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含音频朗读+中考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10《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含音频朗读+中考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13 18:11:49

文档简介

课件71张PPT。 《论语》十二章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1、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孔子思想2、孔子思想(2)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
提倡“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朗读 注音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乎 吾日三省吾身(xǐng)
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一瓢饮,在陋巷(lòu) 博学而笃志(dǔ)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第一章分析文义子曰:“学 而 时 习之,不亦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 按时
(名词作状语)复习,
温习同“悦”,喜悦顺承
并且转折
却生气也是了解分析文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先生说:“学了并且按时复习,不也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课文探究第1句讲
第2句讲
第3句讲
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个人修养第二章分析文义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为人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传 不习乎?”我 每天
名词作状语多次反省替谋划转折,却转折诚信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分析文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先生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却不真诚吗?和朋友交往却不诚实吗?传授的学业复习了吗?” 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要视品德修养,多反躬自省。第三章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同“又”顺承,就顺承顺承迷惑立业顺承自然规律顺承顺承超过规范,规矩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能不迷惑,五十岁就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就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超出规矩。 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课文探究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方能达到。第四章分析文义子曰:“温 故 而知 新, 可 以 为师矣。”复习
温习 旧的知识
形容词作名词顺承,并且 新的领悟
形容词作名词可以凭借成为,做分析文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先生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第五章分析文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转折
却迷惑转折有害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先生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第六章分析文义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品质高尚忍受读书的快乐碗分析文义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先生说:“颜回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分析文义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学问……的人喜欢、爱好以……为乐趣
名词的意动用法分析文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先生说:“了解这个知识的人,不如爱好这个知识的人;爱好这个知识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第八章分析文义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饭
名词作动词粗粮冷水弯着胳膊顺承乐趣正当手段对于分析文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先生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要有正确的财富观。
第九章分析文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于之,
在其中顺承跟从、学习选择分析文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先生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第十章分析文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流逝这舍弃分析文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来比喻时间的飞逝,指出时间的宝贵。第十一章分析文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全军普通人分析文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先生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第十二章分析文义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并列坚守恳切仁德并列分析文义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总结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七章)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
修身做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
通假字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古今异义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古今异义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天天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词类活用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一词多义为:
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当、做替了解懂得一词多义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转折顺承并列它的他人特殊句式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成语归纳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
不舍昼夜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其志
近十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题汇编之《论语》
一、2002年四川眉山《论语》十则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⑷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⑸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⑹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愠:恼恨,怨恨 B.不耻下问 耻:耻辱,羞耻。
C.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愉快。 D.默而识之 识: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可以为师矣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学而不思则罔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思而不学则殆 有卖炭翁释担而立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天将降大会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课文中所选六则,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B.第(1)则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三个方面既谈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讲到个人修养问题。
C.第(3)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D.第(5)则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参考答案:
1.B
2.C
3.A
4.B
二、2006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共8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
注: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不堪:无法忍受。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 名:_________________
(2)惟吾德馨 德馨:_________________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参考答案:
16.(1)出名(或:著名)(1分)
(2)品德高尚(1分)
1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共2分)
18.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1分)
19.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1分) 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2分)
三、2006年安徽省课程改革试验区
《论语》四则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pián pì)]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pián nìng)]善于花言巧语,丽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 罔:_________________
(3)可谓好学也已矣 好:_________________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6.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内容
主张
第①则
择师之道
第②则
交益友,拒损友
17.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4.(3分) (每小题1分)
(1)从:听从 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2)罔:迷惑 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
(3)好:喜爱 或:喜好、喜欢
15.(4分) (每小题2分)
(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
16.(4分)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第②则:择友之道
17.(4分)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
四、2007年武汉市新课程
(一)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7-11题。(15分)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知之为知之( ) (2)是知也( )
(3)思而不学则殆( ) (4)满则覆( )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
(1)诲女知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9.[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2分)
11.(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答: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答: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7.(1)为:是。
(2)是:这。
(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覆:翻倒。
8.(1)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9.—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10.态度 学 思
11.(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 (敧器)的特点。
(2)有心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例如: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五、2007年盐城市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节选)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 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
10.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
⑴不亦说乎?( ) ⑵李生说之曰( )
⑶学而不厌( ) ⑷王生益愠( )
1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
C. 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
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而/不思则罔 B. 可以为师/矣
C. 盖/学贵善思 D. 请铭之坐/右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
10、(1)高兴 (2)劝说 (3)满足 (4)恼怒
11、B
12、C
13、(1)(2)善于学习的人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懂得好的真理。
14、善学者学贵善思 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
六.2008年济宁市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谈笑有鸿儒 鸿儒: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不堪其忧 不堪: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0.[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 ,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4分)
11.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参考答案:
8.①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②无法忍受。
9.答案: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课余(我)考查颜回私下里的言行,(发现他)也算得上能够充分发挥(我课上讲的内容),他并不愚钝。
10.答案:托物言志 倾听、思考、记忆 11.答案: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安贫乐道。
七.2009年广东省深圳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7~8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节选自《墨子·公输》)
7.《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8.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1)
(2)
参考答案:
7、(3分)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
8、(4分)解释兼爱:却“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之意。非攻:不发动战争,不攻伐侵略。简答:示例: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或不侵害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睦共处。这两者对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八、2009山东临沂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_________________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________
③足兵 兵::_________________
④民信之矣 信:_________________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参考答案:
6.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7.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9.[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2010:
2010年云南曲靖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论语》十则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
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图:___________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之:___________
(4)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而:____________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3分)

