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4.14《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灵魂(hún) 赋予(yù) 颐(yí)和园
B.夔(kuí)门 渲(xuàn)染 暮霭(mài)
C.惆怅(zhàng) 气概(gài) 真挚(zhì)
D.意境(jìng) 茂盛(shèng) 搏(bó)斗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镜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
B.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幕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C.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
D.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健,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B.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C.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D.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山水画意境”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B.消费者在购买文具用品时,要尽量选择无异味的橡皮擦、无刺鼻气味的涂改液和学习用品。
C.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D.“美团”“饿了么”,这两家外卖平台的全国日订单量大约在700万单左右。
6.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先提出“意境就是 ;写景就是 ”的观点;再以人们熟悉的中国诗词为例,阐明了景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获得意境的方法是 ;最后,指出画画要有意境,还要注意运用好的表现方法——意匠,使论述更全面。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诗人和画家都很明确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关键,因此,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
B.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要创作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不能仅靠长期观察来反映现实,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
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D.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8.请结合语境,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漫步水乡同里古镇,走上古朴典雅的渡船桥,绿水悠悠,小船静卧,暮色渐近,飞鸟相还。渡船桥的桥联很精彩,联云:“春入船唇流水绿,人 渡口夕阳红。”正是眼前之景,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读后让人涌起思乡之情。
二、阅读理解
9.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1)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认为怎样画画才能感动人?
(3)第三段举古诗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4)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上,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天地,使作品中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舍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也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出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2)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第④段简要概括。
(3)从全文看,当代创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1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老牌动画电影公司迪士尼、梦工厂纷纷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出品了《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优秀影片,不仅为美国电影公司赢得了更多的中国票房,还 因中国传统元素的注入带来的视觉与思维的多重惊喜而受到世界各地影迷的欢迎,在票房与口碑上均大获全胜。
【材料二】2018年12月18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围名单发布,中国选送的电影《红海行动》作为九部入围影片之一将冲击奥斯卡奖。这部军事题材的商业影片,没有把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当作精神制高点,而是把镜头聚焦在当代中国海军官兵这一集体上,展现了中国军人集体的英雄气概与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
(1)选择最适合做第10题第③段论据的一则,并说明理由。
(2)读完文章后,结合现实,你觉得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12.学习了《山水画的意境》一文,同学们对艺术之美的探讨兴趣大增。班级开展了“生活中的艺术”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创作美】你收集了不同形状的树叶,发挥想象,进行树叶拼图的“叶贴画”创作,请你把自己的设计过程介绍给大家。
(2)【宣传美】请你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标题。
近日,从江苏省旅游局传来喜讯,由省旅游局、省国土厅、省交通厅等五部门共同认定,全省有13条生态旅游风景道列入“2018年江苏省旅游风景道”创建名单,金湖是淮安市唯一成功入围的一家。
金湖全域绿道全长约300公里,其中核。区l20公里,利用现有的县域交通体系、淮河入江水道和高邮湖防洪大堤,重点对道路进行黑色化、景观化、趣味化系统提升,建设了43个服务驿站,42.195公里国际标准马拉松赛道、100公里自行车公路赛赛道,打造银杏大道、水杉大道、榉树大道、广玉兰大道、香樟大道、枫杨大道等20多种主题大道,并在道路两侧20米的范围内栽植紫娇花、波斯菊、大滨菊、格桑花等30多种彩色草花。
(3)【发现美】下图是江苏同里镇,请你用生动的语言介绍其旅游特色。
桥是思本桥。它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
三、语言表达
13.阅读下面的材料,给“创造性思维”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50字。
创造思考教学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对于思考者或者文化而言,具有新颖性和价值;创造性思维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坚持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是将原来模糊的、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画出来,或提出某种方案加以解决。
14.看见中秋月圆的场景,我们不仅会有颇多意境的联想,更有对亲人的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传统节日里,你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感情表达?请在众多节日中选择一个,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中秋节——无论是赏明月,还是吃月饼,都表达出对家人团圆的渴望。
15.班级开展了以“走近山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各题。
(1)请写出两句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句。
(2)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补充填写后面的解说文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予”应读“yǔ”;
B项,“霭”应读“ǎi”;
C项,“怅”应读“chàng”。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形声字等.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山水画的意境
【解析】【分析】A.“环镜”应为“环境”。
B.“幕霭”应为“暮霭”。
C.没有错别字。
D.“意匠”应为“意象”;“关健”应为“关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答案】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引号;书名号;山水画的意境
