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2届高三历史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卷(冲刺版)试卷(一)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2022届高三历史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卷(冲刺版)试卷(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0 09:00:50

文档简介

浙江省2022届高三历史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卷(冲刺版)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1·浙江模拟)周朝实行分封制,诸侯们对周王室除了有纳贡、服役和保卫的义务之外,还在封国内部享有较多“自治权”,包括(  )
①行政权 ②司法权 ③军事指挥权 ④分封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分封制下,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的权力即“自治权”包括,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指挥权和分封权,说法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
其它组合均有遗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分封制下地方保留较大自治权,为此后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2.(2021·浙江模拟)有学者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思想家,代表上述“两翼”的是(  )
A.孟子和韩非 B.老子和韩非 C.孔子和老子 D.孔子和墨子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意义与影响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诸子百家从所代表的的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的变革主张,儒家积极倡导民本思潮,强调统治者爱惜民力,法家学派倡导君主专制和强化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A, B C D三项组合错误不符合上述题意特征。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诸子百家从所代表的的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的变革主张。
3.(2021·浙江模拟)唐太宗对于降服或内附的少数民族,奉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开明理念,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由此可知,羁縻府州的设置(  )
A.扩大了唐政权的政治基础
B.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条件
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反映了“唐蕃亲如一家”的事实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的分析可知:唐朝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羁縻府州”制度,体现了开明兼容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稳定和团结,促进了民族交融,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B正确;
A错误,科举制扩大了唐政权的统治基础;
C错误,材料无关行政效率;
D错误,材料不仅针对吐蕃,还涉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羁縻府州”制度,体现了开明兼容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稳定和团结,促进了民族交融。
4.(2021·浙江模拟)中国书画艺术绵延数千年,名家代有所出。下列书画名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王维 ②苏轼 ③李斯 ④王羲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
【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维是唐朝的,苏轼是宋朝的,李斯是秦朝的,王羲之是西晋的,因此时间顺序是③④①②,C正确;
ABD与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难度较低。
5.(2021·浙江模拟)《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反映出元代(  )
A.行省制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 B.因地制宜地治理少数民族地区
C.采用土司制度管辖西南地区 D.改革赋役制度以控制边疆地区
【答案】A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原来唐朝时期实行羁縻政策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元朝时期也和内地一样征发赋役了,说明元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强化了中央级区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故选A;
B错误,与“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不相符;
C错误,材料涉及区域不仅包括西南,还包括“岭北、辽阳与甘肃”等,因此不仅涉及土司制度;
D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不是改革赋役制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行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元朝行省制下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加强了中央集权。
6.(2021·浙江模拟)明代嘉靖年间,王阳明在为弃儒经商的方麟所写的墓志铭中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这反映出(  )
A.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C.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 D.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王阳明反对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士、农、工、商都在尽其所能,促进社会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正确;
B错误,材料体现了王阳明的个人观点,无关政府政策;
C错误,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相符;
D错误,材料无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局面,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冲击传统重农抑商观念。
7.(2021·浙江模拟)由下表可知,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是(  )
地区 管理方式
新疆 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
西藏 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
蒙古 设墅、旗两级单位,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A.地方自治 B.闭关锁国 C.军事控制 D.因地制宜
【答案】D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分析可知:清朝在新疆、西藏及蒙古实行不同的管理策略,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统治思想,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和控制。D正确;
ABC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疆域的开拓和巩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清朝在边疆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8.(2021·浙江模拟)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会审”制度(  )
A.是中国司法近代化的开端 B.集中反映出自由平等的观念
C.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征 D.体现不同文明间的和平交流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中“会审制度”是针对外国人予以特权,针对中国人专门适用,治外法权不得干涉,显然这种制度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故C项正确;
会审制度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体现,并未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故A项错误;
材料中制度与传播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不符合,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实质不是文明的交流,实质是半殖民色彩浓厚,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后列强取得了治外法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9.(2021·浙江模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职违法行为进行弹劾,甚至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而对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自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置可否。上述规定凸显(  )
A.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B.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C.革命党人的立国目标 D.对传统政治的摈弃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革命派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立法机关限制以袁世凯为首的行政机关的权力,因此对议会权力的规定明确详细,而对总统和内阁的权力规定不够明确。这些规定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故答案为B项。
材料只涉及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排除A项;
