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湘科版(2017)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湘科版(2017)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1-21 08:0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湘科版(2017)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1 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2 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3 给物体分类
4 让我们发现更多
第二单元 探访大自然
1 初识大自然
2 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
3 大自然中的发现
第三单元 认识天气
1 多样的天气
2 天气的影响
第四单元 常见的材料
1 生活中的材料
2 纸
3 塑料
第五单元 常见的工具
1 剪子和刀具
2 其他常见工具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1 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
1.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
(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2 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
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
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小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弹力球等),白纸,笔。
教师准备: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等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根木棒(两者相差 1 厘米,长木棒用彩色笔画了几道竖线,短木棒用彩色笔画了几圈曲线),大家猜一猜,哪一根木棒长?
生:老师左手拿的木棒长。
生:老师右手拿的木棒长。
师:(好奇地看着这两名同学)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出来的。
生:老师,我觉得把两根木棒放到一起就知道了。
师:看来这位同学想到了办法来比较两根木棒的长度,请你来为大家演示一下。
(学生走上讲台,将两根木棒并排立在一起,观察另一端谁高、谁低。)
生:这样放在一起,一看就知道谁长些。
师:哇!你真棒,想到了这么好的方法,大家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还可以拿尺子量一量。
师:太了不起了,这位同学想到了用尺子量的办法,这样也能知道谁比较长了。
师:我们通过比较发现了两根木棒的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评析:课的开端很重要。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在最短时间内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很快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一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课的学习,面对材料兴趣浓厚,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为了快速导入新课,教师设计了观察、比较两根木棒长短的情境,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并思考比较两根木棒的长短的方法。观察长短不同的木棒的导入设计,既承接了上一课的观察方法,又揭示了本课要学习“比较”的教学意图。
观察、比较活动
比一比
(教师出示颜色相同、形状不同的 4 块积木。)
师 :我 们先用眼睛来观察比较,发现这 4 块积木有什么不同?
生:第 1 块积木是长方形的,第
2 块积木是正方形的,第 3 块积木是
三角形的,第 4 块积木是圆形的。
(一年级学生不会描述长方体等。)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表达非常完整。
生:它们的形状不一样。
师:你把刚才那位同学说的用 “形状不一样”就概括了,真厉害。
(教师出示颜色不同、形状相同的 4 块积木。)
师:这几块积木的形状一样, 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生:它们的形状相同,但是颜色不同。
生:它们有 4 种不同的颜色。
师:这两位同学真了不起,发现了它们的颜色不同。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到的感官,刚才你们用到了哪一种感官呀?
生:眼睛。
(教师竖拇指点赞。教师从口袋里摸出两个球 :塑 料弹力球、乒乓球。)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小球,大家来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它们的大小相同。
生:它们的颜色不同。
师:是的,我们直接用眼睛观察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大小相同、颜色不同。老师请一名同学上来摸一摸这两个球。
(点一名学生上讲台,教师指导他用手分别摸一摸 、捏 一捏两个球。)
生:弹力球软软的,乒乓球硬硬的。
师 :也 就是说它们的软硬不同,你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乒乓球摸起来是光滑的, 弹力球没那么光滑。
师:你摸得真准确呀! 还发现了它们的光滑程度不同。
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里面也有两个不一样的球,同桌的两名同学一起来观察、比较一下,看还能不能发现它们的不同。
(学生小组观察,比较,交流。)
生:(一边说一边做)这两个球的轻重也不一样,弹力球重一些。生:我还发现这两个球的气味
不一样。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用鼻子闻了闻,它们的气味不一样。
师 :还 用到 了“ 鼻子闻 ”的 方法,真厉害。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刚才用到了哪些感官观察呀?
生:眼睛、手、鼻子。
师:是的,我们先用不同的感官观察,再比较,发现了这些物体的相同和不同,这就是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游戏。请大家拿出装有积木的学具袋,老师说口令,看哪个同学能够最快地完成。准备好了吗?
(学生齐答“准备好了。”)
师:请分别找出 3 个形状相同的积木和 3 个颜色不同的积木。
(学生把找到的积木举起来示意,教师浏览、鼓励。)
师 :现 在老师增加一点难度哦!请找出 3 个相同的积木。
(学生思考了一下,陆续地举起来 3 个积木。)
师:你找到的这 3 个积木是什么相同?