【解析】【分析】A运用有误,“意境”在这里不是一本书,不能用书名号,应该用双引号。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4.【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通读各句段,获得整体感知,找总起句,中心句,①引起了段意,是第一句;③总与竹的特点,也可理解为文人眼中的竹,可作为第二句;
②由总写到具体描述竹的特点,引起下文郑板桥的爱竹的描述,可作为第三句;
⑤以具体事例论述以上的观点,句意上与一句衔接最紧密,可作为第四句;
④再次回到对竹的评价,照应开头,深化段意,可作为尾句。
综合以上分析,可排序为:①③②⑤④。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本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5.【答案】A
【知识点】不合逻辑;句式杂糅;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没有语病;
B.并列不当,应将“和”改为“等”;
C.句式杂糅,去掉“是”和“的榜样”;
D.“大约”与“左右”重复。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即由整体到局部地方法进行判断。
6.【答案】景与情的结合;写情;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景与情的结合;写情;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7.【答案】A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项,“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的表述有误。BCD理解和分析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即可。
8.【答案】归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要了解对联知识,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内容相关、平仄相对。 根据题目给出的上联,结合对联知识,下联是:人归 渡口夕阳红,所以答案为“归”。
故答案为:归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作好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9.【答案】(1)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2)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3)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4)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才有了灵魂。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从内容上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从结构上总领全文。
故答案为: 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中得出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 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作者列举 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诗,使用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的论证了“ 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更好的证明了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 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依据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如果片 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等语句理 解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才有了灵魂。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⑶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0.【答案】(1)首先提出了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的观点;接着阐述了空与灵的内涵及其关系,并举例论证;最后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空灵之美的意义。
(2)①画题富有诗意;②画的构思、章法、形象和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③画面上适当的诗词字句增添了画的诗意。
(3)①使创作的山水画具有空灵、外象和诗意之美;打破时空局限,为欣赏者提供艺术想象天地,做到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诗情与画意交融。②山水画的创作者要敞开胸怀,融于自然,感悟造化。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证过程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第②段内容,看这段话提出了什么观点,用了哪些论据,是如何进行论证的。认真阅读这段话,可以看出这段话第一句首先提出了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的观点;第二句和第三句阐述了空与灵的内涵及其关系,第四句以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为例论证;第五句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空灵之美的意义。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这段话论证的是“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也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认真阅读这段话,围绕“如何诗意之美”从中筛选出如下的关键句“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王维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据此整合出答案即可。
(3) 文章第⑤段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结合这段话的如下语句概括答题“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
故答案为:⑴ 首先提出了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的观点;接着阐述了空与灵的内涵及其关系,并举例论证;最后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空灵之美的意义。
⑵ ①画题富有诗意;②画的构思、章法、形象和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③画面上适当的诗词字句增添了画的诗意。
⑶ ①使创作的山水画具有空灵、外象和诗意之美;打破时空局限,为欣赏者提供艺术想象天地,做到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诗情与画意交融。②山水画的创作者要敞开胸怀,融于自然,感悟造化。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技巧:①要明确论点;②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⑵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⑶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作答。
11.【答案】(1)示例:我选择材料二,因为材料二中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红海行动》,展现了中国军人集体的英雄气概与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能证明第③段的论点——“要做到”知己。也要凸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
(2)示例一,设立更多像孔子学院那样的对外文化机构,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示例二:创建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主题乐园,吸引国外游客参观游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知识点】材料探究
【解析】【分析】(1)阅读原文可知,第③段论述的是“要做到‘知己’,我们不仅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材料二中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红海行动》,展现的中国军人集体的英雄气概和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能证明第③段的论点要做到“知己”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故选择材料二做第③段论据 最适合。
