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1864年)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
甲午战争
1894年
中法战争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
俄国入侵伊犁
1871年
1847年
进士
洋务运动的代表
镇压
太平天国
海防与塞防之争
“乘胜即收”,签定《中法新约》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签《马关条约》
一个人
一个时代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身历晚清四朝,几乎与一部晚清历史相始终。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一、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
1、原因
1845年4月23日,敬穆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说:自洋布洋棉入口后,“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1800-1850年间,中国的气候异常…1840年前后全国平均气温达近三百年来最低点,同时,全国涝灾、雹灾和雪灾比以往100年明显增多…其间广西南宁地区农业失收更为严重,至少有10个坏年景。
3.直接原因:自然灾害频繁。
2.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与搜刮,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1.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激化社会矛盾。
4.主观原因:洪秀全科举不第,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教。
一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
2.过程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颁布纲领
天京变乱
天京陷落
1864年
1856年
1856年
1853年
1851年
1851年
1853年
金田起义
全盛时期
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天朝田亩制度》
颁布纲领
1859年
《资政新篇》
太平军北伐、西征巩固政权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初步建立政权
正式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大事记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
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
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
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
不饱暖也。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
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天朝田亩制度》
(2)评价:
①革命性: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未能实施
③落后性:没有超越封建经济范畴
一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
3.纲领性的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①土地:平均分配土地,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追求社会财富平均;
②产品 :实行绝对平均的分配制度—圣库制度
(1)内容:
①政治上主张依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②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③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办医院。
一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
3.纲领性的文件---《资政新篇》
(2)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迫于形势未能真正实行。
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看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授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纲领 提出 主张 意义
《天朝田亩制度》 1853 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资政新篇》 1859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 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资政新篇》认为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
向西方学习,走向资本主义
为什么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主观:由于农民阶级历史局限性,领导集团内讧,不能突破封建秩序;
客观:湘淮军;洋枪队
两者内容的关系是?A.继承发展 B.自相矛盾
农民更喜欢哪个纲领?为什么?
《天朝田亩制度》
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追求社会财富平均……
一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
4、失败原因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大兴土木,将两江总督府扩建为豪华壮丽的天王府,还从民间挑选嫔妃。其他诸王也竞相效尤,冠冕服饰,仪卫舆马,无不奢华。太平天国还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
——“马工程”:《中国近代史》
内因:贪图享乐;目光短浅;争权夺利
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历史的局限性。
①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②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③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制度和思想。
客观(直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经验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一、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
一、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的建设OR破坏?
5、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史料一 太平天国……坚持战斗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先后攻取600多座城市,加速了清王朝和 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不予承认侵略者 攫取的侵略权,使西方列强把 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史料二 太平天国之后,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 运动后,曾经繁华富庶的江南“几于百里无人烟,其中大半人民死亡,室庐焚毁,田亩无主,荒弃不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一定程度上抵抗西方侵略;
引发政治权力结构变化:中央权力下移+汉族官僚集团崛起;
破坏了南方地区的生产力+客观上激发地主自救运动。
1、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
A.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2.历史学家徐中约指出:“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外省大员在国是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作者所阐述的核心意思是( )
A.清政府权力的转移有利于社会进步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C.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满洲贵族统治的瓦解
D.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
A
C
(中央)
(地方)
二、洋务运动——地主阶级
晚晴中兴四大名臣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左宗棠
【概念阐释】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一场自救运动。
史料一:购买外洋器物……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1861年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炮船折》
史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洋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1864年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
依据材料指出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目的、指导思想。
背景:内忧外患
目的:镇压农民起义;
抵抗外来侵略。
根本:维护清王朝统治。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请阅读教材及材料,归纳洋务运动的内容。
领域 成果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官办企业)
师夷长技以自强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
求富
办新式教育;派遣留学生
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崇厚 天津机械制造局
李鸿章 开平矿务局
李鸿章 上海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 汉阳铁厂
李鸿章 上海机器织布局
京师同文馆等,留美幼童
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二、洋务运动——地主阶级
(三)洋务运动的结果和评价
请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
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最终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清政府)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运动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根本原因:只学习西方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评价:
(1)性质: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2)积极作用:引进西方的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经济、教育、军事、外交);
(3)局限: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未触动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二、洋务运动——地主阶级
(2021·天津高考)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
C.主张强兵御外 D.开始了解西方
C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的形势示意图
1858《瑷珲条约》割占
1860《北京条约》割占
1860《北京条约》和1864年割占
1864阿古柏侵入新疆
1879日本吞并琉球
1874日本侵入台湾
外患不断,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
1858法国开始侵略越南
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孰重孰轻,必有能辨之者。
——李鸿章
重新疆者,所以保满蒙,保满蒙者,所以卫京师……西北无虞,东南自固。
——左宗棠
海防
塞防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①1875年,左宗棠发兵新疆平乱;
②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③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
1.英俄侵略新疆
(1)表现:
①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清内乱;
②英国支持阿古柏占领南疆和北疆;
③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2)结果:
左宗棠
武力打败阿古伯
曾纪泽
与俄国谈判,收回伊利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2.中法战争(1883—1885年)
(1)背景:
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2)过程:
①在1884年8月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
② 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没有得逞)
③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
(3)结果:
①1885年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②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史料一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史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
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④直接原因: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故意挑起战争。
据材料结合教材P105分析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原因?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①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③清政府:积贫积弱,“避战求和”。(可乘之机)
②外部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紧侵略扩张。以及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3、甲午中日战争——原因
▲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①
②
③
④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过程及结果
结果:中国失败。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政府议和,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过程:
①丰岛战役(中日首战)
②平壤战役(清军大败)
③黄海战役: A.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
B.李鸿章“避战保船”,
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
④辽东战役(1894.10 旅顺大屠杀)
⑤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覆灭)
⑤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咸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入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李鸿章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宁勿动”,“保舰勿失”,即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政治:日本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
军事:蓄谋已久,准备充分,上下一心。
政治:封建政府腐朽落后,寄望国际调停;
军事:保船避战,消极防御,战略失误。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难逃战败的原因。
解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
【思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有何异同?
21
(2)对日本: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刺激了日本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影响
(1)对中国
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②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④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新的进步。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励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如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发动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民主革命;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推动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
(3)对列强:打破东亚旧格局,远东矛盾加剧。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实质:帝国主义之间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漫画《三国干涉还辽》
关于“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有割让辽东半岛的内容。消息公布,俄国认为条约损害了俄国的利益,于是联合德国、法国向日本提出抗议,摆出不惜一战的架势。英美不愿意日本在华势力过分膨胀,劝日本接受三国要求。1895年8月5日,日本向三国表示接受“劝告”,但需要中国拿出 3000 万两白银作为“赎辽”的“赏金”。11月8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林董在北京签订中日《辽南条约》,日本交还辽东半岛,清政府交出白银 3000 万两作为“报酬”。这就是所谓“三国干涉还辽”
“三国干涉还辽”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沙俄 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经济:进行资本输出,争做中国债主,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政治: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爱国华侨谢缵泰绘制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