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经考古发现,在一大批大汶口文化墓葬的人骨中,存在使用硬物反复敲打牙齿使齿根折
断,然后拔除的情况,无论男女拔牙率都在60%以上,拔掉的牙齿大部分固定为一对上颌
侧门齿,只有极少数拔除的是其他牙齿,这反映当时
A. 统治者利用宗教操控民众言行 B. 民众普遍患有严重的牙科疾病
C. 已经出现较为固定的社会习俗 D. 开始出现标新立异的情趣追求
2. 四川考古文博院黎海超博士在《三星堆铜器产地新探》中指出:通过青铜器微量元素等科
学分析对比发现,三星堆青铜器中高放射铅的含量与成都平原其他时期青铜器原料存在
明显不同,反而是与殷墟青铜器含量相似。从这一发现我们能确定的是
A. 中原文化发展水平高于川蜀地区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初步形成
C. 川蜀地区青铜冶炼技术水平较高 D. 中原王朝与川蜀地区有密切联系
3. 学者许宏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时闭式结构、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等要素,体现了建中
立极、王权至上的政治思想”。据此可推知该文化遗址
A. 体现专制王权的出现 B. 标志中央集权初步建立
C. 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D. 表明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4.“周王给予地方诸侯的恩惠和优待明显高于在中央朝廷服务的王室官员,除了一些关系到
王室利益的诸侯继位等事务外,没有证据显示中央朝廷曾试图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
材料表明西周
A. 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 B. 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C. 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君主专制政体正式形成
5. 公元前256年,在“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思想的指导下,秦昭(襄)王任命蜀
郡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一举将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成都平原建成秦国统一天
下的军事粮仓。由此可见,秦国修建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
A. 便利商品贸易流通 B.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C. 治理长江洪水泛滥 D. 服务于战争的需要
6. 有学者说:“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
家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这属于一种文化的对
抗与交流,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这可以用来说明
A. 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的倾向 B. 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社会必然性
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7. 汉文帝时,政府为南越王赵佗修治祖坟,给赵佗在故乡的兄弟以尊官厚赐,最终赵佗答
应取消帝号,恢复藩属关系。据此可知,该举措
A. 使南越首次被纳入中央管辖 B. 体现了“无为而治”政策
C. 有力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 D. 削弱诸侯的势力巩固统一
8. 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儒术之兴,实不自武帝始矣”。他认为汉代自开国之始,
儒学即逐渐发展,文帝、景帝时均有重儒行为,因而认为汉代“儒术之兴,乃事势所必
至,汉武特适逢其会耳”。据此分析,该学者认为汉代儒学之兴的主要原因是
A. 汉初治国思想的理念延续 B. 儒学复兴运动的有力推动
C. 汉武帝以皇帝之力尊儒倡儒 D. 儒学迎合了汉现实政治需要
9. 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诸
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
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 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 B. 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
C. 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D. 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
10. 下表为秦汉中央设置的部分官职及职责,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朝代 官职 职责
