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1 09:3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温柔敦厚”诗教观是如何形成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对“温柔敦厚”诗教观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问题。
周代贵族教育崇尚君子之德,是“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产生的重要文化基础。随着礼乐教化的不断深入,周代贵族的理想人格典范逐渐形成,“温”、“柔”、“和”、“中”等品质成为君子之德的基本内涵,它们对“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另外,“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形成,与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中的用《诗》用乐以及周人的诵谏传统也有密切联系。
总之,“温柔敦厚”诗教观根植于周代宗法伦理社会的土壤之上,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态有密切的关联。马克思曾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周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温柔和顺、持中合度是周代教育所着力培养的一种人格典范,从某种意义上说,“温柔敦厚”诗教观就是周代贵族理想人格在诗学观念上的体现。“温柔敦厚”诗教观念是源于社会实践的理论概括,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客观反映,周人的歌《诗》、弦《诗》、引《诗》、赋《诗》以及乐工的诵谏,都具有柔和逊顺的特点。
(摘编自边家珍《“温柔敦厚”诗教观新论》)
材料二:
情操,名词。
情操,此中含有理智在内。情操虽然说不得“发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情操完全不是纵情,“纵”是信马由缰,“操”是六辔在手。总之,人是要感情与理智调和。
感情与理智调和,说虽如此说,然而若是做来,恐怕古圣先贤也不易得。吾辈格物致知所为何来?原是为的求做人的学问。学问虽可由知识中得到,却万万并非学问就是知识。学问是自己真正地受用,无论举止进退、一言一笑,都是见真正学问的地方。做人处世的学问也就是感情与理智的调和。
“诗三百篇”含义所在,也不外乎“情操”二字。
要了解《诗》,便不得不理会“情操”二字。《诗》者,就是最好的情操。也无怪吾国之诗教是温柔敦厚,无论在“情操”二字消极方面的意义(操守),或积极方面的意义(操练),皆与此相合。所谓学问,浅言之,不会则学,不知则问。有学问的人其最高境界就是吾人理想的最高人物,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梁任公说英文gentleman不易译,若“士君子”则庶几近之矣,便“君子”二字即可。
君子之材,实在难得。“士君子”乃是完美无瑕疵的,吾人虽不能到此地步,而可悬此高高的标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此则人高于动物者也。人对于此“境界”有所谓不满,孔夫子尚且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五十学《易》,韦编三绝,至此正是细上加细,而止于“无大过”,可知夫子尚不满足其境界。
学问的最高标准是士君子。士君子就是温柔敦厚,是“发而皆中节”。表现这种温柔敦厚的、平凡的、伟大的诗,就是“三百篇”。而其后者,多才气发皇,而所作较过,若曹氏父子、鲍明远、李、杜、苏、黄;其次,所作不及者,便是平庸的一派,若白乐天之流。乐天虽欲求温柔敦厚而尚不及,但亦有为人不及处。吾国诗人中之最伟大者唯一陶渊明,他真是“士君子”,真是“温柔敦厚”。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往往有至理存焉,不可轻蔑。犹如禅宗故事所云:诸弟子将行,请大师一言,诗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弟子大失所望,师曰:“三岁小儿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吾人之好高骛远、喜新立奇,乃是引吾人向上的,要好好保持、维护,但不可不加操持;否则,小则可害身家,大足以害天下。
走“发皇”一路往往过火,但有天才只写出华丽的诗来是不难的,而走平凡之路写温柔敦厚的诗是难乎其难了,往往不能免俗。有才气、有功力,写华丽的诗不难,要写温柔敦厚的诗便难了。一个大材之人而嚅嚅不能出口,力举千钧的人蜕然若不胜衣,这是怎么?才气发皇是利用文字——书,但要使文字之美与性情之正打成一片。合乎这种条件的是诗,否则虽格律形式无差,但算不了诗。“三百篇”文字古,有障碍,而不能使吾人易于理解;唯陶诗较可。“月黑杀人地,风高放火天”,美而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而不美。宗教家与道家以为,吾人之感情如盗贼,如蛇虫;古圣先贤都不如此想,不过以为感情如野马,必须加以羁勒,不必排斥,感情也能助人为善。情与欲固有关,人所不能否认。
(摘编自顾随《中国经典原境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问的最高标准要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在作者看来,达到这一标准的有《诗》,有陶渊明,而像白居易这样的大文豪达不到这一境界。
B .感情与理智调和,用理智约束情感,做到“发而皆中节”,甚至“发乎情止乎礼义”,是很难的。
C .《诗》是最好的“情操”,因为不管是“情操”的积极意义还是“情操”的消极意义,都与《诗》的“温柔敦厚”契合。
D .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情操既要“发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学问的人是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这类人秉持“发而皆中节”的理念,自然可以创作出温柔敦厚的诗。
B .孔子五十岁还在学习《易》,而且细致严谨,以求为人处世“无大过”,这说明心里有“士君子”的标准,并坚持实践,就能达到让人“高山仰止”的境界。
C .“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周代贵族日常生活中用《诗》交流、抒发感受有关,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是促使它形成的重要因素。
