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建立和巩固
1.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秦朝“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这一记载可以说明( )
A. 秦朝赋税以及徭役沉重 B. 秦始皇对百姓冷酷无情
C. 秦统一后国库收入增加 D. 秦朝大力推行统一措施
2.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朝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朝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法条共计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见,秦朝( )
A. 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 B. 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
C. 儒法并用,统治基础牢固 D. 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
A
能力提升
D
3. “它直接诱导了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打乱了秦王朝的统治秩序,加速了残暴的秦朝统治的灭亡;它也间接影响了自此以后的历次农民起义,为后世农民起义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材料评述的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项羽、刘邦起义
C. “国人暴动” D. 黄巾起义
A
4. 题4表所示为反秦起义者的构成情况。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反秦大起义( )
A. 得到了社会众多阶层的支持 B. 是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C. 由东方六国旧贵族统一领导 D. 源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A
5.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前往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当时,秦军有30万人,而项羽的军队只有两万人。在渡过漳水后,项羽命令将士砸破锅,凿沉战船,烧毁营帐,每人只带三天粮食,以示决一死战。起义军的战士勇猛杀敌,最终打败秦军。与此相对应的成语是( )
A. 四面楚歌 B. 破釜沉舟
C. 揭竿而起 D. 打草惊蛇
B
6. 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题6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历史时制作的年代标尺,④处对应的事件是( )
A. 西周建立 B. 秦朝建立
C. 秦朝灭亡 D. 垓下之战
C
7. “亭长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冷水,冷却秦锅百沸汤(意即采取一些措施,化解了秦末以来的诸多矛盾)。”该诗( )
A. 肯定了刘邦推翻秦朝的功绩
B. 分析了楚汉之争的性质
C. 指出了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
D. 认识到刘邦得民心的原因
D
8. 《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的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
B. 民众对秦朝律法不甚了解
C.《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
D. 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B
难题突破
9. 学者刘仲一指出:“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使秦国……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该观点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源在于( )
A. 极端化的法家思想 B. 集权化的政治体制
C. 大泽乡起义的爆发 D. 被激化的社会矛盾
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该观点认为由于法家思想过于极端,因而造成极端化的政治实践,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秦朝的速亡,A选项符合题意;集权化的政治体制和被激化的社会矛盾都是极端化的法家思想带来的结果,排除B、D选项;大泽乡起义的爆发是矛盾激化的表现,而非其根源,排除C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10. 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它的兴衰缘由却值得后世深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材料二 (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研读
材料三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秦始皇实行残暴的统治,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2)材料二中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该历史事件与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之间有何联系?(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起义就不会爆发”的看法并说明理由。(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陈胜、吴广起义。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所以陈胜、吴广率众起义。
该观点是错误的;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即使没有陈胜、吴广戍边途中遇雨误期这种偶然性事件,秦末农民大起义也迟早会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