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文献中以神话传说形式记载下来的上古史事,多有对方国时代的“用兵无已,并兼无亲”以及 “血流飘杵”等惨烈战况的描述,而在新石器晚期的考古遗址中多有人骨凌乱叠放、身首异处、 人骨散乱等景象的发现。由此可见( )
A.没有遗址辅证的传说必然有争议
B.上古神话传说可与历史遗迹相印证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上古神话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2.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3. 老子指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任凭人们自作自息。材料表明老子( )
A .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
B .主张对百姓要仁义、宽待
C .认为人类无法战胜大自然
D .强调顺应天道,自然无为
4.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突出皇帝独尊地位,巩固了统一,把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下列措施能体现这一结论的是( )
A .整顿吏治,重视儒学
B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 .广设仓库,开通运河
D .设三公九卿,置郡县
5. 《汉书》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材料所反映的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6.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这说明他( )
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
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7.魏晋南北朝时期,乡里豪族凭借着经济实力让自家子弟念书,由此成为儒生,进入士林。这些子弟进而明经入仕,进入官场,在获得政治权力后,反过来又强化了其乡里势力(如下图所示)。这( )
A.保障了政治清明局面
B.体现了政治的封闭性
C.扩大了官僚队伍来源
D.提高了选官的公正性
8.汉代画像石《讲经图》,教师与学生席地而坐。《北齐校书图》,一名北齐时期的文人坐在胡床上聚精会神地读书。从汉到北齐的变化,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主题是( )
A .经济开发 B .国家统一 C .儒学复兴 D .民族交融
9.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
A.取代皇权政治
B.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C.确保政权稳固
D.—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
10.“文质彬彬,威风凛凛……却不料,南征北战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眼看着,如画的江山都丧尽,好头颅也与那肝胆分。只落得,一代英雄归黄土,几行烟柳掩孤坟。这才是,运河悠悠连今古,载舟覆舟俱凡人。”该材料感叹的帝王是(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隋炀帝 D .唐玄宗
11.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以上材料共同说明唐朝( )
A .兴盛的原因 B .割据的结果 C .衰落的过程 D .农业的发展
12.唐代初年,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临时性质较为显著。从太宗后期到高宗时,开始授予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作为宰相的职衔。上述过程(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造成决策机构日益多元化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使皇帝“独断”倾向增强
13.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14. 贞观年间,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龄、魏征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结为儿女亲家;其下令修订的《氏族志》也将崔、卢、郑、李、王等山东士族列为第一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婚姻自主的意识增强
B .门阀士族把持了政坛
C .世家大族影响力犹存
D .社会风气正不断改善
15. 读下图,在①②③④处填写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 .道一府州军监一郡守一转运司
B .路一府州军监一转运司一通判
C .路一参知政事一郡守一节度使
D .省一参知政事一节度使一巡抚
16. 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开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这一举措( )
A .导致了武将专权
B .分割了宰相的权利
C .提高了文官地位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17.宋词为我们描绘了喧嚣热闹的宋朝市井生活画面,展现了江南经济发达的局面,表现了江南 生活的繁荣生机,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如吴中健儿驾舞龙舟竞技、姑娘们打秋千、妇 女拾翠的场景均出现在宋词中。这说明,宋词( )
A.刻画文人形象 B.反映秀美景趣
C.体现世俗乐趣 D.描写都市生活
18.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知活字印刷术的最早使用是在( )
A .西汉 B .唐代 C .北宋 D .元代
19.“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材料描述的制度存在于( )
A.辽 B.金 C.宋 D.元
20.下面是对中国古代某一地方行政制度的描述:“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地方官进行监督,同时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这一制度指的是( )
A.郡县制 B.行省制
C.道府县制 D.分封制
21. “四等人制”一词最早是由学者屠寄(1856-1921)在《蒙兀儿史记》中提出的,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发现元代实行过“四等人制”的法令,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例如汉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偿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汉人如当兵则不许充宿卫,如当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贰。据此可知“四等人制”( )
A .是后世学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历史概念
B .处在最底层的南人指的是南方的汉人
C .反映了元朝统治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
D .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22.下图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明太祖派遣郑和先后七次远航海外
B .最远可到达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C .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D .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而非政治目的
23.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上述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24. 设立于雍正年间的军机处,其主要职责是“承旨书谕”,奉旨议大政审大狱,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置( )
A .废除了宰相制度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加强了思想控制
D .强化了专制皇权
25. 黄宗羲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这表明黄宗羲( )
A .提倡经世致用
B .批判盲从权威
C .注重个人修养
D .反对君主专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得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 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 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缚礼仪,以朝贡、觐见、通婚、封赏等不断加强 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的军人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民,一同住 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 与上层人士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型与开展》
材料二 汉代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登上后位并荣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17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临朝称制。汉代统治者十分注重“以孝治天下”,厉行嫡长子继嗣的宗法制度。在两汉帝系的传嗣过程中,“主幼时艰”或“皇统屡绝”的情况时常出现。为保证皇权嫡传,母后们便临危受命,援立幼主,临朝听政,主持国家大局。如东汉孝和帝驾崩后,邓后临朝听政,号令自出,不论外戚还是宦官,在她的严格约束下都心怀畏惧,不敢擅权为政。她还先后创办两所宫邸学,整理经学,教授宫人,教育王家子弟,亲自监督考试,以示督促。吕后听政时,实行宽徭薄赋政策,“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严苛法令予以省减,先后废除《挟书律》和《妖言令》,允许民间收藏书籍,恢复言论的相对自由。
——摘编自贾丽英《论汉代母后政治》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母后政治兴盛的原因和影响。(1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20分)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
——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 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耀……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
——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民族交流和文化融合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流和文化融合所产生的影响。(10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选官制度演化简表
时期 选官制 办法 选官权
夏、商、西周 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亲贵合一、世代相传 奴隶主、贵族
春秋战国、秦 军功爵制 养士、军功、客卿 国君、贵族
汉朝 察举制 察坊人才、举荐任官 地方官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品第士人、按品授官 中正官
隋唐到清光绪 科举制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朝廷
从上述材料提取一个有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信息,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阳江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B D D A C B D D C A D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D C C B B C C D D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6分)
历史作用:稳定周初政治局势,巩固疆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全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母后政治兴盛的原因和影响。(12分)
原因:“家天下”政治的传统;“以孝治天下”思想的影响;“主幼时艰”或“皇统屡绝”现象频发;部分母权者拥有卓越的政治才能。(6分,答出三点即可)
影响:
积极:维护了政权过渡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促进了思想教育的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
消极:导致外戚势力膨胀,加剧了封建王朝的内部矛盾。(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20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10分)
主要内容: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材料2点,共4分);
改鲜卑姓为汉姓;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课本上所学知识2分)
具体表现: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儒家文化;少数民族输入汉族的音乐、服饰。(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民族交流和文化融合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流和文化融合所产生的影响。(10分)
主要因素:统治者的重视与支持(材料2分)
气候变迁影响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局势的变化带来的影响,相对稳定的局势容易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相对动荡的政局容易促使北方少数民族南进中原;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是基础;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需要;(所学知识2分)
影响:
积极: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为国家统一打下基础;(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消极:导致少数民族的自身特点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从上述材料提取一个有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信息,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答案】示例:
信息:中国古代选官标准渐趋公正公平(2分)
阐述:夏、商、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以血缘为标准,到春秋战国和秦国时期开始被打破;汉代的察举制则以道德学问为标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以学识才能为标准选拔人才。(6—8分,不超过8分)
所以,中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从血缘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使得选官制度越来越制度化,越来越趋于公平公正。(结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