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13 09:1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机读卡和答题卷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卷面清洁,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关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诗人注重“隐”。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苦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 极高的技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
A父老苦秦苛法 苦:以……为痛苦
B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所以:用来……
C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飨:用酒食招待人,犒劳
D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 内:通“纳”,接纳
5.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
A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若属皆且为所虏
B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C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善于笼络人心,比如派人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的牛羊酒食。
B.项羽破函谷关后的所作所为令秦人大失所望: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之处无不被摧毁残破。
C.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后则烧杀屠戮,暗示了后来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D.在鲜明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刘邦是以“柔”(政策)得民众,项羽则想以“刚”(武力)进行征服,但民心是不能征服的,百姓并不服从项羽。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8—9题。
????? 项 羽?? (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8.简析本诗的表达技巧。(5分)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
(3)真的猛士, ,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遥想荆轲
我想,荆轲不一定十分高大,一袭考究的古代礼服,使他应该像个书生。同行的秦舞阳也许显得更为威武,但眉宇间肯定没有荆轲那样的大度与豪气。
易水汩汩而流,水边秋风萧瑟。在白衣白冠的送行者们的簇拥下,荆轲,就像是一朵巨大的白花的花蕊。
这里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必定死去,无论他是失败还是成功。都知道这个书生一样的勇士将要对抗的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是驾驭那个国家的不可一世的帝王。
尊贵的太子丹早已经哭得像个泪人,高渐离的筑声只能是一声声的呜咽。这群白衣白冠的人们在为一个活人送葬,而这个必将死去的人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我不知道此时的荆轲,心中是否存有一丝恐惧。可我听得出他留下的歌声慷慨激越,看得到他远去的背影从容潇洒。
不难想象“环柱而走”的秦王是怎样的一种狼狈。手执利刃的荆轲雄姿英发,像是在追杀一个血债累累的逃犯。瞬时间,一个帝王的尊贵与威严被一个平民的勇敢击得粉碎。
于是,庞大的王权统治的金字塔,就在一个平民的勇气下瑟瑟颤抖;于是,一个平民的生命与一个帝王的生命,在一对一的角斗中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也许,荆轲更爱读书,而不是击剑;也许,荆轲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武士,而只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也许,仅仅是一种偶然。历史,终于成了我们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看到的这个样子。
王宫大殿的地板上洒满了荆轲的鲜血,他的脸色由于失血过多而显得苍白。但“身被八创”,已经变成一个血人的荆轲依然在“倚柱而笑”。他笑那个不可一世的帝王,笑那些丑态百出的群臣,笑那些杀人工具般的武士,笑那些林立的刀剑!
这是一种怎样奇绝的笑容啊!
面对着死去的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我不知道,这位未来的始皇帝此刻在想些什么。但他应该知道,人与人是平等的。一个平民的勇敢,就足以撼动他自以为传之万世的强大帝国。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在易水边渐渐远去的荆轲走 上了一条不归路。他的前面是死亡,但那也是生命的辉煌,生命的永恒!
①请分条概括作者遥想荆轲的内容。(6分)
②为了表现荆轲的形象,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和衬托手法,请任选三处并加以分析。(5分)
③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在白衣白冠的送行者们的簇拥下,荆轲,就像是一朵巨大的白花的花蕊。
(2)他笑那个不可一世的帝王,笑那些丑态百出的群臣,笑那些杀人工具般的武士,笑那些林立的刀剑!
④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他的前面是死亡,但那也是生命的辉煌,生命的永恒”这句话的理解。(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B.集训期间,我们在深圳要住三个夜晚。在这几天里,我们可以忙里偷闲,理一理凌乱的思绪。
C.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D.出色的庄稼汉,干练的机械师,枪法如神的士兵,妙笔生花的作家,他们都值得我们敬佩。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早上出门的时候,他看到建筑工地上的挖掘机、装载机和十几辆翻斗车正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挖土。
B.我们应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符合中国特点的互联网管理法律和法规,研究非法网站的特点和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犯罪活动的特点。
C.虽然枸杞子具有很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但并非适合所有的人服用,由于它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的人最好别吃。
D.今年11月25日,因为叙利亚没有签署阿盟提出的和平调解协议,阿盟拟定了对叙利亚的一系列制裁办法,包括对叙利亚央行实施交易禁令。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礼物的贵重,大致有两种体现:一种是货币的价值,一种是情感的价值。货币价值较高的礼物, ;情感价值丰盈的礼物, 。当你处于饥寒的困境之中,有人 , ;当你饱暖富贵的时候,有人______,_______。我想,你一定觉得前者更珍贵吧。
①无法用商贾的眼光来估量 ②赠你以锦裘
③不一定都有珍贵的内涵 ④飨你以盛宴
⑤赠你以粗衣 ⑥送你以糙食
A.③①②⑥④⑤ B.①④②⑤⑥③ C.③①⑥⑤④② D.①③⑥④⑤②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 ,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把标题补充完整;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4、B
5、C
6、D(“百姓并不服从项羽”措辞不当。原文是“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7、略。
8.对比。诗中拿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体现了诗人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手法2分,分析3分)
9.诗的前两句通过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表现了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只有到乌江畔,到时也是后悔,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敬仰、惋惜、批评各1分,分析3分)
10.略
11.①易水相别的悲壮、廷刺秦王的勇武、行刺失败后的凛然(每条2分)
②(1)易水河畔荒凉的秋景烘托了场面的悲壮;(2)荆轲的书生形象与他自身豪气的对比;(3)秦武阳的威武衬托了荆轲的豪气;(4)送行者的悲伤与荆轲从容的对比;(5)秦王的狼狈与荆轲的雄姿英发的对比。这些对比、衬托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勇气过人、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评分标准:能任意答出三处对比得3分,点出作用2分。没分点回答、层次不清的4分以下。)
③(1)比喻;通过独特的视角形象地写出了众人送别荆轲的场面。(2)排比;表现了荆轲对暴秦的蔑视,为国家而死的凛然。(每句3分。点出手法1分,指出表达效果及内容2分)
12.A【解析】指日可待:表示不要等多久或迅速就可达到目的,是个褒义词。
13.D【解析】A 搭配不当和表意不明,只有“挖掘机”才能“挖土”,这些机器车辆,也不可能自动听指挥,可改为:“他看到建筑工地上的挖掘机、装载机和十几辆翻斗车正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工作。B语序错误,应先“研究”后“制定”。C项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枸杞子”之后。
1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面货币内容应填关于情感价值的内容,故选③;第二空根据前面情感内容应填关于货币价值的内容,故选①。第三、四空根据饥寒困境,选填⑥⑤,⑥照应“饥”,⑤照应“寒”;同理,最后两空先④后②。
15.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16.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
17、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