C错误,革命党人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与材料中责任内阁制不相符;
D项与材料信息没有关系,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确了责任内阁制,体现了革命党人对即将成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限制。
10.(2021·浙江模拟)“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他们”中的一个代表是(  )
A.孙中山 B.谭嗣同 C.鲁迅 D.毛泽东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他们”的探索重点不是在政治层面上,而是从思想文化心理的角度思考民主制度在中国并未建立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从思想层面上学习西方,改造中国人民精神文化的是新文化运动,因此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基本口号是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
11.(2021·浙江模拟)在某个事件后,上海久益烟公司立即生产出“三省”烟(下图),烟盒上绘有东北三省地图,并印有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而思”,告诫国人勿忘国耻,一时畅销全国。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应该是(  )
A.华北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卢沟桥事变
【答案】B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东北三省”“吾日三省而思”“告诫国人勿忘国耻”等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九一八事变,B正确;
AC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九一八事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 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12.(2021·浙江模拟)1948年,毛泽东撰写了关于五一劳动节的口号:“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反映出(  )
A.战略决战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B.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之重要
C.中共对新政权的制度思考 D.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紧迫性
【答案】C
【知识点】国民党的进攻与共产党战略防御
【解析】【分析】根据“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分析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倡导建立民主联合政府,C正确;
A错误,与“1948年”时间不相符;
B错误,统一战线在国民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D错误。人民代表大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解放战争的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3.(2021·浙江模拟)1971年10月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第2758号决议。这一结果的取得,是由于(  )
A.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B.中国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
【答案】D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和推动,因此D正确;
A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
B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实行全方位多边外交,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是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14.(2021·浙江模拟)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下列关于①②③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C.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和推进
D.①-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确立
【答案】D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D说法中1978——199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确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但是符合题意,因此D正确;
ABC说法与史实相符,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5.(2021·浙江模拟)上海合作组织遵循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内涵的“上海精神”;“一带一路”建设则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这反映出(  )
A.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时代要求
B.中国成为南南合作的积极推动者
C.中国积极构建新型国家关系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所认可
【答案】C
【知识点】“一带一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中国积极构建平等互利的新型国家关系。C正确;
A错误,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不是区域经济集团;
B错误,南南合作指的是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一带一路”与之不相符;
D错误,材料无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时期的外交成果,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时期,中国积极构建新型国家关系,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16.(2021·浙江模拟)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下列阐释,正确的是(  )
A.妇女地位低下,无权参与民主政治
B.男子参军,保证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C.公民分享城邦权力,承担社会义务
D.全体男性皆为公民,拥有公共权力
【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男人就是城邦”及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邦政治下,本城邦成年男子属于公民,享受公民权,承担社会义务,因此C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错误,公民的义务不光包括参军,B范围狭隘;
D错误,公民指的是本城邦成年男子,不是全体男性公民,因此D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希腊的城邦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古希腊的公民指的是本城邦成年男子,公民是城邦政治的基石。
17.(2021·浙江模拟)有学者指出:“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在该学者看来,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是(  )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摧毁封建等级观念 D.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分析可知:文艺复兴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A正确;
BC错误,材料强调于人文精神的觉醒,不是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及摧毁封建等级观念;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人的自我意识的复兴。
18.(2021·浙江模拟)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这说明(  )
A.菲律宾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发端
D.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商业联系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亚洲与美洲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世界市场初具雏形,D正确;
A错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B错误,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
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世界贸易的发展,不是早期殖民扩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使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19.(2021·浙江模拟)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在19世纪初的短短几年内棉纺厂发展却很快,1802年有52家,1809年有64家,1830年有99家。人们认为,上述变化与近代一项重大发明有关。该发明是(  )
A.珍妮纺纱机 B.联动式蒸汽机
C.蒸汽机车 D.内燃机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棉纺织业快速发展的时间是18世纪80年代初到19世纪早期,结合材料时间进行分析可知:主要是由于80年代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因此B正确;
A错误,珍妮纺纱机是1765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蒸汽机车诞生于1807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D错误,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世纪80年代,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0.(2021·浙江模拟)美国历史学家布卢姆曾说:“独立战争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立了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由此可见,美国制定联邦宪法的目的之一是(  )
