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响水县灌江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响水县灌江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1 14:47:05

文档简介

灌江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1.【解答】A.“既有……同时也有”说法错误。选项句式表达的是并列关系,而原文“不仅有……还有”的句式,表达的是递进关系,
B.“我们都有义务”于文无据,原文无此意,属于强加的内容,原文是说“我们的目的是推动它重新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组成部分”,
C.正确,
D.“现代汉服是当代青年彰显文化自信的最鲜明的表达方式”错误,原文是“最鲜明的表达方式之一”,选项说法绝对化。
故选:C。
2.【解答】D.前后说法颠倒,根据原文意思,应是汉服重规矩方圆的文明理念,西装崇尚开放性感、强调人体曲线审美,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认识的差异。
故选:D。
3.【解答】D.直领、圆领、交领、右衽、大袖(宽袖)、对襟、宽松等都是汉服的特点:根据原文内容看,到明代末年,汉服就已经出现断层,可见清代旗袍不应属于汉服,且“紧绷”不是汉服的特点。
故选:D。
4.【解答】①现代汉服是现代人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征而建构的,②以“平中交右、宽椽合缨”八个字为主流典型特征,③几乎所有部件和结构都有相应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④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
首先筛选出有效信息:“现代汉服是现代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征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椽合缨’八个字”“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几乎所有部件和结构都有相应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然后找到主谓宾,即现代汉服是民族传统服饰体系。再将有效信息整合,用“……是……”的句式作答。
5.【解答】①首先从历史原因的角度指出汉服的接续传承出现断层,以此引出当下汉服传承的论题;②进而通过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汉服考据的分析,指出重构汉服体系要适应社会和现代时代发展的需要;③最后重申、强调重构汉服体系需要考据、传承,要回到汉服复兴的初心。
第一至三段,指出汉服传承因历史原因出现断层,当下需要复兴、传承;第四至八段,写汉服的设计、复兴、传承要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需要。第四段指出汉服和其他事物一样要顺应社会发展;第五段、第六段分别从对错误观点、汉服文献等考据角度论述汉服的设计复兴;第七段、第八段运用比喻论证方法,通过不可再造原样的被毁森林,来形象论述不可全盘复制汉服的道理。第九段,写汉服需要考据、传承,但又不能唯考据、不能照搬,只有回到汉服复兴的初心,才能真正做好汉服的复兴、传承工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解答】A
B.“对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的羡慕”错,是对他们乐观、坚强精神的赞美。
C.“仅仅是因为”错,更重要的是在“她”的眼里和感觉中,在路边站着用餐的母亲虽是暮年却仍辛勤劳作,坚韧不屈,有“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更像一位父亲。
D.“对自己保持全部的青春感颇为自信”错,文章第一段“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显示“她”对年龄有一种担忧。
故选A。
【解答】D
D.“是串联故事的线索”错,“暮鼓”没有贯穿小说始终,只出现在小说结尾部分,起点题作用;“暮鼓”在小说中有双重含义:既是指“会所里引人驻足”的庆典或者某场欢宴的鼓声,更是对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村老母亲奏响的坚强乐观的美好的生命鼓点。
故选D。
8.【解答】①情节上,运用戏剧性反差手法,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人物上,突出了老母亲作为打工人独特的“男性化”外貌,侧面描写了农民工劳作、生存的艰辛;③主题上,为后文体现“暮年而不屈服现实的倔强”的主题做铺垫。“爸与妈”双重角色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
情节方面:根据文章第四段“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可知,“她”开始看到这位母亲的时候,认为是一个老头;而当年轻人喊“妈”时,她误以为是喊自己,认为年轻人认错人了;结果,等到看到年轻人走到“老头”面前时,她才知道“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前后的反差设置了悬念,使得情节起伏跌宕,造成了戏剧性的效果,情节的反转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
人物方面:“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这是“男性化”外貌和行为,让人误以为是个老头,母亲的头发落满了灰尘,满脸皱纹,也大口吸烟,与在城市中生活的她完全不同,这些从侧面反映了农民工劳作、生存的艰辛。
