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拉古纳村的捕鱼方式
拉古纳村是一个位于海湾边的小渔村。这个海湾一直以来都风平浪静,而且除了海滩边很少一部分只有1米多深的浅水区外,其他的地方都是10米以上的深水区。(①)有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①)这里一直以来都是各种海洋生物的天堂,为包括海豚在内的各种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比在海湾外生活安全得多的生存环境。
海豚捕食的时候,会先集体游到海湾与海洋交界的地方,然后从那里集体往回游。在这个过程中,它们把大量原来在深海处生活的鱼往岸边赶。(②)这样,包围圈(②)会越缩越小,海豚捕食的成功率会越高。拉古纳村的渔民(④)到了这个现象,鱼游到浅水区后,海豚无法到浅水区,因为它们有可能因此搁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食物在自己的眼前游动而毫无办法。
看到这些情景,拉古纳村的人(⑤)到,这是上天赐给自己的最好礼物。因此,每当海湾里出现海豚,拉古纳村的渔民就会全体出去,手拿渔网,站在浅水里,静静地等着海豚把各种各样的鱼赶过来。这种既不费力又不费神的捕鱼方式大获成功。更绝的是,当渔民们下了网之后,已游到浅水区的鱼才发现,原来浅水区也并不安全。于是,一部分漏网之鱼就会马上掉头,再向深水里游去。不想,又游进了早等候在那里的海豚嘴中。
这样,拉古纳村的渔民与海湾里的海豚,就在这种周而复始的互惠行为中,达成一种默契。
更令人称道的是,在渔民与海豚一百多年的合作之中,默契程度越来越高,到后来,当海豚要把鱼赶过来时,渔民们(③)在岸边将渔网在水中轻轻地击打,海豚们(③)会知道渔民们的准确位置,从而把鱼尽量赶往渔民们站立的地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因素才是最主要的。
1.请联系上下文,为文中①②③处选择合适的关联词。
①____ ②____ ③____
A.只有……才…… B.因为……所以……
C.只要……就…… D.假如……就……
2.请根据语境,为文中④⑤处选择最合适的词语。
④____ ⑤____
A.发现 B.意识 C.明白 D.注意
3.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
(2)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
(3)逃脱渔网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敌人等。( )
(4)(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
4.将句子换一种说法,使意思不变。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两百年来,拉古纳村的渔民就是一直以这种方式维持着自己的生活,而且凭这种方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这句话放在第____自然段的后面最合适,因为______________。
6.“这样,拉古纳村的渔民与海湾里的海豚,就在这种周而复始的互惠行为中,达成一种默契。”这句话中,“互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之所以说拉古纳村的渔民和海湾里的海豚之间是一种互惠行为,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
7.拉古纳村的捕鱼方式能够成功,源于以下原因( )(多选)
A.人类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善于利用像海豚这样聪明的生物来为自己服务。
B.人类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对自然的控制权。
C.海豚很聪明,它们能根据人们的击水声判断将鱼往什么方向、什么位置赶,没有它们的配合,也不会成功。
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沙漠、乱垦滥伐或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及松散、干燥的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材料二】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精神不振,工作学习效率降低。
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较低的能见度使驾驶人员视线受到一定影响,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当人暴露于沙尘暴天气中时,含有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尘土可透过层层防护进入到口、鼻、眼、耳中。这些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尘土若得不到及时清理,将对人体器官造成损害,引发各种疾病。
8.阅读材料一,完成练习。
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9.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沙尘暴的形成来看,它与大风、降雨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没有沙源
B.违规操作、缺乏维护掩盖措施的施工场地也是沙源的来源之一
C.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D.沙漠是沙源的最重要来源
10.请根据材料二的相关信息,分条概括出沙尘暴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两则材料,请联系生活经验,为沙尘暴天气避险提几条合理的建议。(至少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然而,我们是怎样对待这条母亲河的呢?说句实话,我们对不起黄河。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多年前,黄河并不姓黄,而是叫河水或者大河,河水也是相当清澈的。随着她的儿女渐渐增多,她周围的森林面积一天比一天少,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水土流失,终于使她由绿变黄了。由于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有些地方,比如河南省开封市,河面比房顶还高,成了流在人们头顶上的悬河!大概是母亲生我们的气吧,河水一次又一次地跑出来教训我们,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
那么,目前的情况又是怎样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黄河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是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据专家们统计,黄河流域污水排放量高达21.2亿吨,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年使用量分别为3.75万吨和600万吨。以宁夏为例,黄河流经宁夏13个市县,全长397千米。宁夏每年3亿吨工业和生活污水大约有80%排放进黄河。据检验,黄河水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近年来显著增加。由于污染严重,河水不进行处理就不符合饮用标准。然而现在,宁夏南部山区许多农民就直接饮用黄河水。即使是那些不直接饮用黄河水的人,也不是不受危害的。因为被污染的黄河水影响到了地下水,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饮用这样的地下水,怎么能保证身体健康呢?
