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2022版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的内容。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起的帝国主义列强(美、德)与老牌的帝国主义列强(英、法)争霸世界的矛盾日益尖锐,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并疯狂地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大战爆发。这场帝国主义战争规模空前,给各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还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史上影响深远。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过程;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过程和重要战役;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结果和影响。
2.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索”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突发事件和恐怖事件是威胁人类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各国应建立起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应对措施,各国应加强合作,建立起有效的紧急磋商机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
3.通过图片,视频,数据分析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认识到战争的危害;认识到科技是把双刃剑,应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4.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性后果,牢固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播放视频:俄乌战争片段
有消息称,截止2022年10月24日,乌军阵亡人数达到38.7万,其中国外雇佣兵阵亡
人数达到3.12万,而俄罗斯阵亡人数达到9万左右。要知道,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
兰多次进行动员,总兵力大约在75万左右,俄罗斯累计投入25万左右。
种种迹象表明,俄乌冲突局势越来越复杂,双方都没有停战的打算,特别是在外力的干预下,双方似乎都憋足了劲儿。
不过,战争最大的伤害也是平民,面临生活和生存危险的同样是平民。10月24日,英国天空新闻网报道披露,蓄水1800万立方米的卡霍夫卡水库大坝或许面临着被轰炸的危险。
PPT展示:历史从未走远,精神依旧闪耀
教师讲述:1914年,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爆发的?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引入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设计意图)用俄乌战争的视频导入,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有助于学生建立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观感受,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表达他们对战争的感受,从感性思维入手,循序渐进地进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性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展示2022版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
PPT展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整合教材,捋清思路,展示学习目录。
目标导学一:列强组团扩军备战(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合作探究】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用多媒体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下列图表反映了 20 世纪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怎样的发展状况 这种状况预示着怎样的争斗 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
PPT展示:
材料1: 1871年,四分五裂的德国完成统一,这为它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德国的工业本来落后于英、法、美三国,但后来居上。同英国一样,德国发展工业也需要从海外获得原料和市场,但是德国占有的殖民地相对较少,只有英国殖民地的1/10。在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德国只能向英、法等国“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德国与英、法等国的冲突不断加剧。
材料:2 各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材料3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情况对照图
提示:
1)发展状况: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国为了扩大市场、原料,进行殖民地的争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2)争斗:在经济上,美、德工业产值跃居第一、第二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殖民地占有面积),英、法占有殖民地面积仍然处于第一、第二位,德、美处于第四、第五位。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的根本原因)列强要求按照实力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改变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倒挂的状况。
3)根源:列强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
4)实质:争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主动积极去思考。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德国外长皮洛夫的话表明了什么
PPT展示:
材料1: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不愿把任何人挤到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毕洛夫
材料2: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 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忍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在议会的演说
材料3:
教师:从上面材料中看出德国想要什么?
提示: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野心。
教师:这一问题会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必然会激化。
3.教师展示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欧洲主要列强之间存在哪些基本矛盾 在这些矛盾中,哪一组矛盾是主要的?
