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4.13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推敲(qiāo) 藻饰(zǎo) 诘难(jié) 咬文嚼字(jué)
B.矫揉造作(jiāo) 睾肾(gāo) 证(chǎn) 狂妄自大(wàng)
C.统筹(chóu) 狡黠(xiá) 提倡(chàng) 吹毛求疵(zī)
D.滞碍(zhì) 伦理(lún) 要诀(jué) 豁然贯通(huò)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咬文嚼字(jiáo);
B 矫揉造作(jiǎo);
C吹毛求疵(cī)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重点字的读音积累,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B.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C.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D.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BC没有错别字。D“劝戒”应为“劝诫”。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字形积累。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3.下列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一连做了五六张试卷后,终于把令人头疼的电路题完全弄懂的她连连感慨:“果然,开卷有益。”
B.越是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越是喜欢高谈阔论。
C.与人相处,不能吹毛求疵,而且指出别人的缺点也要讲方式、看场合。
D.读书如果只是寻章摘句,而不能深入书中研究义理,是无法得其精神要旨的。
【答案】A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A.“开卷有益”指读书有好处。这里属于望文生义。B高谈阔论: 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这里使用正确。C吹毛求疵: 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这里使用正确。D寻章摘句: 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段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成为江河卫士。
B.随着自贡彩灯产业的壮大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也遇到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C.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D.中国高铁成功投入运营并获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没有语病。
B项,主语残缺,可以将“随着”删除;
C项,一面对两面,“保护得好”和“损失的大小”不对应,“好”后加上“坏”;
D项,句式杂糅,“关键在于……”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杂糅,可将“关键在于”删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病句成因和病句类型的相关知识,这是完成词类题目的基础。其次,要学会运用所掌握的语法知识解决平时阅读和写作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不断提高病句辨析能力。
5.下列复句关系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A.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B.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C.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D.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答案】D
【知识点】并列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不求甚解;谈读书
【解析】【分析】例句的关联词是“不是……而是……”,是并列复句。D项的关联词是“也”,也是并列复句。A项的关联词是“由于”,是因果复句。B项的关联词是“虽然……但是……”,是转折复句。C项的关联词是“如果”,是假设复句。
故答案为:D
【点评】复句分为偏正复句和联合复句,联合复句包含并列、递进、连贯、选择等四种关系;偏正复句包含因果、条件等等。
6.指出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①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③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答案】比喻论证;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举例论证
【知识点】不求甚解;谈读书;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分析。依据课文内容可知,①比喻论证 ②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③举例论证。
【点评】考查论证方法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7.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木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C、D三项中的“不求甚解”指只需观其大意的读书方法;B项中的“不求甚解”指不求深刻理解的学习态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8.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回顾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数不清的杰出人物,他们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将自己最重要的精神力量,都凝聚在自己的作品中,为人类的精神史建造了一座又一座辉煌的宫殿。
②凡是走进这宫殿,一件件认真观赏这精神产品的人,必然被这光辉映照,会在这光辉中获得光明与力量。
③读优秀的书,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广阔、深邃、博大。
④这宫殿与物质的宫殿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其中的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僵死的存在,而是在时间的大幕中,永不休止地散发着精神的光辉。
⑤因为优秀的书,不仅是知识的结晶,更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结晶,是人类精神的花朵与果实。
A.③⑤①④② B.③⑤①②④ C.①②④⑤③ D.①④②③⑤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从“因为”“凡是”“这”等词语,可以判断该语段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内在逻辑排列的。然后,认真研读第①~⑤句的内容,找出中心句或概括性句子。第③句概括地写出了读书的好处,因此可以确定其为首句。第⑤句的“因为”一词,与第③句中的“精神世界变得广阔、深邃、博大”衔接紧密。第①句的内容是对第⑤句的阐述,第④句的“这宫殿”又与第①句句尾“一座辉煌的宫殿”紧密衔接。故顺序为:③⑤①④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9.阅读下面的语段,将其补充完整,要求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久雨不晴,人们管它叫“霪雨”;久旱而雨,人们管它叫“甘霖”。它或为丝丝小雨,温柔连绵;或为滂沱大雨,快疾迅猛。
“两三点雨山前”,勾勒了雨的零落稀疏;“天街小雨润如酥”,描绘了雨的温柔润泽;“清明时节雨纷纷”, ;“白雨跳珠乱入船”,表现了雨的欢快活泼;“夜阑卧听风吹雨”, ;“身世浮沉雨打萍”,慨叹了雨的肆虐无情……
翻开诗文卷著,处处看得雨景,听得雨声,品得雨味,赏得雨情。雨,不就是一首首纯情的诗吗?