1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
11。 (2分)答案:(1)信:诚实。 (2)图:料想。 (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4)而:然后,表顺接。
12。 (4分)(1)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13。( 3分)见贤思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
(答题要点:写出一个给1分,增字减字不得分)
14。 (3分)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2010年四川成都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则》)思而不学则怠
24(2010·北京市燕山,11---14,12分)(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论语》十则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
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图:___________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之:___________
(4)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而:____________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3分)

1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3分)
【答案】
11。 (2分)答案:(1)信:诚实。 (2)图:料想。 (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4)而:然后,表顺接。
12。 (4分)(1)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13。( 3分)见贤思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
(答题要点:写出一个给1分,增字减字不得分)
14。 (3分)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43.(2010·吉林省,9—15,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识(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9.《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1分)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2分)
(1)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 (2)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 (4)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1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2分)


12.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2分)


1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14.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2分)


15.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4分)




【答案】9.儒。(1分)
10.(4)(2分)
11.围绕“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疑惑)。”回答即可。(2分)
13.围绕“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2分)
14.围绕“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或“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回答即可。(2分)
15.围绕“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勤奋好学;谦虚诚恳;温故而知新,日积月累”等回答即可。(共4分,启示3分,启示答出其中一方面即可,语言表达1分)
后五则选文的大意:
(1)孔子说:“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除此之外,我还做了些什么呢?”
(2)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获得知识的人。”
(3)孔子说:“学习起来就好像总怕赶不上似的,还怕丢掉了应该学习的东西。”
(4)孔子说:“我是无所不知的吗?不是的!如果一个鄙陋浅薄的人诚恳地向我请教,我就从他所提出的问题的各方面反问到底而详尽地告诉我。”
(5)子夏说:“每天都能学到自己不会的知识,每月都不忘掉自己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啊。”
2011:
唐山[三](15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思而不学则殆 (2)学而不厌 (3)不愤不启 1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C.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 D.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17.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8.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2分) 19.用原文填空。(2分) (1)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 , 。” (2)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 20.相关内容链接。(4分) (1)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2分) 子 曰 德 之 不 修 学 之 不 讲 闻 义 不 能 从 不 善 不 能 改 是 吾 忧 也 (2)③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2分)
(15分)15.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满足、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16.B 17.A 18.聪明并且勤奋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文”啊。19.用原文填空。(2分)(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略。20.(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略。
33.(2011?广西省河池市)
(一)文言文阅读
【甲】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节选)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粗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镰《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迷你语文网
1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色愈恭,礼愈至 每至晴初霜旦(郦道元《三峡》)
B.同舍生皆被绮绣 唯见布被覆尸(范晔《强项令》)
C.何有于我哉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www.19mini.cn
D.择其善者而从之 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14.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腾人持汤沃灌 B.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列论战》)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15.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D )
A.甲文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谈论学习方法及个人修养。
B.乙文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体现了作者从师求学之艰苦
C.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乙文还将自己读书的艰苦和太学生读书的优越进行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D.甲乙两文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学习的执着追求。
16.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7.从第I卷甲乙两文古人对学习的态度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你又是怎样对待学习的?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4分)
赤峰市
[三](15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思而不学则殆 (2)学而不厌 (3)不愤不启
1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 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C. 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 D. 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17.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8. 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2分)
19.用原文填空。(2分)
(1)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
“ , 。”
(2)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
20.相关内容链接。(4分)
(1)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2分)
子 曰 德 之 不 修 学 之 不 讲 闻 义 不 能 从 不 善 不 能 改 是 吾 忧 也
(2)③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2分)
15.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满足、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
16. B
17.A
18.聪明并且勤奋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文”啊。
19.用原文填空。(2分)(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略。
20.(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略。
永州
(一)古诗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3分)
《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2011真题)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温故而知新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B.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
C.及鲁肃过寻阳 过:到
D.但当涉猎 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
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结友而别
②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11.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2分)

1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蒙辞以军中多务。

13.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3分)

9.D 10.C
11.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待)(写出“刮目相看”也可)12.( “愠”1分,省略成分补出1分)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辞”1分,句式1分 )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13.(开放题,能陈述自己的观点,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