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2 08:45: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
(2)理解本词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的写作技巧。
(3)感受作者孤寂苦闷的情怀和洁身自守、不苟于世的人生态度。
(4)引导大家思考:“如何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逆境与孤独”这一重要命题。
教学步骤:
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上册学习了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它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了众多的优秀作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文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大概写于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年初。)来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下面我们来看本课的学习目标。(展示PPT)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对变法过程中损害百姓利益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于是在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六月,被一帮奸佞之臣以“污蔑朝廷”的罪名弹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当年的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被关进御史台皇家监狱。在被审讯、折磨甚至于被殴打了四个月零二十天后,在阴历除夕,苏轼被释出狱。第二天,即元丰三(公元1080年)年正月初一,在全国上下举家团聚的欢乐时刻,历经牢狱之苦、死里逃生的苏轼和他的长子苏迈离开京都前往被贬之地黄州,去担任黄州的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并且规定没有上级的命令不准擅离该地。由于受到他的牵连,包括弟弟苏辙在内的亲朋故交不少都受到了贬谪,苏轼于是陷入了苦闷孤独的境地。
2. 赏析作品。
(1)朗读、思考、探讨。
同学们,请反复朗读这首词,同时思考: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时间为十分钟。
学生发言: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苦闷彷徨的情感。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①从一系列蕴含作者感情的景物中可以看出。——借景抒情、景物烘托
作者笔下写了哪些景物?
(缺)月 (疏)桐 (孤)鸿 (寒)枝 (冷)沙洲
我们由此联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当中的景物描写:
(枯)藤 (老)树 (昏)鸦 (古)道 (西)风 (瘦)马
天下的景物何止千万?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物呢?”作者选取的景物能够最有力地烘托自己的情感,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缺)月 (疏)桐 (孤)鸿 (寒)枝 (冷)沙洲
这一系列蕴含作者情感的景物,营造了孤寂哀愁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苦闷彷徨的感情。
我们要领会并运用,这种借景抒情、景物烘托的写作手法。
②从“孤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上可以看出。——以“鸿”喻人(以物喻人)、物我合一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你是怎样理解的?
谁能看见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徘徊?只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幽人”和 “孤鸿”有相似点么?
孤鸿:就是孤雁。我们在《大雁归来》這篇课文中了解到: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声调忧郁”“是丧失亲人的幸存者”。
“幽人”:就是幽居之人。苏轼此时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并且规定没有上级的命令不准擅离该地。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视居住。实际上就是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
两者的相似点在于,都是形单影只,内心都充满了孤独和痛苦。此时,我即孤鸿,孤鸿即我,物我合二为一。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表面上写孤鸿,实际上写自己。(孤鸿)突然惊起回过头来,内心的幽愤却无人知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通过《大雁归来》这篇文章我们知道:大雁栖息于田野、岛屿之上,芦苇、池塘之中,它是不会选择高高的枝头栖息的,这是它的习性。作者的在此言外之意是:我正是不愿攀附高枝、依附权贵才落到如此孤苦悲凄的境地。由此可见苏轼洁身自守、不苟于世的人生态度。
总之,词人以“鸿”喻人(以物喻人)、物我合一。一方面展现了作者孤寂苦闷的情怀,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他洁身自守、不苟于世的人生态度。
3.主旨归纳:本词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展现了作者孤寂苦闷的情怀和洁身自守、不苟于世的人生态度。
4.引申拓展
傅雷先生的墓碑上铭刻了这样一行字:“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句话对吗?
从苏轼的经历来看,是对的。正因为苏轼能够忍受政治失意、人生孤独,所以他的艺术才华才有了质的飞跃,在黄州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这样写道:“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被贬黄州,苏轼)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
这就是孤独的魅力所在。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逆境与孤独”?
①逆境与孤独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要接纳它。
②面对逆境与孤独,我们只有勇于面对,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5.名篇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白话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创作背景)这首词也是写于被贬黄州期间。苏轼与朋友春日郊游,突遇大雨,没带雨具,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上片着眼雨中,下片着眼雨后。表现诗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旷达洒脱的胸怀。
6.总结:
再次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
(2)理解本词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的写作技巧。
(3)感受作者孤寂苦闷的情怀和洁身自守、不苟于世的人生态度。
(4)引导大家思考:“如何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逆境与孤独”这一重要命题。
7.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康震:《百家讲坛康震苏东坡讲稿》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沁园春·孤馆灯青》
板书: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表达的情感:
孤独寂寞、苦闷彷徨
如何表达?
①借景抒情、景物烘托
②以“鸿”喻人、 “鸿”我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