提示:(1)法国不甘心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力图“复仇”,要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德国要求继续削弱和遏制法国,进而夺取法国和其他国家的领土,妄图建立“中欧帝国”,还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2)俄国抱着争夺世界霸权的一贯野心,企图侵占土耳其和吞并巴尔干半岛;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扩张势力。(3)英国要维护其殖民帝国的地位,并继续强占殖民地;它从传统的欧洲均势政策出发,既不愿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俄国势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4)矛盾的中心环节和主要矛盾:英德矛盾、德法矛盾和俄奥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中心环节;主要矛盾是英德矛盾。(5)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各帝国主义国家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扎实基础。
4.教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形成了哪两大军事同盟 它们分别包括哪些国家
材料一 1879 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签订了一个主要针对俄国的军事同盟条约,规定:如果两国中的一国受到第三国的进攻,另一个国家就要全力进行援助。这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中最先缔结的条约。后来,意大利也加入了这一同盟,形成了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又称“同盟国”。其中,德国是核心。三国同盟的矛头指向俄国和法国。
材料二 1892 年,法俄为对付德国签订军事协约。英国看到德国对自己的威胁最大,便协调与法、俄的矛盾,1904 年和 1907 年,分别与法、俄签订协约。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材料三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
材料四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势图
PPT出示
1)三国同盟的形成过程
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缔结了主要针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规定缔约一方受到俄国或俄国支持的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以本国的“全部军事力量”予以援助;一方受到俄国以外的大国进攻时,另一方至少保持中立。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军事同盟,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又称同盟国)遂告成立。
2)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
面对三国同盟的挑战,俄国为了摆脱孤立处境,急于寻找盟国。1892年法、俄两国签订了秘密军事同盟条约,规定缔约一方遭到德、奥、意进攻,另一方则要以全部力量进行援助,这样法俄结成协约国。后来,英国在德国步步进逼下,被迫放弃了长期奉行的“光荣孤立”政策,先后同法国(1904年)、俄国(1907年)签订了军事协定,于是,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又称协约国)最终形成。
提示:军事同盟: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国同盟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国协约包括英国、法国和俄国。
【知识拓展】英国“光荣孤立”政策------19世纪80年代是欧洲各大国纷纷结盟争霸的时代。德奥于1879年结盟,意大利于1882年加入,形成三国同盟。法俄日渐接近,最终于1894年签定协约。英国此时却独辟蹊径,采取了置身于这场结盟浪潮之外的立场,即“光荣孤立”。英国人认为此政策可以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利益;可以使英国放手向海外扩张。 实施的条件:英国19世纪中期以来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 拥有一支足以称霸海洋的强大海军;英国处于岛国地理位置,因此在19世纪末的军事科学水平以及当时欧洲国际形势下,可以独立保证安全。
PPT出示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
教师:这两个集团什么性质?
学生: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PPT出示材料 教师提问:阅读图表,思考: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使欧洲正式分裂成为两个敌对阵营,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都试图以武力胁迫对手,导致冲突不断,使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教师总结: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一场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知识拓展】
目标导学二:热血青年引爆一战(萨拉热窝事件)
1.教师展示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巴尔干半岛为何成为火药桶
PPT出示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材料二 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之间,是连接欧、亚的陆桥,面积约55万平方千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族杂居,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到 19 世纪,统治巴尔干地区的奥斯曼帝国逐渐衰落,已经没有能力和实力维持在那里的统治了,该地区成为列强企图瓜分的热点地区。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只要一个偶发事件,就会引起战争。
提示:
1)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巴尔干半岛有丰富的煤、铁、石油和棉花等资源,各国垄断资本都在这里加紧渗透,使该地区成了列强争夺的焦点。
3)这里民族关系复杂后来伊斯兰崛起,天主教和伊斯兰世界又围绕它展开争夺……于是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三系又在这里拼了个你死我活。反正几千年下来,这里几乎就没消停过。
4)各大列强实力介入,使得这里更是雪上加霜。西亚势力从东、南两面通向巴尔干;欧洲则从西、北方向压境而至;东欧则主要自东北方向而来。三大地缘势力,通过不同的方向,同时对巴尔干施加影响。
教师讲述:1908年,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对。 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民族成分复杂。俄国支持塞尔维亚政府建立大斯拉夫国家;德国支持奥匈帝国控制巴尔干地区。1912年和1913年,巴尔干地区连续发生战争。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插手巴尔干地区的事务。
(设计意图):对历史概念的掌握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此活动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2.教师展示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请你对普林西普的行为作简要评价。如果没有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会不会爆发
材料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亚邻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亲自检阅了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大公夫妇返回萨拉热窝市区时,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击中毙命。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立即以此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事件遂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明辨是非】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 ,会不会发生“一战”?
PPT出示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背景”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全球通史》
教师:学生回答后,给学生进行点拨。
会发生战争,理由:一战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必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矛盾的激化更是加剧了战争危机。
不会发生战争,理由:“暗杀”等恐怖事件是发动战争的借口和机会,如果没有这类事件,战争可能推迟或避免;二战后至今,恐怖事件、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新的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等现象依然存在,但并没有发生世界大战。
教师:你从中获得什么认识?