生:这 3 个积木的形状相同,都是圆形的。
生:我找到的 3 个积木的颜色相同,都是黄色的,但是它们的形状不同。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都难不倒你们。
评析 :这 是本课的第一个活动,也是学习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的重点部分。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教师采用的是先找不同再找相同的顺序,符合其认知规律。教学中采取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已经认识感官的基础上,学习先用眼睛观察, 比较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再用手触摸 ,比 较物体的软硬程度和光滑度,学生很快就巩固了这两种感官的运用,甚至有学生想到了用鼻子闻的观察方法。在看似“ 玩”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一理顺序,体会到要先观察再比较,这一学习方法的渗透也是隐藏在观察活动之中的 ,教 师没有刻意教授。 同时,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很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告知、引导、鼓励、强调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课堂的学习常规和习惯。
(课间休息 ,学 生 唱“ 感官儿歌”。)
找我们的不同和相同
师:老师请两名这节课表现非常出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刚才,我们学会了比较积木的不同和相同, 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这两名同学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生:他们穿的衣服不同。生:他们裤子颜色不一样。
师 :你 们的眼睛真厉害。 不过,我们能不能不观察衣服、裤子这些穿在外面的东西,比较身体的其他方面,行吗?
生:他们的头发不同。生:他们的高矮不同。
师:不错,大家听懂老师的要求了,这样吧,同桌的两人进行比较,找一找两个人的不同,小声地告诉对方吧。
(学生互相比较,小声地交流。)
师:大家的发现这么多,谁来说一说?
生:我同桌是男孩,我是女孩。生:我同桌是短发,我是长发。生:我同桌长得比我胖很多,
肯定也比我重。
生:我是单眼皮,我同桌是双眼皮。
师:同学们发现了那么多的不同,你和同桌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我们都是男孩。生:我们都很瘦。
生:我们两个人都长得黑黑的。生 :我 们都有眼睛 、耳 朵 、鼻子、嘴巴、手、脚。
师:是的,同学们观察越来越细致,发现越来越多了,真了不起! 评析:这个活动引导学生比较“ 我们的不同和相同”,在上一个比较积木的活动基础上又递进了一层,观察、比较的范围更广,要素更多,也更复杂。比较“ 我们的不同” 的时候,学生一般会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比较,如从穿着、高矮、胖瘦、体重等,到头发长短、眼皮的单双、手脚的大小等。但教师把本活动中观察、比较的重点不放在穿着方面是有其意图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一些人的本质属性方面的特点。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他们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比较,让活动更丰富。
“ 比较我们的相同”再次提升了难度 ,学 生需要从纷繁的不同中,找到彼此的相同点。相同点大多需要从“ 人”的共同特征考虑,如彼此的身体都由头、颈、躯干、四肢构成。 这样 ,不 仅巩固了观察方法,同时又让学生有了新的收获。
课堂小结
师 :愉 快的科学课就要结束了,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我学到了比较积木的相同和不同,还有比较我和同桌的不同。生:我学会了要先观察,再比较。
生:我知道了可以比较形状,也可以比较颜色,还可以比较气味。
师:大家真了不起,学会了先观察,再比较,还知道了好几种比较的方法,老师都要向同学们学习了。
评析:一年级的课堂小结部分也很重要,教师在设计这两三分钟教学的时候,既重视了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回顾 、小 结一节课的收获,又及时地给学生充满鼓励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喜爱和期待,增加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信心,将学习科学的热情延续下去,意义深远。
3 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2、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懂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会用不同的方法将分类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一、导入
(课件出示“超市”二字)提问:这两个字大家认识吗?(……)你们喜欢去这个地方吗?(喜欢)现在咱们就一起去逛一逛。(图片)进入到超市以后我看到有(水果区、饮品区、零食区、奶区),我现在就站在零食区,突然觉得特别口渴,我想在零食区里找一杯酸奶喝,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那我应该到哪个区?(奶区)奶区里都有什么样的酸奶啊?(……)工作人员为什么要这样摆这些商品呢?(……)这样摆放可以让同一类商品更集中、更方便顾客挑选。这种方法就是运用了科学的分类方法。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给物体分类”(板书)
二、初步认识分类
1、分杯子
在超市里我看到售货员正要把刚刚进回来的新杯子摆放到货架上(图片)大家观察一下这几个杯子,你来想一想这几个杯子应该怎样摆放比较好?(……)(边说边板书)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方便、整齐)
师总结:经过我们这样一摆放,原本空空的货架上一下子就充实丰富了,还非常的整齐、漂亮,而且还方便顾客进行选购,既美观又实用,你们真是太棒了!