【答案】描写了雨的绵密繁多;传达了雨的猛烈急切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不求甚解;谈读书
【解析】【分析】所填内容应是对诗句所描写的雨的特点的概括,要抓住“雨纷纷”“风吹雨”来分析其特点。
故答案为:描写了雨的绵密繁多;传达了雨的猛烈急切。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品味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并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此类题目在做答中要注意,首先要理解诗词大意,然后要到诗句中寻找描写对象及明显的语言标志。
二、语言表达
10.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请自选话题,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抒情性文字,展示你的读书成果。(不少于50字)
【答案】示例:在优美的散文中,我看到了华美的文字在跳舞狂欢;在《朝花夕拾》里,我理解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发自肺腑的深厚感情;在古体诗中,我听到了诗词格律打起的铿锵有力的节拍。
【知识点】语言连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排比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成果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语言方面的,可以是表现手法方面的,可以是精神方面的等,因此解答是根据平时对文章内容、人物、语言、写法感悟的基础上写自己的读书成果,注意要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要符合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 示例:在优美的散文中,我看到了华美的文字在跳舞狂欢;在《朝花夕拾》里,我理解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发自肺腑的深厚感情;在古体诗中,我听到了诗词格律打起的铿锵有力的节拍。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在平时阅读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11.【语言与思维·思维提升】谜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其通俗的形式为人们喜闻乐见。你天天都使用的筷子,常常让人们联想到夫妻、兄弟、姐妹、朋友和伙伴等。你能结合上述提示以筷子为谜底创作一条谜语吗?当然,有创新更好。
( 打一厨房用具)
【答案】示例一:哥俩一样高,吃饭少不了。示例二:伙伴两个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 示例三:身体细长,姐妹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示例四:夫妻形影不离,一到吃饭就吵嘴。
【知识点】谜语
【解析】【分析】根据筷子都是一对、两个一样长、必须成双使用、经常出入厨房等特点编写谜语,注意语言要通俗,要易读,好记。如:伙伴两个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
故答案为: 1、示例一:哥俩一样高,吃饭少不了。
示例二:伙伴两个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
示例三:身体细长,姐妹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
示例四:夫妻形影不离,一到吃饭就吵嘴。
【点评】本题考查制作谜的能力。 制作谜面关键是要分析掌握谜面的外形、功用、颜色、质地等特点,然后再选取最后特征的方面制作谜面,注意语言要通俗,最好使用对偶、排比的手法。
12.学校准备开展以“我读书,我思考”为主题的活动,请你跃参加。
(1)【文化传承。文化积累】活动一:定方向
选书目
“主题活动”启动前,图书馆已全天候开放。面对众多的书籍,你将选择哪一位作家的作品?
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作家: 作品:
(2)【策略方法·实践策略】活动二:有步骤深探究
选定书目后,你向老师咨询。老师建议你深入了解该作家及其作品,并写出研究步骤,完成研究任务。你的研究步骤是:
(3)【策略方法·实践策略】活动三:精阅读美汇报
经过几周的精读,你的研究任务完成了。在读书汇报会上,你将展示你的研究成果。你的展示如下:
【答案】(1)示例:冰心;《繁星》《春水》
(2)示例:步骤一:上网搜索与《繁星》《春水》有关的作品,精心研读,并写读书笔记。步骤二:多角度分析,与同学讨论后写出自己的收获。
(3)示例:大家好!我选的书目是《繁星》《春水》。通过研读,我认为,《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谢谢大家!
