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1 18:31:34

文档简介

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答案
1. D “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优点是……但其弊病是……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只是比较二者的优缺点,并没有说哪一个更有生命力。故选D。
2. B “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可见借鉴西方有价值,但不能“单靠移植西方”。故选B。
3. C 材料一说的是要继承创新传统文化,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
A.说的是“师古圣贤人”,意思是“应当学习古代圣贤”,没有体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
B.主张以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纲常为根本,注重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政体不变,只学习西方技术,且不是“文化”方面。
C.说的是既要吸取世界的优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与材料一观点一致。
D.说到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盛衰兴替这一现象,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 故选C。
4.(4分)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在关注自身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人,体现了理性思辨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②“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民族性更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
5.(6分) ①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固本健体才可以消化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②与时俱进。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③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外为中用。
6.C “‘流着泪’也是因为听说志愿军遗骸有望回国而激动”分析不正确。校长是在“对我说”之时“流着泪”,是因为父亲去世而悲伤。故选C。
7.B .“也为下文父亲脑部血管爆裂埋下伏笔”不正确。画线的部分说的是另外已经取下的26枚弹片,而造成父亲脑部血管爆裂的是第27枚,故画线句子是并无这个作用。故选B。
8.(6分)①爱国爱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听到志愿军遗骸回国时激动而亡;负伤后拒绝城里工作回到家乡。
②忠诚勇敢:作为警卫员,炮弹袭来时飞扑上去用身体保护营长,自己身受重伤。
③坚忍顽强:终生忍受颅脑里弹片的折磨与煎熬的痛苦,从不怨天尤人。
9.(6分)①以“1950年的弹片”为线索,通过交代其来龙去脉串联起父亲负伤、回乡、去世的经历,叙述清晰完整。
②在叙述凝视纪念馆弹片时插入对父亲经历的回忆,将历史和现实巧妙融合在一起,增添了小说艺术魅力。
③在叙述父亲经历时还描写朝鲜战场,并运用第一人称抒发“我”的心理感受等,熔叙述、描写、抒情等于一炉,有助于增强小说真实性和感染力。
10.C“郡国”是“莫不延颈倾耳”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D;“恂”是“叱左右”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C。
11.C .“西汉时是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长官”错。大司马是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主管财政的是大司徒。故选C。
12.B“父亲驻守的城邑”错,从前后文看,“父城”是与“宛城”相对的一座城邑,不是“父亲驻守的城邑”。故选B。
13.(8分)(1)我有封授官吏的特权,您远道而来,难道想当官吗?
(2)只希望您的威望和恩德遍及全国,我得为您贡献微薄之力,使我的功名垂于史册。
解析: (1)“专”,专断;“封拜”,封官拜爵;“宁”,难道;“仕”,当官。
(2)“威德”,威望和恩德;“效”,效力;“垂”,使动用法,使……垂名。
14.(3分)①乱军四起,天下未定。②更始帝没有大才,独断专行。③手下诸将平庸短视。
参考译文
将领们因为刘演、刘秀兄弟威名日盛,秘密建议更始帝刘玄除掉他俩。刘演的部将刘稷,勇冠三军,刘玄任命刘稷当抗威将军,刘稷不肯拜受这一任命。刘玄于是与将领们部署数千军队,先逮捕刘稷,准备诛杀,刘演坚持反对。李轶、朱鲔趁机建议刘玄同时逮捕刘演,并于当天跟刘稷一齐斩首。刘玄任命堂兄光禄勋刘赐当大司徒。刘秀听到这个消息,从父城骑马赶回宛城,向刘玄请罪。司徒所属官员迎接刘秀,表示哀悼,刘秀不与他们谈一句私话,唯有深自责备而已,不曾自己夸耀保卫昆阳的战功,又不敢为刘演服丧,饮食言谈欢笑跟平常一样。刘玄因此惭愧,任命刘秀当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更始皇帝派王匡带兵攻打洛阳,京兆各县及长安城中豪强都起兵攻杀王莽。更始皇帝准备在洛阳建都,任命刘秀为司隶校尉,派他先到洛阳修建宫殿、官府。刘秀于是设置了属官,写了公文,设立了从事史来督促、察举工作,一切均按照汉朝旧章办理。
