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写学习生活,从课文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 长经历, 感受到永恒的童真 、友谊和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上册“成长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选自《朝花夕拾》。 对于《朝花夕拾》 的写作意图, 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 他在《朝花夕拾 小引》 中说道, 这 本散文集是写在他生活辗转流徙 、心情较苦闷的时候,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 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所以鲁 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 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来欣赏,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 曲少 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两个部分组成。百草园部分作者写了园内的景物、美女蛇的 故事和雪地捕鸟活动。三味书屋部分作者写了寿镜吾先生教学生们读书,同学们在课堂上获 得的乐趣以及儿时作者在书屋的后园里接触大自然获得的乐趣。全文围绕一个“乐”字展开, 追忆了童年的生活, 向读者展现了美好的童真童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鲁迅的作品对他们而言有深度,学生凭以往的阅 读经验不一定能很好地把握 。所以, 在教学时应当由教师带领学生, 采用默读法和赏析法,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找到文本解读的关键。
【教法及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 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 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 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 创意的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这种独特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 多角度 、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情。
4.分析寿镜吾先生的形象和作者对他的感情。
5.运用联系比较法, 加深对生活和学习的认识。
【教学重点】 品味童年的乐园,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 多角度 、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寿镜吾先生的形象, 理解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情感态度。
【课前准备】
1.预习“读一读, 写一写”。
2.默读课文。
【教学方法】默读法 、合作探究法 、赏析法
【课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 多角度 、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 、导入
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 童年的小伙伴, 小秘密, 小故事会成为我们一生记忆中的珍 宝 。 今天, 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 走进他的童年。
二 、作者 、作品简介
鲁迅(1881 ~ 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 拾》, 杂文集《坟》、《华盖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一共 10 篇 。“朝花”可以 理解为鲁迅童年、青少年时期经历的事情;“夕拾”是指到了中年以后回忆往事,写成文章。 这本书写于 1926 年, 当时作者 45 岁。
三 、整体感知, 把握内容
1.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确凿 (záo) 菜畦 (q í ) 脑髓 (su ǐ )
倜傥 (t ì tǎng) 蝉蜕 (tu ì ) 盔 甲 (ku ī )
认准字形
蝉蜕 云霄 博学 宿儒
2.默读课文, 理清结构
按要求默读全文。
( 1) 不出声 、不动唇, 不指读, 不回看, 一气读完全文。
( 2) 抓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标题 、开头 、结尾及过渡段) 。
( 3) 要求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 5 分钟默读完全文。 理清结构, 把握内容
( 1) 读标题, 理结构。
标题把文章从空间上分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
“百草园”,在绍兴城内, 是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 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 2) 在这两部分内容之间有一处比较明显的过渡, 大家能找出来吗?
第 9 段是过渡段 。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句“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 书塾。”引出了下文 “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而后面几句承接上文“我”在百草园的 生活。
通过这个过渡段, 我们也能体会到儿时的“我”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
那么为什么百草园让我这么留恋? 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原因,写出了“我”在百草园的 生活感受。
四 、重回乐园, 寻访童趣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乐在何处?
方法: 默读文中“百草园”的部分, 寻找乐趣体现在哪些方面, 圈划概括。
百草园中的美好景物 ( 2 段) ——乐景
神奇的美女蛇传说 ( 3-6 段) ——乐闻
有趣的雪地捕鸟 ( 7-8 段) ——乐事
1.乐景
( 1) 朗读第 2 段。
( 2) 第二段中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 作者是怎样来写景的? 提示: 先在书上把景物圈画出来, 再找找景物有什么特点。
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乐趣
(碧绿的) 菜畦 (光滑的) 石井栏 (高大的) 皂荚树 (紫红的) 桑椹 鸣蝉 (肥胖的) 黄蜂 (轻捷的) 叫天子 长吟 伏 窜 静态 动态 低 高 高 低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翻
按
低唱
弹琴
拍
声音
动物
(
缠络
)何首乌藤 木莲藤 木莲果 像莲房 拔 何首乌根 臃肿 摘 覆盆子像小球 又酸又甜
形状 味道 植物
( 3) 作者写了百草园的诸多景物, 错综交织, 却又井井有条, 突出无穷的乐趣 。作者是怎 样做到的呢?