黄河污染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如果我们不高度重视,不赶快控制污染,情况将更加严重。那样的话,黄河母亲会更加生我们的气。如果我们想保护自己,保护中华民族,就必须先想办法保护黄河母亲。
12.下列不属于“黄河”形成原因的一项是( )
A.森林面积减少 B.河里泥沙增多
C.水土流失严重 D.人们生活饮用
13.阅读第二自然段,不属于造成黄河污染的主要物质的一项是( )
A.污水 B.垃圾 C.汽车尾气污染
D.农药 E.化肥
14.“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这句话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
A.照应上文 B.引出下文
C.设置悬念 D.承上启下
15.下面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宁夏为例,黄河流经宁夏13个市县,全长397千米。宁夏每年3亿吨工业和生活污水大约有80%排放进黄河。(举例子 列数字)
B.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打比方)
C.大概是母亲生我们的气吧,河水一次又一次地跑出来教训我们,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作比较)
D.由于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有些地方,比如河南省开封市,河面比房顶还高,成了流在人们头顶上的悬河!(举例子 作比较)
16.下面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黄河母亲生我们的气。
B.人们对不起黄河。
C.呼吁人们要保护黄河母亲。
D.人们饮用黄河水身体受危害。
17.“据专家们统计,黄河流域污水排放量高达21.2亿吨,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年使用量分别为3.75万吨和600万吨。”这个句子中带点的字“近”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
森林中的“环保卫士”
在原始森林中,如果没有土壤生物充当“清道夫”将森林产生的废物,如枯枝残叶、动物粪便和尸体等消化、分解掉,森林很快就会被残留物充塞,新鲜的水分和空气到不了植物的根系,森林的更新就会停止,最终会导致森林的死亡。
直接以残留物为食的土壤动物是蚯蚓和白蚁。在土壤中不断蠕动的蚯蚓吸取植物碎叶,经消化排出体外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白蚁大多数聚居在森林中,靠吃死去树木的组织为主,因为白蚁胃中的原生物可以消化木材的纤维。
其他土壤动物,如千足虫、螨、跳虫等,咀嚼、磨碎那些被土壤微生物软化后的枯枝落叶,使细枝碎叶覆盖的面积扩大,又为微生物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细菌以碎粒为食,吸收其中的糖分和淀粉,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经土壤回到空气中,被植物吸收去完成光合作用。
凡土壤动物吃剩的或细菌不能分解的物质都由真菌来完成最后的“清理”。真菌的菌丝分泌的酶和酸能消化、分解残留物,最后吸收这些被预先消化和分解的物质。真菌数量庞大,涉及面积较广,是森林里最重要的“清道夫”。
科学家曾计算过,在一茶匙森林土壤中有上亿个细菌,几百万真菌、原生物和藻类等。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环保卫士”,对森林的生长、死亡、再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18.仔细阅读短文,写出文中提到的两类土壤生物的名称。
(1)土壤动物:__________________
(2)土壤微生物:__________________
19.为什么称土壤生物为“环保卫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原始森林中,如果没有土壤生物充当“清道夫”,最终会导致森林的死亡。
B.蚯蚓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
C.跳虫胃中的原生物可以消化木材的纤维。
D.真菌是森林里最重要的“清道夫”。
21.森林中的“环保卫士”分工协作,形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请把工作链中缺失的环节补充完整。
蚯蚓在土壤中吸取植物碎叶→白蚁在森林中啃食死去树木的组织→______→千足虫、螨、跳虫等咀嚼、磨碎被软化后的枯枝落叶,形成碎粒→______→真菌的菌丝分泌酶和酸,消化、分解残留物。
22.读了短文后,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算是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呢?请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 A C 2. D B 3. 周而复始 风平浪静 漏网之鱼 搁浅 4.这只能说是一种奇迹。 5. 5 这句话中的“以这种方式”与第5自然段描述的渔民与海豚的默契合作相衔接 6. 互相给对方恩惠 海豚将鱼赶到浅水区,渔民手拿渔网轻松捕鱼;一部分漏网之鱼掉头游向深水区,进了海豚的嘴中 7.AC
【解析】1.本题考查关联词。
“有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这里一直以来都是各种海洋生物的天堂”之间是因果关系,故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这样,包围圈”和“会越缩越小”之间是条件关系,故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有……才……;