D .禅宗故事告诉我们为人不能好高骛远、喜新立奇,作文时要在感情和理智之间达到平衡,否则贻害无穷。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句最能体现顾随“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的一项是( )
A .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沈痾痊。(韩愈《古意》)
B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其五)
C .吾闻京城南,兹惟群山囿。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韩愈《南山诗》)
D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古诗十九首》)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唐初经学家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说:“诗依违(依顺,依仗)讽谏,不指切(指摘,指责)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初雪(节选)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的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
“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
“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的下啦。”
“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
“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
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多呢!”可是说不出口了。
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着,迟了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
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
“辛苦啦,谢谢的……”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
“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
“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
“咄!”他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
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
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屈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地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
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
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
大家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了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
忽然地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尼,这孩子他的姓名?”
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
“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
“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
迎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C.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
D.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一吻见真情”,流露出刚强严肃的刘强那父亲般的温暖柔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地黑下来了”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争气氛。
B.小说写王德贵抱孩子姿势笨拙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很不满意”“浑身热辣辣的”等词句,形象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
C.小说运用“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刻画出金贵永母亲对王德贵、刘强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谢。
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另一方面,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
8.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9.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哲学仿佛是各种科学的宗邦,各种科学是逐渐由哲学分出来的独立国。哲学的领地,虽然一天一天地狭小,而宗邦的权威仍在哲学
科学之所穷,即哲学之所始。两者的性质上区别虽经确立,不容相混了,然而两者的界限,却并未如长江大河为之截然分界。二者之间有一中区,譬如历史与哲学虽各有领域,而历史哲学便处于二者之间,不能说完全属诸史学,也不能完全属诸哲学。
立在史学上以考察其与哲学的关系,约有四端:
1.哲学亦为史学所研究的一种对象。史学的对象,是人生与为人生的产物的文化。文化是多方面的,哲学也是其一部分,所以哲学也是史学家所认为当研究的一种对象。
2.历史观。史学家的历史观每渊源于哲学。但有人说史学家不应有历史观,应当虚怀若谷地去研究,不可有偏见或成见,以历史附会己说,才可算是好史学家。也有人说史学家应有历史观,然后才有准绳去处置史料,不然便如迷离飘荡于洋海之中,茫无把握,很难寻出头绪来。
