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阳江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1 10:22:21

文档简介

阳江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3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达到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会有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的独立性相结合。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中国诗歌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生存困境,是社会大众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而这又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既要深入时代做时代的参与者,又要能跳出时代,做时代的审视者、旁观者。
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
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提出“现实关怀”和“现实主义精神”的概念,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只要真正的介入,就会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要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就必须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
出来,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诗歌。
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诗歌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能够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这体现了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
“‘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
“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
“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力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请就以上材料中的某一观点,以学过的一首新诗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芭蕉花
郭沫若
这是我五六岁时的事情了。我现在想起了我的母亲,突然记起了这段故事。
母亲在幼年时分是遭受过这样不幸的人。
母亲在十五岁的时候到了我们家里来,我们现存的兄弟姊妹共有八人,听说还死了一兄三姐。那时候我们的家道寒微,一切炊洗洒扫要和妯娌分担,母亲又多子息,更受了不少的累赘。
白日里家务奔忙,到晚来背着弟弟在菜油灯下洗尿布的光景,我在小时还亲眼见过。我至今也还记得。
母亲因为这样过于劳苦的原故,身子是异常衰弱的,每年交秋的时候总要晕倒一回,在旧时称为“晕病”,但在现在想来,这怕是在产褥中,因为摄养不良的关系所生出的病吧。
“晕病”发了的时候,母亲倒睡在床上,终日只是呻吟呕吐,饭不消说是不能吃的,有时候连茶也几乎不能进口。像这样要经过两个礼拜的光景,又才渐渐恢复起来,完全是害了一场大病一样。
芭蕉花的故事是和这“晕病”关联着的。
在家乡,相传这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母亲发了病时,我们便要四处托人去购买芭蕉花。但这芭蕉花是不容易购买的。因为芭蕉在我们四川很不容易开花,开了花时乡里人都视为祥瑞,不肯轻易摘卖。好容易买得了一朵芭蕉花了,在我们小的时候,要管两只肥鸡的价钱呢。
芭蕉花买来了,但是花瓣是没有用的,可用的只是瓣里的蕉子。蕉子在已经形成了果实的时候也是没有用的,中用的只是蕉子几乎还是雌蕊的阶段,一朵花上实在是采不出许多的这样的蕉子来。
这样的蕉子是一点也不好吃的,我们吃过香蕉的人,如以为吃那蕉子怕会和吃香蕉一样,那是大错而特错了。有一回母亲吃蕉子的时候,在床边上挟过一箸给我,简直是涩得不能入口。
芭蕉花的故事便是和我母亲的“晕病”关联着的。
我们四川人大约是外省人居多。外省籍的四川人各有各的会馆,便是极小的乡镇也都是有的。
我们的祖宗原是福建的人,在汀州府的宁化县,听说还有我们的同族住在那里。我们的祖宗正是在清初时分入了四川的,卜居在峨眉山下一个小小的村里。我们福建人的会馆是天后宫,供的是一位女神叫做“天后圣母”。这天后宫在我们村里也有一座。
那是我五六岁时候的事了。我们的母亲又发了晕病。我同我的二哥,他比我要大四岁,同到天后宫去。那天后宫离我们家里不过半里路光景,里面有一座散馆,是福建人子弟读书的地方。我们去的时候散馆已经放了假,大概是中秋前后了。我们隔着窗看见散馆园内的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就像尖瓣的莲花一样。我们是欢喜极了。那时候我们家里正在找芭蕉花,但在四处都找不出。我们商量着便翻过窗去摘取那朵芭蕉花。窗子也不过三四尺高的光景,“但我那时还不能翻过,是我二哥擎我过去的。我们两人好容易把花苞摘了下来,二哥怕人看见,把来藏在衣袂下同路回去。回到家里了,二哥叫我把花苞拿去献给母亲。我捧着跑到母亲的床前,母亲问我是从甚么地方拿来的,我便直说是在天后宫掏来的。我母亲听了便大大地生气,她立地叫我们跪在床前,只是连连叹气地说:“啊,娘生下了你们这样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我们都哭了,但我也不知为甚么事情要哭。不一会父亲晓得了,他又把我们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面前打了我们一阵。我挨掌心是这一回才开始的,我至今也还记得。
我们一面挨打,一面伤心。但我不知道为甚么该讨我父亲、母亲的气。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在别处园子里掏了一朵回来,为甚么就犯了这样大的过错呢?
