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1.D 2.A 3.D 4.B 5.C 6.A 7.D 8.B 9.D 10.B 11.B 12.C
13.D 14.C 15.C 16.A 17.A 18.A 19.A 20.C 21.D 22.B 23.C
24.B 25.A
25.(24分)
(1)理由: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在全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兴修灵渠。(9分)(答出三点即可)
(2) 部门:皇帝、中书省、门下省。(6分)
(3)措施: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民的言行。(答出两点即可)(6分)
(4)机构:台湾府(3分)
26.(26分)
(1)状况:西汉时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6分)
(2) 表现:粮食产量提高;耕地面积扩大;粮食储藏增多;劳动人口快速增长;农业生产技术进步。(6分)(答出三点)
(3)问题:说明到了南朝,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赶上北方。(4分)
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政策支持;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等。(6分)(答出两点即可)
(4)变化: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4分)答案第2页,共2页天津市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若想获得研究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2.《礼记.礼运》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我国建立的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3.“商朝的外服”主要是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由此可见,与夏朝相比,商朝在政治上实行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服制度
4.山东常被世人称为“齐鲁大地”,这一说法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 )
A.商朝甲骨文记载 B.西周分封制 C.秦朝统一 D.秦朝的郡县制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A.周王室衰微 B.宗法分封制破坏
C.生产力提高 D.争霸战争的需要
6.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 )
A.道家学说 B.墨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儒家学说
7.汉武帝时桑弘羊财政改革实行“平准法”: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此改革目的是
A.推行重农抑商 B.减轻农民负担 C.促进商业发展 D.稳定市场物价
8.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强了西汉实力 B.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C.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加强了与欧洲和北非的政治交往
9.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了一幅示意图(如下)。图中AB两处应为
A.与民休息、独尊儒术 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C.光武中兴、党锢之祸 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10.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1.下图中箭头标识的历史事件是( )
A.定都长安 B.迁都洛阳 C.五胡内迁 D.隋朝灭陈
1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不断变化,唐朝_________的实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横线处应填(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两税法 D.募兵制
1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应用的表述,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
A.南朝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B.《唐本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最早出现于宋朝
D.唐代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14.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唐朝时,唐蕃关系友好。历经了 1200 多年的唐蕃会盟碑至今依然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以下人物中,为唐蕃和睦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A.鉴真 B.玄奘 C.文成公主 D.元昊
15.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三个时期采用的选官制度分别是( )
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
C.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
16.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 )
A.分散知州的权力 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
C.超越知州的权力 D.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17.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
A.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 B.减轻了人民负担
C.造成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D.实现了富国强兵
18.北宋时期,货币需求量剧增。据统计,货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这反映出北宋( )
A.商品流通规模扩大 B.冶铸业发达
C.海外贸易繁荣 D.区域性商人群体进一步发展
19.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916年建立政权,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定都兴庆府,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出现“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20.史学家钱穆认为,“行中书省就是一个流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钱穆在此强调了行省制度( )
A.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地方难以有效治理
21.明朝后期,出现了一部中国古代医药学总结性著作,被后人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它是( )
A.《千金方》 B.《资治通鉴》 C.《梦溪笔谈》 D.《本草纲目》
22.明朝中后期,为抢占中国台湾而展开激烈争夺的殖民国家是( )
A.葡萄牙和西班牙 B.荷兰和西班牙 C.葡萄牙和荷兰 D.荷兰和英国
23.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两者共同反映了( )
A.维护封建统治的使命感 B.继承传统儒学的教育观
C.弘扬为国为民的责任感 D.追求个人名誉的荣辱观
24.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②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③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④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下表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进行管理的史实。这一地区是( )
时期 措施
元朝 设宣政院
明朝 设行都指挥使司
清朝 册封达赖班禅,设理藩院
A.西藏 B.台湾 C.东北 D.新疆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2题,共50分。
26.(24分)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都曾出现过盛世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
——部编(五·四学制)《中国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初的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的意见。(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明初统治者“大大强化了皇权”的措施。(6分)
(4)1684年,清朝设置的什么机构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3分)
26.(26分)江南开发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三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四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一反映江南经济状况如何?(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6分)
(3) 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0分)
(4) 材料四反映江南经济有哪些发展变化?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