A.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 B.实现美国公民的自由平等
C.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D.建立三权分立的联邦政府
【答案】C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美国人不满意中央政府软弱,因此构建了联邦体制,以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C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说的是“君主制和贵族政治”思想,造成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联邦体制的构建的目的,不是公民自由平等权力的实现。
D错误,材料强调联邦体制的目的,无关三权分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美国独立之处建立了松散的联邦制,中央政府权力较小,难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因此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原则,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21.(2021·浙江模拟)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他们”中的一员是(  )
A.伽利略 B.牛顿 C.达尔文 D.康德
【答案】D
【知识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反对教权主义,倡导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的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D;
ABC是自然科学家,他们都否定基督教下的神学世界观,与材料“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启蒙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22.(2021·浙江模拟)1938年10月,有人在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可耻的失败……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迫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将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与此次“可耻的失败”涉及的领土分割发生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及“在英法两国的压迫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慕尼黑阴谋,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与材料中③处相符合,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齐亚诺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23.(2021·浙江模拟)1986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指出,“要求持久地提供适当的国际援助,让发展中国家实现粮食生产方面自给自足”,提议通过一个国际粮食援助方案,来援助长期缺乏粮食的非洲国家。这反映出(  )
A.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B.粮食安全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第三世界国家谋求国际合作
【答案】D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根据“要求持久地提供适当的国际援助,让发展中国家实现粮食生产方面自给自足”“提议通过一个国际粮食援助方案,来援助长期缺乏粮食的非洲国家”分析可知:发展中国家想要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D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发展中国家崛起;
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不能看出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C错误,材料中只涉及发展中国家,不能看出多极化趋势加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不结盟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国际援助”“国际粮食援助方案”等强调国际合作。
24.(2021·浙江模拟)下图反映了某国际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过程。该国际组织的发展(  )
①提升了该地区的国际地位 ②有力地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③加剧了该地区的军事对立 ④使该地区彻底摆脱了美国控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涉及国家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欧共体及欧盟的建立,该组织的发展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推动了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A正确;
③错误,该组织的成立缓解了西欧国家的内部矛盾;
④错误,“彻底摆脱美国控制”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洲一体化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25.(2021·浙江模拟)毋庸讳言,古诗词也是一种史料,或可以诗证史,亦可以史证诗。但是,即使流传甚广的《唐诗三百首》也有多处错误,对此学术界早已有共识。比如《登鹳雀楼》的作者,据考证是朱斌而非王之涣。不仅《唐诗三百首》是如此,即便《全唐诗》亦有不少错误。由此可见(  )
A.史学研究须以诗证史或以史证诗
B.古诗词的价值首先在于史学研究方面
C.作者有误不影响诗词的史料价
D.古诗词须经考辨方能成为真正的史料
【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2021·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孟子·滕文公下》
夫是墨子之俭,将非孔子之侈也……自愚诬之学、杂反之辞争,而人主俱听之,故海内之士言无定术,行无常议……安得无乱乎?
——《韩非子·显学第五十》
材料二:“全盛时代,以战国为主,而发端实在春秋之末。 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非特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孟子对“百家争鸣”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概述孟子和韩非子应对战国“乱世”的主张。
(2)材料二对“百家争鸣”持什么态度?结合19世纪末的社会背景分析梁启超持这一态度的原因。
【答案】(1)态度:不满或否定。主张:孟子主张仁政,实行道德教化;韩非主张君主集权,厉行法治。
(2)态度:赞扬或肯定。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态度:根据“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可知:孟子认为这个时代德才超群达于至境之帝王不再产生了,诸侯放纵任性,未做过官的读书人肆意发表言论,可见其对百家争鸣持否定态度。
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而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厉行法治。
(2)根据“非特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分析可知:梁启超认为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华学界的盛况,也是世界学史的伟迹,说明其对百家争鸣高度赞扬。
背景:结合十九世纪末的社会现状可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进行分析说明。
故答案为(1)态度:不满或否定。主张:孟子主张仁政,实行道德教化;韩非主张君主集权,厉行法治。
(2)态度:赞扬或肯定。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不同时期对百家争鸣的评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7.(2021·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次大战后,(美国)以“大救星”的面貌拯救了欧洲。这时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谁能保护虚弱不堪的西欧?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山姆大叔的肩上。应该说,这时的西欧急需美国为它“壮胆”。
——摘编自苏惠民《解剖美欧关系》
材料二:克林顿认为……欧洲联盟、西欧联盟和欧安会等欧洲常设机构首先应该在安全合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不仅支持一个“强大的欧洲”,而且赞同它在今后“更强大”。与此同时,美欧也要让北约符合时代所提出的要求,使其在解决欧洲内部的危机、扩大西方与东欧、原苏联国家的安全合作亦即“和平伙伴关系”上发挥更灵活有效的作用。
——摘编自高平《克林顿的诺曼底“登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二战后欧洲需要美国“拯救”的原因,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拯救”西欧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克林顿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
【答案】(1)原因:美苏冷战;西欧衰落;欧洲安全的需要。举措:建立世界银行;实施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观点:承认欧洲强大;强调与欧洲的伙伴关系;继续发挥北约的作用。特征:合作是主流,但存在一定的竞争。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恐苏症”结合二战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美苏冷战;西欧衰落;欧洲安全的需要。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及军事三个方面进行回答。政治上实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建立世界银行;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观点:根据“美国不仅支持一个‘强大的欧洲’,而且赞同它在今后‘更强大’”得出:克林顿承认欧洲强大;根据“和平伙伴关系”得出:强调与欧洲的伙伴关系;根据“扩大西方与东欧、原苏联国家的安全合作”得出:继续发挥北约的作用。
特征:根据材料中二战后及克林顿时代美国对欧洲的援助及对欧盟的肯定得出:合作是主流,结合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及影响等分析可知:美国与西欧也存在一定竞争关系。