学生:突发事件和恐怖事件有时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
【课堂延伸】普林西普的行为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教师:学生回答后给学生点拨------从塞尔维亚角度来看,该行为是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行为;但是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角度来看,普林西普刺杀行为的性质属于恐怖主义行为,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确行为,其后果是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
教师:萨拉热窝事件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 作为爱国青年在维护民族利益的同时,还应具备进步的现代意识:热爱和平、远离战争。要尽力避免采取盲目的偏激行动,避免给世界和平造成威胁。搞个人行刺等恐怖手段,并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良策,而且往往会造成灾难,甚至对世界和平造成威胁,铸成历史大错。我们应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
提示:评价:普林西普的行为非但没有挽救民族危机,反而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普林西普采取的刺杀行为属于恐怖主义行为,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义行为。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根本原因),在瓜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他们疯狂扩军备战,加剧了战争危机(具体原因),从而引发了世界大战,所以没有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也会爆发世界大战。
(设计意图):落实2022版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阶段小结】一战爆发的原因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进行探讨,深刻地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经济根源,直观地感受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思考工业化后社会中出现新现象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等,既结合教科书知识,也补充了丰富的课外史料,使学生对一战的爆发形成一个较为立体的认识。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目标导学三:欧洲战火蔓延泛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PPT展示材料:
他们唱着高歌走上战场,他们很年轻,
四肢笔直,眼神真诚、稳健、闪亮,
面对不测的命运他们坚持到底,
面对强敌他们无畏地倒下。
他们不会变老,而我们则会;
时间不会让他们厌倦,岁月也不会。
在太阳落山,在清晨时分,
我们将记住他们。
——比尼思《献给倒下的将士》( For the Fallen,1914年9月21日)
教师过渡:在战争初期,战场的恐怖还没有完全被后方知晓,战士的牺牲给人们带来的只有感动。战士比尼恩这首《献给倒下的将士》成为这一时期最能彰显战场豪情的文学作品。然而现实的战场与想象的战争宛若天壤之别。
【自主学习】活动设计: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36、37页正文内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独立完成下列表格。
1.学法指导:立足时空观念,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概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表
时间 1914- 1918
战线与交战双方 西线 英、法一德
东线 俄一德、奥
南线 俄一奥
战争阶段与重大战役 第一阶段
(1914年) 马恩河战役(德军造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美国、 中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年11月,同盟国投降
(设计意图):通过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整理第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时空逻辑上形成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
过渡:一战前的战争动员对引导人们参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许许多多的人走上了战场,接下来我们就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片段来和他们一起征战沙场。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填空。
2.学法指导:立足时空观念,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学生回答后,教师PPT出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扎实基础。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新式武器有哪些 为什么说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
材料二 1916年2月,德军集中了所有炮火猛轰凡尔登,凡尔登战役开始。法德两军在凡尔登激战数月。12月,凡尔登战役结束。法军总兵力的70个师中有66个师先后参加了凡尔登战役,而德军也有46个师投入战斗。双方伤亡的总兵力高达70多万,其中,法军损失略多。因此,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材料三 凡尔登战役中的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提示:新式武器:坦克、毒气弹、潜艇等。原因:凡尔登战役后,双方重新进入阵地战。由于德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都远不如英国和法国,长期的消耗战明显对德军不利,德军开始走下坡路。因此,凡尔登战役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4.战争进行到1917年,交战各国都已精疲力竭。战前,双方都雄心勃勃,都相当自信。为什么战争持续那么久,双方都打得筋疲力尽?
PPT出示:
材料1:1914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一次技术上的革命。过去几十年发明出来的各种武器——有枪栓的来复枪、机关枪、现代榴弹炮等……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敌方的防守阵地都束手无策……
——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材料2:在以后三年的战争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西线的战斗这时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提示:原因:
(1)装备的限制:当时机枪、步枪、重炮等新武器大量使用,有利于大量杀伤进攻人员。
(2)当时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3)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期保障能力低。
5.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归纳出使战争的扩大与结束的事件有哪些?从俄国退出战争和大战的结束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退出大战②美国、日本、中国、巴西的参战③各交战国的革命运动(根本原因)
学生:战争引起(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制止战争
【教学过渡】:美国为何参战?
【合作探究】PPT出示材料 美国为什么要参战?