2、分铅笔
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看到很多同学把铅笔这样杂乱的仍在桌子上,谁能帮忙把这些铅笔整齐的摆放到文具盒里面呢?大家先仔细的观察一下这些铅笔的特点,然后再思考摆放的方法。你想怎样摆放?(……)为什么这样摆放呢?(整齐、方便使用)那请你想一想,哪种摆放方法最方便我们使用?
小结:像刚才那样把水杯和铅笔按照各自的特点有规律的进行摆放,就是分类。
指板书:大家想一下刚才我们都按照什么方法进行分类的呢?(指黑板学生读)这样分类都有哪些好处呢?(指黑板学生读)
3、律动
同学们你们刚才的表现可真棒!所以老师决定要奖励大家放松一会,请同学们起立,让我们跟随着欢快的音乐动起来吧!
三、结合实际增加物体的数量和分类方法:
刚刚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分类的方法,也知道了分类的好处。你们看老师从超市买了好多食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品,想一想可以把它们分成几类放到冰箱里?这样分类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思考时间,相邻的两个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一下,开始吧。(……)你们同意她们的说法吗?(同意)那么这些食材如果我暂时不想吃的话,哪类可以放到冷冻层?哪类可以放到保鲜层呢?(……)我们这样分类存放有什么好处呢?(……)
师总结:生熟分开防污染、海鲜防串味、青菜保鲜时间长。
四、分类练习
1、分装调料
刚才我们利用分类的知识,把各种不同的食材进行了整理存放,大家都分的非常好。
有了好的食材,调味品当然也不能少啦!这些调味品你都认识吗?(课件一个个播放)现在我想把这些调味品按照粉末状、颗粒状和液体,分成三类,你来观察一下应该怎样分?(……)
为了盛装这些调味品,我还特意准备了几个不同特点的瓶子,请你来告诉老师这几种调味料分别应该装在几号瓶子里(……)
这样装有什么好处呢?(课件:控制用量、方便取用)
今天回家以后你就可以观察一下,看看你家里厨房的调味品是不是这样分类装瓶的。如果不是,你可以教一教妈妈应该怎样分装比较好,告诉她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2、整理房间
既然装调味料都难不倒你,那老师相信面对这样凌乱的房间时,你一样可以轻松应对。请大家认真观察房间中的物品,然后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一下,在整理这个房间时你可以把哪些物品分成一类放到一起?(……)
大家看这是这是一间干净的房间,你觉得这个房间看起来和刚才的有什么区别呢?(……)老师相信经过你们整理后的房间也一样可以像这间房间一样干净、整洁、温馨、漂亮!(整洁、干净、温馨)
五、拓展:垃圾分类
其实分类的这种科学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到我们身边有用的物体上,还可以应用到看似没用的物体上,比如说被我们扔掉的垃圾,你知道垃圾可以怎样分类吗?(图片)
都什么是可回收垃圾?(玻璃、塑料、纸、金属)
被扔掉的垃圾会污染环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少制造垃圾,做到物尽其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六、谈收获
这一课的学习内容已经讲完了,老师想问一下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师总结:(指板书)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作用等特点对物体进行分类,这样分类以后可以使物体更加整齐、美观,方便使用。
既然学会了分类,大家在生活中就应该多观察、多应用。所以今天回家以后就请同学们用分类的方法帮妈妈整理一下房间,或者自己整理一下你的书架,看看整理后什么不一样的效果。
七、结束语
孩子们给物体分类虽然是一个简单的科学方法,但是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多的便利,可见科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你能用科学的眼睛去观察、用科学的方式去思考,那么你会发现我们的周围到处都充满了无穷的奥秘和无尽的乐趣,老师希望每一节科学课都能让你收获新知识、感受新生活!