故答案为(1)原因:美苏冷战;西欧衰落;欧洲安全的需要。举措:建立世界银行;实施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观点:承认欧洲强大;强调与欧洲的伙伴关系;继续发挥北约的作用。特征:合作是主流,但存在一定的竞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后欧美关系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8.(2021·浙江模拟)经济政策须适时调整方可推动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中国农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农田面积扩大,农业产量明显上升。同时,汉政府继承秦代的政策,进一步衍化出轻商、贱商、鄙商的观念和意识,形成一个包括意识、观念、思想和政策在内的有机整体。
——据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等整理
材料二:1980年,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现在有些干部,对于怎么适合本地情况,仍然是按老框框办事,思想很不解放”。
——摘自杨树标等《当代中国史事略述》
材料三:1984年,国务院与上海市联合制定的战略中,提出开发浦东、筹划新市区的构想。1987年,上海市成立了开发浦东咨询研究小组,先后组织了200多名中外专家进行专题研究。
1988年,上海市提出开发浦东,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1990年春节期间,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提出请上海的同志思考一下,能采取什么大动作,在国际上树立中国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3月,邓小平回北京后,指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
——摘编自田继军《中国共产党党史纪实:历史的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推动汉代农业取得“显著进步”的主要因素,并用史实说明汉政府“轻商、贱商、鄙商”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在经济领域“农村政策放宽”的表现。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 80年代,在农村实行经济建设思想解放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决策的意图,并分析这一决策形成的特点。
【答案】(1)原因:铁犁牛耕的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政府推行重农政策。表现: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确立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
(2)表现: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一些地方实行联产到组责任制。举措: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3)意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形象。特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动;专家论证,领导人推动。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两汉的史学与文学;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1)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生产工具、农田水利及政策角度进行分析。
表现: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的抑商政策,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2)表现:根据“包产到户”及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举措:根据“1980年,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得出: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角度进行分析。
(3)意图:根据“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能采取什么大动作,在国际上树立中国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可从扩大开放及树立国家形象角度进行分析。
特点:根据“国务院与上海市联合制定的战略”得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动;根据“上海市成立了开发浦东咨询研究小组,先后组织了200多名中外专家进行专题研究”“邓小平在上海视察”等得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动;专家论证,领导人推动。
故答案为(1)原因:铁犁牛耕的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政府推行重农政策。表现: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确立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
(2)表现: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一些地方实行联产到组责任制。举措: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3)意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形象。特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动;专家论证,领导人推动。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农业的发展及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9.(2021·浙江模拟)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思想解放层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洛克同意国家起源于契约的论点,但他不同意人们在订约建国时许诺自己的全部自然权利,人们在成立国家的时候,把立法、司法、执法权力授予政府,自己仍保留了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而政府的职责就是保卫这些权利,如果政府不能履行这些职能,人们就有权推翻它,重新订立契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卢梭作为近代彻底的民主主义者,他认为主权是公意的具体表现,主权是不能分割和转让的。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便是国家权力的主人,而政府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国家的主人不是君主而是人民,当掌权者违背公意侵害主权者的权利,或者民主的政体蜕变为专制的政体时,主权者有权采取包括革命在内的各种方式推翻政府。
——邓成明《论人民主权与公民的民主权利》
材料三:第537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545条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补偿时,不在此限。
第546条 物之所有权,不问其为动产或不动产,得扩张至该物由于天然或人工而产生或附加之物。
第1101条 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民法典》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分析洛克思想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比较卢梭与洛克主要观点的异同。
(3)阅读材料三,提炼《民法典》体现的原则,并据此分析其影响。
【答案】(1)观点:社会契约;自然权利;主权在民;分权;人民的革命权等。作用: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推动其他国家的反封建斗争。
(2)同: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人民的革命权。异:主权可不可以分割;实行何种政体。
(3)原则:私有财产权;契约等同于法律。影响: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奠定资本主义民法规范。
【知识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解析】【分析】(1)根据“人们在成立国家的时候,把立法、司法、执法权力授予政府……而政府的职责就是保卫这些权利,如果政府不能履行这些职能,人们就有权推翻它,重新订立契约”反映了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人民的革命权。根据“把立法、司法、执法权力授予政府”得出:分权;根据“自己仍保留了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得出:自然权利;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其对英国及其他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作用角度进行回答。
(2)相同点:根据“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便是国家权力的主人,而政府权力是人民授予的……掌权者违背公意侵害主权者的权利,或者民主的政体蜕变为专制的政体时,主权者有权采取包括革命在内的各种方式推翻政府”分析可知:洛克及卢梭都主张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人民的革命权。
根据“主权是不能分割和转让的”及所学知识可知:二者差别在于主权可不可以分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克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卢梭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因此二者差别还在于实行何种政体。
(3)原则:根据“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得出:私有财产权;根据“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得出:契约等同于法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法典》强调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有助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还可从其奠定资本主义民法规范角度进行回答。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启蒙思想及《民法典》,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侧重于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难度较低。