更始皇帝定都洛阳后,分别派遣使者到各郡各封国巡行,宣布:“率先投降的可以保持原有的封爵和官位!”使者到了上谷郡,上谷太守扶风人耿况迎接他,上缴了印信,使者收下了,但过了一夜还没有归还的意思。郡功曹寇恂带兵拜见使者,请求归还印信,使者不给,说:“我是皇帝的使者,你想威胁我吗?”寇恂说:“我不敢威胁您,只是为您考虑的不周而感到伤心。现今天下刚刚安定,您手持符节奉皇帝使命来到,各郡国没有不伸长脖子洗耳恭听的,可是一开始到上谷就毁掉了诚信,还怎样去对其他郡国发号施令呢?”使者不回答。寇恂吆喝左右随从,用使者的命令召唤耿况。耿况来到后,寇恂取来印信给耿况佩戴上。使者无可奈何,只好按皇帝旨意下诏书任命耿况,耿况受命后告辞而归。
更始皇帝命刘秀行使大司马的权利,带着符节北渡黄河,镇抚慰问河北各州郡。
大司马刘秀到了河北,经过各郡县时,考察官吏的政绩,提升贤能者,惩处奸邪者,平反冤案,释放无罪囚徒,废除王莽的苛政,恢复汉朝的官名。官民都很高兴,争先恐后的拿着牛肉美酒迎接慰劳,刘秀一律不接受。
南阳人邓禹执鞭驱马追赶刘秀,到邺县才追上。刘秀见到邓禹很喜欢,对邓禹说:“我有封授官吏的特权,您远道而来,难道想当官吗?”邓禹说:“我不想当官。”刘秀说:“既然如此,你想做什么?”邓禹说:“只希望您的威望和恩德遍及全国,我得为明公尽微薄之力,使我的功名垂于史册哩。”刘秀笑了起来,乘机留他住下,私下交谈。邓禹建议说:“现在山东不安定,赤眉、青犊队伍有数以万计的人在活动。更始皇帝是个庸才,遇事自己不听劝说独断专行。将领们都是平庸的人,靠着时运而占据高位,其目的是追求财务,争着利用权势,图一时的快乐罢了;没有一个是忠诚明智、深谋远虑,真心尊奉主上、想要安抚百姓的人。当今之计,不如招揽英雄豪杰,使百姓心悦诚服,建立汉高祖那样的大业,拯救万民的性命。以阁下的深谋远虑,天下不难平定。”刘秀特别高兴,就叫邓禹住在军营中,随时与他计议。
15.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故选C。
16.(6分)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17. (6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3)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18.(3分)①众所周知 ②大有裨益 ③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19.(6分)①“走出来”使用比拟的手法,赋予非遗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被挖掘出来的愿望。②把非遗比喻为“活化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非遗文化内涵厚重悠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C A. 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B. 句中的你是指,“我”看了看另外两个人,但并没有特指看的到底是谁,因此,“你”的意思是: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C. 句意是他的用功让所有人都佩服。“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与例句用法一致。D. 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故选C。
(6分) ①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②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③就会恢复以前的体重。
(60分)
参考立意:
1.要获得成功,应坚持己志。
2.要获得成功,当顺应时代要求。
3.要获得成功,在坚持己志的同时,也当考虑顺应时代要求。
4.要获得成功,既需顺应时代要求,也需兼顾初心。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 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 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 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 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 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 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 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 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950年的弹片
曹应东
在一等功勋章的旁边,是一块保养得很好的国产老式手表,在手表的旁边是一枚呈现为不规则半月形的弹片。我正俯身注目凝视这枚弹片时,纪念馆的讲解员领着一大群人正往这边走了过来,她边走边用标准的普通话说道,声音里饱含着深情:这枚弹片是1950年朝鲜战场上美军炮弹爆炸后的残留物,它在我们这位荣获一等功的志愿军战士的颅脑内滞留了六十三年,直到去世火化时才从他的骨灰中找到这枚弹片……
父亲是营长的警卫员。营长姓谢,打起仗来有勇有谋,他所带的那个营素来有着“常胜营”的美誉。十一月份,朝鲜已经是滴水成冰的季节了,在急行军的途中,随处可见裸露的山岩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偶尔也会遇上战火焚烧后的村庄,处处都是断壁残垣和冒着缕缕青烟的焦木。就在这一片荒凉中,父亲所在的那个营奉命开拔到清川江一带迂回待命。
谢营长习惯性地看了看手表,然后站在战壕里举起望远镜朝着远方看去。谢营长的身材不高,因此他采取了一种类似金鸡独立的动作来观察敌情。他右腿用脚尖点着地面,左腿抬起踩在坑沿上,这个高难度动作虽然增加了他的高度,有利于他极目远眺,却严重影响了他的灵活性。那颗炮弹带着呼啸声渡空袭来时,父亲和谢营长都听到了,听声辨位,只要立刻撒回到壕坑里自然就毫发无伤。可偏偏就出现了情况。大约是时间长了点,谢营长那条高高迈出的腿大约是有点麻木,一下收不回来了。说时迟,那时快,父亲大叫一声,营长!同时双腿蹬地猛地凌空跃起,在空中展开身体成为一个大字,往谢营长身上一扑。