主题方面:这位母亲不仅有着男性化的外貌特征,且从她拉着铁锨走路可知,她仍在劳动,与儿子一起在工地上吃简陋的饭菜,母子俩连吃根胡萝卜都是奢侈。“爸与妈”双重角色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突出“暮年而不屈服现实的倔强”的主题。
9.【解答】“暮鼓”即“暮色中的鼓声”,寓意着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
“暮鼓”具有象征意义:①烘托出打工母亲的人物性格,即人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②“暮鼓”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报怨、不消沉的态度。
“意蕴”指所包含的意思,一般从表面意开始,继而思考其深层意、比喻意、象征意等。
“暮鼓”,本义是指“暮色中的鼓声”,从文中来看,指的是小说结尾部分从会所传来的鼓声,“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暮”说明临近结束,而“鼓”又给人坚强有力的感觉,催人奋进;因此这里的“暮鼓”更象征着虽迫近黑暗却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生命鼓声。
从整个故事看,与“暮”相关的有“她”,有农民工的母亲,这位母亲“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年纪已经不小,还在工地上干活,和儿子这样的年轻小伙子一起吃工地上的伙食。从农民工母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到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暮鼓”烘托了这一人物形象。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她”从“暮鼓”和农民工那里受到心灵的警醒与鼓舞。原来的她注重的是外表的年轻,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然而在看到农民工母亲之后,她的精神有所改变,“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她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奋进态度,“暮鼓”也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10.【解答】B根据句意断句。“沛国刘臻”是后句的主语,在其前停顿,排除AD;“疑事十余条”是“访《汉书》”的具体内容,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B.翻译:江东那些原先在关外的年高有声望的人,都对姚察十分钦佩。沛地的刘臻暗中到姚察的府上询问有关《汉书》的十几条存疑之事,姚察全为他作了剖解分析,并且都有根有据。
11.【解答】C.忧服:谓因父母死而居忧服丧。亦指丧服。
12.【解答】B.“他被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推荐为史佐”错,由原文中的“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可知,推荐他为“史佐”的不是杜之伟,而是吏部尚书徐陵。
13.【解答】①当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
反:回来;轻:减轻;劝:勉励;户口:人口,百姓。译文:当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
②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
之: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或:有的;不:同“否”。句子翻译为: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
14.【解答】姚察小时候不喜欢游戏玩耍,而是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梁朝王室动乱时,他也没有停止学习。
细读原文,寻找关键句,如“幼有至性,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以夜继日”,他年少时不喜欢游戏玩耍,而是勤奋刻苦,夜以继日地读书学习;“在乱离之间,笃学不废”,即便是在梁朝王室动乱时,他也没有停止学习。
参考译文:
姚察,宇伯审,是吴兴武康人。(姚察)幼时就有很高的悟性,年少时不喜欢游戏玩耍,对下棋或其他的游戏,从来不放在心上。勤奋刻苦,夜以继日地读书学习。十二岁时,就能写文章了。十三岁那年,梁简文帝当时还是太子,就让姚察到宣猷堂听讲并参加论辩,被儒生们称道,等到梁简文帝继位,更加对他礼遇。起用他为南海王国左常侍,兼任司文侍郎。正逢梁朝王室遭遇祸乱,东部发生战争闹饥荒,无处买粮,姚察家里人口又多,都到外面采野菜满足自己所需。姚察经常把自己的那份食物减省下来分给弟弟妹妹们,自己只有吃野当作美味。在荒年离乱中,他坚持学习不曾荒废。元帝在荆州即位,授予姚察任原乡县令。当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姚察深相爱重,上表任姚察为佐著作,跟随他一起撰史。永定初年,吏部尚书徐陵任当时领著作,又引荐姚察任史佐,连徐陵的让官致仕等表,都请姚察来写,徐陵看到姚察写的文章叹息说:“我不如他啊。”太建初年,补为宣明殿学士,授散骑侍郎,不久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先前在关右的江左年老旧交,都倾慕姚察,沛国的刘臻私下到公馆询可《汉书》中的十多条疑难之事,姚察都给他分析,全是有经典依据的。当初,梁衰微灭亡时,姚察的父亲姚僧垣流亡到长安,姚察粗食布衣,不听音乐,到这时父亲的死讯由使者带到江南。当时姚察为母亲韦氏守丧刚刚除下丧服,后主回为姚察瘦弱,就暗地派中书舍人司马申到姚察的家里办理丧事。不久以忠毅将军的职务起用,兼任东宫通事舍人。不久命他管理著作郎事务,服丧期满,就授予他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姚察身居显要,很是注意清正廉洁。曾经有个门生不敢送厚礼,只送一端南布,一匹花练。姚察对他说:“我的衣服,只是麻布蒲练,这些东西对我没有用处。既然要诚心交往,希望不要如此烦劳。”这个门生好言请求,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严厉地把他赶走了,于是下属们没有谁敢送礼。以清心洁行的标准来自处,财产总是空乏,有人劝他经营生计,他笑着不回答。陈天亡后到隋朝,开皇九年,文帝下诏授予姚察秘书丞的职务,另外命他完成梁、陈两代书的编撰。大业二年,死于东都,享年七十四岁,留遗书要求从简办理丧葬,一定要遵从省俭。朝超吊唁,助丧物品很丰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解答】C.“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错。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