1 / 1浙江省2022届高三历史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卷(冲刺版)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1·浙江模拟)周朝实行分封制,诸侯们对周王室除了有纳贡、服役和保卫的义务之外,还在封国内部享有较多“自治权”,包括(  )
①行政权 ②司法权 ③军事指挥权 ④分封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021·浙江模拟)有学者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思想家,代表上述“两翼”的是(  )
A.孟子和韩非 B.老子和韩非 C.孔子和老子 D.孔子和墨子
3.(2021·浙江模拟)唐太宗对于降服或内附的少数民族,奉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开明理念,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由此可知,羁縻府州的设置(  )
A.扩大了唐政权的政治基础
B.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条件
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反映了“唐蕃亲如一家”的事实
4.(2021·浙江模拟)中国书画艺术绵延数千年,名家代有所出。下列书画名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王维 ②苏轼 ③李斯 ④王羲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
5.(2021·浙江模拟)《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反映出元代(  )
A.行省制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 B.因地制宜地治理少数民族地区
C.采用土司制度管辖西南地区 D.改革赋役制度以控制边疆地区
6.(2021·浙江模拟)明代嘉靖年间,王阳明在为弃儒经商的方麟所写的墓志铭中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这反映出(  )
A.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C.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 D.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7.(2021·浙江模拟)由下表可知,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是(  )
地区 管理方式
新疆 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
西藏 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
蒙古 设墅、旗两级单位,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A.地方自治 B.闭关锁国 C.军事控制 D.因地制宜
8.(2021·浙江模拟)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会审”制度(  )
A.是中国司法近代化的开端 B.集中反映出自由平等的观念
C.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征 D.体现不同文明间的和平交流
9.(2021·浙江模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职违法行为进行弹劾,甚至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而对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自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置可否。上述规定凸显(  )
A.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B.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C.革命党人的立国目标 D.对传统政治的摈弃
10.(2021·浙江模拟)“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他们”中的一个代表是(  )
A.孙中山 B.谭嗣同 C.鲁迅 D.毛泽东
11.(2021·浙江模拟)在某个事件后,上海久益烟公司立即生产出“三省”烟(下图),烟盒上绘有东北三省地图,并印有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而思”,告诫国人勿忘国耻,一时畅销全国。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应该是(  )
A.华北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卢沟桥事变
12.(2021·浙江模拟)1948年,毛泽东撰写了关于五一劳动节的口号:“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反映出(  )
A.战略决战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B.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之重要
C.中共对新政权的制度思考 D.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紧迫性
13.(2021·浙江模拟)1971年10月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第2758号决议。这一结果的取得,是由于(  )
A.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B.中国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
14.(2021·浙江模拟)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下列关于①②③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C.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和推进
D.①-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确立
15.(2021·浙江模拟)上海合作组织遵循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内涵的“上海精神”;“一带一路”建设则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这反映出(  )
A.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时代要求
B.中国成为南南合作的积极推动者
C.中国积极构建新型国家关系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所认可
16.(2021·浙江模拟)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下列阐释,正确的是(  )
A.妇女地位低下,无权参与民主政治
B.男子参军,保证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C.公民分享城邦权力,承担社会义务
D.全体男性皆为公民,拥有公共权力
17.(2021·浙江模拟)有学者指出:“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在该学者看来,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是(  )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摧毁封建等级观念 D.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18.(2021·浙江模拟)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这说明(  )
A.菲律宾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发端
D.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商业联系
19.(2021·浙江模拟)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在19世纪初的短短几年内棉纺厂发展却很快,1802年有52家,1809年有64家,1830年有99家。人们认为,上述变化与近代一项重大发明有关。该发明是(  )
A.珍妮纺纱机 B.联动式蒸汽机
C.蒸汽机车 D.内燃机
20.(2021·浙江模拟)美国历史学家布卢姆曾说:“独立战争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立了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由此可见,美国制定联邦宪法的目的之一是(  )
A.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 B.实现美国公民的自由平等
C.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D.建立三权分立的联邦政府
21.(2021·浙江模拟)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他们”中的一员是(  )
A.伽利略 B.牛顿 C.达尔文 D.康德
22.(2021·浙江模拟)1938年10月,有人在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可耻的失败……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迫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将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与此次“可耻的失败”涉及的领土分割发生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3.(2021·浙江模拟)1986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指出,“要求持久地提供适当的国际援助,让发展中国家实现粮食生产方面自给自足”,提议通过一个国际粮食援助方案,来援助长期缺乏粮食的非洲国家。这反映出(  )
A.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B.粮食安全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第三世界国家谋求国际合作
24.(2021·浙江模拟)下图反映了某国际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过程。该国际组织的发展(  )
①提升了该地区的国际地位 ②有力地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③加剧了该地区的军事对立 ④使该地区彻底摆脱了美国控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5.(2021·浙江模拟)毋庸讳言,古诗词也是一种史料,或可以诗证史,亦可以史证诗。但是,即使流传甚广的《唐诗三百首》也有多处错误,对此学术界早已有共识。比如《登鹳雀楼》的作者,据考证是朱斌而非王之涣。不仅《唐诗三百首》是如此,即便《全唐诗》亦有不少错误。由此可见(  )
A.史学研究须以诗证史或以史证诗
B.古诗词的价值首先在于史学研究方面
C.作者有误不影响诗词的史料价
D.古诗词须经考辨方能成为真正的史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2021·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孟子·滕文公下》
夫是墨子之俭,将非孔子之侈也……自愚诬之学、杂反之辞争,而人主俱听之,故海内之士言无定术,行无常议……安得无乱乎?