【知识点】活动设计;主题活动;语言得体;作家作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作家及其作品即可。如:冰心 《繁星》《春水》(冰心的诗集)
⑵首先要读,读《繁星》《春水》、读冰心资料,了解《繁星》《春水》内容、主旨、艺术特色等,对感兴趣的地方,要写读书笔记。然后要分析,可从作品内容、主旨、人物、语言、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必要时要和同学讨论、查评论资料等,然后把研究成果写成书面材料,准备汇报。
⑶从作品内容、主旨、人物、语言、表现手法等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展示即可,注意语言要得体、连贯,开头要有礼貌性的问候语,结尾要有表达感谢的语言。
故答案为:⑴示例:冰心 《繁星》《春水》
⑵ 1、示例:步骤一:上网搜索与《繁星》《春水》有关的作品,精心研读,并写读书笔记。步骤二:多角度分析,与同学讨论后写出自己的收获。
⑶ 、示例:大家好!我选的书目是《繁星》《春水》。通过研读,我认为,《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谢谢大家!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本题考查设计研究步骤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设计的活动步骤要切实可行,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⑶本题考查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展示研究成果能从一个方面展示即可,而语言表达则要在平时下功夫,要连贯、得体。
三、阅读理解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__________
朱万疆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断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中走向宁静,从浅陋中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着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索。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图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__A___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__B__《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④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___C____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⑤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__D__经典蕴舍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只是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章第②段中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简要回答。
(4)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答案】(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A
(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5)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中心论点;补充论据;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第①段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引用林语堂的名言说明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进而谈到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最后总结品读经典的好处: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第②段论述什么是经典。第③④两段从两个方面论述读经典的好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因此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题目要求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据此拟题即可。
(2)A引用林语堂的名言说明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而不是证明品读经典的好处。故不能作为证明本文论点的事实论据。BCD正确。
(3)文章第②段在提出“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这个观点后,然后举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为例,说明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据此可知作者说的“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意思就是: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结合这段话的论证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提出本文的一个分论点: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然后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观点。
(5)结合第②③④⑤段的内容分析,第②段论述什么是经典,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第③段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④段论证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第⑤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而且A处有又如一词,说明前面还举了一个例子。故应放在A合适。
故答案为:(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 A
(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5) 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2)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往往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等作用,答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3)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5)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14.阅读选文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 冕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中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身上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身上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身上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有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丧失”的是除了现实世界之外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世界。
B.“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这句话在文中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在第⑤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呼应开头的结尾,这句话可写为: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D.“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这句话中“极大可能”应该删去,删去后结论更明确、具体,更令人信服。
(2)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案】(1)D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读书使人向善避恶(或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
【知识点】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道理论证
【解析】【分析】(1)D “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这句话中“极大可能”不能删去,删去后语言就不准确,与事实不符。与书结缘的人说不定是一个书商呢!有些书商只是关注利益,谈不上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
(2)这句话引用笛卡尔、雨果的名言,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这两句名言说明读好书能给人以有益的影响或读书使人向善避恶(或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读书使人向善避恶(或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
【点评】⑴本题考查阅读议论文多方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然后再此基础上梳理论证的过程,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比对,从而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⑵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时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书万卷始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手上拿着书本。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本好过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得是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是不去读书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余暇不去利用,实在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余暇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使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去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解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增加,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爱管了。
(选自季羡林主编《百年美文》,有删改)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2)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
一是 ;二是 ;三是 。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4)第⑤段中划线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案】(1)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2)没有明窗净几(或:地方不好);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3)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如:文章通过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英国人利用余暇读书的事例,与那些找借口不读书的人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4)“织入”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1)本文第⑤段明确表达了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据此可概括出本文的观点是: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2)结合文章第③段有关语句概括, 从“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可以概括出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是:没有明窗净几(或:地方不好);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
(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②段举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的事例,第⑥⑦段举英国人利用余暇读书的事例,与第③④段那些找借口不读书的人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4) “织入” ,把切面连接到其它的应用程序类型或者对象上,并创建一个被通知的对象,这样的行为叫做织入。 结合语境封信,这里的织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我们生活之中,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故答案为:⑴ 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⑵没有明窗净几(或:地方不好) 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 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⑶ 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如:文章通过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英国人利用余暇读书的事例,与那些找借口不读书的人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⑷ “织入”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⑵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⑶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所论证的内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该段的中心句。
⑷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能力。被考查的词都比较常见,这类题目在于考查对词语(含成语)的辨识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
16.阅读培根的《谈读书》,回答问题。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由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2)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分析文中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谈谈其作用。
(4)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什么观点?作者采用哪种方法阐述了这一观点?