秦 都水长丞 掌“陂池灌溉,保守河渠”。
西汉 水衡都尉 “掌上林苑,有五丞”,并负责林业方面的管理。
东汉 河堤谒者 “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
A. 政府重视生态资源保护利用 B. 统治者对资源进行巧取豪夺
C. 北方中原地区生态状况良好 D. 封建政权机构专业分工细致.
11. 汉代中央政府在考察和试用被推举(察举)者时,各地推荐的人才最后都要经皇帝策问
才能确定。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
为世族高卑。据此可知
A. 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被打破 B. 门第出身逐渐成为选官标准
C. 官吏选拔任用注重实际才能 D. 学子出仕途径增加趋势明显
12. 右图为云南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东汉陶制水田模型》,外形酷似鸳鸯火锅,一半是农
田,一半是池塘,中间还摆放有陶制的鸭子、鱼、荷叶、莲蓬等,一派水乡泽国的繁荣
景象,它生动展现了云南先民
A.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B. 领先世界的农业生产技术
C. 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
D. 庄园化的农田灌溉和水产养殖
13.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 自叙》中回忆道:“会黄巾盛于海、岱,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
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其回忆反映出黄巾起义
A. 因土地兼并盛行而爆发 B. 主要在沿海地区进行
C. 彻底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D. 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
14.《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
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修撰的政治性 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15.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诸葛亮的《诫子书》
等,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同时,高门大姓重视家谱的编修,有的士人
为了仕途显达,不惜伪造家谱,另换祖宗。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 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明显提升 B. 世族文化对社会影响力较大
C. 士族政治威胁中央集权 D. 血缘宗法观念受到推崇
16.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时期,建造初期,石窟内雕塑在原偏祖袈装基础上加右肩搭一
角,形成中国特色的半偏袒袈裟。随后,洞庭佛佩袈裟样式逐渐由紧窄变得宽松,直至
褒衣博带的双领下垂式,面容也渐变为中国高士形象的秀骨清像型,这反映了
A. 外来宗教的本土化趋势 B. 民间信仰呈现多元性
C. 佛教冲击儒学独尊地位 D. 雕塑作品的写实风格
17. 据《朱子语类》记录,唐朝中枢机制运行时,三省长官之间要历经反复多次的草拟、封
驳、审定,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旨意才可继续下一步,最后递交尚书省进行实
行。这体现了唐朝三省制度
A. 分割相权走向民主 B. 激化中枢部门的矛盾
C. 相权互相牵制利于君权 D. 避免了宰相专权
18. 两税法实行以前,唐代赋税征收以“丁身为本”,全国各州府税率基本一致。两税法实
行以后,其税额按照各州府“据旧征税数”的原则摊派给当地民户,各州府税率差异较
大。据此推知,两税法的实施客观上
A. 加重了民众的经济负担 B. 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C. 加速了社会人口的流动 D. 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9. 汉代有“千里不贩籴”的民谚,但唐代时杜甫在其《后出塞》诗中写道:“渔阳豪侠地,
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这说明唐代
A. 政府对商业管理日益松弛 B. 区域经济联系逐步加强
C. 市场的空间限制已被突破 D. 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艰难
20. 右图反映了唐朝天宝十四年至乾元三年户籍数、人口数和纳税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导致
图中数据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 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府争夺统治权
B. 少数民族同中央政府矛盾激化
C. 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现实需要
D. 中央政府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1. 杜甫遭逢乱世,目睹世间疮痍,大声疾呼: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这体现了杜甫
A. 对社会生活细致描绘 B. 表现自我的价值
C. 对统治者无能的鞭挞 D. 强烈的现实关怀
22. 唐代文学家元稹曾对唐初政治总结道:“房、杜、王、魏之徒,议可否于前;天下四方
之人,言得失于外。不三四年而天下大理,岂文皇独运聪明于上哉?盖亦群下各尽其
言,以宣扬发畅于天下也。”与元稹评论相关的政策是
A. 劝课农桑,轻徭薄赋 B. 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C. 勤俭节约,戒奢从简 D. 各取所长,导之使谏
23. 据下表推断
表:唐代农田水利工程统计表
地区 北方(关内、河南、河东、河北道) 南方(淮南、江南道)
时期 唐前期 唐后期 唐前期 唐后期
工程项数 102 20 26 54
占该时期百分比 67.5% 23.5% 17.2% 63.5%
A. 黄河流域一直是唐代的经济中心 B. 唐朝建立了完备的水利管理体系
C. 中原地区农田耕作效率大幅提高 D. 南方逐渐成为唐重要财赋供应地
24. 下表是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1213年)“四选”官员(吏部铨选的四类官员)
人数统计表。据此可得出的史实是,南宋
官员 科举出身 荫补出身 其他 共计
尚书左选 925 1380 86 2391
尚书右选 77 2105 1684 3866
侍郎左选 9458 6926 622 17006
