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1 18:1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分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类文章,通过作者周晔对伯父鲁迅先生几件具体事件的回忆,感受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伯父的怀念与敬爱之情。本节课的导学案设计我以“明确主要内容—归纳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为路径,引导学生在学习本课的同时,掌握阅读写人记事类文章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事件与事件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地方,明确选材对表现丰富的人物形象的作用,并在对人物形象的写作上给出相应的建议,读写结合,让学生真正吃透人物描写。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我从以下三个维度制定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2)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鲁迅著作和鲁迅精神打下基础。
(2)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学习重点】 品味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
【学习难点】体会鲁迅先生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思路】
晨读课
晨读课是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承载着学生的朗读、背诵、识记、积累等许多重要的学习任务,其独特作用是其它教学环节所无法替代的。为了课堂的高效,我会给本课定好晨读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提前自由朗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正确、流利;并能背诵第一自然段。
预习课
课前预习是学习语文新知识的起点。我会在第一课时上利用二十分钟让学生首先要理解课文,完成前置导学案自研自探与合作探究:
第一环节:自研自探环节
在“五环大课堂”中起着关重要作用的环节是自研自探,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自研自探这一节中我设计了四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是“初读,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一遍,读通读畅,读后思考:文中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在随堂笔记一处。我透过有目的的读书,让学生在归纳、概括段意和小标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潜力,帮忙学生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二个板块是“再读,了解人物”:潜心默读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的品格。学生根据学法提示潜心默读课文在文中用“ ”划出最能体现伯父品格的中心句。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旁批自己的体会。将这句话与课文第一段联系起来,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入手把握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为后面深入体会找准了一个切入点。
第三个板块是“品读,体会情感”:品读课文,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学生根据学法提示细细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朗读,结合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感受鲁迅先生的品质,并旁批自己的体会。这个板块的学习紧紧围绕着中心句展开,伯父关于鼻子扁平的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再借用用鲁迅先生的话,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黑洞洞”“碰壁”的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外收集的资料,自读自悟,感受到了先生崇高的精神。
第四个板块是“创读,拓展延伸”: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去刻画,让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请学生选择恰当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一个人物,突出人物特点,使人物形象鲜明。可以是同学、老师、父母,不仅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而且还学会了描写方法,读写相得益彰,让学生了解到怎样塑造一个人物,突出人物特点,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环节
课堂上分享交流预习成果,能促进预习作业更好的完成,并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和积极性。合作探究环节我设定为为十五分钟:
A、两人帮扶对子互学:(1)对子间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作等级评定;(2)对子间互读词语。对学时,对子间解决学习目标中最基础的要求--了解课文大意。
B、四人A共B共群学:小组长主持,深入探讨以下问题
(1)你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分析鲁迅先生的品质。重点交流内容(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C、八人小组预展学:
(1)、抽签:教师给出抽签顺序,确定本组展示方案。
(2)、预展:
A、结合展示方案有效分工(板书组、预展组、过关组)
B、各组做好组内预展
C、过关组关: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展示课
第三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
展示方案一:梳理概括
通过畅读课文,引导聚焦课文第2--26自然段,梳理文中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并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
1、(谈《水浒传》 2、(笑谈“碰壁”) 3、(燃放烟花) 4、(救助车夫) 5、(关心女佣)
设疑:课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五件事情,涉及到的人物有亲人、陌生人以及家里的女佣。在这五件事中,鲁迅先生分别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展示方案二:品读感悟
以小分析员的身份联系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文中描写鲁迅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来谈一谈鲁迅先生的品质。(抓住关键语句体会)
1、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我”和伯父在谈论《水浒传》时分别都是怎样表现的,体会“我”读书时“囫囵吞枣”,因而犯下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2、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引导学生从中感受伯父以风趣的语表达了对“我”的爱护、教育之情,并从中感受其对待学生认真严谨的态度。
3、体会“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中“黑洞洞的”指的是什么?“碰壁”指什么?
设疑:为什么伯父那么大的人,走路还会碰壁?
4、体会“他的脸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适时点拨学生思考:伯父的表情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
设疑:为何车夫脚上不穿鞋?
5、归纳总结“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展示方案三:创作分享
在班级开展“创写分享会”把自己的创写成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去刻画人物,让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请选择恰当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一个人物,突出人物特点,使人物形象鲜明。可以是同学、老师、父母……
第四环节:总结归纳、提升拓展环节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是巴金同志在一九三六年一月二十二日写的一篇充满深情的叙事散文.文章以鲁迅丧仪活动为线索,记叙了作者在丧仪中的所见所闻,生动地反映了中外各界人士对鲁迅先生无比热爱和尊敬的感情,赞颂了鲁迅先生感人至深的伟大精神。在课堂尾声加入这篇课外阅读,指导学生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内容与精神融合,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充满真挚的爱戴之情!
请同学们阅读巴金先生《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思考:文中的“那个老人”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起了他的哪些诗句或名言?追问提升: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你对鲁迅先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总结:同学们,学完本文,你们一定知道人们为什么会对鲁迅先生充满了如此真挚的爱戴之情了吧?是啊,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第五环节:“日日清过关”巩固提升训练环节
(1)过关题:重视学生对基础的考查。我设计了: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这些成语是本篇课文提取很有价值的,值得学生去积累。
(2)阅读题。阅读小短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近十余年来,出现了许多关于鲁迅的回忆录和印记,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展现了鲁迅的言行举止和神采风貌,在众多的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其中杰出的篇章之一,它不仅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长久地感动着后人。从这篇回忆录里让学生看到鲁迅是“人”不是“神”,是伟人也是凡人。本文写到了鲁迅的衣食住行和他的喜怒哀乐,既令人敬佩,又感到可亲,学生通过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体会出了鲁迅先生走路的特点。梳理出鲁迅先生认为休息,最后总结出最后一自然段的意思,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
练习的设计,紧扣教材,形式灵活,与考点相接近,同时体现训练的梯度,能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
本课的教学,课堂线索简约清晰,“自主学习—自主检测—合作释疑—迁移延伸”四大模块明快有深度。我既重视植根与文本,在拓展上有所创新,同时又巧妙地建构写作的技巧,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