【答案】(1)作者是从三个方面谈读书的,先论述读书的不同目的,接着论述读书的几种方法,最后论述读书可以塑造性格、弥补精神缺陷等。
(2)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如果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3)运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这样写,说理含蓄而通俗易懂。
(4)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方法:作者采用归纳法,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再加以归纳。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谈读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认真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再仔细阅读每层内容,并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层意。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因此,作者是从三个方面谈读书的,先论述读书的不同目的,接着论述读书的几种方法,最后论述读书可以塑造性格、弥补精神缺陷等。
(2)作者论述读书的重要,认为读书可以怡情、傅彩和长才,还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这是从读书的作用和目的这方面说的。但由于受到时代和个人的局限,书上的内容并不一定完全正确,即便是完全正确,但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照抄照搬书上的内容,就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3)解答此题,学生要有有关论证方法及作用的知识储备,答题时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这句话作者把“天生才干”比作“自然花草”,把“读书”比作“修剪移接”因此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读书可以弥补天然的不足,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分析这句话的内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明智、灵秀、周密、深刻、庄重、善辩”这样的性格让人羡慕,也是很多人所追求的,但确是可以通过读书能实现的。因此,它表达的观点是: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这句话,作者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然后从此中归纳出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故答案为:⑴作者是从三个方面谈读书的,先论述读书的不同目的,接着论述读书的几种方法,最后论述读书可以塑造性格、弥补精神缺陷等。⑵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如果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⑶运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这样写,说理含蓄而通俗易懂。⑷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方法:作者采用归纳法,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再加以归纳。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然后分析题干,再回到原文,锁定答题范围,抓住关键性信息,可以用文中语句解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提炼。
(2)本题考查理解议论文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结合有关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
(3)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然后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4)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论点及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取句子所表达的观点,然后再分析其所用的论证方法。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4.13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推敲(qiāo) 藻饰(zǎo) 诘难(jié) 咬文嚼字(jué)
B.矫揉造作(jiāo) 睾肾(gāo) 证(chǎn) 狂妄自大(wàng)
C.统筹(chóu) 狡黠(xiá) 提倡(chàng) 吹毛求疵(zī)
D.滞碍(zhì) 伦理(lún) 要诀(jué) 豁然贯通(huò)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B.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C.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D.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3.下列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一连做了五六张试卷后,终于把令人头疼的电路题完全弄懂的她连连感慨:“果然,开卷有益。”
B.越是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越是喜欢高谈阔论。
C.与人相处,不能吹毛求疵,而且指出别人的缺点也要讲方式、看场合。
D.读书如果只是寻章摘句,而不能深入书中研究义理,是无法得其精神要旨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成为江河卫士。
B.随着自贡彩灯产业的壮大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也遇到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C.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D.中国高铁成功投入运营并获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5.下列复句关系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A.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B.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C.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D.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6.指出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①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③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7.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木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8.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回顾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数不清的杰出人物,他们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将自己最重要的精神力量,都凝聚在自己的作品中,为人类的精神史建造了一座又一座辉煌的宫殿。
②凡是走进这宫殿,一件件认真观赏这精神产品的人,必然被这光辉映照,会在这光辉中获得光明与力量。
③读优秀的书,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广阔、深邃、博大。
④这宫殿与物质的宫殿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其中的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僵死的存在,而是在时间的大幕中,永不休止地散发着精神的光辉。
⑤因为优秀的书,不仅是知识的结晶,更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结晶,是人类精神的花朵与果实。
A.③⑤①④② B.③⑤①②④ C.①②④⑤③ D.①④②③⑤
9.阅读下面的语段,将其补充完整,要求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久雨不晴,人们管它叫“霪雨”;久旱而雨,人们管它叫“甘霖”。它或为丝丝小雨,温柔连绵;或为滂沱大雨,快疾迅猛。
“两三点雨山前”,勾勒了雨的零落稀疏;“天街小雨润如酥”,描绘了雨的温柔润泽;“清明时节雨纷纷”, ;“白雨跳珠乱入船”,表现了雨的欢快活泼;“夜阑卧听风吹雨”, ;“身世浮沉雨打萍”,慨叹了雨的肆虐无情……
翻开诗文卷著,处处看得雨景,听得雨声,品得雨味,赏得雨情。雨,不就是一首首纯情的诗吗?
