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芥,小草。
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
白而别。问其
姓氏,是金陵
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痴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痴”字表明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痴”是对张岱的
确切评价,痴迷
于天人合一的山
水之乐,痴迷于
人与自然的交融,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从中可领
略张岱隐世避居的情怀。 “痴”人张岱,你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一、入课序语??? 师:杭州美景历来为世人所称道,西湖更是杭州秀丽风景的一张名片,这里曾留下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杨万里在一个晴日来游西湖,看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苏东坡在一个雨天来游西湖,看到的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而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几人哉!”今天咱们有幸认识一位能真正领山水之绝的人,他就是《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 给大家提示一下,教材中的注释要注意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表明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迹可窥知一二??? (2)“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3)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客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二、解读文本??? 1.时间、地点???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1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交代了什么???? 生:时间、地点??? 师:虽然看雪的时间是明朝“崇祯五年十二月”,但是写这篇文章是在明朝灭亡之后,清朝已经建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写文章用明朝的年号纪年是忌讳的,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那作者为什么还这样写呢?能不能改用清的前身后金的年号纪年“天聪五年十二月”或者用干支纪年“壬申年十二月”呢???? 生:应该是表明作者在明朝灭亡后仍不忘故国,不能融于新建的大清王朝的痛苦和孤独吧??? 师:说得很好,理解很到位??? 2.读“三”??? 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三日”与后文写雪景有什么关系???? 生1:为后文写雪景作了铺垫??? 师:对,只有交代了“大雪”而且下了“三日”这样一个充分条件,再写后文的雪景才显得自然可信,才会出现“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景象“绝”是什么意思???? 生2:穷尽、消失??? 师:对,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用一个词语概括这句话传达出一种什么意境???? 生3:寂静、空寂??? 师:空寂很好,写出了大雪后一片空寂,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的情景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的角度刻画出了大雪过后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一片空寂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的……???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湖中人鸟声俱绝”是通过听觉写景,那么《江雪》呢???? 生4:从视觉的角度写景??? 师: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是日更定,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是”为何意???? 生5:代词,这??? 师:这一天“更定”,大家看注释,“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正是寒气倍增之时,“拥毳衣炉火”一句,是要说明什么?是要强调暖和吗???? 生6: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彻骨??? 3.释“独”??? 