(2)阅读原文,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做:【示例一】设立更多像孔子学院那样的对外文化机构,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示例二】建设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主题乐园,吸引国外游客参观游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故答案为:(1)【示例】选择材料二,因为材料中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红海行动》,展现的中国军人集体的英雄气概和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能证明第③段的论点要做到“知己”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
(2)【示例一】设立更多像孔子学院那样的对外文化机构,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示例二】建设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主题乐园,吸引国外游客参观游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论据的能力。论据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要结合本文的观点去寻找合适的论据。补写论据时需注意:真实可信,不能张冠李戴、断章取义,甚至胡编乱造。有代表性,力求人所共知。有说服力,能充分证明论点。简洁流畅,勿超过规定字数。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进行探究的能力。回答这类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要紧扣作者的正面观点,与文章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从容易作答的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不能模棱两可;可从原文中提炼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的论据;思路条理清晰,有说服力。
12.【答案】(1)叶贴画的制作过程一般包括立意、构图、选材、制作、装饰等步骤。而画框、底板、三合板)、衬纸、黏合剂、颜料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材料。制作叶贴画,要尽可能地保留和利用植物枝叶原有的形态特征,必要时可以对某些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剪切、拼接、重叠。
(2)金湖全域绿道成功入围“2018江苏省旅游风景道”创建名单。
(3)同里镇,距苏州市市区18公里,是江苏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同里最为出名的是“一园、两堂、三桥”,它们都是古色古香的造型。“一园”是江南名园退思园,“两堂”指崇本堂、嘉荫堂,“三桥”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现存最古老的
【知识点】图表信息;新闻概括;活动设计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⑵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依据新闻导语“ 近日,从江苏省旅游局传来喜讯,由省旅游局、省国土厅、省交通厅等五部门共同认定,全省有13条生态旅游风景道列入“2018年江苏省旅游风景道”创建名单,”概括得出。
⑶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依据图画的内容依照一定的空间顺序进行描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 叶贴画的制作过程一般包括立意、构图、选材、制作、装饰等步骤。而画框、底板、三合板)、衬纸、黏合剂、颜料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材料。制作叶贴画,要尽可能地保留和利用植物枝叶原有的形态特征,必要时可以对某些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剪切、拼接、重叠。
⑵ 金湖全域绿道成功入围“2018江苏省旅游风景道”创建名单。
⑶ 同里镇,距苏州市市区18公里,是江苏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同里最为出名的是“一园、两堂、三桥”,它们都是古色古香的造型。“一园”是江南名园退思园,“两堂”指崇本堂、嘉荫堂,“三桥”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现存最古老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活动环节的设计。为某个主题设计环节时,环节内容一定要与主题紧密相关,环节名称要简洁明了,易于识记。
⑵考查新闻标题拟写。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⑶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片,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13.【答案】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知识点】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语段中列举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解答可将这些特点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整合,采用下定义的方式表述,如“……是……的……”的形式。报据以上形式,语段可压缩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故答案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点评】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能力。可包括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述能力,解答此题,弄清题目具体要求;再是要阅读全文,把握中心,理清内容要点;三是根据中心决定内容取舍;四是根据保留的内容进行文字的加工,力求通顺、连贯。
14.【答案】示例一:清明节——无论是燃香烛,还是踏青游,都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示例二:端午节——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包粽子,都诉说着对故人久远的怀念。示例三:春节——无论是放鞭饱,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造句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本题注意结合节日习俗来仿写句子。
故答案为:示例一:清明节——无论是燃香烛,还是踏青游,都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示例二:端午节——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包粽子,都诉说着对故人久远的怀念。示例三:春节——无论是放鞭饱,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一般有内容上的仿写、格式上的仿写、修辞上的仿写等类型。
15.【答案】(1)示例: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2)这个标志中绿色的圆形(本书上印刷为黑色)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这个标志中的白色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它的寓意是鼓励人们从自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
【知识点】开放性默写;图表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写出两句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句,这道题非常容易,根据平时对古诗词的积累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图文转换题解题思路与步骤:整体的解题思路,即读一思一写,读:画面组成要素。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面构成一深层含义)。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这个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整体上是一个绿色的圆形, 由圆形可想到地球,并把节约水源和保护地球联系起来。中间部分是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 ,结合图标名字可以思考其寓意为: 鼓励人们从自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⑵ 这个标志中绿色的圆形(本书上印刷为黑色)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这个标志中的白色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它的寓意是鼓励人们从自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徽标类题答题技巧:要求认真审题,整体看图。注意细节,图中数字、字母、文字的变形之处往往是作者想要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答题要点所在。描述徽标构成要素,概括画面内容要全面。揭示深层寓意,比如变形之处想要强调的内容,徽标体现的地域性特色等。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4.14《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灵魂(hún) 赋予(yù) 颐(yí)和园