二、语言表达
10.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请自选话题,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抒情性文字,展示你的读书成果。(不少于50字)
11.【语言与思维·思维提升】谜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其通俗的形式为人们喜闻乐见。你天天都使用的筷子,常常让人们联想到夫妻、兄弟、姐妹、朋友和伙伴等。你能结合上述提示以筷子为谜底创作一条谜语吗?当然,有创新更好。
( 打一厨房用具)
12.学校准备开展以“我读书,我思考”为主题的活动,请你跃参加。
(1)【文化传承。文化积累】活动一:定方向
选书目
“主题活动”启动前,图书馆已全天候开放。面对众多的书籍,你将选择哪一位作家的作品?
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作家: 作品:
(2)【策略方法·实践策略】活动二:有步骤深探究
选定书目后,你向老师咨询。老师建议你深入了解该作家及其作品,并写出研究步骤,完成研究任务。你的研究步骤是:
(3)【策略方法·实践策略】活动三:精阅读美汇报
经过几周的精读,你的研究任务完成了。在读书汇报会上,你将展示你的研究成果。你的展示如下:
三、阅读理解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__________
朱万疆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断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中走向宁静,从浅陋中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着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索。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图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__A___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__B__《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④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___C____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⑤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__D__经典蕴舍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只是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章第②段中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简要回答。
(4)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4.阅读选文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 冕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中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身上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身上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身上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有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丧失”的是除了现实世界之外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世界。
B.“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这句话在文中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在第⑤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呼应开头的结尾,这句话可写为: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D.“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这句话中“极大可能”应该删去,删去后结论更明确、具体,更令人信服。
(2)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时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书万卷始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手上拿着书本。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本好过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得是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是不去读书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余暇不去利用,实在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余暇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使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去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解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增加,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爱管了。
(选自季羡林主编《百年美文》,有删改)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2)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
一是 ;二是 ;三是 。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4)第⑤段中划线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16.阅读培根的《谈读书》,回答问题。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由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2)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分析文中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谈谈其作用。
(4)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什么观点?作者采用哪种方法阐述了这一观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咬文嚼字(jiáo);
B 矫揉造作(jiǎo);
C吹毛求疵(cī)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重点字的读音积累,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BC没有错别字。D“劝戒”应为“劝诫”。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字形积累。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3.【答案】A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A.“开卷有益”指读书有好处。这里属于望文生义。B高谈阔论: 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这里使用正确。C吹毛求疵: 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这里使用正确。D寻章摘句: 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段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没有语病。
B项,主语残缺,可以将“随着”删除;
C项,一面对两面,“保护得好”和“损失的大小”不对应,“好”后加上“坏”;
D项,句式杂糅,“关键在于……”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杂糅,可将“关键在于”删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病句成因和病句类型的相关知识,这是完成词类题目的基础。其次,要学会运用所掌握的语法知识解决平时阅读和写作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不断提高病句辨析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并列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不求甚解;谈读书
【解析】【分析】例句的关联词是“不是……而是……”,是并列复句。D项的关联词是“也”,也是并列复句。A项的关联词是“由于”,是因果复句。B项的关联词是“虽然……但是……”,是转折复句。C项的关联词是“如果”,是假设复句。
故答案为:D
【点评】复句分为偏正复句和联合复句,联合复句包含并列、递进、连贯、选择等四种关系;偏正复句包含因果、条件等等。
6.【答案】比喻论证;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举例论证
【知识点】不求甚解;谈读书;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分析。依据课文内容可知,①比喻论证 ②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③举例论证。