父亲的身材高大魁梧,是出了名的大个子。父亲这一扑,顿时就像包饺子一样把谢营长整个人严严实实地包在了怀里,连一片衣角都没有露在外面。炮弹爆炸了,谢营长一点事都没有,连层油皮也没有伤到。
父亲成了一个血人。
一年后,父亲回到了老家,成了青山学校的一名老师。说是老师,那是往父亲的脸上贴金,实际上,父亲就是学校的校工,一名专门负责打铃的校工。
其实,父亲身上的弹片一共有二十七枚。经过好几次手术,取下了二十六枚弹片,还剩下一枚,经过多次会诊也无法取出来。因为,这一枚弹片深深地插在父亲的颅脑里,嵌在神经和血管的汇集处,以当时的技术和条件,谁都不敢保证手术能成功。
留在父亲颅脑里的那枚弹片无疑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不过,它什么时候爆炸,谁都说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让父亲留在部队显然是不合适的。组织上原本是安排父亲在城里工作的,但父亲说,既然上不了战场,那就让我回家吧。就这样,父亲回到了家乡,来到了青山学校。
谢营长得知消息后,托人带了一块手表给父亲留作纪念,和手表一起带来的还有一句缭绕着硝烟气息的口信,大个子,保重身体,等着胜利的好消息。等父亲收到手表和口信时,谢营长已经带着部队杀到三八线以北三十公里以外了。
凝视着眼前这枚弹片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从未谋面的二十六枚。那二十六枚每一枚有多大?比眼前这枚大还是比这枚小?它们又分别在父亲身体的哪个部位?它们又是怎样啸叫着、飞旋着划破父亲的皮肤,切开肌肉,割断血管和撞碎骨骼?那一刻,父亲承受的又是怎样的痛苦?那之后的日子里。父亲又是经受着怎样的煎熬?
父亲回到家乡后,一直过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的日子。在记忆中,他唯一的娱乐就是放学后和校长支起车马炮杀上两盘。
那是个夏天。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往常一样边听收音机边下棋。父亲手执一枚棋子高高举起,正欲落下,突然说了一句,你听。校长闻言一愣,看到父亲执棋子的手停留在空中,面色忽惊忽喜。这时,收音机里传来了背景音乐,是雄壮有力的歌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父亲的脸色先是泛红,接着泛白,张着嘴随着歌声的节奏微微翕动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整个人仿佛都石化了一般。片刻后,那枚棋子从父亲的手里脱落下来,叭的一声砸在棋盘上,滴溜溜地打着转,掉到了地上。
校长流着泪对我说,孩子,我后来特意听了那条新闻的重播。我想知道那究竟是怎样的一条新闻,短短的几句话就让你的父亲如此惊喜,以致情绪过于激动造成脑部血管爆裂。哦,对了,那条新闻是说志愿军遗骸有望陆续回国了……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人群渐渐散去,纪念馆安静了下来。
我想告诉父亲,中韩两国已经连续七次交接了朝鲜战场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共计有716位烈士遗骸返回了阔别已久的故土,其中就有他当年用生命保护的谢营长的名字。
我静静地伫立着,眼睛盯着那枚1950年的弹片。弹片的旁边是勋章和手表,弹片、勋章和手表的旁边是我,我是我父亲的孩子,也是谢营长的孩子。
(节选自《安徽文学》2022年6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谢营长采用类似金鸡独立的高难度动作来观察敌情,既表现其有勇有谋,也为下文炮弹袭来时一下收不回来腿作了铺垫。
B.“父亲成了一个血人”一句独立成段,不但写出了父亲受伤时的惨状,也突出了父亲的崇高精神,言简义丰,具有很强感染力。
C.校长特意听了令父亲脑部血管爆裂的新闻的重播是为了找出父亲的死因,“流着泪”也是因为听说志愿军遗骸有望回国而激动。
D.小说构思精巧,往往细微之处有匠心,如前面写到“谢营长习惯性地看了看手表”,后文就有谢营长把手表送给父亲留作纪念。
7.关于文中画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话是“我”凝视眼前这枚在父亲颅脑内滞留了六十三年的弹片时所产生的联想。
B.这段话刻画了“我”面对弹片时的内心活动,也为下文父亲脑部血管爆裂埋下伏笔。
C.这段话从侧面表现了父亲受伤时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六十三年来所忍受的强烈煎熬。
D.这段话中连用6个问句进行猜测,隐含了“我”对自己不够了解、关心父亲的自责。
8.父亲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是怎样叙述父亲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诸将以刘演、刘秀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刘玄除之。演部将刘稷勇冠三军,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演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演,即日杀之。刘玄以族兄光禄勋赐为大司徒。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演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更始遣王匡攻洛阳,京兆诸县及城中共起兵杀王莽。更始将都洛阳,以刘秀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秀乃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
