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衣母婴卧像
课 题 着衣母婴卧像 授课日期
内 容 欣赏 课 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册第一单元封二画页的一节欣赏课。主要学习内容简介:欣赏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着衣母婴卧像》,认识其材料、形式。了解其内容。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分析 由于受地域、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对亨利.摩尔知之甚少,对其作品风格也了解不多,甚至没有什么了解。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找到切入点,又要广泛的收集亨利.摩尔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才能有助于学生归纳和总结出亨利.摩尔雕塑作品的风格特点,更好地解读《着衣母婴卧像》
设计思想 本着以“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注重通过观察、比较和表达等活动感受亨利.摩尔独特的雕塑语言和创新精神。找切入点引起学生共鸣。通过观察、比较、感受和理解亨利.摩尔的雕塑风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着衣母婴卧像》了解其材料、形式和内容。
能力目标:能用简单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通过描述、欣赏、观察、比较感受和理解亨利.摩尔独特的雕塑风格。学习其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感受亨利.摩尔用和平而专一的心灵、用所有的激情和创造力歌咏和谐的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亨利.摩尔为时代创造的与环境对话的雕塑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亨利.摩尔的雕塑风格——歌咏自然、歌咏和谐。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教 具 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1) 导入
1、你们爱自己的母亲吗?
2、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到这尊雕像能联想到什么?
3、出示课题,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亨利.摩尔的雕塑《着衣母婴卧像》。
设计理念: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
1.自己结合文字欣赏雕塑《着衣母婴卧像》图片。你想到什么问题?写下来,小组讨论。
2.同桌交流:(1)你读懂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作品的理解)
(2)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如果同桌还解决不了的用纸条记下来交给老师)
3.组际交流
尝试解决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己解读作品,通过交流分析、理解作品。
(三)教师讲解
设问:1.亨利.摩尔常常借用母亲的身体表现山峦、丘陵和大地,他为什么把母亲的身体和大地练习起来呢?
讲解:这座《着衣母婴卧像》是英国的亨利·摩尔母与子系列中的一座,其表现形式是雕塑。
母亲像山一样高大,而孩子却又瘦又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母亲怀抱是那样温暖,孩子好像睡着了,他睡在母亲的怀抱里是那样舒适。远看母亲的外形像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峦,卧在那里,而孩子躺在母亲的胳膊上。亨利·摩尔把母亲的细致描写全省略了,为的是反映母亲伟大。常说母爱如山,而亨利·摩尔把这座雕像的母爱如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母爱如山我们不应挂在嘴边,而应好好学习,做对得起母亲的事,来报答母亲。
设计理念: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四)拓展学习
过渡语:为了更好地了解亨利.摩尔独特的雕塑语言,学习其创新精神。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雕塑世界。
1. 欣赏:《斜倚像》(二)
师:1929年亨利.摩尔受玛雅文化中的雨神侧卧像的启发创作了第一尊《斜倚像》,1938年创作了雕塑《斜倚的人》后,他对“斜倚像”这个主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衍生出各种形式的“斜倚像”。
这是他创作于1956年,现放置于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入口前的《斜倚像》。同学们,你能看出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生:大理石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大楼建造到一半时,亨利.摩尔接到了为该组织设计一个大型雕塑的委托。这次他意识到自己是在为一个思想目的性极强的机构搞创作。他仔细研究、反复推敲、抛弃许多初稿后,雕刻了一个不带任何故事情节的斜倚像这是摩尔创作的“斜倚像”主题中最成功的一件。
师:白色的雕像放在白色的大楼前有什么用意吗?
生:相呼应,使作品与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
师:眼睛的造型虽然相对简单,但绝非轻率雕刻而成。眼睛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整个石雕人像的精神面貌的基调。作品在完成后,深受公众好评。至今,无论是作为一件艺术品还是一件主体性的雕塑,它都有着很高的声誉。
2.欣赏《王与后》
师:你能看出这件雕塑的材料吗?
生:青铜。
师:真有眼力。这件青铜雕像高161.3厘米。
师:谁来说说它的样子
生:头上有一个洞 长的很怪 头上有角 身体是扁的
师:作品中的王与后头部都有一个洞,似眼非眼,面孔十分怪诞,像个面具,似人非人,身体薄且长,呈扁叶状。作品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细部刻画。
师:摩尔说理解这组雕像的线索在于这个“王”的头部,那是观、胡须和颜面的综合体,象征着原始王权和一种动物性的“潘神”似的气质的混合。
师:你能看出《王与后》放在那儿吗?
生:山上
师:对,它位于苏格兰旷野。王从容、自信。后端庄。摩尔想以此说明人类的温良和原始皇权观念之间的对比关系。
师:为什么要放在旷野之中呢?
生:将作品与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
师:作品是亨利.摩尔受英格兰威廉爵士的委托而创作的。并且被天才地指定放在英格兰贫瘠的丘陵地带的一片旷野之中。这对通话般的统治者的形象便与悠久的英国历史以及童话式的传统观念联系在一起。他们仿佛从遥远的古代一直端坐到今天,尊严而亲切,静静地伴随着荒原,永远如斯,唤起人们无限的充满诗意的联想。自然环境的衬托更增加了这尊雕塑意味无穷的历史感与神秘感,这仿佛是向人类原始文明的呼唤,也朦胧表达了现代人的迷茫与失落。
师(总结):摩尔作品的气息和内涵是愉快、深情或积极向上的。他的作品为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雕塑语言,那是一种与环境对话的语言,一种充满人性的现代语言。
教学反思:
制作课件版本低矮出现点问题,及时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