——《韩非子·显学第五十》
材料二:“全盛时代,以战国为主,而发端实在春秋之末。 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非特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孟子对“百家争鸣”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概述孟子和韩非子应对战国“乱世”的主张。
(2)材料二对“百家争鸣”持什么态度?结合19世纪末的社会背景分析梁启超持这一态度的原因。
27.(2021·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次大战后,(美国)以“大救星”的面貌拯救了欧洲。这时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谁能保护虚弱不堪的西欧?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山姆大叔的肩上。应该说,这时的西欧急需美国为它“壮胆”。
——摘编自苏惠民《解剖美欧关系》
材料二:克林顿认为……欧洲联盟、西欧联盟和欧安会等欧洲常设机构首先应该在安全合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不仅支持一个“强大的欧洲”,而且赞同它在今后“更强大”。与此同时,美欧也要让北约符合时代所提出的要求,使其在解决欧洲内部的危机、扩大西方与东欧、原苏联国家的安全合作亦即“和平伙伴关系”上发挥更灵活有效的作用。
——摘编自高平《克林顿的诺曼底“登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二战后欧洲需要美国“拯救”的原因,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拯救”西欧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克林顿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
28.(2021·浙江模拟)经济政策须适时调整方可推动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中国农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农田面积扩大,农业产量明显上升。同时,汉政府继承秦代的政策,进一步衍化出轻商、贱商、鄙商的观念和意识,形成一个包括意识、观念、思想和政策在内的有机整体。
——据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等整理
材料二:1980年,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现在有些干部,对于怎么适合本地情况,仍然是按老框框办事,思想很不解放”。
——摘自杨树标等《当代中国史事略述》
材料三:1984年,国务院与上海市联合制定的战略中,提出开发浦东、筹划新市区的构想。1987年,上海市成立了开发浦东咨询研究小组,先后组织了200多名中外专家进行专题研究。
1988年,上海市提出开发浦东,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1990年春节期间,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提出请上海的同志思考一下,能采取什么大动作,在国际上树立中国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3月,邓小平回北京后,指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
——摘编自田继军《中国共产党党史纪实:历史的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推动汉代农业取得“显著进步”的主要因素,并用史实说明汉政府“轻商、贱商、鄙商”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在经济领域“农村政策放宽”的表现。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 80年代,在农村实行经济建设思想解放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决策的意图,并分析这一决策形成的特点。
29.(2021·浙江模拟)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思想解放层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洛克同意国家起源于契约的论点,但他不同意人们在订约建国时许诺自己的全部自然权利,人们在成立国家的时候,把立法、司法、执法权力授予政府,自己仍保留了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而政府的职责就是保卫这些权利,如果政府不能履行这些职能,人们就有权推翻它,重新订立契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卢梭作为近代彻底的民主主义者,他认为主权是公意的具体表现,主权是不能分割和转让的。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便是国家权力的主人,而政府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国家的主人不是君主而是人民,当掌权者违背公意侵害主权者的权利,或者民主的政体蜕变为专制的政体时,主权者有权采取包括革命在内的各种方式推翻政府。
——邓成明《论人民主权与公民的民主权利》
材料三:第537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545条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补偿时,不在此限。
第546条 物之所有权,不问其为动产或不动产,得扩张至该物由于天然或人工而产生或附加之物。
第1101条 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民法典》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分析洛克思想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比较卢梭与洛克主要观点的异同。
(3)阅读材料三,提炼《民法典》体现的原则,并据此分析其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分封制下,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的权力即“自治权”包括,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指挥权和分封权,说法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
其它组合均有遗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分封制下地方保留较大自治权,为此后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2.【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意义与影响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诸子百家从所代表的的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的变革主张,儒家积极倡导民本思潮,强调统治者爱惜民力,法家学派倡导君主专制和强化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A, B C D三项组合错误不符合上述题意特征。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诸子百家从所代表的的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的变革主张。
3.【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的分析可知:唐朝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羁縻府州”制度,体现了开明兼容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稳定和团结,促进了民族交融,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B正确;
A错误,科举制扩大了唐政权的统治基础;
C错误,材料无关行政效率;
D错误,材料不仅针对吐蕃,还涉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羁縻府州”制度,体现了开明兼容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稳定和团结,促进了民族交融。
4.【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维是唐朝的,苏轼是宋朝的,李斯是秦朝的,王羲之是西晋的,因此时间顺序是③④①②,C正确;
ABD与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难度较低。
5.【答案】A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原来唐朝时期实行羁縻政策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元朝时期也和内地一样征发赋役了,说明元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强化了中央级区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故选A;
B错误,与“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不相符;
C错误,材料涉及区域不仅包括西南,还包括“岭北、辽阳与甘肃”等,因此不仅涉及土司制度;
D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不是改革赋役制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行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元朝行省制下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加强了中央集权。
6.【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王阳明反对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士、农、工、商都在尽其所能,促进社会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正确;
B错误,材料体现了王阳明的个人观点,无关政府政策;
C错误,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相符;
D错误,材料无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局面,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冲击传统重农抑商观念。
7.【答案】D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分析可知:清朝在新疆、西藏及蒙古实行不同的管理策略,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统治思想,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和控制。D正确;
ABC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疆域的开拓和巩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清朝在边疆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8.【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中“会审制度”是针对外国人予以特权,针对中国人专门适用,治外法权不得干涉,显然这种制度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故C项正确;