3.就历史事实而欲阐明一般的原理,便不得不借重于哲学。
4.史学研究法与一般理论学或智识哲学有密切关系。
现在再从哲学方面来考察他与史学的关系:
1.历史是宇宙的一部分,哲学是研究宇宙一切现象的,所以历史事实亦属于哲学所当考量的对象之中。
2.人生哲学或历史学,尤须以史学所研究的结果为基础。
3.哲学可在旁的学问中,得到观察和考量的方法,所以哲学也可以由历史的研究,得到他的观察法和考量法,以之应用到哲学上去。
4.要知哲学与一般社会及人文的状态的关系,于未研究哲学之先,必先研究时代的背景及一般时代的人文的状况。所以虽研究哲学,也必以一般史识为要。
5.哲学史亦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故亦需用历史的研究法以研究哲学史。
历史哲学是研究历史的根本问题的。如人类生活究竟是什么 人类的行动是有预定轨道的,还是人生是做梦一般的 我们所认为的历史事实是真的呢,还是空虚的 人类进化果然是于不知不识中向一定的方向进行呢,还是茫无定向呢 种种事实,纷纭错杂,究竟有没有根本原理在那里支配 这都是历史哲学的事。因为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只能到一定的程度为止:科学所不及的,都是哲学的事了。
(摘编自李大钊《史学与哲学》)
材料二:
数学的领域在扩大
哲学的地盘在缩小。
哲学曾经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对象。那时候,它是包罗万象的。数学却只不过是算术和几何。
17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使哲学退出了一系列研究领域,哲学的中心问题从“世界是什么样的”变成“人怎样认识世界”。这个时候,数学扩大了自己的领域,它开始研究运动与变化。
今天,数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抽象结构——所有可能的关系与形式。数学向一切学科渗透。但西方现代哲学却把注意力限制于意义的分析。把问题缩小到“人能说出些什么”。
哲学应当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先导,哲学关心的首先应当是科学的未知领域。
哲学家谈论原子在物理学家研究原子之前,谈论元素在化学家研究元素之前,谈论无限与连续性在数学家说明无限与连续性之前。
一旦科学真真实实地研究哲学家所谈论过的对象时,哲学沉默了。它倾听科学的发现,准备提出新的问题。
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望远镜。当旅行者到达一个地方时,他不再用望远镜观察这个地方了,它用于观察前方。
数学则相反,它最容易进入成熟的科学,能够提出规律性的假设的科学。它好像是显微镜,只有把对象拿到手中,甚至切成薄片,经过处理,才能用显微镜观察它。
哲学从一门学科退出,意味着这门学科的诞生。数学渗入一门学科,甚至控制一门学科,意味着这门学科达到成熟的阶段。
哲学的地盘缩小,数学的领域扩大,这是科学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胜利。
但是,宇宙的奥秘无穷。向前看,望远镜的视野不受任何限制。新的学科将不断涌现,而在它们出现之前,哲学有许多事可做。面对着浩渺的宇宙,面对着人类的种种困难问题,哲学已经放弃的和数学已经占领的,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哲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无法与该学科一争高下,但它可以从事任何具体学科所无法完成的工作,它为学科的诞生准备条件。
数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有可能出色地工作,但它离开具体学科之后却无法作出贡献。它必须利用具体学科为它创造的条件。
哲学与数学,人类的望远镜与显微镜。
(摘编自张景中《数学与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学是由哲学分出来的一支,与哲学的性质相近,因此两者间的界限,并不分明。
B.哲学史也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是研究历史根本问题的,要以史学研究结果为基础。
C.哲学从事其他任何具体学科所无法完成的工作,也不能离开这些学科而独自存在。
D.尽管哲学不断退出原有研究领域,它的研究范围仍然远超出其他所有学科的总和。
2.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对数学与哲学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哲学是研究宇宙一切现象的,所以数学问题也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B.哲学可从数学的研究中得到他的观察法和考量法,并应用到哲学上去。
C.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哲学与数学的研究范畴呈此消彼长的态势。
D.数学开始研究“无限与连续性”后,哲学将会开拓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学校史学社将举行辩论赛,辩题为“史学家应不应该有历史观”。下列材料中,你认为不能看出史学家的历史观的一项是( )(3分)
A.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悌,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左氏春秋传》
B.(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史记·项羽本纪》
C.开国承家,有法有制,家不臧甲,国不专杀。矧乃齐民,作威作惠,如台不匡,礼法是谓!述《游侠传》第六十二。——《汉书·下叙传》
D.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后汉书·班彪列传》
4.“望远镜”和“显微镜”分别说明了哲学和数学什么样的学科特点 请简要概括。(4分)
5.借鉴两则材料中“史学与哲学”“数学与哲学”的关系,分析下面这首诗体现出的“文学与哲学”的关系。(4分)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南京的太阳
夏阳
到南京的第二个晚上,我接到警察的电话。电话里,警察说∶"有个男人自称是你父亲,麻烦你来一趟,确认一下他的真实身份。"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我来南京,是参加小鹿五周年演唱会。临来时,父亲在手机里千叮咛万嘱咐,不接听陌生电话,不搭理陌生男人,不独身走夜路……简直把人世间所有的黑暗与丑陋数落个遍。没想到真被他言中了,陌生的南京居然冒出来一个自称是我父亲的男人,真是狗血剧情,比小说还小说。
我对着手机非常干脆地拒绝"骗子,我爸特意叮嘱过,这样的人肯定是骗子!"