16.【解答】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所以诗歌中表达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情。
首联承题,写“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颔联为“野泊”之境。见星斗横斜、洞庭茫茫,听角声凄凄,皆扣“野泊”,景中见情。颈联和尾联为“野泊”之情,写“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将“野泊”的原因由个人遭际引向国家战乱这一深层根源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野泊对月有感周 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古诗词鉴赏。“客泪、归心”两词可以看出作者漂泊思归之情从注解可知,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盗贼尚纵横”描写出遍地兵荒
译文:
可惜江中的明月在战乱中仍然明亮,它应该还了解为逃避战乱而客居他乡的病人的情感。天上参横斗转,地上茫茫洞庭,凄凉的角声隔断了岳阳城。酒杯中再落上漂泊他乡的游子眼泪,思乡之愁溅起,洞庭湖中浪涛卷着归心暗暗吃惊。想问问迁移不定的朝廷的消息,但是那些盗贼仍然横行在中原故土之上。
赏析: 这首诗题目表明诗人漂泊无归之感,着眼“野泊”二字。“可怜江月乱中明”破空而来,忧愤无端,领起全篇。时荒世乱,万物失色,而江月不管兴亡,在乱中依旧光耀如昔,不能不引起诗人的怜惜,这一句实际已交代了题目,“江月”点“野泊对月”,而“乱”字点明时世感慨,“可怜”二字已透露情怀。“应识逋逃病客情”对江月抒情。江月之明,应知诗人的难言之隐。“逋逃”是愤激之词,言漂泊无家,点足“野泊”二字。“病客”引起五六句的怀归之感。诗人原可继续抒情,却用广阔的背景作一顿挫。“斗柄阑干洞庭野”,望天无语,天上参横斗转,地上茫茫洞庭,点明“野”字,亦见望久,始见斗柄横斜;“角声凄断岳阳城”,听角伤怀,角声暗寓兵乱,岳阳城在泊舟近处,凄断写角声,亦写听到角声的感受。这两句都是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人的形象,并将其融入诗中,恰切地表现了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蕴含着对国事的深沉忧患。乍看气象开阔,细思情绪深沉,在写景中抒情。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承第二句来,以酒浇愁,酒随泪溅,所谓“举杯消愁愁更愁”。听浪思归,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这两句表面对仗,意实相连而下,“酒添客泪”和“浪卷归心”互为表里,而“浪卷”字又扣“野泊”字。“愁”“惊”两字引出尾联。若至五六为止,只见作客野泊思归,所感只在一家。尾联忽然推开,遥应第一句的“乱”字。而两句亦有顿挫。“欲问行朝近消息”从一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不定,由忧一身到忧朝廷,结句把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写足,消息虽欲问而无由,其为忧愤,更何以堪。杜甫《登岳阳楼》结句云:“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也是由一身漂泊写到国家战乱。而这首诗结句更甚于“戎马关山北”,因群盗纵横即在眼前也。诗人把兵荒马乱的景写足,把忧愤难堪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总之,全诗一结有茫茫无尽之感,而中间两联情景交融,思想感情沉郁,表现手法沉着含蓄,颇有杜甫的气骨。诗中虽重一“客”字,不足为病。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7.(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风急天高猿啸哀 渌水荡漾清猿啼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18.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
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1)崇尚:尊崇提倡,常用于表述推崇某种观念。爱好:喜爱。“家国大义”是一种思想观念,用“崇尚”更恰当。(2)大势:总的局势。浪潮:如潮水般汹涌起伏的波涛。一般比喻有着动荡特征的事物。结合语境,应强调国家的发展势头,故选用“大势中”更好。(3)标注:贴记号。标示:显示。根据后文的“成长坐标”可知,应该选用“标注”。(4)集腋成裘:珍贵美好的事物积少成多。众擎易举:许多人一齐用力,就容易把东西举起来。比喻大家同心协力事情就容易成功。根据后面“聚沙成塔”,用“集腋成裘”。故选A。】
19.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先站在“历史节点”才能“回望发展历程”,最后“感受爱国情愫”。故选C。】
