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4.15 《无言之美》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4.15 《无言之美》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1 20:48:1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4.15 《无言之美》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怆(qiǎng)然 意蕴(yùn) 缥(piāo)缈
B.暧(ài)暧 悲笳(jiā) 寥(liáo)寥
C.谚(yàn)语 涕(dì)下 含蓄(xù)
D.渊穆(mù) 譬(bì)如 顷(qǐng)刻
2.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迹象 缥缈无踪 逼真 瞬习万变
B.不爽 铢两悉称 意诣 心旷神怡
C.摄影 闲情逸致 鼓瑟 微妙微肖
D.视域 轻描淡写 蛾眉 栩栩如生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
B.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
D.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4.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文章,该详的地方要详,不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B.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这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得栩栩如生。
C.马岭河峡谷两岸峭崖对峙,河谷幽深,以雄、奇、险、秀而独具特色,幽深壮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D.这两幅画倒是铢两悉称,很难分出谁优谁劣。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看着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B.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祇和将军,而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提供了证据。
6.下面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山青水绿,树木葱葱,小小的房屋若隐若现,眼前的美景使我心旷神怡。
B.伫立海边,我不禁望洋兴叹:“多美的大海啊!浩渺阔大而又幽微蕴藉。”
C.鲁迅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刻画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D.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严肃认真,不能轻描淡写地走过场。
7.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用语浅白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和杜甫“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都是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中列举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作品的语言简单而含蓄,并不以尽量表现为可贵。
8.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
(1)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
(2)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
(3)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
二、语言表达
9.《无言之美》一文为了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更令人信服,运用了大量事例。请运用这一写法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论点自拟,200字左右。
10.
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11.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请你结合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辦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材料三】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将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1)[阅读与鉴赏·信息提取]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2)[语言与思维·言语整合]根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分句,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   .
(3)[阅读与鉴赏·批判性思维]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三、阅读理解
12.(2019九下·宁江模拟)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①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我们徜洋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②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品尝________(浸润 滋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③________我们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还能得到文化的熏陶(  )精神的洗礼。
(1)第①句中有一处错别字,应改为“   ”。
(2)第②句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   ”。
(3)“熏陶”中“熏”的读音是“   ”。
(4)第③句中横线上应填写的关联词语是“   ”
(5)文中括号处应该选择哪个标点符号更恰当?(  )
A.: B.、 C.; D.——
13.学完本文后,某校九(2)班举行了“丰富的无言之美”主题活动,各小组以“诗词之美”和“雕塑之美”为主题展开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1)【诗词之美】
①根据诗歌内容,下面诗句空缺处应填入哪一个词语?为什么?
春风知别苦,不遣 青。(A.松枝 B.柳条)    
②为配合此次活动,班级计划举办一次古诗文朗诵大赛。明明同学想为大赛宣传写一副对联,现已完成上联,请你帮他补写出下联。
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
下联:   
(2)【雕塑之美】
下面是某小组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众所周知,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是断臂的。【甲】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端庄秀丽,体态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乙】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人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
①【甲】处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   ”与第一个“   ”调换位置。
②【乙】处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   ”后加“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广安市启动了“书法进校园”活动,力争到2020年,创建100所“书法教育示范学校”。活动要求各小学和初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各中小学校要选配具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在职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承担书法教学辅导工作。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将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2018年起,广安将于每年11月举行全市书法大赛。
(摘自《四川在线》)
【材料二】一项网络调查显示: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72.5%的受访者曾经有拿字帖练字的经历,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74.7%的受访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很重要。
(摘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书法是戴敏的第一项特长。她回忆,小学放暑假,天天呆在家里练字,开始也觉得苦,“但练着练着就练出感觉了,十分享受这过程”。戴敏练书法源于父亲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后来就渐渐爱上了书法,而老师也通常会在写得好的字上画圈,“每次看到自己字上的圈多了就会感到很开心”。对于依帆来说,少年时代的练字更多的是痛苦,“老师布置的练字作业每次都拖到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用笔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少,“也就剩下在商场刷卡签名时会写写字了,我身边许多人都这么认为”。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材料四】网友冰水椰子:我是教语文的,又兼着书法课,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好在一个学期上的书法课不多,几乎都用来上语文课了。
