济中心在南方,故宋代的武状元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沿海地区∶清代政治中心在北京,南方经济发达,故清代的武状元密集区主要出现在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较密集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长江下游地区或江浙地区),其他地区相对稀疏。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呼应主题,如:总之,历史上的武状元的时空分布特征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时代性。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