4 让我们发现更多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根据积木的特征,察觉稳度、形状、结构间关系。
2.科学探究
会对哪种形状积木容易堆叠有猜想,并记录;会在搭建中观察、比较,找到容易搭建的积木,并记录。巩固分类方法,形成动手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初步归纳概括容易搭的物体的共同之处。
3.科学态度
分工合作搭建;耐心细致完成工作;乐于挑战,用不同形状搭建出既高又新颖的作品
4.STSE
初步了解搭建活动在人类建筑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自带各种形状的积木,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建筑图片,积木搭建作品图片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家玩过积木吗?我们前面学会了观察、比较和分类方法后,今天进行搭建积木,相信我们将有更多的发现。
(二)新课学习
1.探索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
(1)每个小组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积木
(2)明确问题——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
(3)学生猜想
(4)讨论,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一种形状的积木、另一种不同形状的积木不断搭高,比一比哪种形状更容易搭起来。
(5)学生进行搭建,求证推测是否正确。
(6)将容易搭的积木挑选出来,思考:“这些容易搭的积木有什么特点?”
(7)小结:四四方方、表面平平的积木更容易搭。
2.试一试:我们组的积木可以搭多高?
(1)要求:不但想办法往高搭,还要能用上更多不同形状的积木块。
(2)小组分工合作,交待注意事项。
(3)总结和鼓励
(三)介绍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第二单元 探访大自然
1 初识大自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
2.科学探究
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
3.科学态度
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什么地方?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教师准备:蝉鸣、蛙鸣、杜鹃鸣叫、蟋蟀鸣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
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
(1)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学生听音判断和想象)。
(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
(3)交流。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
(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
(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结。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
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
(1)阅读。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
(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总结。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
2 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现象。
2.科学探究
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计划,经历考察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乐于参与考察活动 观察仔细认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在考察中知道要爱护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中考察大自然的选项表,笔,小收纳盒子。
教师准备:考察提示PPT [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模仿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园中考察身边的大自然。
(二)新课学习
1.明确考察对象
提问:1.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
2.我们在校园里考察身边的大自然,选取哪个区域进行呢?
2.交待考察提示
(1)选择植物多的地方
(2)考察时,要记录观察到了什么和有什么发现。
(3)带回2-3样大自然的物品。
(4)爱护校园环境
(5)注意安全
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考察。
4.完成考察任务之后,教师带领下排队返回教室。
(三)整理
(1)各自整理自己带回的物品,并要求妥善保管好。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
3 大自然中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特征。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
2.科学探究
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3.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
4. STSE
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放大镜,塑料托盘,自己考察带回来的自然物品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1.观察物体,需要哪些感官参与?用感官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
2.达尔文是怎样考察大自然的?
(二)新课学习
1.观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
(1)学习使用放大镜
教师首先演示怎样使用放大镜——手持镜柄,眼看镜片中的物象,调整镜片距离物体的远近,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然后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并警示学生注意安全,例如“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以烧伤眼睛”。
(2)小组内分享自己带来的物品,讨论怎么观察每个物体(借助感官和工具)。
(3)指导制订观察计划(包括观察时组内成员怎样分工,如何做观察记录)。
(4)学生观察。
2.给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分类
(1)确定分类的标准(一分为二)
(2)自行分类
(3)展示分类结果,小组内交流,相互评价
(4)扩大物品范围(由个人物品到全组物品)再次分类
(5)继续扩大物品范围(由小组到全班)再次分类
(6)发现问题:物品越多,一分为二的分类标准比较难找。
(7)教师指导:将物品按照有生命和无生命划分。
3.考察交流会
(1)组内整理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全班交流,问题汇总
(3)小结: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与之相关的科学问题。科学家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使得科学不断进步的。
第三单元 认识天气
1 多样的天气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2.能设计一组符号,用它记录天气的情况。
二、科学探究
1.能对天气变化现象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与同学讨论,交流不同天气的特征;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天气变化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对他人天气现象的观察结果;
3.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利用多种途径获得天气变化信息,便利生活。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2.能设计一组符号,用它记录天气的情况;
3.能对天气变化现象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4.能与同学讨论,交流不同天气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阴、晴、雨、雪、风等常见天气现象的图片或视频;
2.天气预报的视频。
二、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谈话引入
2.出示课件,创设生活情境
思考:你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板书:天气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认识天气现象
1.回忆生活,你还知道哪些天气?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小结
晴、雨、雪、风等都是天气现象。
补全课题:多样的天气
3.出示课件
观看图片,说出天气现象
4.小组讨论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说说这种天气的特征;你最不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说说这种天气的特征。
5.学生汇报交流
小组同学上台汇报,教师补充天气现象的特征。
活动2.天气变化早知道
1.提出问题
同学们的汇报很精彩,为了表扬你们,周日带你们去旅游好吗?但是周日是什么天气呢?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得天气信息呢?