【点评】考查论证方法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C、D三项中的“不求甚解”指只需观其大意的读书方法;B项中的“不求甚解”指不求深刻理解的学习态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8.【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从“因为”“凡是”“这”等词语,可以判断该语段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内在逻辑排列的。然后,认真研读第①~⑤句的内容,找出中心句或概括性句子。第③句概括地写出了读书的好处,因此可以确定其为首句。第⑤句的“因为”一词,与第③句中的“精神世界变得广阔、深邃、博大”衔接紧密。第①句的内容是对第⑤句的阐述,第④句的“这宫殿”又与第①句句尾“一座辉煌的宫殿”紧密衔接。故顺序为:③⑤①④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9.【答案】描写了雨的绵密繁多;传达了雨的猛烈急切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不求甚解;谈读书
【解析】【分析】所填内容应是对诗句所描写的雨的特点的概括,要抓住“雨纷纷”“风吹雨”来分析其特点。
故答案为:描写了雨的绵密繁多;传达了雨的猛烈急切。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品味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并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此类题目在做答中要注意,首先要理解诗词大意,然后要到诗句中寻找描写对象及明显的语言标志。
10.【答案】示例:在优美的散文中,我看到了华美的文字在跳舞狂欢;在《朝花夕拾》里,我理解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发自肺腑的深厚感情;在古体诗中,我听到了诗词格律打起的铿锵有力的节拍。
【知识点】语言连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排比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成果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语言方面的,可以是表现手法方面的,可以是精神方面的等,因此解答是根据平时对文章内容、人物、语言、写法感悟的基础上写自己的读书成果,注意要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要符合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 示例:在优美的散文中,我看到了华美的文字在跳舞狂欢;在《朝花夕拾》里,我理解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发自肺腑的深厚感情;在古体诗中,我听到了诗词格律打起的铿锵有力的节拍。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在平时阅读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11.【答案】示例一:哥俩一样高,吃饭少不了。示例二:伙伴两个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 示例三:身体细长,姐妹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示例四:夫妻形影不离,一到吃饭就吵嘴。
【知识点】谜语
【解析】【分析】根据筷子都是一对、两个一样长、必须成双使用、经常出入厨房等特点编写谜语,注意语言要通俗,要易读,好记。如:伙伴两个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
故答案为: 1、示例一:哥俩一样高,吃饭少不了。
示例二:伙伴两个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
示例三:身体细长,姐妹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
示例四:夫妻形影不离,一到吃饭就吵嘴。
【点评】本题考查制作谜的能力。 制作谜面关键是要分析掌握谜面的外形、功用、颜色、质地等特点,然后再选取最后特征的方面制作谜面,注意语言要通俗,最好使用对偶、排比的手法。
12.【答案】(1)示例:冰心;《繁星》《春水》
(2)示例:步骤一:上网搜索与《繁星》《春水》有关的作品,精心研读,并写读书笔记。步骤二:多角度分析,与同学讨论后写出自己的收获。
(3)示例:大家好!我选的书目是《繁星》《春水》。通过研读,我认为,《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谢谢大家!
【知识点】活动设计;主题活动;语言得体;作家作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作家及其作品即可。如:冰心 《繁星》《春水》(冰心的诗集)
⑵首先要读,读《繁星》《春水》、读冰心资料,了解《繁星》《春水》内容、主旨、艺术特色等,对感兴趣的地方,要写读书笔记。然后要分析,可从作品内容、主旨、人物、语言、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必要时要和同学讨论、查评论资料等,然后把研究成果写成书面材料,准备汇报。
⑶从作品内容、主旨、人物、语言、表现手法等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展示即可,注意语言要得体、连贯,开头要有礼貌性的问候语,结尾要有表达感谢的语言。
故答案为:⑴示例:冰心 《繁星》《春水》
⑵ 1、示例:步骤一:上网搜索与《繁星》《春水》有关的作品,精心研读,并写读书笔记。步骤二:多角度分析,与同学讨论后写出自己的收获。
⑶ 、示例:大家好!我选的书目是《繁星》《春水》。通过研读,我认为,《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谢谢大家!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本题考查设计研究步骤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设计的活动步骤要切实可行,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⑶本题考查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展示研究成果能从一个方面展示即可,而语言表达则要在平时下功夫,要连贯、得体。
13.【答案】(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A
(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5)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中心论点;补充论据;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第①段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引用林语堂的名言说明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进而谈到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最后总结品读经典的好处: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第②段论述什么是经典。第③④两段从两个方面论述读经典的好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因此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题目要求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据此拟题即可。
(2)A引用林语堂的名言说明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而不是证明品读经典的好处。故不能作为证明本文论点的事实论据。BCD正确。
(3)文章第②段在提出“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这个观点后,然后举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为例,说明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据此可知作者说的“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意思就是: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结合这段话的论证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提出本文的一个分论点: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然后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观点。
(5)结合第②③④⑤段的内容分析,第②段论述什么是经典,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第③段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④段论证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第⑤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而且A处有又如一词,说明前面还举了一个例子。故应放在A合适。
故答案为:(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 A
(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5) 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2)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往往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等作用,答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3)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5)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14.【答案】(1)D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读书使人向善避恶(或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