网友吞可吞:很喜欢书法教室和教室走廊陈列的名家作品。很羡慕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但总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上了初中,作业多了,就更没有时间练字了。
沙如(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到初中虽然学习压力加大了,但是练习书法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练书法,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
(摘自互联网)
14.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分条概述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意义。
15.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小学书法教育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
16.请用正楷字将下边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写简体字)。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 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17.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含标点限40个字内)
18.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我们的意义。(含标点限120个字内)
19.作者在文章说到:“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22.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3.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怆”应读“chuàng”;
B读音正确;
C项,“涕”应读“tì”;
D项,“譬”应读“p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答案】D
【知识点】形声字字形辨析;音近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无言之美
【解析】【分析】A.“习”应为“息”。
B.“诣”应为“旨”。
C.“微”应为“惟”。
故答案为:D
【点评】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汉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长期的积累运用才可以夯实基础,少出错误。
3.【答案】B
【知识点】分号;冒号;引号;破折号
【解析】【分析】B 《登幽州台歌》 后面的冒号应删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使用标点符号。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4.【答案】B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ACD:正确。B:有误,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与句中“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搭配不当,应用“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本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5.【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A.有误,缺少主语,把“看着”去掉;C.有误,语序不当,把“解决”与“提出”对调;D.有误,缺少宾语,在“运动”后加上“这一理论”。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6.【答案】B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A心旷神怡:意思是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这里使用正确。
B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能为力。这里属于望文生义。
C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这里使用正确。
D轻描淡写:说话或行文时有意把某个问题轻轻带过。这里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运用能力。要想准确地辨析成语使用的正误,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然后结合所给语境去判断正误。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7.【答案】D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项,错在“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项,错在“都是言不达意”,应该是孔子原话体现了“言不尽意”的特点;
C项,钱起诗句体现“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的特点,作者引用杜甫的诗句用来说明简笔刻画,“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说两句诗是“异曲同工”,属 无中生有。
D符合文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8.【答案】(1)道理论证
(2)举例论证
(3)道理论证
【知识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别能力。第(1)(3)两题借用他人作品中的话和谚语来说理,可确定为道理论证。第(2)题引用诗句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一个观点,可确定为举例论证。
故答案为:(1)道理论证;
(2)举例论证;
(3)道理论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9.【答案】 做任何事都要琢磨其中的门道。比如说,用汽水瓶子直接喝水,你若用嘴把瓶口完全含住,就不能连续轻松地多喝两口,如果只含住一半却能做到。再比如:你想紧紧攥住满满一把沙子,它们反而会从指缝里偷偷溜走,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多,而彻底张开手掌,也不能盛满。只有把两只手并在一起,掌心向上,并弯曲成一定角度,才会盛得较多。也就是说,凡事必须有苦干加巧干,琢磨琢磨其中的门道,看似费时,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做任何事时一定要琢磨其中的门道。
【知识点】议论文;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但对立意等等没有任何规定,因此可以任选选择一个话题进行写作。比如选择诚信这个话题,以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为论点进行论证,选择有关曾子杀猪、商鞅立木等事例进行论证。注意字数限制。
【点评】本题考查写片段作文的能力。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作文备考的过程中,文字功夫固然要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更为重要。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追求新的发现;积极突破思维定势,学会将直觉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联想想象思维等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中,使思路活跃,文如泉涌。
10.【答案】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 阅读的领悟与感受。依据原文的语句“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列举读过的能体现含蓄表达或者留一大部分让读者自己的去想象去领会的例子即可。
故答案为: 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1.【答案】(1)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其中23岁以下的占33%(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或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较多)
(2)示例:书信里封存着鲜活的时代 书信里粘连着逼远的文化
(3)示例一: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示例二: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它既体现在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上,又体现在对我们精神的升华和对视野的拓展方面,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知识点】活动设计;文化特色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借助材料二,而材料二是一个带数字比例的统计图,故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应带有数字比例。借助材料二,可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为: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其中23岁以下的占33%(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或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较多)。
(2)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本题续写时要注意句式、语言色彩和句子的连贯性。示例:书信里封存着鲜活的时代,书信里粘连着遥远的文化。