“在岸边将渔网在水中轻轻地击打”和“会知道渔民们的准确位置”之间是条件关系,故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发现:经过探索研究认识或找到前人没有认识或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意识: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觉察。
明白:容易让人了解内容或意思;清楚而明确。
注意:把精力、意志放到某一方面。
④句中说拉古纳村的渔民关注到鱼游到浅水区后,海豚无法到浅水区这个现象,故选“注意”;
⑤句中说看到这些情景,拉古纳村的人觉察到,这是上天赐给自己的最好礼物。故选“意识”。
3.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1)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形容不断循环。
(2)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比喻平安无事。
(3)漏网之鱼: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4)搁浅:船因水浅搁住不能动。
4.本题考查双重否定句改肯定句。
变换前一定要先找出双重否定词,然后根据要求把双重否定词改写为肯定词,并注意改变末尾的标点符号。把“不能不”改成“只能”。
5.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结合第5自然中“渔民们只要在岸边将渔网在水中轻轻地击打,海豚们就会知道渔民们的准确位置,从而把鱼尽量赶往渔民们站立的地方。”可知,“近两百年来,拉古纳村的渔民就是一直以这种方式维持着自己的生活,而且凭这种方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应放在第5自然段的后面最合适,因为这句话中的“以这种方式”与第5自然段描述的渔民与海豚的默契合作相衔接。
6.本题考查重点字词和课文的理解。
“互惠”的意思是互相给对方恩惠。结合文中“每当海湾里出现海豚,拉古纳村的渔民就会全体出去,手拿渔网,站在浅水里,静静地等着海豚把各种各样的鱼赶过来。这种既不费力又不费神的捕鱼方式大获成功。”“已游到浅水区的鱼才发现,原来浅水区也并不安全。于是,一部分漏网之鱼就会马上掉头,再向深水里游去。不想,又游进了早等候在那里的海豚嘴中。”可知,之所以说拉古纳村的渔民和海湾里的海豚之间是一种互惠行为,那是因为海豚将鱼赶到浅水区,渔民手拿渔网轻松捕鱼;一部分漏网之鱼掉头游向深水区,进了海豚的嘴中。
7.本题考查课文的理解。
结合文中“每当海湾里出现海豚,拉古纳村的渔民就会全体出去,手拿渔网,站在浅水里,静静地等着海豚把各种各样的鱼赶过来。这种既不费力又不费神的捕鱼方式大获成功。”“渔民们只要在岸边将渔网在水中轻轻地击打,海豚们就会知道渔民们的准确位置,从而把鱼尽量赶往渔民们站立的地方。”可知,AC正确,课文没有提到人类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对自然的控制权。B不正确。
8. 人为破坏的植被 风化的地表 松散、干燥的土层 9.D 10.①对人们的精神造成不良影响。②影响交通安全。③危害人体健康。 11.①若在室内,紧闭门窗。②若在室外,尽量穿防尘服并佩戴口罩,注意远离树木、广告牌等高空危险物。③回家后及时清洗面部及衣物。
【解析】8.本题考查信息获取能力。
从文中“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可知沙源这个条件是最主要的,所以“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及松散、干燥的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
9.本题考查信息获取能力。
A.根据“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可知题目叙述正确。
B.根据“沙源来自沙漠、乱垦滥伐或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可知题目叙述正确。
C.根据“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可知题目叙述正确。
D.根据“沙源来自沙漠、乱垦滥伐或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可知沙漠是沙源的来源之一。题目叙述不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选D。
10.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能力。
材料二中,每一个自然段都写了沙尘暴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针对着三个自然段进行概括即可。如:根据“容易使人精神不振,工作学习效率降低。”可知沙尘暴对人们的精神造成不良影响。根据“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可知沙尘暴影响交通安全。根据“将对人体器官造成损害,引发各种疾病。”可知沙尘暴危害人体健康。
11.本题考查日常生活积累。
沙尘中含有多种颗粒物及有害气体和病菌等,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当发生沙尘天气尤其是沙尘暴时,我们应该:①尽量减少出行,在室内时关闭好门窗,避免沙尘进入室内;②出行时注意佩戴具有防尘、滤尘作用的口罩,减少吸入体内的沙尘;③外出回来应立即洗手、洗脸,用清水漱口,清理鼻腔,有条件的应该洗浴,并及时更换衣服,保持身体洁净舒适。