【知识点】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道理论证
【解析】【分析】(1)D “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这句话中“极大可能”不能删去,删去后语言就不准确,与事实不符。与书结缘的人说不定是一个书商呢!有些书商只是关注利益,谈不上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
(2)这句话引用笛卡尔、雨果的名言,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这两句名言说明读好书能给人以有益的影响或读书使人向善避恶(或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读书使人向善避恶(或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
【点评】⑴本题考查阅读议论文多方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然后再此基础上梳理论证的过程,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比对,从而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⑵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15.【答案】(1)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2)没有明窗净几(或:地方不好);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3)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如:文章通过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英国人利用余暇读书的事例,与那些找借口不读书的人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4)“织入”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1)本文第⑤段明确表达了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据此可概括出本文的观点是: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2)结合文章第③段有关语句概括, 从“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可以概括出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是:没有明窗净几(或:地方不好);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
(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②段举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的事例,第⑥⑦段举英国人利用余暇读书的事例,与第③④段那些找借口不读书的人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4) “织入” ,把切面连接到其它的应用程序类型或者对象上,并创建一个被通知的对象,这样的行为叫做织入。 结合语境封信,这里的织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我们生活之中,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故答案为:⑴ 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⑵没有明窗净几(或:地方不好) 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 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⑶ 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如:文章通过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英国人利用余暇读书的事例,与那些找借口不读书的人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⑷ “织入”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⑵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⑶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所论证的内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该段的中心句。
⑷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能力。被考查的词都比较常见,这类题目在于考查对词语(含成语)的辨识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
16.【答案】(1)作者是从三个方面谈读书的,先论述读书的不同目的,接着论述读书的几种方法,最后论述读书可以塑造性格、弥补精神缺陷等。
(2)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如果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3)运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这样写,说理含蓄而通俗易懂。
(4)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方法:作者采用归纳法,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再加以归纳。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谈读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认真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再仔细阅读每层内容,并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层意。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因此,作者是从三个方面谈读书的,先论述读书的不同目的,接着论述读书的几种方法,最后论述读书可以塑造性格、弥补精神缺陷等。
(2)作者论述读书的重要,认为读书可以怡情、傅彩和长才,还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这是从读书的作用和目的这方面说的。但由于受到时代和个人的局限,书上的内容并不一定完全正确,即便是完全正确,但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照抄照搬书上的内容,就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3)解答此题,学生要有有关论证方法及作用的知识储备,答题时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这句话作者把“天生才干”比作“自然花草”,把“读书”比作“修剪移接”因此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读书可以弥补天然的不足,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分析这句话的内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明智、灵秀、周密、深刻、庄重、善辩”这样的性格让人羡慕,也是很多人所追求的,但确是可以通过读书能实现的。因此,它表达的观点是: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这句话,作者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然后从此中归纳出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故答案为:⑴作者是从三个方面谈读书的,先论述读书的不同目的,接着论述读书的几种方法,最后论述读书可以塑造性格、弥补精神缺陷等。⑵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如果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⑶运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这样写,说理含蓄而通俗易懂。⑷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方法:作者采用归纳法,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再加以归纳。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然后分析题干,再回到原文,锁定答题范围,抓住关键性信息,可以用文中语句解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提炼。
(2)本题考查理解议论文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结合有关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
(3)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然后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4)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论点及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取句子所表达的观点,然后再分析其所用的论证方法。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