2.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
4.出示课件,播放视频(农村谚语、动物预报员的视频)
体会人们获得天气信息方式的多样性。
三、应用与拓展
1.引出任务
出示课件,手机一周内天气情况的截屏,让学生找周日的天气情况,说说怎样知道的?引出用符号记录天气。
2.学生设计天气符号
出示设计要求,学生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作品展示
展示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设计。
4.作业
用自己设计的天气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总结
2 天气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们的生活影响实例。
2.科学探究
多角度分析不同天气对人们的活动方式的影响。查阅整理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资料。
3.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关心天气的兴趣。
4.STSE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观察和长期的记录是有用的,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图书资料、网络和终端设备、资料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知道了各种天气现象,还要能列举天气变化对人们和动植物生活影响的例子。
(二)新课学习
1.了解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观察教材中的6幅图
(2)说一说:每幅图表示什么天气?人们在干什么?还适合干什么?
(3)播放人们在不同天气中从事不同活动的图片资料(验证学生所说,丰富学生认知)
(4)依次出示放风筝、冬季户外运动会的场景图。
(5)说一说:以上活动,在什么天气进行比较好?
(6)小结
2.了解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观察教材中的4幅图
(2)说一说:蝴蝶的行为有什么变化?蒲公英的形态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变化与天气有关吗?
(3)对照教材场景图,教师讲述蜜蜂与天气的故事。
(4)提供学生查阅天气对动植物影响的资料
(5)进一步交流
(6)小结
第四单元 常见的材料
1 生活中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辨别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知道不同材料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分类等过程,了解常见材料的相同与不同。
学着使用材料概念图,分类整理物品。
﹙三﹚科学态度
初步学会通过动手实践得到结论,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四)STSE
体验到材料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意识到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生活中的材料多是以组合的形式存在的。
教学重点:认识辨别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知道不同材料不同的特性和用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了解不同材料,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准备:每小组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雨伞,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小红帽的故事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小红帽的故事,看小红帽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可以用哪些科学知识帮助他。
新知探究
(一)认识材料
出示视频(一)
提出问题:小红帽篮子里的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出示塑料瓶、吸管图片。问:是什么材料做的
师:塑料是制成吸管的材料。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同样的方法出示其它五张图片
师结:这些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板书课题。
2. ① 出示视频(二)
提出问题,这些材料有什么不同?
②小组合作看一看、掂一掂、摸一摸、撕一撕、压一压 , 找出这些材料的不同。利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材料盒的材料探究。
③完成 练习册p6 填一填
3.投篮游戏
每一小组发3张图片,小组合作讨论图上的物品由什么材料制成的?然后投入黑板上相应的篮子里。
(二)辨别材料
出示文具盒图片.问 应该投入哪个篮子里?
师:文具盒由多种材料组成的。
放视频(三)出示问题:雨伞由哪些材料组成?为什么用这些不同的材料?学生讨论。
小组合作,仔细观察, 找一找身边由多种材料组成的物品, 填入书p28 图内。不会写的字可以画图或画记号。说一说为什么用这些不同的材料?
然后投影展示小组研究结果。
雨伞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制成?可以问家长或上网查找 填一填练习册p6 框,发在微信群里。
总结评价
通过学习 ,你知道了什么?