20.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无论……还有”搭配不当,“还有”改为“还是”;根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后面衔接的只能是“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6分)
21.C
22.D【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所谓“病句”,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辨析修改病句需要了解高考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本题着重考查搭配不当、句子成分残缺和不合逻辑三种病句类型,应了解这三种病句类型,结合选项辨析修改。
【解答】A.句式杂糅,“当”和“……的情况下”句式杂糅,可改为“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
B.成分残缺,“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缺少谓语,应在短语前面加上“具有”。
C.不合逻辑,“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主客颠倒,应改为“良渚大量建筑遗址见证了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
D.没有语病。
故选:D。
【点评】搭配不当的类型有:主谓搭配不当,主要表现为谓语不能陈述主语,有时主语或谓语由联合短语充当,其中一部分不搭配;动宾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要在意思上和语法上搭配,常见错误是:当动词带两个以上宾语时,后面的宾语与动词不搭配;主宾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这种病例通常发生在主语“是”宾语的句子中;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都有固定搭配,不能胡乱搭配。
成分残缺是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规律,凡是应该有的成分而没有,句子的成分残缺会导致意思模糊不清,甚至不可理解。主语残缺有以下几种具体情况:主语套在介语短语中,造成主语残缺。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暗中更换主语造成残缺,不恰当的主语省略,造成残缺。谓语残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不恰当的省略丢掉了谓语,造成残缺。误以介词短语作谓语。宾语残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把及物动词当成了不及物动词用。误把宾语前的定语当作了宾语。句子稍长,说到或写到后面忽略了与前面成分的呼应,这一条是造成宾语残缺的主要原因。其它残缺包括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和关联词语残缺。
四、写作(60分)
23.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以上两则俗语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点】材料作文
起评分 44 分。文章完整,平淡无明显缺点和优点。平淡之作如果 600 字对应 36 分,400 字对应 20 分。无标题扣 2 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一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意思是三个才能平庸的人,若能同心协力、集思广益,也能提出比诸葛亮还周到的计策。这则材料强调不仅自己要有本领,还要齐心协力,善于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而材料二“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问题,则是由于全责不明,没有相关制度规定,个人素质不高等出现的消极怠工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开展,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员之间要协调,要有“人心齐,泰山移”的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综上,两则材料都强调了团结协作的作用,并且逐层深入,不仅强调了要“团结协作”,还指出了应该如何“团结协作”。
由此,写作时,在歌颂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呼吁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应努力团结协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外,还应冷静思考:怎样的团结才是有效的团结,怎样的分工协作才能真正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若有余力,还可对此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如:(1)在工作中完善相关工作制度,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做到权责一致(2)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考评机制,定期考核和检查等。
参考立意:
1.团结是必须,科学协作价更高。
2.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科学分工的力量更是无穷的。
3.众志成城泰山移,合理分工造泰山。
做好团结与统筹的学问