侍郎右选 415 11702 3484 15601
合计 10875 22113 5876 38864
A. 冗官现象最终得以解决 B. 平民入仕受到一定阻碍
C. 科举制发展到成熟阶段 D. 士大夫阶层的日益固化
25. 王安石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
“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
26. 史学家胡三省(1230﹣1302年)在注《资治通鉴》时感叹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
扬于时者,代北(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
上述材料反映了
A. 中原统治秩序的变动 B. 少数民族人才辈出
C. 北方民族交融的加强 D. 经济政治中心东移
27. 16世纪,南方每年向西北军镇运送至少500万两白银,后因采购东南各省物资,白银回
流南方。白银用作税收后有长达几个月的时间离开市场流通,加之江南的许多家庭贮藏
了成千上万两白银,致使白银严重不足。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
A. 边疆危机导致经济严重衰退 B. 商品经济发展面临现实困境
C. 国家金融信用濒临崩溃 D. 政府赋税改革收效甚微
28. 从长城遗址来看,秦汉的长城并不是连成一线的城墙,而是纵深交错、有些缺口的,以
供和平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而明代长城则是连成一线的封闭城墙。对材料信
息解读合理的是
A. 明长城的主要职能发生了变化 B. 明朝国力与秦汉差距较大
C. 秦汉与明朝具有不同精神面貌 D. 明朝政府禁绝了对外贸易
29. 冯梦龙短篇小说“三言”大卖,激起了出版商野心。他们联系另一位通俗文学作家,凌
初,于是《拍案惊奇》问世,市场一片叫好;书商见此,与凌商议,凌再次挥笔,写出
《二刻拍案惊奇》。这反映了当时
A. 商人文化眼光敏锐 B. 短篇小说市场广阔
C. 科举考试内容变化 D. 市民阶层精神需求
30. 雍正时期形成严格的“密折政治”,密奏在制作、行文程序、书写格式、用纸、封套递送、
批阅、发还、回缴等方面均有一系列详细的规定,如批阅环节,有些皇帝的诏敇是可由
文臣代笔的,但密奏全是由皇帝批阅、回复,不委于他人。由此可见该制度导致了
A. 传统政治沟通渠道被抛弃 B. 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幅度提升
C. 政府行政效率大 D. 决策科学性得到保障
二、材料解析题(4题,共40分)
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婚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周公制礼便将一夫一妻多妾的嫡庶体制制度化,强调身份的重要性,正如《礼记 内则》所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娶婚被看成婚姻的唯一合法程序。聘娶婚,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完成,其基本精神就是明媒正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缔结的前提。《礼记 昏义》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婚姻并非仅是男女个人之事,而是事关宗族延续繁衍的大事,正如《左传 信公二十三年》所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西周初将“同姓不婚”定为宗法伦理。
——摘编自杨茂义《宗法制与春秋婚姻礼制》
材料二 唐文宗想把临真公主嫁给当时北方大姓士族,却遭到拒绝。对此唐文宗极为不满,他对宰相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 本朝富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摘编自(宋)朱彧《萍洲可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贵族婚姻制度的特点,分析其意义。(5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从唐到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5分)
3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卫所军士有军籍,携带家眷子女,世代相继为军户。军士中大部分参加屯田,小部分驻防。在南部边疆各省,郡县、卫所互为表里,施政则相辅相制。卫所主要安置在农业地区及形胜险要之处,遂形成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推动了卫所地区社会的发展。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并分析其积极
意义。(6分)
3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表是《水浒传》部分引文
引文 出处
嘉祐三年瘟疫转盛。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复会百官计议。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989﹣1052年)。 《水浒传》楔子
(宋江)清晨醒来较早,出来街上从县前过时看到了一盏明灯,仔细一看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宋江撒谎道:“便是夜来酒醉错听更鼓”。 《水浒传》第二十回
卢员外攻打东昌府,因遇没羽箭张清,吃了败仗。宋江前去助战,被张清用石子打中一十五员大将。 《水浒传》第七十回
燕青和李逵入东京城看灯,两个手厮挽着,正投桑家瓦来。来到瓦子前……李逵定要入去。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回
材料二 中国自汉武帝开始启用年号,并以年号纪年,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改元,如汉武帝改过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1056年9月,宋仁宗废止了使用两年的年号“至和”,启用第九个年号“嘉祐”,直至嘉祐八年宋仁宗病逝。 ——据《中国历代帝王世系与年号总表》
材料三 东昌府,元东昌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初为府。领州三,县十五。东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据《明史 地理志》卷四十八
(1)从材料一中任意提取两条历史信息加以阐释(阐述并解释)。(4分)
(2)结合材料二、三,指出《水浒传》引文中的两处错误,并评析《水浒传》的史料价值。(6分)
34.(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钱穆在探讨中国古代制度时强调:
一、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二、……
三、任何一项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应根据实际利弊而判定,所谓利弊,则应根据当时实际影响而做出判断。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古代史的知识,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浦城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60分(30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C B D B D D B A C C D C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C B A D D D B C C B C D B
二、材料解析题40分(4题,每题10分。)
31.(10分)
(1)特点:婚姻制度与宗法制度、家族密切相关;有严格礼仪规范程序;同姓不婚。(3分,1点1分,
共3点)
意义:促进宗族的健康繁衍;通过联姻,扩大势力;构建西周的宗法体制,稳定统治秩序;对后世
婚姻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2分,1点1分,2点满分)
(2)观念的变化:由注重门第到看重科举入士和财富。(3分,1点1分)
原因:门阀制度的逐步衰落;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重文的社会氛围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社会
地位提高。(2分,1点1分,2点满分)
32.(10分)
(1)特点:突出有效、直接的统治,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随时代
的变化而不断调整。(4分,每点2分,2点满分)
(2)北方:分封的诸子遣镇北方;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守卫。(2分,1点1分,2点满分)
南方:派驻军队建立卫所管理南方各地;南方边远地区实行土司制度。(2分,1点1分)
积极意义:维护南北边疆的稳定;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
(2分,1点1分,2点满分)
33.(10分)
(1)信息一:仁宗复会百官计议,反映宋朝实行朝议制度。朝议是皇帝与相关官员讨论重大事务的中央
决策方式,有利于保障政府决策的合理性。
信息二:参知政事范仲淹启奏宋仁宗,反映了宋朝专制体制的特征。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朝
设枢密院掌管军政,设三司掌管财政大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信息三:燕青和李逵入东京城看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反映了宋代对城市管理放松,
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信息四:燕青、李逵入东京城看灯,来到瓦子前,反映宋代城市出现娱乐场所。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繁荣。(4分,任选两个信息,每个信息阐释2分)
(2)从材料二看,《水浒传》存在时间错误:范仲淹1052年去世,《水浒传》中出现1058年(嘉祐三年)
仁宗与范仲淹议事。(2分)
从材料三看,《水浒传》存在地理名词错误:据《明史》东昌府设立于明洪武初年,明朝的地理名词出现在了以北宋为背景的《水浒传》中。(2分)
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水浒传》作为成书于明代、以宋代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宋、明两朝的社会现实;但小说存在虚构、夸大等艺术加工成分,不能等同于史实,使用时应与其它史料印证。(2分)
34.(10分)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解答】本题为论证题。首先,阅读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如: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各国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任何一项制度有利也有弊,应根据当时实际影响作出判断等。其次,围绕提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进行说明和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如:分封制是周王朝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的一种社会制度,符合时代潮流。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周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自己的的亲属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边远地区得以开发,统治范围得以扩大。但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随着王权衰弱,诸侯国的日益强大,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直到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最后,对观点进行最后总结,要求再一次肯定观点的正确,如:因此,任何一项制度有利也有弊,它的出现顺应了统治的需要,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弊端也会暴露无遗。观点论证题,要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观点: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及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政治的基础。
示例二观点: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和郡县制相互结合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示例三观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有利有弊。
评分层次参照:
观点没有体现材料要求或者有错误,但是有格式,含标题、阐释、总结三部分给3分
观点正确,格式完整,史实错误给3-5分
观点正确,格式完整,论据史实正确给5-8分
观点正确,格式完整,论据史实正确,逻辑紧密合理给8-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