(3)解答本题的时候,需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或: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它既体现在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上,又体现在对我们精神的升华和对视野的拓展方面,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故答案为:(1)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其中23岁以下的占33%(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或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较多)。
(2)示例:书信里封存着鲜活的时代 书信里粘连着遥远的文化
(3)示例一: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 示例二: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它既体现在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上,又体现在对我们精神的升华和对视野的拓展方面,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及图(表)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题,理清题意;然后细读材料一,并认真观察材料二中的图表,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本题属于续写式仿写。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题,理清题意;然后细读本题,搞清其答题要求;最后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出自己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即可。
12.【答案】(1)徉
(2)浸润
(3)xūn
(4)假如
(5)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形辨析;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1)“徜洋”有误,应为“徜徉”。
(2)浸润,指液体慢慢渗透固体物质。滋润:使物体表面不干燥。从及物动词考虑,本题选“浸润”比较准确。
(3)熏,两拼音节,注意本题,x与韵母拼写时要去点。
(4)还能,是一种将来时刻某种状态的实现,所以句子前后是假设关系,应该填“假如”。
(5)文化的熏陶 、 精神的洗礼 ,这是两个并列关系的短语,中间用顿号即可。
故答案为:(1)徉;(2)浸润;(3)xūn;(4)假如;(5)B
【点评】(1)本题考查对错别字的辨析。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可疑词语。
(2)本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与辨析。分析近义词词义的分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因为只有找出近义词细微的差别,才能更好地将词语融入语境中。
(3)本题考查对常用字读音的辨析。先读一读词语,再确定汉字的声母、韵母、声调,注意jqx的拼写规则。
(4)本题考查对关联词的理解与运用。先分析句子前后之间的关系,再确定补充什么关联词。
(5)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辨析与运用。先分析词语间的关系,如果是解释说明,用破折号,如果是并列关系,用顿号。
13.【答案】(1)B;展想象感悟意境
(2)从;雕像;智慧;的感觉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意象;补写对联;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1)①根据“知别苦”可以看出这是两句送别诗。古人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②对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结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协。形式上,“读诗文”是动宾短语,“传承国学”是动宾短语,内容上要围绕“古诗文朗诵大赛”这个主题来。
(2)①【甲】这句话因为语序不当导致缺少主语,应把“雕像”和“从”调换位置句,②【乙】句缺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添加“的感觉”。
故答案为:(1)①B
“柳”和“留”谐音,常用“柳”来表示“留下来”的意思,以示挽留之意。
②展想象感悟意境
(2)从;雕像;智慧;的感觉
【点评】(1)①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②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答案】14.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②提升一个人的形象气质③使人静心,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④发展特长,培养自信。
15.①对学习书法缺乏积极性②学校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师③中小学学习压力大,书法学习时间无法保证。
1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知识点】图表信息;新闻概括;活动设计;材料探究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要结合题干的具体要求进行梳理,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表达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重要问题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内容,然后根据相应的答题区间进行筛选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注意汉字的笔顺笔画,正楷字要求方正端庄,要一笔一画地去写。
14.从材料一的第一句话“为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可概括出对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汉字书写能力极有帮助。从材料二“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72.5%的受访者曾经有拿字帖练字的经历,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74.7%的受访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很重要”可看出多数人对练习书法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可提升一个人的形象气质等。从材料三“书法是戴敏的第一项特长”“但练着练着就练出感觉了,十分享受这过程”等概括出:书法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力。从材料四“但是练习书法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练书法,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可概括出静心,提高效率等。
15.题干要求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小学书法教育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从“活动要求各小学和初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各中小学校要选配具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在职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承担书法教学辅导工作”,可以看出书法课普及性不够,有资质的专业教师紧缺。从对于依帆来说,少年时代的练字更多的是痛苦,“老师布置的练字作业每次都拖到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用笔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少,“也就剩下在商场刷卡签名时会写写字了,我身边许多人都这么认为”。这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书法的积极性不高。从“但总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上了初中,作业多了,就更没有时间练字了”,看出学业压力大,挤压了学生的学习书法的时间。
16.注意用规范的简化字写。“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个句子中重点是写对“霜”“愁”“眠”,包括笔顺笔画,这样写起来才好看。
【答案】17.告诉我们用诗歌书写内心,用行动去改变,去重温古典诗词,增强文化自信。
18.古典诗词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使我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让人得到心灵的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19.观点:阅读古典诗词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让人感到精神充实)。
举自身例子:有一次我考差了,心情特别低落,无意中读到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鼓足了信心,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念,重新鼓起勇气面对前路的困难,因此诗词鼓舞了我前进,给予我精神上的动力!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 文章第⑧段“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可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经典传统文化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要坚定信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
