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灯光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 灯光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1 18:0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主讲老师:
日期:20XX.01.01
8 灯光
这些都是关于灯光的图片,那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灯光会怎样?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阳光,快乐地背着书包上学时;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静静地聆听老师讲课时;当夜幕降临,我们坐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时……你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王愿坚去了解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1月25日),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战地记者,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王愿坚也是部队的指导员。
作者简介
宏伟:(规模、计划等)雄伟壮大。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交通沟:阵地内连接堑壕(háo)、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也叫交通壕。
倚:靠着。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黑魆(xū)魆:形容黑暗。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事态极其危险。
词语学习
课文围绕灯光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因一本书里的一个在电灯下读书的孩子而陷入憧憬,希望用上电灯造福孩子;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路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暴露了自己,牺牲了。
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结合全文看,文章开头采用了什么写作顺序?这有什么好处?
文章开头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便于下文叙述过去的事情,吸引读者,引起读者注意。
如何理解第5自然段的“多好啊”?
这是第二次出现“多好啊”的感叹,说这句话的是郝副营长,这句话是他对书中图画上生活的赞美。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没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见过,他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下看书学习深感羡慕。这句“多好啊”道出了郝副营长美好的心愿,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也能在灯下学习,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谈谈你对“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了解到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受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
如何理解“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句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为幸福与安乐生活的一种象征,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的。“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既是对前面情节的呼应,也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第12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段话还有什么含义?
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回忆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写回到灯光,与开头照应,显得结构紧凑。这段话还寄托着哀思与愿望,那就是无论多长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都不应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1)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2)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
“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板书:幸福生活)
(3)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
找出文中所有写灯光的句子。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灯光”在课文中出现了五次,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灵魂。本文以“灯光”为题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灯光”是一种幸福生活的代表,是郝副营长的理想,是他奋勇杀敌、英勇捐躯的动力,也是留在“我”灵魂深处的永远的记忆。
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灯光是和平年代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它却是战争年代美好生活的代名词。本课以"灯光"为题,写的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看到广场上千万盏灯时引起的一桩关于灯光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文解题
相信现在每个人的心中对灯光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感受,就让我们把这份深深的感动化作无穷的动力,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我们的革命先烈,回报我们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加油!
主讲老师:
日期:20XX.01.01
教学完毕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