B.夔(kuí)门 渲(xuàn)染 暮霭(mài)
C.惆怅(zhàng) 气概(gài) 真挚(zhì)
D.意境(jìng) 茂盛(shèng) 搏(bó)斗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予”应读“yǔ”;
B项,“霭”应读“ǎi”;
C项,“怅”应读“chàng”。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形声字等.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镜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
B.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幕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C.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
D.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健,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山水画的意境
【解析】【分析】A.“环镜”应为“环境”。
B.“幕霭”应为“暮霭”。
C.没有错别字。
D.“意匠”应为“意象”;“关健”应为“关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B.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C.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D.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答案】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引号;书名号;山水画的意境
【解析】【分析】A运用有误,“意境”在这里不是一本书,不能用书名号,应该用双引号。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通读各句段,获得整体感知,找总起句,中心句,①引起了段意,是第一句;③总与竹的特点,也可理解为文人眼中的竹,可作为第二句;
②由总写到具体描述竹的特点,引起下文郑板桥的爱竹的描述,可作为第三句;
⑤以具体事例论述以上的观点,句意上与一句衔接最紧密,可作为第四句;
④再次回到对竹的评价,照应开头,深化段意,可作为尾句。
综合以上分析,可排序为:①③②⑤④。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本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山水画意境”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B.消费者在购买文具用品时,要尽量选择无异味的橡皮擦、无刺鼻气味的涂改液和学习用品。
C.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D.“美团”“饿了么”,这两家外卖平台的全国日订单量大约在700万单左右。
【答案】A
【知识点】不合逻辑;句式杂糅;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没有语病;
B.并列不当,应将“和”改为“等”;
C.句式杂糅,去掉“是”和“的榜样”;
D.“大约”与“左右”重复。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即由整体到局部地方法进行判断。
6.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先提出“意境就是 ;写景就是 ”的观点;再以人们熟悉的中国诗词为例,阐明了景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获得意境的方法是 ;最后,指出画画要有意境,还要注意运用好的表现方法——意匠,使论述更全面。
【答案】景与情的结合;写情;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景与情的结合;写情;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诗人和画家都很明确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关键,因此,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
B.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要创作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不能仅靠长期观察来反映现实,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
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D.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答案】A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项,“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的表述有误。BCD理解和分析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即可。
8.请结合语境,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漫步水乡同里古镇,走上古朴典雅的渡船桥,绿水悠悠,小船静卧,暮色渐近,飞鸟相还。渡船桥的桥联很精彩,联云:“春入船唇流水绿,人 渡口夕阳红。”正是眼前之景,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读后让人涌起思乡之情。
【答案】归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要了解对联知识,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内容相关、平仄相对。 根据题目给出的上联,结合对联知识,下联是:人归 渡口夕阳红,所以答案为“归”。
故答案为:归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作好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二、阅读理解
9.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1)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认为怎样画画才能感动人?
(3)第三段举古诗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4)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答案】(1)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2)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3)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4)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才有了灵魂。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从内容上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从结构上总领全文。
故答案为: 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中得出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 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作者列举 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诗,使用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的论证了“ 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更好的证明了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 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依据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如果片 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等语句理 解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才有了灵魂。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⑶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上,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天地,使作品中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舍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也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出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2)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第④段简要概括。
