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20张PPT)+3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20张PPT)+3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2 09:01:58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地图册和时间轴,梳理西晋建立、统一的过程;并结合补充材料认识西晋统一在全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 结合教师给出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认识西晋的统治情况及灭亡的原因;并阅读教材梳理八王之乱的始末。(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 结合地图册及教师给出的材料,了解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概况,并认识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地区各组生产、生活的影响。(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4. 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在各族人民的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断形成的;认识到统一是历史之大势,分裂孕育着新的统一因素。(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西晋的建立、统一与灭亡;少数民族内迁;从西晋到十六国的政权更迭
认识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理解西晋统一的历史意义和西晋灭亡的原因
在分裂再现之时,中国人并不自安于分裂,分争各方总是力求寻得恢复统一的路径,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感情、文化交流、经济联系、政治交往,也自然而然地孕育再统一的条件,使统一成为全社会不可抗拒的潮流。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东汉
三国鼎立
16课



三分天下后,中国将如何重建统一?
动荡分裂
重建统一
新知导入
变化:从群雄并起、政权林立到三个统一政权的鼎足而立。
特点:从东汉末年的割据状态走向局部统一。
东汉末年至三国末年政治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特点?
视频:司马氏夺权
新知讲解
西晋
263年,司马昭灭蜀汉,刘禅被送至洛阳,封“安乐公”。
(乐不思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是为晋武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
“三国尽归司马氏”
晋武帝
司马炎
司马懿
司马师
司马昭
晋武帝
司马炎
人物扫描:司马炎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晋朝开国皇帝。公元265年,司马炎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
新知讲解
人物扫描:司马懿出身于世族豪门,曹魏中期,司马懿参与辅佐新即位的小皇帝,随后便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病逝后,先后由其子司马师、司马师之弟司马昭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49年,司马懿趁曹爽谒高平陵发动洛阳政变夺取军政大权。
251年,长子司马师掌权,不久废曹芳,立曹髦(仅13岁)。
260年,曹髦率数百仆从向司马昭进攻,结果被杀。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政权完全为司马氏集团所控制。
255年,弟司马昭即位。
司马昭
司马懿
司马师
司马昭
新知讲解
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1. 建立
公元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立为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 统一
灭吴:
灭蜀:
公元263年,魏攻蜀汉,刘禅投降,蜀汉亡。共四十三年
279冬,晋灭吴之战开始,280三月攻下石头城,孙皓降,吴亡。
3. 措施
1. 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扩充劳动力和加强监督等)
2. 保护士族利益
3. 反对奢侈,厉行节俭
西晋疆域图
新知讲解
历史——曹魏削弱所封诸王势力而至孤立而亡。
现实——晋武帝为加强皇权,大封同姓诸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思考:
1.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
2.西晋王朝的短命和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
诸侯实力坐大,威胁中央统治
诸王并起
几则材料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 tà )。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了“钱”的同义词。
西晋的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当时的很多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而是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西晋时的贵族、富豪还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
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大臣:启奏陛下,近几年闹灾荒,各地都报告说 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
晋惠帝:“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 肉粥呢?”
统治者不思进取,奢侈腐朽,朝政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视频:《中国通史》——八王之乱
八 王 之 乱
背景:为巩固统治,晋武帝大封皇族为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八 王 之 乱
时间: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光熙元年(306年)
地点:中原一带(以洛阳为中心)
经过:手握重兵的八个主要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危害:内乱造成社会动荡,物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影响:中原人口锐减,大量人口逃往南方,形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这场内乱共历时十六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远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转,故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视频:北方人民南迁
内迁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内迁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族
路线:西北的羌族和氐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中原汉族迁往江南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税,服劳役,还掠卖少数民族人为奴婢。因而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反抗不断地发生。
公元316年, 刘曜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写照。
游牧——农耕
阅读81页相关史事,北方各族的内迁给北方带来了怎样的社会变化?
民族交往、交流日益增多
魏灭蜀
263 年
266 年
280年
291年
306年
316年
西晋建立
西晋统一
八王之乱
西晋灭亡
北方各族的内迁
十六国时期
成汉

前赵、后赵
前秦、后秦、西秦
前燕、后燕、南燕、北燕
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
所谓十六国,可以从政权名称上概括为:一成(汉)一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自丧乱以来六十余年,苍生殄灭,百不遗一,河洛丘虚,函夏萧条……
——房玄龄等《晋书》
新知讲解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任用王猛为相,深化改革。
改革措施: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阅读教材88页,思考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
社会动乱,人心思定。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交融。
苻坚较高的汉文化修养。
前秦国立逐渐强盛
民族矛盾日益缓和
板书设计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的建立
八王之乱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建立的时间
统一的时间
西晋的统治
八王之乱的背景
八王之乱的过程
八王之乱的结果
游牧民族内迁
十六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