更始北都洛阳,分遣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使者至上谷,上谷太守扶风耿况迎,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功曹寇恂勒兵入见使者,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更始以刘秀行大司马事,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
大司马秀至河北,所过郡县,考察官吏,黜陟能否,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秀皆不受。
南阳邓禹杖策追秀,及于邺。秀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秀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秀笑,因留宿间语。禹进说曰:“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秀大悦,因令禹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B.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C.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D.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更始,刘玄年号。年号是自汉武帝后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B.印绶,指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上。
C.大司马,商时开始设置,位列三公,西汉时是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长官。
D.牛酒,指的是牛和酒,是古代用来当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更始帝刘玄想除掉威名日盛的刘演、刘秀兄弟,便利用刘演部将刘稷不肯接受任命一事,先后逮捕了刘稷、刘演,并趁机在当天就杀了他们。
B.刘秀从父亲驻守的城邑赶回宛城,向更始帝请罪,他不夸耀自己的战功,不和其他官员说私心话,不敢为刘演服丧,只是一直责备自己有罪。
C.使者在上古郡巡行时,收下太守耿况的印信,但是言而无信,过了一夜还不归还。功曹寇恂先礼后兵,强取印信给耿况戴上。
D.刘秀作为大司马,镇守慰问河北各州郡时,惩处奸邪之人,平反冤案,释放无罪的囚徒,废除王莽的苛政,获得了百姓的爱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
(2)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14.请简要概括邓禹劝说刘秀图谋大志的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6.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读书人应立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承担起社会的重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以月亮圆缺增减的辩证关系为例,形象地揭示了世间万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3)古代诗人常把“鹿”写进诗中,或展示尚贤的姿态,或寄托隐逸的情怀,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____①_____,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珍贵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让非遗好好“活”下来,真正“火”起来,是当代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一项项非遗进行创造性、现实性的转化。实现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更是对增进民众的历史文化认同,对筑牢文化自信 ② 。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背后都蕴藏着文明的密码,肩上都扛着非遗薪火相传的沉甸甸的责任。尽管在非遗传承与弘扬上,从国家到地方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一箩筐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也让非遗走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但由于我国非遗文化_③ ,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存在不平衡等现象。
期待非遗人物能够在各自的领域里深耕细作,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让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活化石再次在当下的生活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20.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 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 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 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应多倾听出发时的声音,坚定自己的理想。
另一种看法是: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应呼应时代的需求,并多思考未来的方向。
即将高中毕业的你,对此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课章节目录