(3)从全文看,当代创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答案】(1)首先提出了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的观点;接着阐述了空与灵的内涵及其关系,并举例论证;最后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空灵之美的意义。
(2)①画题富有诗意;②画的构思、章法、形象和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③画面上适当的诗词字句增添了画的诗意。
(3)①使创作的山水画具有空灵、外象和诗意之美;打破时空局限,为欣赏者提供艺术想象天地,做到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诗情与画意交融。②山水画的创作者要敞开胸怀,融于自然,感悟造化。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证过程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第②段内容,看这段话提出了什么观点,用了哪些论据,是如何进行论证的。认真阅读这段话,可以看出这段话第一句首先提出了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的观点;第二句和第三句阐述了空与灵的内涵及其关系,第四句以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为例论证;第五句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空灵之美的意义。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这段话论证的是“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也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认真阅读这段话,围绕“如何诗意之美”从中筛选出如下的关键句“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王维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据此整合出答案即可。
(3) 文章第⑤段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结合这段话的如下语句概括答题“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
故答案为:⑴ 首先提出了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的观点;接着阐述了空与灵的内涵及其关系,并举例论证;最后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空灵之美的意义。
⑵ ①画题富有诗意;②画的构思、章法、形象和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③画面上适当的诗词字句增添了画的诗意。
⑶ ①使创作的山水画具有空灵、外象和诗意之美;打破时空局限,为欣赏者提供艺术想象天地,做到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诗情与画意交融。②山水画的创作者要敞开胸怀,融于自然,感悟造化。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技巧:①要明确论点;②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⑵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⑶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作答。
1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老牌动画电影公司迪士尼、梦工厂纷纷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出品了《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优秀影片,不仅为美国电影公司赢得了更多的中国票房,还 因中国传统元素的注入带来的视觉与思维的多重惊喜而受到世界各地影迷的欢迎,在票房与口碑上均大获全胜。
【材料二】2018年12月18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围名单发布,中国选送的电影《红海行动》作为九部入围影片之一将冲击奥斯卡奖。这部军事题材的商业影片,没有把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当作精神制高点,而是把镜头聚焦在当代中国海军官兵这一集体上,展现了中国军人集体的英雄气概与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
(1)选择最适合做第10题第③段论据的一则,并说明理由。
(2)读完文章后,结合现实,你觉得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答案】(1)示例:我选择材料二,因为材料二中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红海行动》,展现了中国军人集体的英雄气概与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能证明第③段的论点——“要做到”知己。也要凸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
(2)示例一,设立更多像孔子学院那样的对外文化机构,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示例二:创建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主题乐园,吸引国外游客参观游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知识点】材料探究
【解析】【分析】(1)阅读原文可知,第③段论述的是“要做到‘知己’,我们不仅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材料二中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红海行动》,展现的中国军人集体的英雄气概和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能证明第③段的论点要做到“知己”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故选择材料二做第③段论据 最适合。
(2)阅读原文,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做:【示例一】设立更多像孔子学院那样的对外文化机构,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示例二】建设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主题乐园,吸引国外游客参观游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故答案为:(1)【示例】选择材料二,因为材料中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红海行动》,展现的中国军人集体的英雄气概和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能证明第③段的论点要做到“知己”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
(2)【示例一】设立更多像孔子学院那样的对外文化机构,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示例二】建设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主题乐园,吸引国外游客参观游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论据的能力。论据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要结合本文的观点去寻找合适的论据。补写论据时需注意:真实可信,不能张冠李戴、断章取义,甚至胡编乱造。有代表性,力求人所共知。有说服力,能充分证明论点。简洁流畅,勿超过规定字数。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进行探究的能力。回答这类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要紧扣作者的正面观点,与文章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从容易作答的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不能模棱两可;可从原文中提炼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的论据;思路条理清晰,有说服力。
12.学习了《山水画的意境》一文,同学们对艺术之美的探讨兴趣大增。班级开展了“生活中的艺术”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创作美】你收集了不同形状的树叶,发挥想象,进行树叶拼图的“叶贴画”创作,请你把自己的设计过程介绍给大家。
(2)【宣传美】请你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标题。
近日,从江苏省旅游局传来喜讯,由省旅游局、省国土厅、省交通厅等五部门共同认定,全省有13条生态旅游风景道列入“2018年江苏省旅游风景道”创建名单,金湖是淮安市唯一成功入围的一家。