明确:作者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这个句式把诸多景物连在一起, 由整体写到局部, 使得井井有条 。“不必说”抛开一些东西, 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 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样写,更能突出百草 园里每一寸土地都让作者觉得充满趣味。
( 4) 仿写句子
请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仿写一段话。
例: 不必说, 洁净的水池,嶙峋的假山,挺拔的银杏树, 茁壮的樱桃树 。也不必说,蛐蛐在 碧绿的草丛里高歌,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快乐的小鸟们从地上飞上树梢悄悄观察着我 们 。 单是围墙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蚂蚁在辛勤地搬运着粮食, 毛毛虫也在旁边吃着树叶。 有时也能看到在结网的蜘蛛,有些可怜的小飞虫不慎落入网中,前一秒还在自由飞舞,下一 秒就变成了蜘蛛的食物。
( 5) 写景小结:
既抓住景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心理。
多角度写景 。通过视觉 、听觉 、 味觉来写景, 形 、声 、色 、 味俱全。
按顺序写景, 层次井然 。 (巧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 2.乐闻
写了百草园的美景之后, 为什么还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的兴趣,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 童乐园的情趣。
3.乐事
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 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明确: 扫 、露 、支 、撒 、系 、牵 、看 、拉 、罩这九个表述动作的词, 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 地捕鸟的过程, 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五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请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 并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 多种描写方法。
【课堂答疑】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中,鲁迅以儿童视角回忆童年生活,但有的 同学也发现文中穿插了成人视角的语句。我们在文中找一找,哪些文字是以成年鲁迅的视角 来写的? 成年鲁迅的视角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1.第 1 段中成年视角的句子:写到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作者情感:百草园和老屋卖给他人, 已经失去了。这是成年鲁迅对物是人非、家道变故 的感慨, 表达了他对百草园和老屋不幸易主的酸涩。
“似乎”和“确凿”连用, 是否矛盾?
“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成人视角, 这是写实, 断定百草园确实没有什么动人之处。 “似乎”是对这断定有犹豫, 因为百草园曾给鲁迅的童年带来无尽的快乐, 因此在他的感觉 中,百草园理应不仅仅“只有一些野草”, 野草丛里还有别的生命,就算野草本身,也有引 发“我”想象的无限趣味。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并不矛盾,更表现出成年鲁迅对百草园深深的 喜爱和怀念之情, 对儿童快乐时光的怀念。
2.第 4 段成年视角的句子: “他虽然照样办, 却总是睡不着—— 当然睡不着的 。 ”
作者情感:这里的“当然睡不着的”就是以成年鲁迅的视角写的,这不仅舒缓了叙事的 节奏,更给文章增添了幽默与乐趣,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所听的传说故事的深情回味。
3.第 6 段成年视角的句子:“但直到现在, 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 女蛇 。 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 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作者情感:这一处是成年鲁迅用调侃的语气,来暗说自己常遇到艰难、危险的处境,带 给他这种危险处境的不是传说中的美女蛇, 而是当时的社会。
4.第 9 段成年视角的句子:“Ade 我的蟋蟀们! Ade,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作者情感:“Ade”德语单词,这显然也出自成年鲁迅之口,这样的呼唤将成年鲁迅对百 草园的无限怀想与留恋表现得淋漓尽致。
5.第 24 段成年视角的句子:“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这东西”是指鲁迅小时描摹的绣像。这些绣像从艺术角度看没有什么价值,却是饱含 儿时趣味的东西。
作者情感:这一句以成年视角写了绣像的遗失,表达对失去童年美好、纯真生活的怅惘。
小结:在写作这篇文章时,鲁迅作为一个成年人,也用成年视角写下他的人生思考,写 下现实的苦涩, 写下他的幽默和调侃, 更写下他对岁月流逝的喟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情。
2.分析寿镜吾先生的形象和作者对他的感情。
3.运用联系比较法, 加深对生活和学习的认识。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在百草园的有趣经历,这节课我们接着了解鲁迅在三味书屋的学 习生活。
二 、走进三味书屋
1.三味书屋简介
三味书屋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墅 。鲁迅 12 岁在这里求学, 塾师是寿镜吾老先生 。三味 书屋, 是三长间的小花厅, 本是寿家的书房 。 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 60 年。
2.书屋之境
找出与三味书屋环境有关的句子, 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特点与百草园有何不同?
明确: 第 10 段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是“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 第三间是书房 。 中间挂着一 块匾道: 三味书屋; 匾下面是一幅画, 画着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 ”
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相比 。“一扇黑油的竹门”“黑油”显得沉重 、压抑。 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 只有匾和画儿。
第 17 段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是“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 虽然小, 但在那里也可以爬 上花坛去折腊梅花, 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 ”
相对于百草园, 虽然书屋后园的天地比较狭小, 但仍然有大自然的生机, 富有乐趣。 3.书屋之事
“我”在三味书屋经历了哪些事情?