师: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作者于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种行为能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生1:一,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二,有孤独、落寞之感慨,“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巧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三,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这种孤寂的情怀中,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师:大家再思考,第1段最后说“舟中人二三粒”,第2段最后说“及下船,舟子喃喃曰”,可见船上至少有两个人,那作者为什么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 生2:舟中真正看雪的人是张岱自己,舟子是划船的,稍带着陪“相公”,自己没有赏雪的兴致所以是张岱“独”去赏雪??? 生3:表现了作者的清高与孤傲,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不被人理解??? 师:是呀,的确是他一个人前往湖心亭看雪的,舟子只是撑船而已,对他的行为并不理解文章末尾舟子用了一个字评价张岱,这个字就是——??? 生:“痴”??? 师:“痴”是什么意思???? 生4:傻、愚笨、呆、不可理喻??? 师:由此可见张岱此时是多么孤独??? 4.看雪??? 师:能让人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的夜晚去湖心亭看雪,足见湖心亭雪景的魅力无限那么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呢?找一位同学来朗读第1段第3行“雾凇沆砀——”一直到段末??? (生读)??? 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上下一白”“一”的词性是什么?对,数词,是“一片”,还是“全”、“都”,还有一种使动感觉,是大雪使色彩绚丽的西湖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正如古代一首打油诗所描述的,“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再来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什么修辞???? 生1:比喻,比如把小舟及舟中之人比作芥,就是小草和米粒??? 师:把小舟比作芥是有一个典故的,庄子在《逍遥游》里有这样的句子“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意思是说:在堂屋的低洼处倒一杯水,就只能拿芥草作它的小舟了??? 师:数量词是喻体,数量词前的那个名词是本体,“数量词名词”构成一个绝妙的比喻这种写法在文学作品里面屡见不鲜,如:???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小舟如一片树叶漂浮在滔滔巨浪中,一会儿被抛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抛进浪谷一个“叶”字,就将风浪险恶、小舟颠沛流离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作者对渔者的同情也就不动声色地表现出来了??? 再如:???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毛泽东《虞美人·枕上》??? 巧借名词“钩”为量词,形象地表现出“残月”形状,使句子传神地产生“残月如钩”的修辞效果??? 再如:???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形象地写出了矮松顶上的白雪形如妇女的发髻的饰物,进而使人联想到“日本看护妇”外在的秀美与内在的温柔,并暗指这是“小”雪,作者的深情赞美寓于其中??? 类似的短语,同学们还能说说吗?先说短语,再用一句话解释这个短语??? 生2:一峰骆驼,骆驼的脊背像一座高大的山峰;一眼井,使人联想到水井就是大地的明眸??? 师:课文的这几句除了运用了比喻之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生3:夸张,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来分别描绘“长堤”、“亭”、“舟”、“人”等,是夸张的修辞,突出了想象中居高俯瞰的视点上所看到的雪中景物之小,与浑然一体的浩渺天地构成鲜明的对比??? 师:这是一种特殊的夸张形式,“痕”不仅是量词,而且还是形容词,像一道“痕”,而且也是“痕”,量、形、物三兼;“点”,不仅是量词,且形亦如“点”,同时也是“点”,量、形、物三兼;“芥”,是量词,相当于“根”或“棵”,而且船小如草梗,也是“草梗”,量、形、物三兼;“粒”,不仅是关于人数的量词,相当于“个”,而且人形亦如粒,也是“粒”,量、形、物三兼这种“小”,反衬出西湖的扩大,天地的扩大长长的堤岸如同苍茫大地上的一道划痕,湖心亭如同万顷碧波中的一个小白点,小舟如同一棵小草梗,舟中人如同两三粒米粒这样,“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空旷辽阔的境界与“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渺小相对照,把一个小小的“我”置于一个浩渺无际的天地之间,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的人生感叹,他那种孤寂情怀也就从这几个量词中显现出来了??? 5.湖心亭遇客??? 师:作者将渺小的自己置于一个极其广大的背景之下,通过大与小的对比,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那么如果这时遇到和自己一样深夜来看雪的人,会怎样呢?下面来学习第2段,大家齐声朗读“到亭上——”??? (生读)??? 师:“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是对方的惊呼,“拉余同饮”是对方惊喜的表现“拉”这个词用得恰当吗?毕竟是初次见面呀!改成“请”如何???? 生1:恰恰表现了对方遇到知音的喜极忘形,瞬间就没有了陌生感,变得亲近起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如果用“请”就太客套了??? 师:既然对方那么热情,作者为什么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为什么要用“强饮”?能不能改成“畅饮”?有何不同???? 生2:不能“强饮”说明作者原本不能喝酒,却尽力喝,而且一喝就是“三大白”,足见其诚意,也有点“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意思,是偶遇知己内心喜悦的一种表现如果改成“畅饮”,就体现不出不能为而为之的诚意