故答案为: 告诉我们用诗歌书写内心,用行动去改变,去重温古典诗词,增强文化自信。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依据 “且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可知“焦躁、困惑时给予平静与慰藉。
依据“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那些脍炙 人口的诗句成为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一致的审美方式”可知“形成个体诗心的灵感、一致的审美方式”。
依据“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可知“从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依据 “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可知“这是民族文化自信力的表现、来源”。根据分析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古典诗词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使我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让人得到心灵的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19.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 依据“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敞,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观点要明确,逻辑要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观点:阅读古典诗词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让人感到精神充实)。
举自身例子:有一次我考差了,心情特别低落,无意中读到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鼓足了信心,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念,重新鼓起勇气面对前路的困难,因此诗词鼓舞了我前进,给予我精神上的动力!
【答案】20.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①段首句。
21.②段和④段的内容与①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②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22.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23.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议论文论点的提出常常在文中的四个地方:文章的标题、开头的语段、结尾的语段或归纳各分论点,总结出中心论点。
⑵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解答时从语段的内容出发,依据语段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做出解答即可。
⑶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⑷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20.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依据 “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这句就是文章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①段首句。
21.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从内容上看 ,第②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④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 两段之间是层层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故答案为: ②段和④段的内容与①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②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22.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文章 举了《诗经》和《爱莲说》的事例 ,使用了举例论证 ,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观点,使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 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23.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 第③段论述的观点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分析画线句子特点,按照“诗句+的+作者”的句式仿写。
故答案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4.15 《无言之美》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怆(qiǎng)然 意蕴(yùn) 缥(piāo)缈
B.暧(ài)暧 悲笳(jiā) 寥(liáo)寥
C.谚(yàn)语 涕(dì)下 含蓄(xù)
D.渊穆(mù) 譬(bì)如 顷(qǐng)刻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怆”应读“chuàng”;
B读音正确;
C项,“涕”应读“tì”;
D项,“譬”应读“p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迹象 缥缈无踪 逼真 瞬习万变
B.不爽 铢两悉称 意诣 心旷神怡
C.摄影 闲情逸致 鼓瑟 微妙微肖
D.视域 轻描淡写 蛾眉 栩栩如生
【答案】D
【知识点】形声字字形辨析;音近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无言之美
【解析】【分析】A.“习”应为“息”。
B.“诣”应为“旨”。
C.“微”应为“惟”。
故答案为:D
【点评】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汉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长期的积累运用才可以夯实基础,少出错误。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
B.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
D.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答案】B
【知识点】分号;冒号;引号;破折号
【解析】【分析】B 《登幽州台歌》 后面的冒号应删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使用标点符号。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4.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文章,该详的地方要详,不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B.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这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得栩栩如生。
C.马岭河峡谷两岸峭崖对峙,河谷幽深,以雄、奇、险、秀而独具特色,幽深壮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D.这两幅画倒是铢两悉称,很难分出谁优谁劣。
【答案】B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ACD:正确。B:有误,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与句中“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搭配不当,应用“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本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看着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B.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祇和将军,而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提供了证据。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A.有误,缺少主语,把“看着”去掉;C.有误,语序不当,把“解决”与“提出”对调;D.有误,缺少宾语,在“运动”后加上“这一理论”。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6.下面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山青水绿,树木葱葱,小小的房屋若隐若现,眼前的美景使我心旷神怡。
B.伫立海边,我不禁望洋兴叹:“多美的大海啊!浩渺阔大而又幽微蕴藉。”
C.鲁迅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刻画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D.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严肃认真,不能轻描淡写地走过场。
【答案】B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A心旷神怡:意思是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这里使用正确。
B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能为力。这里属于望文生义。
C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这里使用正确。