明确: 恭敬拜先生 、好奇问“怪哉” 、挑战对对子 、后园偷玩耍, 师生同读书 、课中偷画画 理解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情感态度。
书屋生活 “我”的情感态度
严 恭敬拜先生: 两次行礼, 严格的规矩。 调侃
好奇问“怪哉”: 先生脸上有怒色, 不愿意说 。做学生不应 该好奇问这些事, 只要读书。 失落 、无奈
挑战对对子: 先生起初严厉, 后来对“我”好起来。 认真
趣 后园偷玩耍: 折腊梅花 、寻蝉蜕 、捉苍蝇喂蚂蚁。 迷恋
师生同读书: 学生读书游戏化, 先生读书入神。 快乐
课中偷画画: 描摹绣像, 培养了绘画兴趣。 喜爱
“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并不是死气沉沉的,课间溜到后园嬉耍,趁先生课堂上入 神读书时偷着画画, 这些都充满了乐趣 。孩童天真 、可爱的心灵赋予这段生活色彩与欢乐。 作者对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充满了怀念之情。
三 、认识寿镜吾先生
1.请结合原文, 分析寿镜吾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具体内容 老先生的形象
第二次行礼时, 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他是一个 高而瘦的老人, 须发都花白了, 还戴着大眼镜。 和蔼可亲
“不知道! ”他似乎很不高兴, 脸上还有怒色了。 有点迂腐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 后来却好起来了, 不过 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 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 从三 言到五言, 终于到七言。 严而有爱 因材施教
2
他有一条戒尺, 但是不常用, 也有罚跪的规矩, 但也 不常用,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大声道: “读书! ” 严而不厉 比较宽容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因为读到这里, 他总是微笑 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陶醉于读书的宿儒形象
2.结合课文及补充材料, 分析鲁迅对寿镜吾老先生有怎样的情感。
文中提到了作者儿时的情感:“我对他很恭敬, 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
朴, 博学的人 。 ”
补充资料:鲁迅父亲病重,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 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 或入京工作, 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 。 1906 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 仅在家十 天, 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 。 1912 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 1915 年底寿夫人病 逝, 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明确:先生不只有教育之恩,亦有背米相援之情。寿镜吾先生是鲁迅非常敬佩的一位老 师 。 因此, 在童年鲁迅与成年鲁迅的心目中, 先生都是值得怀念的。
四 、感悟成长
学习了这篇文章, 你对“成长”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明确: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个人成长过程的写照。鲁迅从广阔的自然空 间到了相对封闭的教育空间, 从一个与花草为友 、与昆虫为伴的儿童, 到一个与书本为伴、 读书学习的少年,这其实是鲁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路上必然要有的一种生活体验,那 就是:人, 总要长大, 离开心中的“乐园”, 走向另一片天地 。但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 又 在告诉我们:记住美好, 向前走!
五 、课堂小结
1.走进了三味书屋, 感受了三味书屋的“严”, 探寻了三味书屋的“趣”。 2.分析了寿镜吾先生的形象和作者对他的情感。
3. 回顾了两段时光, 感悟成长。
六 、作业
请同学们以《难忘童年那段记忆》为题, 写一写自己童年的故事 。要求不少于 600 字。
【课堂答疑】
在学习“三味书屋”这部分内容时, “读书”这个词出现了六次 ( “读书”“读一阵 书”“朗读”) , 可见书塾里的教育方式是枯燥呆板的, 鲁迅写作三味书屋部分的目的是揭 露批判私塾教育吗?
这个问题是关于文章主题的理解 。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情感主旨, 有多种说法, 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三种:
(1)批判说。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 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对比说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 然 、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儿童心理说。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 知识的追求, 以及天真 、幼稚 、欢乐的心理。
根据“批判说”的观点,鲁迅写作三味书屋部分的目的是为了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 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诚然,作为成年人回忆往事,是会带着自己的人生思考来考量一些 不合理的现象,但与其说是否定私塾教育,不如理解为他在提出一个社会问题,就是“儿童
的成长,究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空间?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在《朝花夕拾》的《五猖 会》和《 二十四孝图》这两篇中, 都能看出鲁迅对儿童的教育问题是非常关注的。
老师找了几则补充材料, 来帮助同学们思考:
(一)
“我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 菱角 、罗汉豆 、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 及其鲜美可口的; 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 ”
(选自《朝花夕拾 ·小引》 )
(二)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 杂 。 ”
(选自《朝花夕拾 ·小引》 )
1926 年, 鲁迅由于受到北洋军阀的迫害, 愤然离京, 到达厦门 。但他发现厦门大学的 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 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 的全部。
(选自网络)
明确:《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生活辗转流徙 、心情较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 中寻出一点闲静来”而写作的 。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美好的事物,来排除他当时的苦闷, 寻 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主旨情感理解为面对现实生活“纷扰”“芜 杂”,作者怀念美好温馨的童年生活,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在黑暗现实中寻找到一种心理慰 藉, 汲取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