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期半期考试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用2B铅笔在对应的题号涂黑答案。主观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 选择题 (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所示的内容是金文(铜器铭文)的“宗”字,从字形上分析,上面的宝盖是屋宇之形,“示”则是神主的象征。故《说文解字》云:“宗,尊祖庙也。”据此推断,周朝宗法制的重要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等级结构层次分明
C.君权神授的色彩浓厚 D.王权神权开始分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广,新开垦的土地面积增加,各国开始用尺来说明面积单位,并通过统一度量衡来保障税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统一度量衡促进土地私有化 B.争夺土地是统一度量衡的主要目的
C.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制度变革 D.铁器牛耕的推广直接引起各国变法
3.下图分别为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和秦朝的阳陵虎符,这两件文物( )
杜虎符铭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点燃烽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殴(也)。 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A.表明了调兵方式的严重弊端 B.说明地方将领无任何用兵权
C.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延续发展 D.凸显了秦朝太尉的军事权力
4.元封元年(前110年),桑弘羊出任大司农后,又奏请汉武帝批准,大力推行纳粟拜爵、补官及其赎罪政策。之后又进一步扩大了纳粟补官的范围,不再限于官吏,普通百姓也允许买官。这( )
A.提高了国家的管理效能 B.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不公 D.缓解了贫富异刑的现状
5.南北朝时期,崔、卢、王、谢子弟,胎毛未干,“已拜列侯”;未离襁褓,已被“冠带”。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B.中央威望受到冲击
C.出身决定行政能力 D.官员素质普遍下降
6.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7.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参与朝政决策。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 )
A.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 B.反映中枢大权逐渐向内廷转移
C.说明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D.导致唐朝政治黑暗和朝政混乱
8.“允九”乘法表在先秦典籍如《管子》《荀子》与《战国策》中偶有提及,更多的记载频见于两汉文献。下图为湘西里耶出土的载有乘法口诀的秦简。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
湘西里耶秦简“乘法口诀”表(残片局部)
数学成就已经领先世界 B.社会经济活动有所发展
C. 中国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D.文化繁荣推动社会进步图
9.论及宋朝政治制度,钱穆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央集权”的是( )
A.设三衙掌握禁军的统兵权 B.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C.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 D.设枢密院专掌全国军政
10.元朝在边疆地区既因俗设“土官”,又通过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括户,设立驿站。比较固定地征税,强制征调土官土兵等。这反映出元朝( )
A.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B.在边疆地区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
C.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 D.边疆政策保障了蒙古贵族的利益
11.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平原曾修郑国渠、漕渠等水利工程,据《史记》记载:“(关中)膏壤沃野千里”。然而宋以来关中平原鲜有新修灌渠,原有灌渠也多荒废无用。该变化反映了( )
A.黄河流域灾害频发破坏性较大 B.统治者重视程度决定关中的发展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小农经济 D.经济格局的变动影响了区域发展
12.宋代.土地买卖契约的基本格式趋向成熟规范.以下是其中的一份。据此可推知宋代( )
都方伯淳奉母亲指零(令),将自己标帐内大坞县字号十号夏(下)山二亩。复(下)地五号计五步……并地内一应等物尽行出断卖与李思登仕名下,面议价钱……其钱当日交收足讫,契后别不立领,只此随契交足讫。……今恳人心无信,立此卖契为照。 成淳三年三月十二日
A.租佃风气盛行 B.土地流转频繁 C.商品经济繁荣 D.社会缺乏诚信
13.北宋时,参知政事薛居正奉命监修《五代史》时指出,梁末帝未能识别奸伪,缺少能臣善吏辅佐,是导致国家灭亡的重大因素。范祖禹在编修《唐鉴》时,深刻评论唐代三百年间的治乱兴衰,在当时和后代都受到很高的评价。这表明,北宋史家( )
A.以强烈的忧患意识积极编修当朝史 B.受社会政局影响调整史学思想
C.以理学思想指导官方史书的编写 D.具有以史为鉴、以史资治的修史观
14.如表是不同学者对于明朝亡国原因的历史分析。他们均认为其重要原因是( )
记载 出处
(崇祯)以宫中内帑(皇室财富),视为千年必不可拔之基;祖宗所贻,不可分毫取用。致使九边军士数年无饷,体无完衣。 张岱《石匮书后集》
庄烈(崇祯)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则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 全祖望《明庄烈帝论》
明之亡实亡于内忧而非亡于外患……最显而易见……是(崇祯)在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中举棋不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A.财政困难影响了军力 B.内忧外患引发农民起义
C.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 D.经济退步激化各种矛盾
15.如表为元明清黄帝陵祭对比一览表,该表可以用来证明( )
朝代 统治时间(年) 祭祀次数 频次
元 98 0 /
明 276 14 19.7
清 268 30 8.9
A.民族文化认同决定了王朝的兴衰 B.民族矛盾是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王朝的长短取决于民族文化政策 D.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
16.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B.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现
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D.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第Ⅱ卷 非选择题 (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17题22分,18题16分,19题14分,共52分)