有人说:“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所以,团结是帆船的船舵,携以团结,才可到达彼岸,成为人生赢家。
中国改革开放后,许多企业为了扩大资金链,扩大生产而选择了对外融资,而与此同时不少国外资本家为了投资也愿意大掏腰包,这种一拍即合的合作使大量企业腾飞,使国外财团也享受到了投资收益,试想一下,若少了这份合作,如今的国内市场甚至世界的金融环境还会有如此繁华与活力吗?就如我们中国讲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结果:既能得到合作伙伴,又能收取利益,成就一笔好买卖。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也是团队团结合作的喜人成果。她带领团队展开科研攻关,同事们和屠呦呦一起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如此种种,最终发现青蒿素。为了实验青蒿素的效果,同事们和屠呦呦也心甘情愿地在自己身上验证。取得青蒿素这一结果,若不是屠呦呦和团队经历过一起合作探究摸索的艰辛过程,恐怕也无法浮出水面。这就是团队之间的团结协作、互利共赢的结果。
一个合唱团中,前面的指挥员,一挥手,节奏一起来,合唱者们就顺势开始唱歌。若合唱者与指挥员之间没有合作,那指挥员还未挥完棒,合唱者中就有声音想起来了,那场面会有多难看,真是不敢想象。所以团结合作、互利共赢不仅是国家间的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
可是团结若是无序,若是不讲方法,那也无法起到“聚水成江”的作用。就如三个和尚合作挑水。表面上似乎都有事可做,但实际上谁也不想受累去挑最重的那一头。如此分工,这般合作,一来挑水的效率低,二来甚至有可能谁也挑不上来一担水。长此以往,能者劳者难免会有怨言,庸者惰者终会自食苦果。
团结合作是一门大学问,合作中的分工统筹也是一篇大文章。分工的合理与否终会影响最后的效果,统筹的科学与否是决定最终成败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各个行业都进一步细分,一个人生产一件产品的时代或许已经一去不返了。只有工厂流水线上不同工种的工人恪尽职守,共同努力,才能快速制造生产出有独特竞争力和高辨识度的产品。产品的制造是如此,对于个人而言也是如此。我们每天要面对各色人等,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经历纷繁复杂的事情,如果我们在团结中还能学一点统筹法,对我们的学业进步、个人成长也有莫大的好处。
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国家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风”,中国熟语讲“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还是个人与个人之间,我们都要友善团结,科学协作,如此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响水县灌江高级中学 2022 年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
语 文 试 卷
考生注意:
1.本试题共 8 页。
2.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汉服”是自古存在的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但因为历史的原因,并没有得到自然发展,
期间断代了 300 多年。而这 300 多年,恰恰又是全球化大变革的年代,不仅有着历史上频繁上演的“改
朝换代”,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还有着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的
变迁。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近乎翻天覆地的变化。此番对汉服的接续,不仅是要找回其外观样式,还要
重新拾起传统,使其扎根于现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老树发新芽。
对于当下的汉服而言,若要找回这一系列的传统服饰,找寻古代汉服的外观样式固然重要,但更
重要的还要跨越古代到现代的门槛。这两步,需要同步尝试与探索。复兴是推动民俗服饰的形成,带
动更多的传统服饰挖掘、保护与传承,因此我们不能有着先考据还原,再传承接续之说。
对于这个必须同步经历的两道坎,我们只能同步完成,无可退缩与逃避。
“汉服”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同时还泛指其一定范围内或其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秩序及内
部联系组合而产生的整体,是不同的小系统所组成的体系。作为集合概念的体系,我们的目的是推动
它重新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组成部分,而不是零碎的边缘化记忆和古代款式的生搬硬套,更不是对于
某一朝、某一代服饰的全面复盘。过去的零碎元素和款式,在现代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都会有着一
定的缺点与不适应性。所有的事物都应当顺应时代变化做出一定的调整。
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有传承的可能。有观点认为,汉服是从明朝断裂,所以就要从复原明朝
开始。看似有道理,但可行性不高。同样还是因为时代的问题。今天人们的审美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
化,古代的服饰的确很美,也有一定的价值,现在的我们也可以穿着,但不应局限于此。另外当今的
社会形态、文化、工艺等都有着一定的改变,实际上已经无法完成百分之一百的复原了。
即使拿来了一样工艺的面料,如何穿又会是另一个大问题,过去有着《舆服制》,有着以紫为尊,
以黄为禁的习俗,即使照搬了其古代服饰的样式,没有其实际的身份、对应的穿着场合及文化内涵,
这一件衣服如此穿到大街上真的合适吗?