芭蕉花没有用,抱去奉还了天后圣母,大约是在圣母的神座前干掉了吧?
这样的一段故事,我现在一想到母亲,无端地便涌上了心来。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
啊,母亲,我慈爱的母亲哟!你儿子已经到了中年,在海外已自娶妻生子了。幼年时摘取芭蕉花的故事,为甚么使我父亲、母亲那样的伤心,我现在是早已知道了。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
(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日夜,写于福冈,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作者寄情于芭蕉花,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也突显了一生劳苦的母亲恪守传统道德的精神品质。
摘芭蕉花为母亲治病,在“我”看来,是非常自然的事。但在母亲看来,攀摘了圣地中的芭蕉花,等于拿走了供奉给神灵的祭品,这是对祖先神灵极大的冒犯和亵渎,所以母亲又气又急。
芭蕉花的故事是和母亲的“晕病”关联着的,作者虽说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但也隐喻了当时社会医术不够高明。
作者把对苦难母亲的怀念与当时漂泊海外的处境联系在一起,装满了酸楚的思念,诚挚而动人。
对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文章托物言志,借芭蕉花抒发情怀。作者在怀想母亲的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信念执着坚定的追求。
作者以散点聚焦的方式组织生活事件,拉家常似的讲述自己的故事,回忆中对母亲的绵绵情思如抽丝一般细细地扯出。
“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散文所有看似东粼西爪的叙述,最终都指向文章这最后一问,这是散文的文眼所在。
写出具有药用功能的芭蕉花的稀有和难以寻觅之后,作者没有直接写芭蕉花的故事本身,而是宕开笔墨,叙述父亲的家世,即天后宫与郭沫若祖辈关系,从全文看是偏离了题意。 8.联系全文,说说“我”和二哥只不过摘了一朵芭蕉花,父亲、母亲为什么会那么生气。(4分)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这句话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注 1),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注 2),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注 3),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注释 1. 苕:芦苇的穗。2.涅:黑色染料。3. 滫: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
选自《荀子》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
讪笑,冕亦笑。
选自宋濂《王冕传》
【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
B.而闻者彰. 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C.读之,琅琅达.旦. 达旦:形容读书声清润爽朗的样子。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被:通“披”,穿戴。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
而近中正也。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从
【丙】文可知欧阳修四岁失去父亲。
通儒,博学的儒生。儒,旧时泛指读书人 D.闾里,是指人群聚集的城市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甲】第一段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事例做事实论证有力地论证学习的作用。
【甲】第二段告诫人们环境对人影响极大,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
【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丙】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虽然家里贫穷,但他克服重重困难,勤学苦读,终有所成。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 分)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1)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诗
(唐) 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下列对上面两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插秧歌》首联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插秧时忙碌混乱的场景。
B.《插秧歌》颔联中“兜鍪”和“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
张的战争。
C.《插秧诗》“低头便见水中天”写插秧的时候需要弯腰低头,同时也暗示着做人的道理。 D.《插秧诗》表面上写的是农民插秧的情景,实际上一语双关,暗示的是修禅的道理。 16.“退步原来是向前”历来为人所称道,妙不可言。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
曹操在《短歌行》中“ , ”二句,借用《管子 行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愿望。
《归园田居》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 , !”只说自己愁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如何包括得尽,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嘎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 ,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 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 :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 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 ,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 ,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危言耸听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
B.混淆视听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
C.混淆视听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D.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 6 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 6 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① ,还拥有另一个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人们通过阅读,不仅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②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③ 。
