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件(共31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件(共31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1 16:1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1.物质、精神准备:
课本、学案、笔记本,双色笔,最重要的是:
    
             
2.温故知新:
课前背诵:红军长征的原因、转折点(遵义会议:内容、意义)、长征胜利的意义
同学们 你准备好了吗?
激情!!!
导入新课:
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流浪
《松花江上》
歌曲唱出了东北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流浪关内的悲惨境遇,唱出了东北人民亡国之痛和期盼光复故地的思乡之情。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931—1936)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相关史实,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
学习目标:
1.自主阅读教材结合各方面资料找出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的基本史实,说出日军侵华的罪行和中国人民的抗日行动。
2.结合史料,小组合作探究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如何解决的以及有何历史意义。
3.结合本节课的历史人物杨靖宇、张学良、杨虎城等,说说能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精神,以及如何继承发扬这种精神。
一、九一八事变
策划者:
经过:
时间:
地点:
影响:
1931.9.18
沈阳
日本
① 制造柳条湖事件;
② 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自主阅读课本找出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史实
深入理解: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抗战的起点
影响
(1)对于中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人民日报》2015年8月28日
(2)对于世界
二战的序幕
1931—1945
两次鸦片战争
1868
日本明治天皇颁布“宣布国威于四方”,
确定以武力征服世界
1894-1895
侵略中国-甲午战争
1900-1901
侵略中国-八国联军侵华
1915
日本灭亡中国“二十一条。”
1927
日本东方会议: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1927
国民党“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员。
1929
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
1930-1931
蒋介石向(中共)中央根据地进行三次“围剿”
日本侵华政策由来已久(根本原因)
日本急于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国共内战给日本可乘之机
2.根据材料讨论: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1931年8月16日电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事变后蒋至张学良的密电
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3.中国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思考: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造成了什么后果?
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
东三省沦亡
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观看图片,概括东三省沦陷后,日军犯下了哪些侵华罪行?
一夜之间,沈阳的青天白日旗换成了刺眼的太阳旗!
溥仪:清末已退位皇帝。
1932年日本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扶植溥仪为傀儡皇帝,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日本铁蹄之下的东北 日本屠杀中国人民
日本铁蹄之下的东北 日本屠杀中国人民
日本铁蹄之下的东北 日本掠夺资源
日本铁蹄之下的东北 日本掠夺资源
日本铁蹄之下的东北 日本实行奴化教育
日本铁蹄之下的东北 日本实行奴化教育
残酷的殖民统治:日本铁蹄之下的东北 731部队人体细菌实验
残酷的殖民统治:日本铁蹄之下的东北 731部队人体细菌实验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最终东北的结果是……
《松花江上》歌词
……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夹在关内 流浪……
1.建立伪满洲国
2.屠杀无辜人民
3.掠夺战略资源
4.进行奴化教育
5.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概括日军侵华罪行: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
组织抗日义勇军
中国共产党派
杨靖宇等人
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抗日联军成立
杨靖宇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九一八事变
日军侵占区
1933年
侵占区
1935年
华北五省
自治区
观察左图并结合课本P88页思考,日本停止侵略的脚步了吗 ?
1932年,一二八事变
进攻上海
1933年,热河事变
攻占山海关和热河。
1935年,华北事变
策划“华北自治运动”。
平津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学生
中共
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12.9
一二九运动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5年8月
《八一宣言》
1935年12月
瓦窑堡会议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P88页内容,简述一二 九运动的基本史实。
一二·九运动 背景
时间
地点
领导 形式:
口号
结果
影响
示威游行
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P88页内容,简述一二 九运动的基本史实。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华北危机日益严重
1935年12月9日
北平新华门前
中国共产党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青年学生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华北危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图说历史
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说明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内涵。
一二·九运动促进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华北危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一二·九运动促进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西安事变爆发
阅读课本P89页内容,概括西安事变的基本史实。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时间
目的
人物
经过
1936年12月12日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
张、杨扣蒋,实行“兵谏”;
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三、西安事变
张学良
杨虎城
亲美英派宋美龄等竭力主张和平解决。
企图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扩大侵略中国。
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美英的在华势力,支持和平解决。
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主张“讨伐”张学良。
日本
美英
亲日派
亲英美派
杀蒋
放蒋
国外:
国内:
中国共产党的选择?
中共通过谈判,促成事变和平解决。
蒋:你是我的部下,你应该听我的话。
周:只要蒋先生能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的指挥。
意义:①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②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后:被软禁
解放战争后:继续被软禁
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
1995年:侨居美国
2001年:逝世,享年101岁
西安事变后:被撤职,被迫出国
1937年12月:偷回国,被软禁
1949年9月6日:杨虎城及其秘书、卫士和家人一共8人在重庆戴公祠被军统特务人员用匕首捅死,并用硝镪水毁灭尸体。
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 ——张学良
家国情怀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的命运
铭记杨靖宇:国既不国,家何能存!
铭记张杨:拥有赤诚之心,秉持民族大义……
铭记一二·九:扛起青年担当,挺起民族脊梁……
铭记赵一曼:“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国耻永不忘
民族当自强
家国情怀
日本
侵略
中国
抗争
九一八事变
东北抗日联军
(局部抗战)
扩大侵华
华北危机
一二·九运动
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西安事变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课堂小结(两条线索)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九一八事变:
华北危机和一二·九运动:
西安
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 地点:沈阳
制造者:日本关东军
影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伪满洲国(溥仪)和局部抗战: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
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时间:1935年12月9日; 地点:北平
意义: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地点:西安
经过: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周恩来)
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