12.D 13.C 14.D 15.C 16.C 17.不能去掉。“近”一字是“将近”的意思,说明“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中4100万吨是个约数,而去掉后就变成了确数,与原意不符,也不符合实际了。“近”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解析】12.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随着她的儿女渐渐增多,她周围的森林面积一天比一天少,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水土流失,终于使她由绿变黄了。由于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有些地方,比如河南省开封市,河面比房顶还高,成了流在人们头顶上的悬河!”可知,“黄河”形成原因是森林面积减少、河里泥沙增多、水土流失严重。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据专家们统计,黄河流域污水排放量高达21.2亿吨,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年使用量分别为3.75万吨和600万吨。”可知,造成黄河污染的主要物质是污水、垃圾、农药、化肥。故选C。
1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来分析,这句话在段落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旧的问题”是上文指的是“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新的问题”是下文指的是“污染严重”。
1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掌握。
C.把“黄河”比作“母亲”,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故选C。
16.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逻辑顺序为读者介绍了有关黄河的知识。文章首先由黄河的地位引出说明内容,介绍黄河成为“悬河”的原因,然后介绍了黄河目前的情况,最后指出治理黄河污染的重要性,号召人们共同保护黄河。故选C。
17.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近”一字是“将近”的意思,并不是确数,说明“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中4100万吨是个约数,而去掉后就变成了确数,与原意不符,也不符合实际了。“近”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故不能去掉。
18. 蚯蚓、白蚁、千足虫、螨、跳虫等。 细菌、真菌。 19.因为土壤生物能消化、分解森林产生的废物。 20.C 21. 土壤微生物软化枯枝落叶 细菌吸收碎粒中的糖分和淀粉,释放二氧化碳 22.减少身边垃圾的产生,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解析】18.本题考查概括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由“直接以残留物为食的土壤动物是蚯蚓和白蚁”和“其他土壤动物,如千足虫、螨、跳虫、土鳖等,”可知土壤生物有:蚯蚓、白蚁、千足虫、螨、跳虫、土鳖等。由“细菌又以碎粒为食”和“凡土壤动物吃剩的或细菌不能分解的物质都由真菌来完成最后的‘清理’”可知,土壤微生物有:细菌、真菌。
19.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由“如果没有土壤生物充当‘清道夫’将森林产生的废物,如枯枝残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消化、分解掉,森林很快会被残留物所充塞,新鲜的水分和空气达不到植物的根系,森林的更新就会停止,最终会导致森林的死亡”可总结在原始森林中,如果没有土壤生物充当“清道夫”,消化、分解了森林产生的废物,最终会导致森林的死亡。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熟读文段,重点读题目相关段落,然后结合文段回答即可。
A.从第①自然段“在原始森林中,如果没有土壤生物充当‘清道夫’将森林产生的废物,如枯枝残叶、动物粪便和尸体等消化、分解掉,森林很快就会被残留物充塞,新鲜的水分和空气到不了植物的根系,森林的更新就会停止,最终会导致森林的死亡。”可知,题目叙述正确;
B.从第②自然段“在土壤中不断蠕动的蚯蚓吸取植物碎叶,经消化排出体外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可知,题目叙述正确;
C.从第②自然段“白蚁胃中的原生物可以消化木材的纤维”可知,题目叙述错误,白蚁胃中的是“原生物”而不是“原生质”。
D.从第④自然段“真菌数量庞大,涉及面积较广,是森林里最重要的“清道夫”。”;可知,题目叙述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选C。
21.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由“其他土壤动物,如千足虫、螨、跳虫、土鳖等,咀嚼、磨碎那些被土壤微生物软化后的枯枝落叶”可知,在千足虫、螨、跳虫、土鳖咀嚼,磨碎被软化后的枯枝落叶形成碎粒前土壤微生物软化枯枝落叶;由“细菌又以碎粒为食”和“或细菌不能分解的物质都由真菌来完成最后的“清理”可知,在真菌之前有细菌又以碎粒为食。结合“细菌以碎粒为食,吸收其中的糖分和淀粉,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经土壤回到空气中,被植物吸收去完成光合作用。”可知细菌吸收碎粒中的糖分和淀粉,释放二氧化碳。
22.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思维拓展。
短文主要介绍了森林中的生态循环,倡导大家应该保护环境,所以读后我们应围绕环保节约的想法回答此题,例如节约用水,不乱丢垃圾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