D轻描淡写:说话或行文时有意把某个问题轻轻带过。这里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运用能力。要想准确地辨析成语使用的正误,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然后结合所给语境去判断正误。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7.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用语浅白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和杜甫“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都是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中列举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作品的语言简单而含蓄,并不以尽量表现为可贵。
【答案】D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项,错在“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项,错在“都是言不达意”,应该是孔子原话体现了“言不尽意”的特点;
C项,钱起诗句体现“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的特点,作者引用杜甫的诗句用来说明简笔刻画,“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说两句诗是“异曲同工”,属 无中生有。
D符合文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8.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
(1)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
(2)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
(3)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
【答案】(1)道理论证
(2)举例论证
(3)道理论证
【知识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别能力。第(1)(3)两题借用他人作品中的话和谚语来说理,可确定为道理论证。第(2)题引用诗句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一个观点,可确定为举例论证。
故答案为:(1)道理论证;
(2)举例论证;
(3)道理论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二、语言表达
9.《无言之美》一文为了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更令人信服,运用了大量事例。请运用这一写法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论点自拟,200字左右。
【答案】 做任何事都要琢磨其中的门道。比如说,用汽水瓶子直接喝水,你若用嘴把瓶口完全含住,就不能连续轻松地多喝两口,如果只含住一半却能做到。再比如:你想紧紧攥住满满一把沙子,它们反而会从指缝里偷偷溜走,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多,而彻底张开手掌,也不能盛满。只有把两只手并在一起,掌心向上,并弯曲成一定角度,才会盛得较多。也就是说,凡事必须有苦干加巧干,琢磨琢磨其中的门道,看似费时,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做任何事时一定要琢磨其中的门道。
【知识点】议论文;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但对立意等等没有任何规定,因此可以任选选择一个话题进行写作。比如选择诚信这个话题,以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为论点进行论证,选择有关曾子杀猪、商鞅立木等事例进行论证。注意字数限制。
【点评】本题考查写片段作文的能力。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作文备考的过程中,文字功夫固然要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更为重要。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追求新的发现;积极突破思维定势,学会将直觉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联想想象思维等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中,使思路活跃,文如泉涌。
10.
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答案】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 阅读的领悟与感受。依据原文的语句“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列举读过的能体现含蓄表达或者留一大部分让读者自己的去想象去领会的例子即可。
故答案为: 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1.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请你结合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辦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材料三】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将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1)[阅读与鉴赏·信息提取]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2)[语言与思维·言语整合]根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分句,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   .
(3)[阅读与鉴赏·批判性思维]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答案】(1)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其中23岁以下的占33%(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或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较多)
(2)示例:书信里封存着鲜活的时代 书信里粘连着逼远的文化
(3)示例一: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示例二: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它既体现在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上,又体现在对我们精神的升华和对视野的拓展方面,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知识点】活动设计;文化特色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借助材料二,而材料二是一个带数字比例的统计图,故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应带有数字比例。借助材料二,可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为: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其中23岁以下的占33%(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或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较多)。
(2)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本题续写时要注意句式、语言色彩和句子的连贯性。示例:书信里封存着鲜活的时代,书信里粘连着遥远的文化。
(3)解答本题的时候,需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或: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它既体现在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上,又体现在对我们精神的升华和对视野的拓展方面,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故答案为:(1)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其中23岁以下的占33%(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或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较多)。
(2)示例:书信里封存着鲜活的时代 书信里粘连着遥远的文化
(3)示例一: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 示例二: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它既体现在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上,又体现在对我们精神的升华和对视野的拓展方面,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及图(表)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题,理清题意;然后细读材料一,并认真观察材料二中的图表,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本题属于续写式仿写。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题,理清题意;然后细读本题,搞清其答题要求;最后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出自己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即可。
三、阅读理解
