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寄情山水》第2课时山石的画法 课件 2022—2023学年湘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寄情山水》第2课时山石的画法 课件 2022—2023学年湘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11-22 08:1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八年级美术(上)·第三课
寄情山水
第2课时 山石的画法
如何
- 画山则必先画石 -
八年级美术(上)·第三课
也称点苔,可用于表现草苔之类附生于石、树身上的小植物、远山(远景)的小树,也可调整画面的轻重、疏密节奏关系等。
山石的五个步骤

运笔勾线将物体的外轮廓、主要脉络勾勒出来,它实际起到 撑起骨架的作用。

表现山、石、树的质性,后来超越了对对象的表现而趋向特有的形式美。

运用擦笔需不见笔,显出的墨色“松”而“毛”,可达到苍茫的效果。


皴擦后,用淡墨渲染所画之物。
画山水必先画树石。石为骨,那么画山则必先画石。由小而大组合起来的石头就是山了。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现石头的凹凸、阴阳。
石分三面,表现体积。
轮廓左右要有浓淡之分,表现阴阳向背。
石的组合要大小相间、错落有致。
用皴法表现石头的表面纹理,使之厚重并富有体积感。
披麻皴
斧劈皴
折带皴
中国画技法名。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
皴法
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
在中国画的山水画中,皴法的出现标志着的山水画真正走向成熟。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千百年以来皴法已经从基本技法演化成了具有生命精神的艺术语言形式,它不仅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皴法还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
主要的皴法
米点皴
披麻皴
折带皴
斧劈皴
卷云皴
解索皴
牛毛皴
马牙皴
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乱柴
大体可分为四大类,点皴、线皴、面皴和染皴
米点皴是米芾、米友仁父子从董源的米点皴变化而来,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波墨、破墨、积墨并用,常用于表现江南水乡初雨后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
米点皴
是线皴法的一种,由五代董源始创。技麻皴以柔初的中锋线的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这种线条好像分散披离的麻皮,因此得名。常用于表现土坡或峰棱不太明显的石块。披麻皴又分长披麻、短披麻两种,中锋用笔,圆而无棱角,弯曲如同画兰草,一气可成,线条道劲。
披麻皴
“折带皴”画法的代表画家是元代的倪瓒,用于画山石,先横后纵,成折带状。“折带皴”用中锋拖笔,再用侧锋转折横刮,像左性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
折带皴
小斧劈皴属于面皴,笔线细劲,运笔顿挫曲折,如刀欢斧劈,表现出山石的细致结构,体现出一种俊瘦、削利、古朴的气质。
小斧劈皴
大斧劈皴大斧劈皴是一种偏锋直笔皴。笔线粗实,笔触道劲,起笔较重,直势皴出。大斧劈皴笔迹宽阔,清晣简洁,适宜表现大面积的石块。
大斧劈皴
卷云皴又叫云头皴,运笔多屈曲近回,向中心环抱,犹如云彩一般,因此得名。这种皴法由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创立。卷云皴法用含蓄的圆笔中锋,以湿笔皴出山石的轮廓;凹处以片状或卷曲之笔密皴,中侧锋并用。
卷云皴
牛毛皴是元代画家王蒙从“披麻皴”和“解索皴”变化而来一种皴法,这种皴法细若盘丝,厚若牛毛,因此得名。牛毛皴适合表现江南山川植被茂密、郁郁苍苍的景象。
牛毛皴
米点皴
披麻皴
折带皴
斧劈皴
卷云皴
画山先定外形轮廓,然后皴出山体结构,点染而成。山的造型要注意脉络贯通,山势起伏,层次分明。
示范教学
学习活动
学习山石画法,并添加树木,组合为完整的山水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