17.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实行的区域划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期,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所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州部。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辖区内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经两晋南北朝而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1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唐中前期的“市”能否设立,由国家规定;在“市”内,物价的确定、交换的具体位置、交换的时间等都要遵从国家的安排。唐代对市场的管理主要采取由“市令”专管或以其他官员兼职掌控,严格规范各级市场空间及市场交换行为的模式,其最重要的就是由市场官员直接管理交换的各个环节,其职事前后似乎都在表现出国家至上的特点。
——摘编自吴晓亮《唐宋国家市场管理模式变化研究》
材料二 宋代国家的市场观发生变化,使唐代以来通过“商税”以增加国家收入的意识在宋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在现实中,一方面国家下放对具体交换场所的管理权,将琐细事务交予牙人、小吏;另一方面,则是加强税收机构的完善,从另一个角度实现对市场的有效管理。
——摘编自吴晓亮《唐宋国家市场管理模式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市场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相比唐代,宋代市场管理方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8分)
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6分)
高一历史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从字形上分析,上面的宝盖是屋宇之形,‘示’则是神主的象征。故《说文解字》云:‘宗,尊祖庙也。’ ” 可知,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宗法制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而父系家长制实际上是通过氏族内部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的,A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出宗法制的重要特点是等级结构层次分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周朝宗法制的重要特点是君权神授的色彩浓厚,排除C项;根据材料“ ‘示’则是神主的象征。”并结合所学可知,早期政治制度具有神权色彩,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广,新开垦的土地面积增加,各国开始用尺来说明面积单位,并通过统一度量衡来保障税收。”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各国通过统一度量衡来保障税收,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制度变革,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私有化的内容,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税收,进而巩固统治,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铁器牛耕的推广直接引起各国变法”,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这两枚虎符反映了秦国和秦朝的军队的调度都要经过最高统治者,因此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延续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从秦国到秦朝调兵方式的延续,没体现出其弊端,排除A项;根据“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可知地方将领可以调动五十人以下的部队,并不是没有任何权力,排除B项;两枚虎符都没有涉及太尉的权力,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大力推行纳粟拜爵、补官及其赎罪政策,且不断扩大纳粟补官的范围,这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不公,C项正确;纳粟拜爵、补官及其赎罪政策,使得官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法提高国家的管理效能,排除A项;纳粟拜爵、补官及其赎罪政策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纳粟拜爵、补官及其赎罪政策会进一步加剧贫富异刑的现状,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题干所给材料“崔、卢、王、谢子弟,胎毛未干,‘已拜列侯’;未离襁褓,已被‘冠带”揭示了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把持政权,B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央威望,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世家大族把持政权,“出身决定行政能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官员素质普遍下降”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统一,D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 唐朝时期交通形式是水路并举,排除B项; 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C项。 故选D项。
7.B 【详解】材料“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中枢大权逐渐由皇帝的亲信控制,中枢大权逐渐向内廷转移,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的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C项;唐朝政治黑暗的根源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 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允九”乘法表出现的频率高于先秦时期,这是秦汉时期社会稳定,社会经济活动有所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与其他地区比较,不能得出“数学成就已经领先世界”,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数学形成完整体系,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并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以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宋朝在中央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不调兵,而军权直接由皇帝掌握,以此加强皇权,排除A项;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制约宰相,体现了相权衰落,排除B项;宋朝设枢密院专掌全国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体现了相权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在边疆地区既因俗设‘土官’,又通过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括户,设立驿站。