评价:评选优胜小组和个人,送纸折的花。
提问:做这朵花的材料是什么?
师结:纸有哪些种类 ,用纸都可以做什么呢? 下节课我们来揭秘吧!
2 纸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2.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纸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能模拟蔡伦造纸的过程造一张纸。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为保护森林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
2.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3.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
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镊子,放大镜,同样大小的牛皮纸、报纸、复印纸、餐巾纸每组各一份,铁架台,钩码,大头针,双面胶,解剖盘,红水,蔡伦造纸的图片资料。
学生:各种纸制品,收集废纸或其他造纸原料,搅拌棒,棉布或过滤网,毛巾或旧报纸,一大堆书,胶水。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请同学们拿出所带的纸制品,进行展示。
二、教学新课
(一)提出问题:
1.学生欣赏、观察大家所带来的纸制品。
2.说说纸有哪些类型、用途及纸制品的优点。
(二)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1.师: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2.师:同学们运用感官认真观察,桌上的这几张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3.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观察纸。
(1)学生将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2)学生把纸揉搓后展开,观察揉搓后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注意:观察过程中要用放大镜,并把放大镜下纸纤维的样子画下来。
(三)制定研究纸不同特点的研究计划:
1.师:关于纸,你有哪些问题?将它写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选择吸水性和抗拉强度等特点进行板书。
3.每组选择一个想研究的问题,分组做好研究计划。纸的研究计划包括:第几组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猜想;研究方法;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结论。
4.布置分组,带好材料。
【第二课时】
一、教学新课
(一)制定研究计划:
1.学生交流汇报各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并做适当的评价。
2.学生各组修改完善研究计划。
(二)实验探究:
1.师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
2.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做好实验记录。
3.学生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
二、拓展延伸
师:说一说,生活中的纸制品分别应用了纸的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一、教学导入
请一位同学说说蔡伦造纸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一)学习蔡伦造纸:
大家从蔡伦造纸的活动中,提炼出造纸的方法。选择树木、废纸等原料把原料捶捣或搅拌成纸浆,把我们用抄纸器抄好的纸晒干。
(二)自己造一张纸:
1.学生分组合作生动手造一张纸。
2.学生展示所造纸的原品。
3.师:说一说,我们自己制造的纸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1.纸的相同特点。
2.纸的不同特点。
3.造纸的方法。
3 塑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不同材质的塑料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建立各种塑料袋、瓶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联。认识塑料瓶底的安全标识。
(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比较对不同的塑料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能意识到塑料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树立安全、健康的生活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不同的塑料袋、塑料瓶子,放大镜
学生自带品: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的塑料制品。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依次出示教材中的7种塑料制品。
塑料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材料。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塑料。
(二)新课学习
1. 比较不同的塑料
(1)比较不同功能的塑料袋
首先出示四种不同的塑料袋。
接着提问:这些塑料袋有哪些不同?(透明度、韧性、软硬、透水性……)可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的特性的塑料袋适合干什么?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计划,交流之后予以完善,并展开对比观察活动。
最后进行实验汇报和总结。
(2)比较不同功能的塑料瓶
首先出示3种不同的塑料瓶(分别与指南车信箱中的3种安全标识相对应)。
接着提问:这些塑料瓶有哪些不同?可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的特性的塑料瓶适合干什么?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计划,交流之后予以完善,并展开对比观察活动。
最后进行实验汇报和总结。
(3)认识塑料瓶安全标识
出示与指南车信箱中的3种安全标识相对应的塑料瓶图片
讲述安全标识的用意
2. 调查家中塑料瓶的作用是否安全
(1)明确调查目的
(2)选用恰当的调查方法
(3)做好调查记录
(4)分析,得出调查结论。
(5)做好安全宣传。
第五单元 常见的工具
1 剪子和刀具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剪子和刀具的特征、结构,知道剪子和刀具有不同用途。
2.科学探究
经历使用剪子和刀具完成制作纸制物品的过程,总结剪子的使用方法。
模仿设计制作小挂件。
3.科学态度、STSE
树立安全使用工具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意识到改进工具的意义。
二、教学准备
学生用剪刀、裁纸刀、其他种类的刀和剪、手套、石块。
做小挂件的材料和工具:剪刀 笔、裁纸刀、线绳、胶水,薄厚不同的彩纸。
三、教学时间
1至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各种漂亮的窗花图片。
剪窗花,需要使用剪子,有时,事先还要用刀具把大纸裁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剪子和刀具。
(二)新课学习
1.分开一张纸
(1)提问:包书皮,需要把一张大纸分开,怎样才能分开呢?
