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0 23:0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六单元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基本条件,掌握“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知道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核心内容;
明晰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和局限性;
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
2
3
CONTENTS


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
(2)目的:
(3)内容:
(4)结果:
(5)客观影响:
(一)清政府自救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受到重挫,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直接目的:平定内乱、消除外患。
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新政内容与戊戌变法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最终失败,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越来越多人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经济、阶级)
2.预备立宪
(1)含义:
(2)步骤:
(3)结果:
(一)清政府自救
清政府迫于压力,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称“筹备立宪”。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实践
1.组织兴中会:
2.创建同盟会:
3.武装起义: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
时间:1894年11月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意义:走上革命道路
时间:1905年8月20日
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机关报:《民报》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了。
总理:孙中山---孙总理称呼的由来
意义: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秋瑾等发动浙皖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规格、影响最大
一系列革命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族主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前提保障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核心性质: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1)进步性:
(2)局限性: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
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三)民主革命思想的蓬勃涌现
陈天华(1875-1905)
章炳麟(1869-1936)
邹容(1885-1905)
章炳麟(1869-1936)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1885-1905)
1.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不改必亡,改则助亡!体现“改则助亡”的历史事件是(  )A.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B.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C.宣布“铁路国有” D.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言论自由,使不利于清政府统治的思想迅速传播,危害了清政府的统治,即“改则助亡”,故B项正确。
2.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
B.首次明确提出了反对清朝统治的目标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
【答案】A【解析】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故选A项。
3.右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可以嫁接
【答案】C【解析】依据图示可知,专制是树的下部,立宪在树的上部,中间是断开的,二者截然分开,说明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C项正确。
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
(一)武昌起义
1、背景/原因
必然性:
偶然性:
①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②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深清朝统治危机,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
③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⑤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⑥革命实践: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①有利时机:保路运动为革命提供了时机。
②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
(一)武昌起义
2、概况:
A、武昌首义:
B、结果:
C、土崩瓦解: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革命派、立宪派、投机官僚、军阀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其余各军响应,控制武汉三镇。
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
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独立。清政府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建立
1.民国建立:
2.清帝退位:
3.袁窃果实:
4.防袁专权: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产生。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别。
第三、四、六章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原则,否定君主专制
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三权分立原则
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标志着法治取代了人治,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4.孙中山曾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的。”这主要是因为四川保路运动(  )A.掀起了中国革命的高潮
B.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时机C.最早实现了四川的独立
D.推动了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
【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保路运动对武昌起义的促进作用,而不是强调保路运动掀起了革命高潮,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促进因素,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时机,故B项正确;最早实现独立的是湖北省,故C项错误;保路运动没有推动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故D项错误。
5.1911 年10月15日,上海有报刊登载“京城失守,清帝逃去”
“清摄政王昨晚暴卒,清皇太后自缢死”等新闻。这表明(  )A.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中华民国业已成立C.时局突变,舆论混乱
D.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
【答案】C【解析】材料中“‘京城失守,清帝逃去’‘清摄政王昨晚暴卒,清皇太后自缢死’等新闻”表明时局突变,舆论混乱,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D两项发生在1912年,排除。
6.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先是主张武力镇压革命,很快又宣布“严守中立”。袁世凯1911年11月复出组阁,11月下旬,北洋军攻占汉阳、汉口,12月初,南北议和在上海开始。时局演变表明(  )A.帝国主义对中国政局变化束手无策
B.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得到了暂时稳定C.形势变化对南方革命党人十分有利
D.袁世凯的政治阴谋处处得手
【答案】D【解析】1911年,混入革命阵营的旧官僚和立宪派竭力把南方引向拥袁的道路。在内外胁迫下,革命势力作出让步,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当大总统。革命势力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故D项正确。
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概念
狭义:
广义:
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历史意义
积极意义:成功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局限性:失败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是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的基本体现,也是留给后人的根本教训。
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成功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失败的辛亥革命
(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主观:
客观: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力量过于强大。
袁世凯可以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①袁世凯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实力强大;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不成熟软弱妥协,又脱离人民群众;
③立宪派和旧官僚从内部破坏革命;
④袁世凯的军事实力和两面派手法;
⑤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7.学者易中天说,实际上,历史的进步往往因为妥协……其实妥协是一种政治美德。下列史实能够诠释上述观点的是(  )A.鸦片战争 B.公车上书 C.清帝退位 D.武昌起义
【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与“妥协”并不一致,A项错误;1895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了“公车上书”,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不存在妥协,B项错误;清帝退位是三方(革命党、袁世凯、清皇室)妥协、三方共赢的结果,而且成功地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避免了一场内战,C项正确;武昌起义是武装斗争,D项错误。
8.孙中山坦率地承认:“倘近数日内,无足够之资金以解燃眉之急……虽经种种筹划,而时光荏苒,交涉迄无结果……于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之前,作为最后之手段,唯有与袁世凯缔结和议,以防天下大乱。”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既得革命成果
B.实现和平建国C.顺利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缓解财政困难
【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革命政府由于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与袁世凯和议,不然就会因为财政危机而导致“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既得革命成果,A项正确。
9.“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 ”最确切的回答是(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答案】B【解析】材料中所说孙中山的“几个口号”指的是三民主义,清政府之所以“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关键在于三民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趋势,B项正确。
10.“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观念里萌动着中华民族第一缕复兴的力量。这表明辛亥革命(  )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实践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C.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答案】A【解析】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之后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皆遭到人民反对,可见民主共和理念在辛亥革命后迅速传播,逐渐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实践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B项错误;题目重在强调人民的新认知,故C项错误;中国近代化开始于鸦片战争,故D项错误。
11.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答案】B【解析】1912年3月11日,革命的成果已经落到袁世凯手中,国会改总统制为内阁制目的在于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其复辟帝制,B项正确。
12.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答案】C【解析】“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的是民族主义,“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的是民主主义,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C项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