比较固定地征税,强制征调土官土兵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边疆地区因俗而治,但同时征收赋税,征调土官土兵,加强赋税管理,这说明元朝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特征,故A项正确;“新的文化共同体”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朝实行因俗而治,并不是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排除C项;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元朝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保障了蒙古贵族的利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平原是农业发展中心;宋代以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至江浙一带,关中平原的经济地位下降,因此其水利工程多荒废,说明经济格局的变动影响了区域发展,D项正确;材料与黄河流域灾害频发破坏性较大无关,排除A项;古代政权都是以农立国,水利工程的兴废主要是由农业发展的水平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水利工程的兴废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出现格式成熟规范的土地买卖契约,这应该是土地流转频繁,在不断的买卖中逐渐发展成熟的,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买卖,不是土地租佃,和商品经济是否繁荣无关,排除AC项;土地买卖契约的成熟说明社会不缺乏诚信,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材料信息是,薛居正、范祖禹在修史时,都深刻评论了王朝的治乱兴衰。这表明北宋史家以史为鉴、以史资治的修史观,D项正确;《五代史》、《唐鉴》都不是宋朝的历史,排除A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调整史学思想,排除B项;《唐鉴》不是官方史书,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崇祯)以宫中内帑(皇室财富),视为千年必不可拔之基......庄烈(崇祯)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则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是(崇祯)在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中举棋不定。”可知,材料中张岱、全祖望、樊树志对明朝灭亡原因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明朝灭亡与崇祯皇帝个人的性格与决策有关,C项正确;军队士兵装备差,战斗力不高是张岱《石匮书后集》的分析,不符合其他两则材料,排除A项;内部农民起义是明朝灭亡原因之一,但不符合整体材料要求,排除B项;明朝灭亡确是由于多种因素所致,但三则材料共同强调的是崇祯皇帝与明朝灭亡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清朝相对于元明两朝来看,祭祀黄帝陵的频次显著增加,这主要和清朝宣扬自身正统的需要有关,是为了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A项夸大了民族认同的作用,排除;元朝灭亡的根源是阶级矛盾的激化,排除B项;C项错在夸大民族文化政策的作用,排除。故选D项。
16.C 【详解】依据材料“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棉布”等等,可以看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形成了很多专业化的生产市镇,体现了生产的专业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规模的不断扩大,排除A项;明清时期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根本性转变”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7.(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8分)
(2)评述: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但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事权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三冗”“两积”的局面。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12分)
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
【详解】(1)演变: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期,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根据材料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可推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根据材料一“州郡县三级制历经两晋南北朝而不变。”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根据材料二“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和材料二“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但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二“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和材料二“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事权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三冗”“两积”的局面。根据材料二“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和材料二“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趋势: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8.(1)特点:直接管理为主,国家至上;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严格。
原因: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等。(8分)
(2)变化:由直接管理变为“以税代管”。
积极影响:减少了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8分)
【详解】(1)根据材料一“唐中前期的‘市’能否设立,由国家规定;在‘市’内,物价的确定、交换的具体位置、交换的时间等都要遵从国家的安排……其最重要的就是由市场官员直接管理交换的各个环节,其职事前后似乎都在表现出国家至上的特点”,可得出,唐代市场管理的特点是:直接管理为主,国家至上;根据材料一“……唐代对市场的管理主要采取由‘市令’专管或以其他官员兼职掌控,严格规范各级市场空间及市场交换行为的模式……”,可得出,唐代市场管理的特点是: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严格。结合所学可知,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等。
(2)根据材料二“宋代国家的市场观发生变化……一方面国家下放对具体交换场所的管理权,将琐细事务交予牙人、小吏;另一方面,则是加强税收机构的完善,从另一个角度实现对市场的有效管理”,可得出,宋代市场管理方式发生的变化是:由直接管理变为“以税代管”。结合所学知识,从减少了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方面分析宋代市场管理方式发生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19.(1)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8分)
(2)作用: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6分)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要从原来的文学基础就好、文人士大夫个人积极的努力创作以及小说通俗易懂的自身优点等多角度分析即可。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主要从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影响了人们的现念即有一定教化功能和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多角度论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