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22、文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3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影片《英雄》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也 不再是仇恨。”主人公残剑参悟了“天下”二字,明白了不杀秦王的道理,无名最终也受到影响,接受不杀秦王的思想,关键时刻放下仇恨和执念,为天下苍生考虑,做一个真正的“英雄”。
香雪是一个平凡的乡村女孩,内向腼腆,淳朴善良。她想用鸡蛋换回铅笔盒而被留在火车上,为此,她在夜间走了三十里,回到台儿沟。有同学说,她也是英雄。文章结尾处,“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可以说给予了香雪极大的礼遇。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对于“英雄”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吗?请写一篇记叙文,介绍一位你心目中的英雄。自拟标题,注重细节,注意书写,字数不少于 800 字。阳江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A (“而这又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错。材料一第一段“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2. D
A“只要真正的介入,就会有真正的现实书写。”错。材料一“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要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就必须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错。原文材料二第一段:“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 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此表述将“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与“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的逻辑关系搞颠倒了。
C 项,“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错,材料三“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表明因为现实主义的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一。
3.B
A 项谈的是诗歌的功能和作用,与论述中心无关。B,项谈论“写什么”和“怎么写”,符合论述中心。
C 项谈的是坚守传统,并且与材料所说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相矛盾,与论述中心无关。
D 项谈的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问题,与论述中心无关。
⑴结构上看,第一段解答“为什么”,第二段解答“怎么办”,形成递进式结构,层次清晰。⑵论证方法上,使用引用论证,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等。还有因果论证,如第一段开头提出问题“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 关怀和时代精神?”后面回答“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等。(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各 2 分)
示例一: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力的颂歌。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爆发不久。时代的洪流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震动着郭沫若的心,他用如椽之笔, 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时代声势的象征。体现着一个诗人对现实的关怀、介入与担当,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示例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把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国家和时代的命运结合起来,体现 着现实主义精神,同时还能以跳出现实之外,以独立的视角审视时代,发出“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的时代之问。
示例三:闻一多的《红烛》体现出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但在表现手法上使用象征手法, 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说明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
(以上示例仅供参考)(举出诗歌例子 2 分,对应观点 2 分)
6.C “隐喻了当时社会医术不够高明。”错误。作者通过芭蕉花的故事和母亲的“晕病”的叙述,意在表达对母亲的爱,以及母亲对自己的教诲。
D“从全文看是偏离了题意”错。叙述父亲的家世,以及天后宫与郭沫若祖辈关系,是为后文表现母亲父亲的生气做铺垫。
答案
⑴父母亲怕自己的孩子染上坏毛病,希望他们做诚实、正直的人。⑵天后宫是代表宗族信仰的地方,偷摘了天后宫的芭蕉花,是对宗族列祖的大不敬。(每点各 2 分)
答案
示例一:儿时,为了能治好母亲的“晕病,看到芭蕉花没有多想摘得摘不得,有一种义无反 顾的勇气。长大后,明白了更多的道理,做一件事情反而变得顾虑重重,难以付诸行动。想 得更周全固然是成熟的表现,然而因此失去了自信和勇气,不能算是进步。这是我们每个人 在成长经历中都会遇到的困惑吧。
示例二:天后宫代表着宗族利益,代表着祖先神灵。而自己的母亲宁可不治病也不愿摘取宗祠里的芭蕉花,这种道德是合乎人性的吗?中年的郭沫若,把童年时摘取神灵面前的供物这 一举动,看成具有一种象征意义的事件,那就是对陈规陋习的挑战,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反抗。所以用这样的反问来表达自己的困惑。
(从所得与所失两个方面谈感想,言之成理即可)
C(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A
D(闾里:乡里、邻里。)
A (“事实论证”有误,应为“比喻论证”。)
14.(1)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长直。