①南京的太阳真大,铺天盖地,到处是它翻滚的热浪,把南京城变成二个巨大的平底煎锅,沸腾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少年情怀。从故乡到南京,不到四百公里的路程,我却差点和父亲闹翻了,
虽然隔着千山万水,但我完全能够想象出父亲在手机那端的样子,他肯定是板着脸孔,紧锁眉头。为此,我不得不要点小花招。我对父亲说∶"人家明年就要参加高考啦,每天日程排得满满的,脑袋都快要爆炸了。去南京也不是为了专程看演唱会,演唱会有啥好看的,其实我更想去南大参观一下,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你女儿明年保证把它拿下。"
果然,父亲在那边沉吟了片刻,说∶ "你妈没时间陪你去,我这边又请不到假……"我立刻打断父亲的话,斩钉截铁地说∶"老爸,你一向教育我要独立,现在正是锻炼的机会,你十六岁不就自己出去打工了吗 "
一切很顺利,不到中午我已经踏上了南京的地盘。南京的太阳,果然名不虚传,一出火车站就晃得我睁不开眼。
客栈早已在网上订好,手机导航和打车软件可以直接把我送到目的地,来前已规划好行程∶先游览南大,第二天上午参加歌星签售会,下午和晚上是他们的演出,第三天到小鹿他们下榻的酒店守候,得到合影后返回故乡。
对于明年就要参加高考的我来说,南大的确是我心中的圣殿,这与当年高考失利的父亲一直对我的洗脑有关,他总是脸色凝重地说∶"女儿啊,假如当年我考上大学……"我内心无论怎样不屑,表面也得装出一副认真倾听的模样。我知道,在我们之间,有些代沟是天然存在的,生活除了奔波劳碌,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作为父亲,他只知道在青岛干建筑小工,抬水泥、搬石块、挑砖头,数年如一日,从不知道演唱会是何等气势恢宏,又怎么可能理解一个少女对心中偶像的深情膜拜和狂热迷恋呢
现场的演唱会上,荧光棒似海,呐喊声震天,数万人忘情地摇,忘情地唱,宛如一个盛大的节日。我举着自拍杆,录制视频的手激动得发抖,喉咙吼得嘶哑,双脚跺得生疼……演唱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我和众多意犹未尽的铁粉蹲守在他们酒店门口。你知道吗 老天不负有心人,我居然得到小鹿的同意与他合影,他还在签字本上留言∶"努力冲刺,静候你的佳音。"我激动得全身颤抖,泪水迷离。所有的少年都在尖叫呼啸,现场气氛如同喷发的火山,而内心,更是海洋般澎湃。
就在这时,我再次接到警察的电话∶ "姑娘,先不要急着挂掉,你认真听听这声音熟不熟 "
半个小时后,我坐在派出所里。一个狼狈不堪、形容憔悴的男人,出现在我面前的监控屏幕上。
警察指着屏幕说∶"最近周边发生了好几起强奸案、猥亵案,警方一直在暗中进行蹲伏抓捕。这名可疑男子跟踪了你两天,具有重大的作案嫌疑。但无论我们怎么讯问,他坚决不说,一直自称是你父亲。"
屏幕上的父亲,半年未见,似乎一下子苍老了好几年。他头发灰白,野草一般杂乱,黑褐色的脸上,小眼睛倦怠无神,尤其满是血泡的嘴唇,于胡子拉碴间如一枚烂柿子。我清晰地听到父亲从监控器里发出的虚弱的声音∶"我绝对没有欺骗你们,到时我女儿可以作证!"