所以这里的核心是传承,但绝不是随意“改良”,是根据考据后,经过总结与归纳之后的古代服
饰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来做接续与设计,绝不是随便想象发挥。做个比喻,一座森林烧毁了,我们要
在原有的土壤与根基上种植新的树木,采用现代化基因工程或者其他手段,重新培育一座森林,使其
能够服务现代人、有实际意义。研究原土壤、根基和遗迹是为了确保新树能够更好的生长,是其为重
建的研究手段,而非是研究目的。
体系的重构,类似于森林的重建。既不可能找到原来的残根重新栽植,因为已经不可能了,但也
不是我们随便买一些树苗种植就可以的。如果随便发展就没有了传统的接续,这里的现代汉服体系,
是指经过现代化建设之后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体系在这里,是指一种活态的文化门类,有着自我
- 1 -
发展脉络和动力,适应现代社会自然发展,回归到如同我们的语言和饮食那种没有断代的状态。
这也正是汉服必须要考据,但又不能唯考据的重要原因;又是汉服要传承,但又不能照搬明朝的
重要原因。这里的体系是回到汉服复兴的初心,在民族学的框架下,填补民族服饰领域中空白的汉民
族服饰。
(摘编自梦玥、若木《复兴的汉服,接续的传统一重新认识回归现代的汉服》)
材料二:
现代汉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手艺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当代
青年彰显文化自信最鲜明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成为向世人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征而建构的民族传统
服饰体系,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禒合缨”八个字,它不仅是对外观的描述,更蕴
含了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
总而言之,汉服与西式服饰的差别,在于汉服几乎所有部件和结构都有相应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即在自然之中寻找规律,进而赋予文化的解释。又如“圆形袖口”“衣裾平直”等结构特征,不论最
初是出自工艺或其他客观原因所致,但最终一定会赋予文化的解释,体现“规矩方圆”的文明理念。
制衣理念的差异,表现为审美趣味的不同。从结构上看汉服是平面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就会随之
呈现不同的曲线,其行云流水般的外形,给人以随风而动、潇洒飘逸的感觉。这一点与崇尚开放性感、
强调人体曲线审美的西方服饰,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服饰类别,表现出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差异。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汉服传承出现 300 多年断代期,既有频繁发生的改朝换代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有四次工业革命所带
来的原因。
B.汉服不是单一的某种样式而是一个完整的集合体系,当下,我们都有义务让它重新成为一种活着的
文化组成部分。
C.随意“改良”,随便想象发挥,是不能传承汉服文化的,需在经历考据、总结、归纳一系列工作后
才可设计传承。
D.现代汉服是当代青年彰显文化自信的最鲜明的表达方式,是向世人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
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考据还原汉服的外观样式、传承接续汉服服饰文化,这两步没有先后之分,需要同步尝试与探索。
B.因为时代的原因,今天汉服已经无法达到百分之一百的复原,即便复原,如此穿到大街上也不合适。
C.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语言和饮食没有发生断代,汉服文化的发展、接续与传承也应达到这种状态。
D.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差异表现在汉服重“规矩方圆”的文明理念,西装崇尚开放性感、强调人体曲线
审美。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现代汉服范畴的一项是(3分) ( )
A.宽袖圆领、对襟上衣、下身配以曳地长裙的唐代女装袒领半臂襦裙。
B.直领、大袖、衣襟有一对系结缨带的宋代文人服饰鹤氅。
C.交领右衽、有宽大琵琶袖的明代士人男子居家的便装道袍。
D.两边开叉、线条平直、腰身紧绷合体的清代女子服饰旗袍。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现代汉服”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 ▲ ▲
- 2 -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 ▲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暮 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
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
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
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
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
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
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
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
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
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
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
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
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
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
“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
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
——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
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
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
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
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
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
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
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 3 -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
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
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
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
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
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
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
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
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
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
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
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 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会所里的暮鼓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此刻,
生命的积极鼓点在她心中敲响了。
B.文章中描写“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表达出城市的“她
“对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的羡慕。
C.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
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
D.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全部的青春感颇为自信。“她“因“观察“打
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体型壮实的儿子急切地反复呼喊“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一个憨厚孝顺的儿子形象跃然纸上。
B.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
“氛围,烘托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
C.小说情节平实,语言简约洗练,比喻生动形象,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让人感动,字
里行间让人领会出人生启悟。
D.小说以“暮鼓“为题,富有艺术魅力,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使文章情节紧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且在结束部分以此点明主旨。
8.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试结合全篇,分析这样写的
好处。(6分)
▲ ▲ ▲