(附【甲】译文)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 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 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生长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 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 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 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 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附【乙】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 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竹简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使他成了精通儒学的人。韩性死后,他 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 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 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附【丙】译文)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没抄完,但是已经能背诵这篇文章了。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
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能与大人一样有文采。15.A(“混乱”有误)
16.(1)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后退这种方式他才能把秧田全部插好,退步就是前进。(2)也是为人的姿态,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在世,退让、无为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功。因而,退步,有时也能达到心地清净的开阔境界。(3)诗句借用农民插秧前插后退 的情形巧妙地来点出人生有时退让一下也能求得完满的道理。(每点 2 分)
17.(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8.D 【解析】“混淆视听”,用假象或谎言让旁人分辨不清是非。“危言耸听”,故意说些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根据“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可知,并不是故意说吓人的话, 所以选用“危言耸听”。“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通过《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让人感觉事态严重, 所以选用“触目惊心”。“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 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结合“不容丝毫延宕”分析,所以选用“迫在眉睫”。“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结合“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分析可知, 所以选用“不以为意”。
19.D 本语句有两处错误:一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可改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二为 “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多人”不合逻辑,可改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人”或“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 6 亿人”。
B“‘关’上”“蒙了尘”两者是选择关系,所以用连词“或者”而不是“甚至”。同 时,“如果”应在主语“心灵的窗户”后面,“美丽未来”“拥有出彩人生”之间,“精彩 人生”应该在后,更符合语境内容。
①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 ②人们从读书学会做人(或: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 ③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每句 2 分)
22、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本题是好书,喻体是高尚的人。把好书比喻成高尚的人,生动形象 地表明了一本好书带给人的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23.英雄既可以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可以是平凡人,努力生活也值得尊敬。 例文:
我的平凡英雄
有一句古话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爸爸所在的岗位其实很平凡,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也都是平凡的小事。比如送人一杯热水,给司乘人员购买一个汽车小零件。 这些都是任何人都能做的事情。
对于我的爸爸来说,虽然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高速公路管理局路政工作者,可是只要 他力所能及,并且能够服务这个社会,哪怕事情再小,他也一定去做。
我的家里挂着这样一张照片,照片上,我的爸爸面色黝黑,微笑着双手接过最高领导人 颁授的荣誉奖章,这枚奖章在灯光照耀下格外耀眼,熠熠生辉。我记得爸爸戴着这枚奖章回 家的时候,激动得泪如雨下,直说那枚奖章沉甸甸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
那一次,我看着那枚闪闪发亮的奖章,问爸爸,这枚奖章授予他的原因是什么。爸爸却 也说不清道不明,只说或许源于他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第一个创建“学雷锋爱心执法车队”, 抑或源于他第一个创建河北交通高速路政“搭把手”服务队,并创建“学雷锋私家车队”、电影普法宣传队……
但我却觉得,这枚奖章的背后是爸爸的爱心执法之路,它或许从我知道的那件送上一杯 热水的事情开始。
有一次,我周末无事,便到爸爸的办公室去玩。那时候,爸爸的同事叔叔讲过这样一件 事:在一个气温骤降的清晨,他和同事在高速公路上例行巡逻,发现一位驼背老人独自在高 速路上徘徊。他并没有立刻上前,呵斥老人离开,而是慢慢地停住车,拿出暖瓶,倒了一杯 热水,然后才走向老人。“这么冷的天,大爷您先喝杯热水暖暖身子,咱们到外边来,这里 不安全……”
那一次,叔叔们还跟我说起爸爸的 “八个一”:办理案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一个敬礼服人,一张笑脸迎人,一句您好感人,一杯热水动人,一片坦诚待人,一张名片帮人,一 声再见送人。
“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困必扶,有警必助,这是路政员的承诺,意气风发的路政队 员,情愿将青春奉献……”听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爸爸和同事创作的《路政员之歌》的歌词。其实,我的普普通通的爸爸,像爸爸一样普通的路政员,何尝不是英雄呢?
其实,爸爸的英雄事迹还真不少:遇到车辆在高速公路抛锚的情况,爸爸会主动帮忙购买零件。车修好后,车主询问价格,他会摆摆手说:“没多少钱,快赶路吧。”高速公路上车速快,发生的事故多为大事故,性命攸关。遇到这种情况,即使环境再危险,他也从没有犹豫、退缩过,而是勇敢上前帮忙。
所以,我相信,这枚五一劳动奖章,是对爸爸工作的肯定。我也相信,这同样也是对我这个后辈今后人生道路的鞭策。今后,我也要把自己定位成蒲公英,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爱的力量放大,把奉献的种子传播,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
我对爸爸说,他是我心中的英雄。可爸爸却只是不好意思地摸摸头,腼腆地笑着说:“其 实,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服务者罢了,哪是什么英雄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