我几乎哭出了声音,对着监控屏幕哽咽道∶"爸,您为什么就不能直接打电话给我 哪怕发个信息也好,您为什么要在这里待到现在!"
听见我的声音,父亲愣了一下,欣喜地扬起头,脸上绽露出一贯的微笑。他柔声道∶"演唱会还没有结束,爸怕影响你。"
我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②南京所有的太阳,突然跑进了我的眼晴,灼烈,滚烫。我不得不蹲下来,捂住面孔,捂住从指缝间奔涌而出的轰然暴雨。
(选自 2018 年第 6 期《小小说月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直截了当地认定自称"我"父亲的男人是一个骗子,缘于这一情景与自己临行之时父亲的叮嘱如出一辙。
B.跟女儿通电话时父亲之所以"沉吟了片刻",主要是因为父亲担心女儿只身前往而在心中盘算着如何拒绝女儿。
C.结尾部分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细致入微,既表明父亲生活的艰辛,更反映出其内心的焦灼和暗中保护女儿的不易。
D.没有第一时间与"我"通话说明原委,是因为父亲不想破坏女儿看演唱会的心情,也不想让女儿发现他来南京。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的开头从"我"接到警察的电话切入,营造出一个非常态的生活情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我"对偶像的狂热膜拜的态度,同对父亲的态度形成对比,巧妙地为结尾揭示真相张本。
C.本文的选材立意别具匠心,人物形象塑造颇具典型意义,强调了对当今社会盲目追星现象的批判。
D.小说从"我"的角度审视世界,以"我"的口吻叙述情节,便于表达"我"的情绪,增强真实感。
8.小说中①②两处画线句子都写到"南京的太阳",请从手法和情感角度简要分析。(4分)
9.小说采用双线推进的叙事结构,明写"我"的行踪,暗写父亲的行踪,最终汇合于二人见面。请简要概括这种写法的好处。(6 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6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 情操既要‘发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错误。原文为“情操虽然说不得‘发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是“不得”发乎情止乎礼义。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有学问的人是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错误,原文有“有学问的人其最高境界就是吾人理想的最高人物,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学问的最高标准是士君子。士君子就是温柔敦厚,是‘发而皆中节’”,是“有学问的人”中的最高境界者士君子。可见选项扩大了范围,
B.“ 这说明心里有‘士君子’的标准,并坚持实践,就能达到让人“高山仰止”的境界”错误。原文为“五十学《易》,韦编三绝,至此正是细上加细,而止于‘无大过’,可知夫子尚不满足其境界”,文中说的是孔子达到了士君子的境界,但还是不满足于此,学习不辍,此为特例。不是说谁都可以这样。选项以偏概全。
D.“ 告诉我们为人不能好高骛远、喜新立奇,作文时要在感情和理智之间达到平衡,否则贻害无穷”错误,结合“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往往有至理存焉,不可轻蔑。犹如禅宗故事所云……”可知,告诉我们的是要重视“温柔敦厚”这一看似平常的品质。
故选C 。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顾随“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为诗歌体现感情与理智的调和,诗人要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是“发而皆中节”,文字之美与性情之正结合。
B. 诗句平淡冲和,呈现出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再结合文中“吾国诗人中之最伟大者唯一陶渊明,他真是‘士君子’,真是‘温柔敦厚’”,可判断此诗最能体现顾随“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
A. 诗中运用夸张手法,感情激越。不符合“感情与理智的调和”。
C. 语言太过平淡,缺少韵味。没有“文字之美”。
D. 诗意为“人生一世,有如旅客住店。又像尘土,一忽儿便被疾风吹散。为什么不捷足先登,高踞要位,安享富贵荣华呢?”思想偏激,不符合“发而皆中节”的标准。
故选B 。
4.材料一首先提出问题“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是如何形成的,然后从政治、外交、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实践分析,最后总结“温柔敦厚”诗教观形成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温柔敦厚’诗教观是如何形成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首先提出问题“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段,周代贵族教育崇尚君子之德,是‘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产生的重要文化基础……‘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形成,与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中的用《诗》用乐以及周人的诵谏传统也有密切联系”,从政治、外交、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实践分析;