金湖全域绿道全长约300公里,其中核。区l20公里,利用现有的县域交通体系、淮河入江水道和高邮湖防洪大堤,重点对道路进行黑色化、景观化、趣味化系统提升,建设了43个服务驿站,42.195公里国际标准马拉松赛道、100公里自行车公路赛赛道,打造银杏大道、水杉大道、榉树大道、广玉兰大道、香樟大道、枫杨大道等20多种主题大道,并在道路两侧20米的范围内栽植紫娇花、波斯菊、大滨菊、格桑花等30多种彩色草花。
(3)【发现美】下图是江苏同里镇,请你用生动的语言介绍其旅游特色。
桥是思本桥。它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
【答案】(1)叶贴画的制作过程一般包括立意、构图、选材、制作、装饰等步骤。而画框、底板、三合板)、衬纸、黏合剂、颜料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材料。制作叶贴画,要尽可能地保留和利用植物枝叶原有的形态特征,必要时可以对某些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剪切、拼接、重叠。
(2)金湖全域绿道成功入围“2018江苏省旅游风景道”创建名单。
(3)同里镇,距苏州市市区18公里,是江苏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同里最为出名的是“一园、两堂、三桥”,它们都是古色古香的造型。“一园”是江南名园退思园,“两堂”指崇本堂、嘉荫堂,“三桥”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现存最古老的
【知识点】图表信息;新闻概括;活动设计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⑵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依据新闻导语“ 近日,从江苏省旅游局传来喜讯,由省旅游局、省国土厅、省交通厅等五部门共同认定,全省有13条生态旅游风景道列入“2018年江苏省旅游风景道”创建名单,”概括得出。
⑶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依据图画的内容依照一定的空间顺序进行描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 叶贴画的制作过程一般包括立意、构图、选材、制作、装饰等步骤。而画框、底板、三合板)、衬纸、黏合剂、颜料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材料。制作叶贴画,要尽可能地保留和利用植物枝叶原有的形态特征,必要时可以对某些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剪切、拼接、重叠。
⑵ 金湖全域绿道成功入围“2018江苏省旅游风景道”创建名单。
⑶ 同里镇,距苏州市市区18公里,是江苏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同里最为出名的是“一园、两堂、三桥”,它们都是古色古香的造型。“一园”是江南名园退思园,“两堂”指崇本堂、嘉荫堂,“三桥”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现存最古老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活动环节的设计。为某个主题设计环节时,环节内容一定要与主题紧密相关,环节名称要简洁明了,易于识记。
⑵考查新闻标题拟写。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⑶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片,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三、语言表达
13.阅读下面的材料,给“创造性思维”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50字。
创造思考教学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对于思考者或者文化而言,具有新颖性和价值;创造性思维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坚持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是将原来模糊的、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画出来,或提出某种方案加以解决。
【答案】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知识点】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语段中列举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解答可将这些特点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整合,采用下定义的方式表述,如“……是……的……”的形式。报据以上形式,语段可压缩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故答案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点评】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能力。可包括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述能力,解答此题,弄清题目具体要求;再是要阅读全文,把握中心,理清内容要点;三是根据中心决定内容取舍;四是根据保留的内容进行文字的加工,力求通顺、连贯。
14.看见中秋月圆的场景,我们不仅会有颇多意境的联想,更有对亲人的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传统节日里,你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感情表达?请在众多节日中选择一个,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中秋节——无论是赏明月,还是吃月饼,都表达出对家人团圆的渴望。
【答案】示例一:清明节——无论是燃香烛,还是踏青游,都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示例二:端午节——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包粽子,都诉说着对故人久远的怀念。示例三:春节——无论是放鞭饱,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造句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本题注意结合节日习俗来仿写句子。
故答案为:示例一:清明节——无论是燃香烛,还是踏青游,都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示例二:端午节——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包粽子,都诉说着对故人久远的怀念。示例三:春节——无论是放鞭饱,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一般有内容上的仿写、格式上的仿写、修辞上的仿写等类型。
15.班级开展了以“走近山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各题。
(1)请写出两句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句。
(2)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补充填写后面的解说文字。
【答案】(1)示例: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2)这个标志中绿色的圆形(本书上印刷为黑色)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这个标志中的白色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它的寓意是鼓励人们从自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
【知识点】开放性默写;图表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写出两句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句,这道题非常容易,根据平时对古诗词的积累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图文转换题解题思路与步骤:整体的解题思路,即读一思一写,读:画面组成要素。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面构成一深层含义)。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这个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整体上是一个绿色的圆形, 由圆形可想到地球,并把节约水源和保护地球联系起来。中间部分是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 ,结合图标名字可以思考其寓意为: 鼓励人们从自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⑵ 这个标志中绿色的圆形(本书上印刷为黑色)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这个标志中的白色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它的寓意是鼓励人们从自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徽标类题答题技巧:要求认真审题,整体看图。注意细节,图中数字、字母、文字的变形之处往往是作者想要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答题要点所在。描述徽标构成要素,概括画面内容要全面。揭示深层寓意,比如变形之处想要强调的内容,徽标体现的地域性特色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