会审制度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体现,并未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故A项错误;
材料中制度与传播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不符合,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实质不是文明的交流,实质是半殖民色彩浓厚,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后列强取得了治外法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9.【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革命派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立法机关限制以袁世凯为首的行政机关的权力,因此对议会权力的规定明确详细,而对总统和内阁的权力规定不够明确。这些规定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故答案为B项。
材料只涉及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排除A项;
C错误,革命党人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与材料中责任内阁制不相符;
D项与材料信息没有关系,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确了责任内阁制,体现了革命党人对即将成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限制。
10.【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他们”的探索重点不是在政治层面上,而是从思想文化心理的角度思考民主制度在中国并未建立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从思想层面上学习西方,改造中国人民精神文化的是新文化运动,因此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基本口号是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
11.【答案】B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东北三省”“吾日三省而思”“告诫国人勿忘国耻”等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九一八事变,B正确;
AC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九一八事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 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12.【答案】C
【知识点】国民党的进攻与共产党战略防御
【解析】【分析】根据“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分析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倡导建立民主联合政府,C正确;
A错误,与“1948年”时间不相符;
B错误,统一战线在国民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D错误。人民代表大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解放战争的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3.【答案】D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和推动,因此D正确;
A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
B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实行全方位多边外交,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是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14.【答案】D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D说法中1978——199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确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但是符合题意,因此D正确;
ABC说法与史实相符,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5.【答案】C
【知识点】“一带一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中国积极构建平等互利的新型国家关系。C正确;
A错误,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不是区域经济集团;
B错误,南南合作指的是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一带一路”与之不相符;
D错误,材料无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时期的外交成果,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时期,中国积极构建新型国家关系,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16.【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男人就是城邦”及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邦政治下,本城邦成年男子属于公民,享受公民权,承担社会义务,因此C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错误,公民的义务不光包括参军,B范围狭隘;
D错误,公民指的是本城邦成年男子,不是全体男性公民,因此D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希腊的城邦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古希腊的公民指的是本城邦成年男子,公民是城邦政治的基石。
17.【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分析可知:文艺复兴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A正确;
BC错误,材料强调于人文精神的觉醒,不是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及摧毁封建等级观念;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人的自我意识的复兴。
18.【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亚洲与美洲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世界市场初具雏形,D正确;
A错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B错误,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
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世界贸易的发展,不是早期殖民扩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使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19.【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棉纺织业快速发展的时间是18世纪80年代初到19世纪早期,结合材料时间进行分析可知:主要是由于80年代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因此B正确;
A错误,珍妮纺纱机是1765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蒸汽机车诞生于1807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D错误,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世纪80年代,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0.【答案】C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美国人不满意中央政府软弱,因此构建了联邦体制,以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C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说的是“君主制和贵族政治”思想,造成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联邦体制的构建的目的,不是公民自由平等权力的实现。
D错误,材料强调联邦体制的目的,无关三权分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美国独立之处建立了松散的联邦制,中央政府权力较小,难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因此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原则,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21.【答案】D
【知识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反对教权主义,倡导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的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D;
ABC是自然科学家,他们都否定基督教下的神学世界观,与材料“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启蒙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22.【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及“在英法两国的压迫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慕尼黑阴谋,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与材料中③处相符合,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齐亚诺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23.【答案】D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根据“要求持久地提供适当的国际援助,让发展中国家实现粮食生产方面自给自足”“提议通过一个国际粮食援助方案,来援助长期缺乏粮食的非洲国家”分析可知:发展中国家想要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D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发展中国家崛起;