师:好,认为作者见到了湖心亭中的两个饮酒者有了知己之喜悦,有一定道理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3:老师,我认为作者遇到亭中的饮酒人并不高兴,“强饮三大白而别”该翻译为勉强喝了三杯酒就告辞离开了作者根本就没有欢欣之意,或许还有些懊恼,因为自己本来想一个人静静欣赏雪后美景,却被这几个人坏了兴致??? 师:这种看法有点意思有没有支持他的观点的???? 生4:老师,我支持他的观点,如果作者遇到饮酒人感到很高兴的话,那么为何只饮了三杯就离开呢?那该是喝到尽兴才对啊何况前面还有一句是“拉余同饮”,可看出作者并不欣然,只是碍于情面,勉强饮三大杯而别再有问其姓氏,只答是金陵人该是问其姓氏,答曰某某,问其籍贯,答曰金陵作者笔墨如此节俭,已隐含敷衍之意若无此二人,作者应该会在湖心亭待得更久吧???? 师:能够从文本中找到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很难得对此处的解读历来有这样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孤独中的张岱遇到知己获得短暂的喜悦;另一种认为张岱在湖心亭遇到了别的赏雪人,扰了雅兴,只得应付一下匆匆而归两种解读都是很有道理的??? 文章末句“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该如何理解???? 生5:按字面意思就是那位舟子见到亭上金陵人后,感到他们比作者对西湖雪景更痴迷??? 师:我倒以为还是“相公”更痴理由之一:作者用“喃喃”二字形容,有点鄙笑舟子之心态,明明白白记下他的话,是不以为然也似乎是说你舟子不懂我也理由之二:数年后以笔追忆当年看雪之情景,历历在目,足见人之痴也想来西湖看雪者多矣,然将西湖雪景记之于文者有几人呢?文章如画者更有几人呢?那“一痕”、“一点”、“一芥”及“两三粒”之形容,真可谓“‘如’而‘不是’,‘不是’而‘如’”,很有辩证法,完全是人之情溶于物之所得也,清雅之中透着几丝孤愁和悲凄??? 三、写作指导??? 课文中所用的比喻和夸张,其实就是一种感觉的异化,即通过想象用不同的事物来写相同的方面而且在一定限度内,形象的变异度越大,审美价值越高;形象越接近事物原型,变异性越小,感染力越弱比如,“他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了”就是一个接近事物原型的表述,其审美价值远远不及“她瘦得像芦柴棒”这样变异夸张的表述感觉的异化可用于写景,比如作者把长堤、湖心亭、小舟、舟中人,异化为“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也可用于状物、写人、叙事、抒情,甚至可用于议论??? 请仿照《湖心亭看雪》的异化描写方式写作:??? 题目一:雪中即景??? 题目二:花坛、蛋糕、蜡烛……(任选,或其他)??? 为了帮助同学们思考,下面再提供两则例文,供参考:??? 例文一:蝴蝶??? 这一张对折的情书小笺,正寻找花儿的投递处——儒勒·列那尔《胡萝卜须》??? 例文二:喜鹊??? 那样子总是显得挺别扭,为了要一直闲聊到夜晚,她从一清早就穿着晚礼服老穿着那件燕尾服,真叫人吃不消,这真是我们的最有法国气派的禽类——儒勒·列那尔《胡萝卜须》附:学生作文及评析??? 学生作文1:??? 祝你生日快乐——雪中即景 (刘婧赟)??? 教学楼前那一米来高圆形的大花坛里,各种花草本来早已经枯萎了,平坦的花坛如同上面蓬松着厚厚的奶油的生日蛋糕“叮铃铃……”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欢叫着冲出教室,校园里一下子沸腾起来虎头虎脑的男生在操场上打起雪仗,雪弹纷飞,杀声震天热闹温馨的氛围中,几个穿着红色防寒服的女孩子,站在花坛上摆出各自满意的Pose,等待着旁边拿手机的男生按下快门她们是蛋糕上一支支点燃了的红蜡烛不!这是几粒按在奶油上的红樱桃哈!照片的题目就叫“祝你生日快乐”吧!??? 学生作文2:??? 电视塔 (江小枫)??? 电视塔:“1”枚超大的等待发射的火箭
学生作文3:??? 雪中即景 (张佳禾)??? 雪在飘,雪在飘,雪在飘,从昨天中午一直下到今天放学从教室窗户鸟瞰全校,学府广场尽收眼底一群上身裹着臃肿的黑色防寒服,下身穿着白色校服裤子的学生,艰难地行进在没过脚面的雪地上,他们左摇右摆、小心翼翼地滑向校门,简直就是南极冰原上群体出动的企鹅??? 学生作文4:??? 燕子 (林祥津)??? 燕子带着剪刀般的尾巴去了南方,我们在这里,等她回来剪开寒冬的幕布??? 评析:??? 这四篇小作文,其实是小速写??? 习作1的《祝你生日快乐》,从“花坛”到“蛋糕”,再想象三五个女孩在花坛上摆Pose,完成“蜡烛”的想象,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写出来但“几粒按在奶油上的红樱桃”,则是一般孩子想象不出的这样的想象紧扣《湖心亭看雪》中“两三粒”的描写,很有新意??? “哈!照片的题目就叫‘祝你生日快乐’吧!”结尾句是教师所加,并将它作为全文标题,原来的作文题目作为副标题这样的修改处理,使文章更加风趣、活泼,真正做到了画龙点睛,一下子使全文活了起来??? 习作2的《电视塔》是句静物速写,那个“1”既有数的意味,也有形的意味,与“长堤一痕”的那个“一”字可谓“异曲同妙”讲评时,可使学生再次品味这种“形”与“数”两者相兼的意趣“1”不正是被固定在发射架上的火箭吗???? 习作3的《雪中即景》,原句是“广场如波光粼粼的池塘”,学生“像一只只鸭子”根据学生这样的想象,教师启发他:人是直立行走的,而鸭子的“立姿”性不强烈,要顺着“立姿”的相似点上去想象,由此而想到“企鹅”,由“企鹅”再想到“池塘”,与之不协调而改为“南极冰原”在讲评时,与学生互动讨论这样的修改,使学生加深了对“相似点”的理解??? 习作4的《燕子》,抓住了相似点,诗意盎然,且在浓浓的期盼情怀里,有一丝怅然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