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两年半的“中立”使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独占鳌头。美国工业总产值1914年为249亿2千万美元,1919年为639亿7千万美元,增长156.7%。美国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迄1919年,美国借给协约国的战债约一百亿美元,成了二十个国家的债主。它还把世界黄金储备的40%掌握到了手里。
材料三: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教师:(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学生:“中立”政策
教师:(2)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
学生:利用战争之机,大发战争横财
教师:(3)威尔逊宣称的参战目的是什么
学生:捞取战利品,争夺世界霸权。
教师:美国参战原因,美国参战影响?
学生:
原因:美国与英、法有密切的经济联系,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的利益将受损;俄国爆发革命,形势有利于同盟国,美国不能坐势不管。
影响:增强了协约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课堂延伸】中国参战情况
PPT出示
一战时,近15万中国劳工背井离乡前往欧洲,为恢复和平和战后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2万多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中国的参战意向和潜在的人力资源还是鼓舞了深陷战争泥潭、死伤惨重的协约国各方。法国福熙元帅甚至说,”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队形。”
(设计意图):用多个材料展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人们对战争的幻想与后期战争的惨烈状况以及人们幻想的破灭,二者之间的强烈对比能够充分地展现战争的残酷性,使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形象而深刻的认识。
6.教师提问:一战的结束?一战持续多久?
材料:1918 年 10 月奥匈帝国土崩瓦解, 11月德国投降。
福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协约国联军总司令。 1918年11月11日,福煦代表协约国与德国代表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里签订了停战协定,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开始,到1918年结束,历时4年多。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7.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用多媒体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
材料一 1914—1918 年的战争,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德国还要摧毁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舰队……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日本的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属地和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意大利则要……在地中海建立霸权。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列强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争霸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虽然塞尔维亚是为维护民族独立而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但并不能改变整个大战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设计意图):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化解难度,材料的提示使学生一目了然一战的非正义性质。
8.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用多媒体展示材料,结合材料,引导学生回答:从这个表格中,能得出哪些信息
PPT展示:
材料一:“这次大战进行了四年多,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材料二:“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战争历时 4年多
参与国家 30多个
卷入人口 约15亿
死伤人数 超过3000万
经济损失 3000多亿美元
提示:时间长:历时4年多;范围广:参加大战的共有30多个国家,约15亿人卷入战争,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洲;损失惨重:死伤人数超过3000万,经济损失达3000多亿美元。
【合作探究】9.阅读并分析以下材料,归纳一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到大战末时,欧洲的控制已明显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都在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从而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壮大起来。
美国获得百年难逢的发财良机。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却猛烈扩大 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的40%在美国手中
学生: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 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3. 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这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重要标志。国际格局发生了改变。
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参战国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史论结合的历史核心素养,多角度思考问题。
目标导学四、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课堂升华】100多年前的那一阵枪响,打出一段疯狂与悲怆的历史。回顾历史,目睹一战的惨烈,给我们带来沉重的教训和启示。在今天,如何才能避免战争的悲剧重演?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和教训?
学生:
1、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2、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建立强有力的国际协调机构,解决国际争端;
4、科技是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
(设计意图):落实2022版课标,以史为鉴,思考反思战争的启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三个部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战的进程和结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升了欧洲国家的整体实力。后来居上的欧洲强国企图获得与其经济实力匹配的资源。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他们要求重新划分殖民地。导致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战争持续了4年多,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我们的思考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才是美好的。在联合国广场上,有一尊引人注目的雕塑——铸剑为犁,象征着全世界人民盼望“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愿望。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出谋划策】当今世界,俄乌战争还在继续,朝鲜半岛战云密布,中东局势仍不太平,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围堵我国。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局势?
【教学反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九年级下册的重点,在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所以我从一战的原因,一战的过程,一战的重要的战役,一战的结果,一战的性质和影响,串成一条线把这个事件联系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看播放视频,历史地图展示,知识拓展,讲故事等多种多样的教学环节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采用分析材料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达到既学习知识又提高了能力的目标。本节课让学生真实的认识到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不论结果是胜是败,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树立珍爱和平,远离战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基本上达到了本课预期目标。
【家国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