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不能看出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C错误,材料中只涉及发展中国家,不能看出多极化趋势加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不结盟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国际援助”“国际粮食援助方案”等强调国际合作。
24.【答案】A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涉及国家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欧共体及欧盟的建立,该组织的发展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推动了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A正确;
③错误,该组织的成立缓解了西欧国家的内部矛盾;
④错误,“彻底摆脱美国控制”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洲一体化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25.【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26.【答案】(1)态度:不满或否定。主张:孟子主张仁政,实行道德教化;韩非主张君主集权,厉行法治。
(2)态度:赞扬或肯定。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态度:根据“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可知:孟子认为这个时代德才超群达于至境之帝王不再产生了,诸侯放纵任性,未做过官的读书人肆意发表言论,可见其对百家争鸣持否定态度。
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而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厉行法治。
(2)根据“非特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分析可知:梁启超认为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华学界的盛况,也是世界学史的伟迹,说明其对百家争鸣高度赞扬。
背景:结合十九世纪末的社会现状可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进行分析说明。
故答案为(1)态度:不满或否定。主张:孟子主张仁政,实行道德教化;韩非主张君主集权,厉行法治。
(2)态度:赞扬或肯定。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不同时期对百家争鸣的评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7.【答案】(1)原因:美苏冷战;西欧衰落;欧洲安全的需要。举措:建立世界银行;实施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观点:承认欧洲强大;强调与欧洲的伙伴关系;继续发挥北约的作用。特征:合作是主流,但存在一定的竞争。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恐苏症”结合二战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美苏冷战;西欧衰落;欧洲安全的需要。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及军事三个方面进行回答。政治上实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建立世界银行;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观点:根据“美国不仅支持一个‘强大的欧洲’,而且赞同它在今后‘更强大’”得出:克林顿承认欧洲强大;根据“和平伙伴关系”得出:强调与欧洲的伙伴关系;根据“扩大西方与东欧、原苏联国家的安全合作”得出:继续发挥北约的作用。
特征:根据材料中二战后及克林顿时代美国对欧洲的援助及对欧盟的肯定得出:合作是主流,结合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及影响等分析可知:美国与西欧也存在一定竞争关系。
故答案为(1)原因:美苏冷战;西欧衰落;欧洲安全的需要。举措:建立世界银行;实施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观点:承认欧洲强大;强调与欧洲的伙伴关系;继续发挥北约的作用。特征:合作是主流,但存在一定的竞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后欧美关系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8.【答案】(1)原因:铁犁牛耕的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政府推行重农政策。表现: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确立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
(2)表现: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一些地方实行联产到组责任制。举措: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3)意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形象。特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动;专家论证,领导人推动。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两汉的史学与文学;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1)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生产工具、农田水利及政策角度进行分析。
表现: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的抑商政策,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2)表现:根据“包产到户”及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举措:根据“1980年,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得出: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角度进行分析。
(3)意图:根据“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能采取什么大动作,在国际上树立中国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可从扩大开放及树立国家形象角度进行分析。
特点:根据“国务院与上海市联合制定的战略”得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动;根据“上海市成立了开发浦东咨询研究小组,先后组织了200多名中外专家进行专题研究”“邓小平在上海视察”等得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动;专家论证,领导人推动。
故答案为(1)原因:铁犁牛耕的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政府推行重农政策。表现: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确立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
(2)表现: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一些地方实行联产到组责任制。举措: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3)意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形象。特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动;专家论证,领导人推动。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农业的发展及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9.【答案】(1)观点:社会契约;自然权利;主权在民;分权;人民的革命权等。作用: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推动其他国家的反封建斗争。
(2)同: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人民的革命权。异:主权可不可以分割;实行何种政体。
(3)原则:私有财产权;契约等同于法律。影响: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奠定资本主义民法规范。
【知识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解析】【分析】(1)根据“人们在成立国家的时候,把立法、司法、执法权力授予政府……而政府的职责就是保卫这些权利,如果政府不能履行这些职能,人们就有权推翻它,重新订立契约”反映了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人民的革命权。根据“把立法、司法、执法权力授予政府”得出:分权;根据“自己仍保留了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得出:自然权利;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其对英国及其他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作用角度进行回答。
(2)相同点:根据“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便是国家权力的主人,而政府权力是人民授予的……掌权者违背公意侵害主权者的权利,或者民主的政体蜕变为专制的政体时,主权者有权采取包括革命在内的各种方式推翻政府”分析可知:洛克及卢梭都主张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人民的革命权。
根据“主权是不能分割和转让的”及所学知识可知:二者差别在于主权可不可以分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克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卢梭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因此二者差别还在于实行何种政体。
(3)原则:根据“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得出:私有财产权;根据“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得出:契约等同于法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法典》强调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有助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还可从其奠定资本主义民法规范角度进行回答。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启蒙思想及《民法典》,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侧重于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难度较低。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