(2)学生回答之后,出示教材中提供的3种方法(图片):用手撕开、用剪刀剪开、用裁纸刀割开。
(3)观察比较裁开纸的效果。
(4)讲解使用剪子和裁纸刀的安全要求:既要防止伤害自己,也要防止伤害他人。
(5)教师示范操作。
(6)学生实操。教师巡视指导。
(7)再次比较3种分纸效果。
(8)小结。使用工具比直接用手撕能更好地达到要求,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
2.制作小挂件
(1)出示小挂件的图片或实物,提出任务:过新年,我们一起制作一些小挂件装扮教室,烘托节日气氛。
(2)思考:做这样的小挂件,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怎样做?
(3)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出示并解读小挂件设计图、分步制作示意图。
(4)根据教师的范例,学生分组交流并口述设计及制作思路。
(5)教会使用剪刀的小窍门(用剪刀的刀口后部剪硬纸片,用剪刀的刀尖部分把彩纸剪成碎纸条)。
(6)交待注意事项,尤其注意安全。
(7)分发材料和工具(材料:如薄厚不同、多种颜色的彩纸、线绳、胶水;工具:剪子、裁纸刀、笔等)。
(8)学生实操。教师巡视指导。
(9)作品展示和交流。用挂件装饰教室。
3 .认识多种多样的剪子和刀具
(1)出示多种多样的剪子和刀具实物,配图简介名称,并演示操作其用途。
(2)观察剪子和刀具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用途,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4.了解科技史——石刀、石斧
(1)解说古人发明石刀、石斧的过程。
(2)与现在相比,古人的石刀、石斧很粗糙,提示当时的材料和技术与现在的材料和技术的不同。
2 其他常见工具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锤子、筛子、漏斗、镊子等更多常见的工具,知道他们的用处。知道安全使用工具的方法。
2.科学探究
尝试建立工具的结构、用途、操作方法三者的联系,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工具完成指定的工作。
3.科学态度、STSE
初步体验和认识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大胆地表达探索使用工具的经验。乐于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工具类物品:漏斗、老虎钳、镊子、转笔刀等
操作类物品:需要削的铅笔、铁丝、瓶子棉花等、螺丝类积木玩具(内有扳手、螺丝刀、锤子)。
三、教学时间
1-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儿歌导入:小锤子,敲敲敲;小钳子,夹夹夹;小剪刀,剪剪剪;订书机,咔咔咔。小小工具用处大,本领强大人人夸。
儿歌中说了哪几种小工具?它们各有什么用途?你还知道哪些工具?
(二)新课学习
1.认识更多的工具
(1)出示与教材中7幅插图相对应的工具实物。
(2)说一说:这工具叫什么?它有什么用途?(配图)
(3)出示学生自带或者教师准备的其它工具,像前面一样进行介绍。
(4)观察比较这些工具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用途,继续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5)想一想:如果缺少了这些工具,会带来哪些不便?
2.巧用工具
(1)出示教材中的6幅插图
(2)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削铅笔、舀红“汤园”、瓶中取棉花等)。
(3)出示教材中提供的工具插图,遇到不认识的先注意观察它的结构,猜想其用途。
(4)想一想,完成某个任务选用什么工具合适?(记录下来)[
(5)交待注意事项,提出安全操作要求。
(5)试一试,比一比,是这样吗?(与之前的记录对照)
(6)交流。说一说试用工具的体会。
例如:削铅笔时,使用转笔刀最方便,其次是水果刀,剪刀的一侧刀刃也可以,但不方便。又如,舀红“汤园”,试了好几种工具,还是用漏勺最方便。
(7)小结。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选用合适的工具可以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