第三段,“总之,“温柔敦厚”诗教观根植于周代宗法伦理社会的土壤之上,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态有密切的关联”, 最后总结“温柔敦厚”诗教观形成的原因。
5.“依违讽谏”是要求诗歌发挥讽谏的社会功能,说的是诗的作用,是儒家“入世”的精神体现;“不指切事情”要求诗歌的怨刺必须“止乎礼义”,表现出一种温文谦恭、含蓄儒雅的诗学风格;要求诗人情感与理智契合,性情之正与文字之美兼而有之,即“文质彬彬”才能达到“温柔敦厚”的境界;“温柔敦厚”是儒家对诗歌的一种伦理规范,诗人创作时应做到温柔敦厚,施行教育,感化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依违讽谏”要求性情和柔,就是要求不要违反礼教,不要反抗,即要“怨而不怒”,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是要求诗歌发挥讽谏的社会功能,说的是诗的作用,是儒家“入世”的精神体现;
“不指切事情”,指文学的表现,必须含蓄委婉、中和得体,谓之“尽美”。这要求诗歌的怨刺必须“止乎礼义”,即“发而皆中节”,要表现出一种温文谦恭、含蓄儒雅的诗学风格;
文中谈到“要感情与理智调和”“要使文字之美与性情之正打成一片”,可知是要求诗人情感与理智契合,性情之正与文字之美兼而有之,即“文质彬彬”才能达到“温柔敦厚”的境界;
原文有,“‘温柔敦厚’诗教观念是源于社会实践的理论概括”“‘温柔敦厚’诗教观念是源于社会实践的理论概括,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客观反映,周人的歌《诗》、弦《诗》、引《诗》、赋《诗》以及乐工的诵谏,都具有柔和逊顺的特点”“学问的最高标准是士君子。士君子就是温柔敦厚”,可见“温柔敦厚”是儒家对诗歌的一种伦理规范,诗人创作时应做到温柔敦厚,施行教育,感化人心。
现代文阅读II
6. B(“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理解错误)
7. B(“形象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理解错误)
8. ①突出体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②集中寄托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希望。③有力控诉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罪恶。(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 历史真实:小说写志愿军战士护送朝鲜妇女到达后方家园,展现军民情深,不回避战争的残酷,这符合历史真实。(2分)
审美感受:①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激,都展现了人性美。②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乐观,都给人以画面(意境)美。③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美。(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
2.C
3.D
4.“望远镜”说明了哲学学科前瞻性、广泛性、模糊性等特点;(2分。每点1分,答到2点即可)“显微镜”说明了数学学科深刻性、具体性、精确性等特点。(2分。每点1分,答到2点即可)(共4分)
5.①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哲学,以源头活水比喻人要不断读书学习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②哲学的思考让文学作品更深刻,本诗因渗透了作者的哲思而更耐人寻味。(共4分。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3 分)B(“沉吟了片刻”,主要原因是父亲面对女儿的出行理由心有所动却又为女儿独自出行而担心。)
7.(3分)C(“对当今社会盲目追星现象的批判”不是小说的写作目的。)
8.(4 分)①句采用比喻手法,将太阳炙烤下的南京城比作平底煎锅,既表现了天气的炎热,也表现了少年们对偶像迷恋的狂热和即将观看演唱会时心情的激动澎湃;(2 分)②句采用拟人手法,以太阳“跑进了我的眼睛”带来的灼烈与滚烫感,生动而强烈地表现出我内心的愧疚和感动。(2 分)
9.(6 分)①在拓展事件的时间跨度与想象空间中丰富了小说的内涵;②在增加小说情节的曲折波澜中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③在彼此呼应互补中丰满了小说的人物形象;④在双方的行为对照中突出了深沉的父爱主题。(每个要点 2 分,答出其中任意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