12.(2019九下·宁江模拟)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①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我们徜洋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②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品尝________(浸润 滋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③________我们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还能得到文化的熏陶(  )精神的洗礼。
(1)第①句中有一处错别字,应改为“   ”。
(2)第②句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   ”。
(3)“熏陶”中“熏”的读音是“   ”。
(4)第③句中横线上应填写的关联词语是“   ”
(5)文中括号处应该选择哪个标点符号更恰当?(  )
A.: B.、 C.; D.——
【答案】(1)徉
(2)浸润
(3)xūn
(4)假如
(5)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形辨析;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1)“徜洋”有误,应为“徜徉”。
(2)浸润,指液体慢慢渗透固体物质。滋润:使物体表面不干燥。从及物动词考虑,本题选“浸润”比较准确。
(3)熏,两拼音节,注意本题,x与韵母拼写时要去点。
(4)还能,是一种将来时刻某种状态的实现,所以句子前后是假设关系,应该填“假如”。
(5)文化的熏陶 、 精神的洗礼 ,这是两个并列关系的短语,中间用顿号即可。
故答案为:(1)徉;(2)浸润;(3)xūn;(4)假如;(5)B
【点评】(1)本题考查对错别字的辨析。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可疑词语。
(2)本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与辨析。分析近义词词义的分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因为只有找出近义词细微的差别,才能更好地将词语融入语境中。
(3)本题考查对常用字读音的辨析。先读一读词语,再确定汉字的声母、韵母、声调,注意jqx的拼写规则。
(4)本题考查对关联词的理解与运用。先分析句子前后之间的关系,再确定补充什么关联词。
(5)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辨析与运用。先分析词语间的关系,如果是解释说明,用破折号,如果是并列关系,用顿号。
13.学完本文后,某校九(2)班举行了“丰富的无言之美”主题活动,各小组以“诗词之美”和“雕塑之美”为主题展开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1)【诗词之美】
①根据诗歌内容,下面诗句空缺处应填入哪一个词语?为什么?
春风知别苦,不遣 青。(A.松枝 B.柳条)    
②为配合此次活动,班级计划举办一次古诗文朗诵大赛。明明同学想为大赛宣传写一副对联,现已完成上联,请你帮他补写出下联。
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
下联:   
(2)【雕塑之美】
下面是某小组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众所周知,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是断臂的。【甲】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端庄秀丽,体态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乙】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人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
①【甲】处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   ”与第一个“   ”调换位置。
②【乙】处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   ”后加“   ”。
【答案】(1)B;展想象感悟意境
(2)从;雕像;智慧;的感觉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意象;补写对联;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1)①根据“知别苦”可以看出这是两句送别诗。古人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②对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结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协。形式上,“读诗文”是动宾短语,“传承国学”是动宾短语,内容上要围绕“古诗文朗诵大赛”这个主题来。
(2)①【甲】这句话因为语序不当导致缺少主语,应把“雕像”和“从”调换位置句,②【乙】句缺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添加“的感觉”。
故答案为:(1)①B
“柳”和“留”谐音,常用“柳”来表示“留下来”的意思,以示挽留之意。
②展想象感悟意境
(2)从;雕像;智慧;的感觉
【点评】(1)①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②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广安市启动了“书法进校园”活动,力争到2020年,创建100所“书法教育示范学校”。活动要求各小学和初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各中小学校要选配具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在职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承担书法教学辅导工作。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将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2018年起,广安将于每年11月举行全市书法大赛。
(摘自《四川在线》)
【材料二】一项网络调查显示: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72.5%的受访者曾经有拿字帖练字的经历,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74.7%的受访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很重要。
(摘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书法是戴敏的第一项特长。她回忆,小学放暑假,天天呆在家里练字,开始也觉得苦,“但练着练着就练出感觉了,十分享受这过程”。戴敏练书法源于父亲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后来就渐渐爱上了书法,而老师也通常会在写得好的字上画圈,“每次看到自己字上的圈多了就会感到很开心”。对于依帆来说,少年时代的练字更多的是痛苦,“老师布置的练字作业每次都拖到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用笔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少,“也就剩下在商场刷卡签名时会写写字了,我身边许多人都这么认为”。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材料四】网友冰水椰子:我是教语文的,又兼着书法课,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好在一个学期上的书法课不多,几乎都用来上语文课了。
网友吞可吞:很喜欢书法教室和教室走廊陈列的名家作品。很羡慕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但总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上了初中,作业多了,就更没有时间练字了。
沙如(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到初中虽然学习压力加大了,但是练习书法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练书法,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
(摘自互联网)
14.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分条概述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意义。
15.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小学书法教育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
16.请用正楷字将下边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写简体字)。
【答案】14.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②提升一个人的形象气质③使人静心,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④发展特长,培养自信。
15.①对学习书法缺乏积极性②学校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师③中小学学习压力大,书法学习时间无法保证。
1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知识点】图表信息;新闻概括;活动设计;材料探究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要结合题干的具体要求进行梳理,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表达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重要问题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内容,然后根据相应的答题区间进行筛选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注意汉字的笔顺笔画,正楷字要求方正端庄,要一笔一画地去写。