9.“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 4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幼有至性,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以
夜继日。年十二,便能属文。年十三,梁简文帝时在东宫,即引于宣猷堂论难,为儒者所称。及
简文嗣位,尤加礼接。起家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值梁室丧乱,东土兵荒,人饥相食,
告籴无处,察家口既多,并采野蔬自给。察常以己分减推诸弟妹,自甘唯藜藿而已。在乱离之间,
笃学不废。元帝于荆州即位,授察原乡令。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
是户口殷盛。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永定初,吏部尚书
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及陵让官致仕等表,并请察制焉,陵见叹曰:“吾弗逮也。”太建
初,补宣明殿学士,除散骑侍郎,寻兼通直散骑常侍。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
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初,梁季沦没,父僧垣入于长安,察蔬食布衣,
不听音乐,至是凶问因聘使到江南。时察母韦氏丧制适除,后主以察羸瘠,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
申就宅发哀。寻以忠毅将军起兼东宫通事舍人。察志在终丧,频有陈让,并抑而不许。俄敕知著
作郎事,服阕,除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察既累居忧服,兼斋素日久,因加气疾。后主尝别召
见,见察柴瘠过甚,为之动容。察自居显要,甚励清洁。尝有私门生不敢厚饷,止送南布一端,
花綀一匹。察谓之曰:“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綀,此物于吾无用。既欲相款接,辛不烦尔。”
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
笑而不答。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吏。大业二年,终于东都,
年七十四,遗命薄葬,务从率俭。两宫悼惜,赗赙甚厚。
(节选自《陈书 姚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B.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C.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D.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羽析/皆有经据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著作,“著作郎”“佐著作郎”“著作佐郎”的省称,其主要职责是编纂国史。
B.凶问,指死讯、噩耗。“凶”,指不幸,与“夙遭闵凶”中的“凶”意思相同。
C.服阕,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忧服,则是指为父母服丧而忧伤过度。
D.赗赙,也作“赙赗”,文中指两宫送给姚察家人用来办理丧事的财物车马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姚察深得赏识。十三岁时,到宣献堂听演讲并参加辩论,被学者称道;梁简文帝继位后更以超乎
常礼的礼节对待他。
B.姚察擅长著史。他被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推荐为史佐,撰著史书;入隋后担任秘书丞,后又受
命撰著梁、陈两代史书。
C.姚察谨守孝悌。战争饥荒时粮食匮乏,姚察总是把自己的那份省下些分给弟妹;他志在为父亲守
丧,数次推辞任官。
D.姚察居官清廉。他位居显要,能以清廉自处,连门生的薄礼也拒绝;他常常资产空乏,有人劝其
经营生计,他不为所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5 -
(1)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4分)
▲ ▲ ▲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4分)
▲ ▲ ▲
14.姚察的勤奋好学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说明。(4分)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5.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
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B.后人评价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C.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
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D.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
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16.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分,共 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 ▲ , ▲ ”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
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
因。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神态描写,突出在赤壁之战的战场上,周瑜从容自信、指
挥若定、胆略非凡、击败强敌的两句是“ ▲ , ▲ ”。
(3)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 , ▲ ”的景象,表
达了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4)古人常借助猿啼来表情达意,而由于个人遭际的不同,传递的情绪也会有所区别。比如,同样
写猿啼,《登高》中“ ▲ ”就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表达的情感
不尽相同。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9分)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__________家国大义,“小家”同
“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
整体。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
( )。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
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________寻找人生价值、________成长坐标。
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
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
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
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贡献,才能________,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崇尚 大势中 标注 集腋成裘
B.爱好 浪潮中 标注 集腋成裘
C.爱好 大势中 标示 众擎易举
D.崇尚 浪潮中 标示 众擎易举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
升腾
B.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
历程
C.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
升腾
D.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
历程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
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B.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
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C.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D.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
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6分)
2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不齿.:排列,并列 B.金石可镂.:雕刻
C.上.食埃土:上面,表方位 D.用心躁.也:浮躁,不专一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超级真菌”会乘虚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
- 7 -
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使人闻之色变。
B.近年来,《战狼Ⅱ》《流浪地球》等一批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受到观众广泛
认可,这充分证明过硬品质是新时代文艺实现文化引领的基本条件。
C.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五千年
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
D.当前,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来势凶猛,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将芬太
尼类物质整类列入管制,是中国政府处理毒品问题的创新性举措。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俗话
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以上两则俗语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 8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