14.从材料一的第一句话“为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可概括出对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汉字书写能力极有帮助。从材料二“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72.5%的受访者曾经有拿字帖练字的经历,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74.7%的受访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很重要”可看出多数人对练习书法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可提升一个人的形象气质等。从材料三“书法是戴敏的第一项特长”“但练着练着就练出感觉了,十分享受这过程”等概括出:书法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力。从材料四“但是练习书法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练书法,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可概括出静心,提高效率等。
15.题干要求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小学书法教育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从“活动要求各小学和初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各中小学校要选配具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在职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承担书法教学辅导工作”,可以看出书法课普及性不够,有资质的专业教师紧缺。从对于依帆来说,少年时代的练字更多的是痛苦,“老师布置的练字作业每次都拖到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用笔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少,“也就剩下在商场刷卡签名时会写写字了,我身边许多人都这么认为”。这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书法的积极性不高。从“但总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上了初中,作业多了,就更没有时间练字了”,看出学业压力大,挤压了学生的学习书法的时间。
16.注意用规范的简化字写。“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个句子中重点是写对“霜”“愁”“眠”,包括笔顺笔画,这样写起来才好看。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 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17.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含标点限40个字内)
18.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我们的意义。(含标点限120个字内)
19.作者在文章说到:“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答案】17.告诉我们用诗歌书写内心,用行动去改变,去重温古典诗词,增强文化自信。
18.古典诗词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使我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让人得到心灵的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19.观点:阅读古典诗词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让人感到精神充实)。
举自身例子:有一次我考差了,心情特别低落,无意中读到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鼓足了信心,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念,重新鼓起勇气面对前路的困难,因此诗词鼓舞了我前进,给予我精神上的动力!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 文章第⑧段“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可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经典传统文化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要坚定信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
故答案为: 告诉我们用诗歌书写内心,用行动去改变,去重温古典诗词,增强文化自信。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依据 “且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可知“焦躁、困惑时给予平静与慰藉。
依据“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那些脍炙 人口的诗句成为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一致的审美方式”可知“形成个体诗心的灵感、一致的审美方式”。
依据“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可知“从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依据 “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可知“这是民族文化自信力的表现、来源”。根据分析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古典诗词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使我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让人得到心灵的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19.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 依据“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敞,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观点要明确,逻辑要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观点:阅读古典诗词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让人感到精神充实)。
举自身例子:有一次我考差了,心情特别低落,无意中读到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鼓足了信心,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念,重新鼓起勇气面对前路的困难,因此诗词鼓舞了我前进,给予我精神上的动力!
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22.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3.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答案】20.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①段首句。
21.②段和④段的内容与①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②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22.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23.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议论文论点的提出常常在文中的四个地方:文章的标题、开头的语段、结尾的语段或归纳各分论点,总结出中心论点。
⑵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解答时从语段的内容出发,依据语段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做出解答即可。
⑶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⑷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20.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依据 “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这句就是文章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①段首句。
21.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从内容上看 ,第②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④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 两段之间是层层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故答案为: ②段和④段的内容与①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②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22.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文章 举了《诗经》和《爱莲说》的事例 ,使用了举例论证 ,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观点,使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 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23.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 第③段论述的观点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分析画线句子特点,按照“诗句+的+作者”的句式仿写。
故答案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